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2 17:04: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倾斜的伞》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真情”为主题。“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我与外公那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是《伙伴》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信任》一文中,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金色的蒲公英》,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在雨中的伞下发生的故事,而且是一把“倾斜”的伞下。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递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知识、技能与方法外,还应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到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学生分析

  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悟到祖孙间的浓浓深情,体会到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爱。

  2、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本课采用交互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提问: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由于是第二课时,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阅读思考,可以使学生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因而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二、品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小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长大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场景有哪些相似?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不难说出雨中倾斜的伞的情景的相似,而同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外公和我的对话,我给外公递毛巾的细节等,而感悟到祖孙之间的亲情。

  2、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那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和两次描写外公的笑容处,让学生体会)

  【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三、阅读交际

  1、提问:有时,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由于课文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细节,使很多人司空见惯却不曾认真思考过的细小场景,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面对生活】

  2、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以“那把倾斜的伞是( )的伞”为基本句式,给这句话换种说法。

  【该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可把本课情感的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扎根。】

  板书设计

  倾斜的伞

  外公→→我 外公←←我

  爱 爱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大多数学生都能由课文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向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感到父母这么爱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有的孩子说:“我现在才觉得这篇课文这么感人呢?真愿意读。”……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长辈,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来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爱其实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在新人教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教学内容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及所涉及的活动形式较新,为了搞好教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了解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物质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教学难点】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材的处理

  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系列课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补充说明:其中包括课题 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除上述课题外,学生可根据兴趣另选与环境有关的课题。本次课中学生增加了 “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和“SARS与环境”两个课题。)

  三、说教学方式

  “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

  1、资料准备

  在课前四星期至一星期之内,教师指导各小组根据选定的课题,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止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补充说明:时间安排长点,可使学生不会因为收集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且收集的资料更全面)

  2、资料整理

  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老师要指导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成果作品化及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将学习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各小组做好在课上发言、讲解的准备,通过前面的活动,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担当上课时的主持,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展现特长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说教学过程

  ⒈由主持同学主持各小组讲解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各小组出场顺序是: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战争→SARS→贵阳市环境状况。

  ⒉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⒊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环境与化学的小论文。将活动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用小论文形式表达出来,可训练学生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除课前定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以外,通过此次活动,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使教师发现了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并鼓励学生将其发挥,使学生的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比如负责主持的学生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电脑学得好的,可负责网页制作;绘画方面有特长的,负责绘画;写作能力强的,可负责写演讲稿;胆子大、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的,可负责演讲;细心的学生负责资料的整理等。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原来更融洽,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具体表现在上课听讲非常认真,作业书写更加认真。

  3、有少数学生实际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通过这次活动,使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这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化学教师,如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美育、智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化学教育中巧妙渗透德育,陶冶学生情操;有意识的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求知,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教学课件使用,并且此课件为可发展型课件,即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教材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学生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把对环境问题的更多的、更深的了解补充到此课件中。而高一学生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①教法分析: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为了使学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其次是合作交流法,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有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安排了情景引入、新课学习、

  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个环节组成。

  (一)、情景引入

  给出3个数据x,6,3,请同学们自己编一道方程,并求出这个方程的解。这个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自己编方程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出示这样三个数据:6,3,x2,你还能编一个方程出来吗?因此在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引入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

  一张矩形的铁片,长100厘米,宽50厘米。在他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地正方形,然后将四角突起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片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同时突破难点之一的“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列出方程。

  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第2个实例: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

  ②如果邀请x个队比赛,每个队都要与其它队共赛多少场?③甲对与乙队,乙队与甲对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呢?小组讨论,并列出方程。

  《新教学理念》指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归纳小结

  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

  以化为“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我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①x2+2x-y=3

  ②mn+3=0

  ③a2=4

  ④13x2+2x+1=0

  我让学生巩固练习,在巩固中提高。从学生心理条件来讲,喜欢参与一些有

  挑战性的活动,而老师又希望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通过这组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紧接着,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例题,接着进行赏析。这个例题已经明确让我们“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其实,即使课本没有这样指明,或者说,课本安排这道例题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因为,所谓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的项。

  接着,就是练习了。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2)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整个过程我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思考题三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识字(一)的第三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物品。

  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他们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词组和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识字,让学生们练习说句子,认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1、看图识字。2、用熟悉的事物来记生字。3、在游戏中识字。

  学法:1、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2、借助熟字记生字。3、在玩中学字。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看图感知。

  教学伊始,用谈话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本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幻想。然后让学生观察图,说图中有什么物品?

  2、 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让学生根据实物初步感知即将学习的八个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学会八个词语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v1w、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寻方法。有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因此在指导认字前,我先让学生在即将学的生字中找一找自己已经认识的汉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并给予积极的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v2w、借助图与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图与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借助图猜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拼音。教学时,通过与词语交朋友、找朋友使学生读准字音。

  v3w、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3、认识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实用结合,因此教学时通过乱字排列、组词使学生得到词语的拓展练习。

  4、课终游戏记生字。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没那么长时间,要提高课堂效率,游戏是个好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猜字游戏来进行巩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一要找字,二要读出字音,这样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可以让学生给生字再找朋友,这是新旧知识的结合运用。

  5.课中操:田字格儿歌 为书写生字作好铺垫

  6、指导书写。

  这个环节是生字“下”的书写。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空,再落笔书写,再评,互相促进。

  7、课外拓展。

  在本环节中借助课文内容,结合实际环境,建议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些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如“冰箱”就贴在冰箱上等。让学生自己创造识字环境,认识更多的生字。

  五.说预期效果

  本课是一节与生活有密切相关的识字课,课堂中主要是认读8组词语和8个生字和三个偏旁,知识的容量不大。在教学中预设了多种学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性学习,通过图文对照学词汇,进行直观教学,联系生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学生在课已经有了良好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应当是很牢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应当是学有所获的,而且对识字方法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今后的识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

  1. 沙-------- 三点水 (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

  报-------- 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

  灯-------- 火字旁(“火”当偏旁的时候要把捺变为点)

  2. (板书:换一换) 服----报

  (板书:加一加)三点水+少=沙 火+丁=灯

  3.田字格中范写生字“下”。

  《在家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家里》是学生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初始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要求识记8组词语,8个生字,会写1个字。考虑到识字量大,而且学生刚接触识字学习,本课教学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识字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棒”、“这是你独特的识字方法”、“这个字你读得真好,奖你再读一遍”等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如,在读准8种物品名称的环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3.通过各种形式的赛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厚,在整个识字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激情投入。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爱动脑,积极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如,我提醒“善于倾听的孩子是对别人的尊重”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三、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活动必须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由于有的学生对平翘舌音分得不够清楚,再加上有的同学拼音掌握得不够理想,因而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有一点距离。本以为,40分钟可以完成认识8种物品,识记“沙、发”等8个生字,以及书写“下”,但在去掉图片与拼音,让学生识字时,才发现有的学生对平翘舌音分得不够清楚。于是,我随即放弃了原先的预设方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40分钟很快过去了,我的写字的环节无法完成,课自然不完美。尽管如此,可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所学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缩写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五单元的习作内容。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学习缩写练习。所以教学的目标首先定在了对缩写的概念、重要性和缩写方法的指导上。本次习作的目标之二是通过练习缩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说教法。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因为缩写这种文体不像以往的习作那样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或者有亲身体验,也不像看图习作那样直观,所以会觉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缩写的兴趣,能正确对待本次习作。我巧妙地借助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缩写的重要。

  2.形象比喻,了解缩写。因为是首次接触缩写,所以首先必需給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区分缩写与改写,我用了压缩饼干这一形象的比喻,学生明确了所写的本质是让内容更精炼,但文义文体不能改变。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了缩写中的三不变原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缩写的认识。

  3.利用提示,归纳方法。当学生对缩写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认识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习作提示,归纳习作的方法,教给学生缩写的步骤,让学生知道缩写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熟读原文、理解原文,缩写后必须保留主要内容,意思要准确完整,不可改变愿意,语句要通顺连贯。缩写后的文章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4.研读例文,感悟写法。教材中给出了《景阳冈》的缩写范文。阅读范文通过与原文的对比,学生知道要删除次要内容、次要人物,保留主要的内容和情节;知道为了使语言简练就要删去修饰成份;人物的对话可抓住主要内容改成转述的形式;还要用上一些连词使语句更通顺。

  5.表格铺路,实践练习。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学生听了这么多读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会写。为了便于知道,我选择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练习缩写。为了帮助学生回顾原文抓住重点,我设计了填表格的方式。

  读懂原文

  保留内容

  读懂原文

  删减内容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

  先让学生口述,师生评议。重点指导怎样连。让后再动笔写,师生共同修改。

  三、说教学环节。

  本节课,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因为时间有限,按照教学目标,我审计了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分析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研读例文,感悟写法——实践练习,师生评议修改。

  所选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与本次细作相关,学生在质疑中明白了语言简练的重要,从而更好地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习作提示的分析一是帮助学生学习认真审题,而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归纳所写的步骤和方法。通过板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为后面的学生习作、评讲提供方法依据。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完整清晰。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对所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所写的方法步骤都很明确。教学井然有序。

  2、整节课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教师扶得有余而放的不足,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例文的分析过于细致,教师的讲解繁琐,用时过多,以致第四环节的教学仓促收尾。在学生联系这一环节,教师的限制过死,学生习作会有千篇一律的可能。

  3、教师语言不够严谨,有些地方自相矛盾。修加强课堂调控、机智应变的能力。课前准本要充分。

  4、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给学生说话的艺术,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提出建议。教师首先要学会肯定,多给写生鼓励。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考虑不多,今后需多从教学的时效性考虑,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当放开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时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构想。

  第一、二环节不变,研读例文时让学生找出缩写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后,直接进入实践练习。先让学生在原文上勾画,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再出示例文的相关片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可以自由的练习,才能达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50页—51页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知道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计算容积。

  2、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3、感受毫升、升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升,毫升的概念

  五、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要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我这些活动充分贯穿于以下几个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容积概念的教学,此部分我基于生活、立足旧知,一开始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能容纳东西,有些物体则不能,从而感知“容器”。 又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个盒子装满了沙子,一个盒子没装满沙子的实验,引导学生直观地发现只有装满沙子的体积才是容器的容积。 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含义,从而形成概念,理解容积。在让学生感受容积和体积的联系时,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观察—思索—讨论—验证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从容器的里边测量长、宽、高,计算出实物的容积,这样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充分放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让学生明确在计量容积的时候,一般都用体积单位。但要强调这是一般情况,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各种装液体的瓶子,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发现装有这些饮料的瓶子商标上净含量的单位都是升或毫升,从而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发现液体的体积一般都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那么在这里让学生感受一升和一毫升的概念是个难点,就是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对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也不一定就是很清晰。所以,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下了功夫,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通过对一升水的看一看、掂一掂,初步有一个比较重,比较多的印象;对于一毫升的概念,我把一毫升的水装在了滴管里,从而很自然的感受出它的少。然后我把滴管里的水滴出,让学生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滴,可以很大层次上的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的和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全部的水都滴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正好将近一个小瓶盖,使学生很快的产生一个可以横向类比的标准,然后当我再盛出一小勺的水让学生进行估算时,他们就会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这样有层次地操作,可以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

  在学生对于一升和一毫升有了一个非常感官的印象后,我再拿出像摩托车油箱,一瓶农夫果园等等,让他们判断该用升还是毫升作单位,就应该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了。

  在设计容积单位及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这部分时,我课件演示一立方分米的水倒入能装一升液体的容器中,既为了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判断,又没有误差,我制成了课件。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很快的判断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这样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判断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就是1升等于1000毫升。这样,借助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对这些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知道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后,我要请同学们帮我估一估,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出示学生每天都在饮用的纯净水桶和他们喜欢喝的“美年达”瓶,然后说:“老师发现你们每天排队在前面打水的时候,都会装这满满的一小瓶,那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估一估、算一算这个大瓶桶倒入这个小瓶中,到底能倒多少瓶呢?也就是说这一大桶水到底够多少同学喝呢?”教师让学生记下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说课稿 篇8

  “面积的认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它将引导学生的认知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推进,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习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第二个练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习则是提高练习,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

  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例如,在学习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习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

  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我先说一下教材,《各种各样的车》是省编主题活动《汽车家族》的第二个内容,车在生活中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孩子周末游玩需要车,上学较远需要车,大车、小车、公共汽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车。而且孩子对车兴趣浓厚,通过对车子的进一步了解,借助对各种车子的理解、探究、设计,让孩子了解乘车的基本安全问题。对各种各样的汽车更全面的了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目标定位: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预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增进对各类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功能的认识。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车。

  3)尝试大胆设计各种车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增进对各类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功能的认识。

  活动的难点是:尝试大胆设计各种车。重难点的突破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分析阐述。

  3.材料准备:为使活动目标更好地达成,需做以下准备

  1)各种汽车的玩具和图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各种各样的汽车展

  3)纸、笔;半成品的盒子、双面胶、彩色卡纸、圆形盖子

  二、说教法:

  教要有法,本活动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 “讨论法”下面我对所运用的教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让幼儿通过视、听觉获取有关汽车种类和功能。更直观了解各种各样的车,帮助幼儿提升原有的经验,又为后面的设计做好知识准备。

  2.讨论法:幼儿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车达到共同学习,通过讨论充分发表对汽车的了解。引导幼儿通过自由和集中交流,大胆和同伴、老师对自己所了解的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交流讨论,使幼儿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说学法

  为了让幼儿的学习具有实效性,采用的学法主要有:多感官参与法、体验法

  1.多感官参与法:《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过程和结果。通过系列情景,支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学习、探究,增进对各种各样的汽车的认识。

  2.尝试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设计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各种汽车,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说教学程序

  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我将沿着1.自由参观2.分享交流3.观看提升4.分组设计这了四个环节,来突破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实现活动目标。

  1.自由参观车展

  本环节将带幼儿进入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展览会上的车,你认识哪一辆,它长得什么样?有什么功能?”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和思考。

  让幼儿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这辆车的功能。目的是让幼儿围绕教师的问题,与同伴的积极互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对汽车种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了解各种各样车的兴趣,同时也给幼儿敢说、乐说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本环节需要7分钟。

  2.分享与交流

  幼儿看、玩之后,一定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让幼儿拿着自己认识的玩具汽车或者图片进行集中交流。帮助幼儿把之前的零碎知识加以整理、整合。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细致地引导,使幼儿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认识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车有的功能。同时老师还要把汽车的基本特征加以小结,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本环节需要6分钟

  3.观看多媒体

  将幼儿平时较少看到的汽车的种类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幼儿,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个环节需要5分钟。

  重点的达成主要采用幼儿经验的交流分享和老师的整理、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提升,直观地认识了解各类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功能。也为活动难点做好铺垫,

  4.分组设计

  以车展发出邀请为由,请幼儿谈谈如果自己是汽车设计师,最想设计什么样的车。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用画或者制作半成品等形式大胆设计车,教师要鼓励他们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创造。本环节需要10—12分钟。

  难点的突破:

  1)尝试法:通过材料的分层次提供、幼儿分组大胆尝试设计。

  2)赏识激励有创新能力强的孩子,给与及时地肯定。对于有难度的孩子给与具体的引导:如:喜欢什么造型的车,或将半成品简单加工即可。

  活动延伸:整个活动会自然结束,先设计好的幼儿引导他们向同伴交流,没有完成的孩子让他们继续尝试。

  五、效果预估:

  (1)本次活动从对车基本经验的建构、交流整理、多媒体的提升到想象设计,活动形式适合中班的幼儿,有利于孩子主动发现、大胆尝试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预设的目标将得到有效的落实。

  (2)但是基于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分析,在设计各种汽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给每个孩子更大的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正所谓,老师的伸出的拐杖让每个孩子都能向前一步。

说课稿 篇10

  一、 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二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仓鹰而凸现的精神。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动物世界这一单元,既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又让学生通过解读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来解读人类;透过动物世界看到人的世界。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 领会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

  (3) 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进行对比阅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 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 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二、 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作品原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并采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 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自学讨论法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写作训练作为突破口,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看:教学之初就让学生观看一段群鹤飞翔的动画;

  二写:要求学生对这一场景进行描写;

  三比:通过与原文描写进行比较,体会进行场面描写要注意从哪些方面着手;

  四议:鹤群开始时的惊慌与所要表现的鹤群的精神有无矛之处;

  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首先,由“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句广告词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然后播放一段鹤群翔空的动画,要求学生仔细欣赏全过程,准备用十分钟时间写作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场面描写(多媒体展示鹤群翔空的动画) (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先观看动画,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自读

  1、 根据所看动画,写一段场面描写。

  2、 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解释,然后全班同学齐读1-9段。 伫立( ) 绮丽( ) 湮没( ) 剽悍( ) 盘旋( ) 轻盈( ) 翱翔( )

  3、 选读2-4篇习作,学生思考比较 A:比较二者在语言和句式运用上哪一个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 B:静静思量作者的与同学的习作,按他们各自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勾勒画面,比较其完整,和谐的优劣之处; C:经过比较辩析,思考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才能使场面更加形象生动。 (说明: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这三个问题从具体内容到整体感知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体会鹤群的形象。)

  (三)、讨论

  1、 对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我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设置如下问题作为讨论要点:

  A、从鹤群搏击苍鹰和救护同类这一情节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因车祸而倒在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一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C、鹤鹰之战开始后,鹤群的情形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为什么? (说明:这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回答问题A,问题B是由表及里,由鹤转入对人的思考,托物言志,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进行思考。问题C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辨析,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2、 得出结论 各项结论均右学生讨论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作正确答案。

  (四)反馈 最能打动你心灵的是哪些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板书设计 鹤 群 翔 空 场面描写(生动形象) 鹤 → 人

  1、 细致深入观察 形象:优美、高贵

  2、 动静结合描述 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

  3、 句式多变表达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2.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3.【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4.观潮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7.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8.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