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1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 说教材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 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 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 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 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 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像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 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如下图:略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五、练习与活动(略)
六、作业
七、课堂小节。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改理念、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我们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课的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可通过读图分析、图文转化、案例呈现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搜集城区的各种资料,运用多媒体设备,各种课程资源互相补充,协调统一。
二、学法指导
心理特征及调节
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的阅历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基础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
知识建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通过读图绘图实施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本课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开始的,主要加强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
学习方法指导
针对上面两个实际,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安溪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案例让学生讨论得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地区差异。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课资料丰富,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读图2.20和图2.21填表,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
(1)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我们学校教室已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有利条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区地图和今天的安溪城区地图
(3)学具:地图册、课本等,事先印发的学案(略),包括学生上课要完成的图表、课堂练习、学生学习目标评估和自我分析题目。
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针对本节课目标要求及内容的需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教学效果反馈。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06-15
高中地理说课稿(大全15篇)07-23
高中地理《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说课稿02-20
高中地理说课稿:《喀斯特地貌》10-16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0-11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05-31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11-24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总结08-28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11-15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