说课稿

时间:2021-06-22 14:03: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关于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环境更加熟悉了。在对环境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对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二)”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

  2、《课程标准》规定: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应用。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与环境”部分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3、在教材中的位置

  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平衡

  4、在单元中的位置

  整个单元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10个主题活动组成。首先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脉络来把握“做一个生态瓶”在本单元的地位:

  蔷薇花丛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

  他们是什么关系做一个生态瓶

  食物链和食物网显微镜下的生命

  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4、教材结构

  观察认识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案——制作一个生态瓶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准备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学生的观察兴趣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本人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一个11岁的女孩作了不间断的观察,有趣的是,她兴趣保持时间最长的是在自家阳台上种一棵豇豆,从下种,到收获,到植株枯萎的里,连续培植、观察95天。如果植株不枯萎,这个纪录会更高。)

  3、认知需求

  在研究蔷薇群落、农田群落后,学生自然愿意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

  经历了前面几个学期的观察探究,特别是本单元前面3课的学习体验,他们感受了蔷薇群落、农田群落里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感受到在这些相互关系中最显性、最直接的食物关系。他们产生观察探究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欲X,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经历“做一个生态瓶”主要心理基础。同时,也顺利地引发学生进行“观察生态瓶”等以后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教师用书》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想法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单元《它们是什么关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本主题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际条件是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须在方案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制作时主要是根据方案进行)

  3、能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这是小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设定的教学目标及理由

  1、科学探究: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共同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积极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做,是每位学生对“生命世界”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综合运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个人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这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3、科学知识:理解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只有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方案;了解制作过程,保证了课后自己制作的成功)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瓶建造方案的设计。

  2、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五、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用观察、设计、制作的方法来学习。其中开始与结尾两部分主要用观察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用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学习流程:观察——设计——制作——观察

  1、观察:开始部分全班观察池塘群落的图片(影视资料),全班或小组讨论池塘群落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结尾部分观察自己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记录。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以池塘群落为模型,为水生动植物模拟一个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小组人员之间开展讨论,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其中记录员的作用相当重要。

  3、制作: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按顺序制作一个生态瓶。

  六、教学预设

  (一)池塘里的生态系统

  意图: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为小组的方案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识准备、情感激发。

  1.出示生态池塘图片(或影视),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蔷薇花丛、水田里的生物,老师在郊外找到了一个池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鱼、小虾、螺蛳、鸭子、河蚌、荷花、荷叶、青蛙。他们会说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泥沙、水、阳光)

  ·这些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食物、氧气、住所、躲避动物的攻击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又有哪些帮助?

  2.原来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池塘存在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们自己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小池塘吗?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

  意图:对池塘生态系统知识以及前期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为下一环节的制作提供依据。在讨论“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时,突破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1.小组讨论设计建生态瓶的方案。

  我们的生态瓶

  设计方案

  准备用什么材料

  哪些生物来生活?

  生物

  非生物

  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

  生态瓶模型图

  2.组际交流设计方案。

  (三)做一个生态瓶

  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课后的自己制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观察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乐瓶剪去上半部分。

  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方案制作生态瓶,贴上标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给生态瓶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

  生态瓶标签样本

  生态瓶名称

  瓶内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组商量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

  (四)课后自己制作一个生态瓶并持续地观察记录。

  意图:对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记录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观察的时空条件。

  板书:

  做一个生态瓶

  容器:鱼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鱼、虾、螺蛳、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阳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养料、栖息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走向自主》,是科教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从众生理的缘故原由及制止悲观从众的方法或途径。作为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从众征象已有准确的了解,本框题承接前面的内容,并深入到探究从众生理的缘故原由与制止悲观从众的方法或途径上;同时,本框题为背面讨论“偶像与自我”的话题做足了的铺垫,本框题承先启后,处于比较重要的职位地方。

  二、说学情

  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交往重心开始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众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崇拜与自我等问题,确立自我、寻找真正的自主这些主题构成了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从众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三)知识目标:懂得怎样避免盲目从众,直到克服消极从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发展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二)教学难点:克服消极从众,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爱的故事》(壁虎的爱),请学生谈谈看完这个故事后的感想。

  第二步,老师引导: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怀疑它在煽情。一只壁虎正常的寿命可以有20xx年吗?即使有20xx年,一只健康的壁虎自己生活尚经常出现困难,还要十年如一日地养活另一只壁虎,而且那只被钉住尾巴的壁虎,光吃不动,一活就是20xx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是能自我断掉尾巴的,这只壁虎的尾巴为什么没有断掉,难道这只壁虎的尾巴不可以再生?壁虎的尾巴果真能被钉住吗?为什么有人只会感动、惊叹而不去发问呢?盲目从众是非常有害的,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怎样在生活中避免盲目从众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自主。(任何事情都有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不例外,我们要真正做到自主,就必须知道从众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从众的原因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苏格拉底的苹果》

  第二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每组讨论如下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问题:最后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这反映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第三步,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与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第四步,请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举出一个具体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与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从众的原因很多,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是导致从众的两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采取什么办法去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使自己走向自主呢?

  2.克服消极从众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明辨是非

  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农夫与驴》的故事。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第三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故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第四步,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如果你是故事中做作业的小朋友,你应该怎么办”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六步,请学生就对以上两个故事的启发各抒己见。

  第七步,老师小结:无论是故事中的农夫还是教材中的小朋友,他们都面临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而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就要求他们凡是有自己的主见,能明辨是非,不盲从别人。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分辨是非,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呢个你盲目地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确信的目标要敢于去实现、去争取,不要怕别人议论,总之,要学会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时板书: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第一步,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0页的故事《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二步,请学生谈谈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启发。

  第三步,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在生活中面临很多选择时,如何处理”。

  第四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五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善于拒绝》和第63页《梨无主,我心有主》的内容,并请学生4人一组完成教材63页“反思”中的内容。

  第六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心中有规则,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意愿行动,而不是轻信他人。其实抵制外部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很多,用心中的规则时常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盲目从众的现象就会从我们身上消失。

  3.自我独立我来测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自我独立测量表》,请学生按照测量要求,进行自评。(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测量结果,不需要交流。)

  第二步,请学生结合测量结果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表格《自我剖析》。

  自我剖析

  呈现自我(存在的不足)

  完善自我(解决办法)

  第三步,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并归纳总结独立型的培养方法。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通过本课的讨论,了解了导致从众的多种原因。我们要克服消极从众,就应当: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明辨是非;要自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

  第二步,课后作业:“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请学生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结合所学知识,从自己最容易从众的某些行为(如:起哄、模仿时尚等)入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抵挡不合理压力和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

  板书:

  走向自主

  (一)从众的原因(两个重要原因: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二)克服消极从众(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承担)

  总之,对讲堂的计划,我始终贯彻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央,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只管即便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讲义讲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本领。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讲授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本领和互助精力,只管即便使讲堂讲授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真正表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说课稿 篇3

  《求两数相差多少》是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已熟练掌握了简单的减法计算,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具有了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排列,直观地比出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的经验。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用此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一、课始,安排的说话练习和看图填空这两个复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例题教学时,出示情境图的问题后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来表示出5是怎么得来的,在呈现资源上我有意识的先通过有序排与无序排之间的比较直观的体现出有序排能一眼看出多出的个数,再通过画一画和刚才有序排的资源进行比较得出一一对应的概念,第三部分是算式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减去8,从而理解算理。紧接着安排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求出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比较发现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都是求两数相差的问题,都可以用相同的减法算式表示,只要从大数里面去掉跟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就是两数相差多少。随后安排的游戏活动,很好的巩固了这一方法。

  三、巩固练习:主要通过赶羊进圈的一个情境,把书中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都放在这个情景境中,在练习中不断的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纵观全课,基本上做到了“帮”——“扶”——“放”的过程,使学生能较顺利的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例题教学时,做到所有学生自己试着摆一摆、排一排花片,但时间不够宽松,如果更多点时间让学生边摆边说,对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更有益。

  2、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玩抓花片的游戏后,只是个别的交流,可以让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锻炼的机会。

  3、让学生说说“13-8=5(个)”的意思,如果我换成问:为什么要去掉8?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理解可以更彻底一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副标题#e#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的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中第一册第十课的内容。它由《我们一家子》、《我是幸福的孩子》两个部分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父母长辈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二、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一些年龄小,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们。被父母呵护惯了的子女有时会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许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分目标中的.第一条情感与态度就提出了,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其中爱亲敬长排在了首位。据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 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家庭角色意识。

  b) 通过开展“全家福”展览,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c) 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培养他们爱家、爱父母、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得到快乐。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我把孩子的家长们也请到了课堂,一起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另外,课堂上我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巧妙的把多媒体VCD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到好处的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a) 欣赏导入,创设情境

  b) 介绍家庭,增进了解

  i. 看 看多媒体VCD资源《我的家》中的《我们一家子》全家福照片。

  ii. 说 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大胆地去说。

  iii. 贴 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全家福”展板。

  iv. 欣赏 欣赏多媒体VCD中“妈妈的爱”,再次感受家人的温暖。

  c) 理清关系,升华感情

  学生拍手玩对对歌

  d) 巧巧手活动

  让孩子在爸妈的配合之下共同去完成一件作品。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训练重点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复习运用本学期重点训练的阅读基本功,使学生通过本组 四篇课文的学习,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詹天佑》一文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之一,即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课文从修筑京张铁路时的背景和艰苦的地理环境,说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经历了许多艰难,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赞扬了詹天佑爱国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地理形势图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

  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教学程序】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

  (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习第一段,抓中心句:

  ⑴ 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杰出、爱国

  ⑵ 杰出是什么意思?

  ⑶ 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⑴ 学习第二段:

  ① 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

  板书:

  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 ?板书:阻挠。

  ③ 阻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

  ④ 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 当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

  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⑥ 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⑵ 学习第三段:

  ① 浏览第三段,并分层。板书: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 学习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③ 学习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

  ④ 学习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

  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

  当时当地的情况。

  本段的教学,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在学习课文第一层时,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在学习第三层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中介,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一,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层时,以读为主,辅之以引导,理解遇到什么困难,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草图,实际操练,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其二,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表达方式,将有关内容表述出来,加强了表达能力。其三,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这样,既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⑶ 学习第四段:

  ①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争气。

  ② 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回归整体,检查效果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不正是我国人民无穷智慧的佐证吗 ?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詹天佑。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版第五册第十二课《图形联想》,本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可以上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按照教材编写中的意思,图形联想应该是指以一种物体形象为基本,通过联想将原来不太相关的其他事物形象组合在原来的基本形象当中,形成一种具有丰富的奇特想象的画(或其他美术类别)。

  首先,这种组合的联想方法比较适合三年级小学生,三年级小学生随着他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对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这和成人不同,儿童有他的优势。

  第二,从知识能力结构上讲,联想能力是人类创造的灵感之源之一,将两种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形象通过联想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很有趣、有效的训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又为学生以后的相关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形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的基础。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学习图形联想的方法,体验图形联想创作的乐趣。本课教学难点:图形联想的思维的广度(多样、开阔),以及画面的组织表现体现美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联想在造型设计中的作用以及表现方法(知识目标)。2、尝试利用各种事物的造型展开联想,并手绘出来。(技能目标)。 3、学生在图形联想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及美的新奇的视觉感受。(情感目标)。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然后在苹果中加了三个窗户,第二幅,将苹果变成一辆汽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由简单的苹果导入

  直接点出图形联想的要义

  书上圆平面的各种变化其实无组合

  歌剧院的建筑太复杂,不适合导入

  1、是由哪两种物体组合在一起的。

  2、你还能再加工这只苹果吗?

  二、 提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图形联想

  三、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水杯》范例

  四、 《小鸭》范例讲解

  五、 其他范例。

  六、 进一步欣赏,让学生理解图形联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学生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基本形体作业

  如:苹果水杯小鸭子船帆螃蟹(组合螃蟹)

  八、 作业点评

  九、 教师总结:课后延伸,收集相关图片,照片等。

  1、学生已有了尝试的欲望

  2、反馈对课题内容的理解程度

  3、画不出来无所谓,为进行下一步学习设定一个目标

  4、也可以先由学生语言描述,苹果和什么进行组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一两个,然后由学生自行在作业纸上画出。

  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1、悉尼歌剧院

  2、七星级大酒店(船帆的外形)

  3、儿童手机(兔子外形)

  4、优秀海报(船长的帽子成了船)

  5、普陀山的电话亭

说课稿 篇8

  《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节,说课共分为四部分。

  一、说教材

  (一)说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目前人类主要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并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酸雨的危害、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4、能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尝试用所学知识对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整理、分析。

  2、尝试用探究,合作方法,并用适当手段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加深的。重点应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上。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大气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须要有“全球意识”,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中又涉及到了一些化学知识,故确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问题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通过读材料,读图分析、设问、归纳、对比、合作探究课堂练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为了加深学生对当前这些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卫星拍摄的真实照片(如“南极臭氧洞”照片),给学生以真实感、紧迫感。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和照片,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时不断地设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系统性结论;完成三种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学习后再通过列表对比总结,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串成体系。

  三、说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2、在看“南极臭氧洞”图时指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地图;大气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中要注意全球合作是一个重要前提。

说课稿 篇9

  《通信连万家》一课是现代生活与现在科技的结合。课程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教材的特性。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内容编写的。基于课程目标与四下学期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我的教学的。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许多现代科技知识性的内容,相对品德课而言,它浓浓的品德味道比较的淡,而现代生活感和时代的科技感比较的强烈,给学生的是各种感官的刺激。趋向于品德课另一特点——综合性。如何把握综合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在对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节课在知识上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在情感目标上,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并且利用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在行为目标上,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不同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因为是农村孩子有他的特殊性,他们的家庭没有电脑和网络,不会用电子邮件和软件聊天。对他们来说,知道这些高科技通信工具的存在和可以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今后打开世界的窗口埋下伏笔。这些目标可能对于城里孩子不上他们早就知道了,而且已经拥有并能灵活的运用了。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孩子知道通信,并且曾经使用过,那么在课堂上学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量,让孩子们对通信有个完整的认识,成了我这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信,通信无处不在的为我们生活服务,并且会使用我们现代化的通信工具。

  第一环节在这里起到的是铺垫作用,孩子们知道了从古到今的通信发展,更加能深刻感受通信的重要性。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古代的通信方式,他们觉得古人想的通信方式很有趣很聪明,也想试试,但一提到有急事时想用它吗?答案就是否定了。

  第二环节是点击现代,真实感受,我着重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生活中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是如何运用的,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感受等,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现代生活因为有了通信而变的方便、快捷、高效。感受通信的无所不能,即可以进行天地间的通话,又可以挽救人的生命,震撼之极!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西塘旅游节为载体,让孩子发出邀请,尝试使用现代的各种通信工具。同时又创设情境让孩子也能试着使用现代的邮政通信,知道通信工具无好坏之分,他的存在就是为我们良好的生活服务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的通信工具。

  第四环节是课外延伸,让孩子们能实践运用,尝试和老师联系,孩子们简直有点兴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老师给他们名片,而且给的这样真诚,真心真意和他们做朋友,他们真的很开心,试教的班级反响非常好,班级里拥有QQ的小朋友,都已经加我为好友了。

  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现场反馈的环节,我这样的设计不露痕迹,效果却是加倍的,真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育,学生使用通信工具也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呈现的是一个有梯度上扬的过程,本节课自始自终围绕通信这个主题,展开活动。真正体现了现代生活必需要用通信。

  三、在教学策路上的选择

  本节课我花得心思真的挺多的,因为这个话题农村孩子真的比较陌生,把课上得他们喜欢是挺重要,要时时刻刻的吸引孩子们,这样他们才会和你合作,参与课堂。了解古代现代的通信工具他们很好奇,自己去调查了。我把我的照片展示给他们看,他们喜欢,也知道了QQ这个时尚的网络通信。又出示了他们熟悉的西塘要开旅游节,闭幕式那天还有焰火晚会还是星期六,多方面的重合,孩子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各个都想参与进来,都想用通信去邀请亲友一起去。跃跃欲试!

  等到教师名片的出示就是整堂课高潮后的沸点,孩子们都拿起笔来记下的通信方式。他们会迫不及待的去使用通信和我联系,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和人格魅力的最佳体现通信连着师生间的浓浓的情意,连着你、我、他,连万家。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2.【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3.【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4.【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5.【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6.【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7.【精品】美术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8.【精品】美术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