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24 20:33: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对词语的理解。

  萌生:萌发。

  无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凶悍:凶暴强悍。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祸:转移灾祸、罪责等。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パ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来源

  《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①情景创设法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②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③对话互动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学法指导

  ①圈点批注法 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②探究阅读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 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 对照导语,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正音释义。运用文中优美词语,写一段表意完整的话,课堂交流。

  2、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2、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自由提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中间可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理解它,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思索)

  2、找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堕落 ”一词应如何理解?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忧愁”和“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⑤文章运用了几处对比?有何作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①积累生动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写的手法。

  ②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的关键词或句子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分析作者和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等能力,在读中品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的内涵。

  4、教学难点: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5、学情分析:①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②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二、说教法

  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

  1、本文描写人鸟相亲的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2、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三、说学法

  1、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习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带有“鸟”字的成语

  (二)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要求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引导学生走进,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四)精读研讨:

  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举手抢答;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发挥想象,尝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雏鸟的角色,进行精彩的家庭对话。雏鸟活动的那一部分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和画面),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教学形式,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参与,都想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我初见朋友送的珍珠鸟时心情如何?从文中哪句话读出了这种喜悦之情?

  2、可是紧接着,作者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想象:这对怕人的鸟被送到新的主人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的角色,说说他们将进行一段怎样的家庭对话?

  3、我在关爱珍珠鸟的过程中,首先为它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我这一温存的举动换来了什么?你从这一叫声中读出了什么?

  4、我还为它做了哪些事?我的付出又换来了鸟怎样的反应?

  过渡:是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5、雏鸟长得怎样?

  想象:雏鸟诞生后,它的爸爸、妈妈将对它进行怎样的教育?雏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开一家三口的对话。

  6、雏鸟对我有什么反应?我又是怎样关 爱它的呢?请一位同学朗读雏鸟活动的段落,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大屏幕出示与文字有关的画面)

  7、雏鸟的变化和我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在雏鸟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它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回答。

  8、在我的关爱下,鸟不但亲近我,信任我,还对我产生了一种依恋,你能从文找出雏鸟对我依恋的句子吗?作者在表现这种依恋的情感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9、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笔下的鸟和你以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10、这种表达效果和作者细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对雏鸟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能找出相关词语吗?请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这段文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鸟,亲昵的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还呷呷嘴,似乎在做梦。

  想象:此时的鸟做了一个什么梦?

  11、作者也被鸟的这种亲昵、依恋的深情所打动,灵感涌上心头,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想象:作者在这里想对我们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唤?你以后会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亲近它,欣赏它,关爱它,并象作者一样及时捕捉灵感,拿起笔细腻的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六)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结束今天的课堂学习。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

  《丑小鸭》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诗两首》、《伤仲永》同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长的历程,都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了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它原来处处受嘲讽,处处受排挤,但是它不自卑,不气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二、目标:

  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2)品味、积累精彩语句。

  (3)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重点: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丑小鸭给你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态度。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阅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煅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感知教材、讨论质疑、写作练习4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把丑小鸭和白天鹅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并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课文《丑小鸭》,激起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分页标题#e#

  第二步:感知教材。本着“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阅读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颈”,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比如“讪笑”和“嘲笑”有什么不同,并和学生一起搜集精彩语句。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因为丑陋而被讪笑、被排挤;逃离家庭后还是被嘲笑、被侮辱;独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与冰冻结在一起;在春天苏醒后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美天鹅。进行条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复述。并结合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明确丑小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第三步:讨论质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对“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产生疑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质疑”这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向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在讨论质疑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编者之所以将其安排在此,意在让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明白:语文不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二、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我们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占绝大多数。上初中后,从家长到学生自己都淡化了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认为语文不如英语和数学重要,学生课后的大量时间主要是花在英语和数学学科上,从而忽视了对母语的学习,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纠正这种倾向呢?我认为,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一堂初中起始阶段的综合实践课,扭转七年级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局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适应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逐步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根据我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有如下教学设想:、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了解正确使用母语的重要性。

  (二)活动重点

  1、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素材,并进行整理。

  2、了解生活和学习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并能初步进行纠正。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活动难点

  1、如何收集整理所搜集的资料。

  2、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法

  1、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并归纳整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点拨。

  2、采用此教法的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是一堂综合性学习课,要求学生多方收集资料,这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收集资料的范围限制在学生的生活圈子之中,一方面利于收集材料,另一方面也利于将此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亲身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能认识到我们身边还有不少不规范的用语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教时安排

  课前准备:用2周时间,其中一周收集资料,一周用来整理资料。课堂展示:一课时(45分钟)。

  五、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1、围绕“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个主题,把学生分为4个组:

  ①错别字门诊小组。

  ②精美广告语收集小组。

  ③公益广告征集小组。

  ④“精彩店名举隅”小组。

  2、要求:

  (1)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

  分组,每组12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如资料展览、抢答等皆可),作好展示准备。

  在准备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各组准备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二)课堂活动过程

  1、导语

  同学们,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伴随着一段轻松幽默、令人捧腹的相声,让我们开动语文学习专列到生活中去漫游。

  2、开展活动展示成果

  由教师主导,各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展示完毕后,由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当点评、鼓励。

  第一板块:错别字门诊。

  之所以安排这组活动,是因为在学生中一些常用字的书写错误比较多发,必须狠下决心加以纠正,而采取这样的活动方式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也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如,“吃”字在右边“乙”上多写一短横,“看”字上方多写或少写一短横,“震撼”和“震憾”不分等。此外,在街头的各种招贴、广告、传单、菜谱等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如将“招工”写成“召工”,将“酱肉丝”写成“将肉丝”,收购“麸皮”写成收购“夫皮”等,往往闹出笑话。

  第二板块:广告集锦。

  广告语成为生活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其目的仅在于为销售计,但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勿庸置疑的,精美的广告语同样历久弥香。

  如联想公司的广告:“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它用问句引发人们思考,也用双关的修辞,既告诉人们联想这一思维方式对人类的重要性,又告诉人们联想品牌的电脑产品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再如牙刷广告,活用成语“一毛不拔”,告诉人们牙刷质量很好。

  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广告语中使用的谐音、双关、夸张等修辞方法,避免受到广告语的误导。

  设计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妙处,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板块:生活用语(公益广告)欣赏。

  通过学生集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语,感受语言表达的妙处,让学生明白“温柔的公益广告”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所以,广告语言要得体,要富有亲和力。人性化可使广告充分发挥宣传效应。

  第四板块:精彩店名举隅。

  之所以安排这组活动,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明白“处处留心皆语文”的道理。

  3、活动小结及课后作业

  教师总结此次活动,并要求学生根据此次活动的收获或感受,完成作文《我在__________中学到了语文》。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两只小狮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教材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良好品质的孩子。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通过一勤一懒两只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向学生阐明从小应刻苦学习本领,不依靠父母生活的道理。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利用了学生对童话的喜爱,设置多种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阅读的快乐。

  三、说目标

  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我在第二课时里以情趣激发为基础,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巩固11个会认字,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互动探究让学生学会研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喜欢读童话,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在读中理解狮子妈妈的话的含义。

  3、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

  (1)课文把懒狮子懒惰的原因,蕴涵在小树和懒狮子对话当中,并没有直接地写出来,必须要在反复朗读、感悟后才能了解,因此我把重点设计为: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懒狮子懒惰的原因。

  (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涵的情感世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妈妈的话的含义。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法则以诵读、发现、感悟、体验为主,让学生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三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复习11个认读字,简单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

  (二)研读课文、体验乐趣

  《新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基于对学段要求的理解和本课的重难点的把握,因此我将具体讲一下这个环节的设计:

  1.感悟勤懒

  通过朗读第二段找到喜欢勤狮子的理由,体会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的刻苦。对比懒狮子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2.合作表演,感悟体验。

  深入研读小狮子懒惰的原因,学习3——6段,边读边想想如何表演好故事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学生学习的激情,更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课文,把课本变成了自己的“剧本”和“学本”。接着让学生在组里分角色合作练习后,邀请同学上台表演,其他的同学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观察他们表演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并在课文里面找到评价的依据。在学生互评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去指导朗读,品读有关的句子。比如说指导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时,抓住“慢吞吞”一词进行理解。抓住狮子妈妈的话,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和感叹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对小狮子说说心里话。这样在师生合作、生生互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到了懒狮子不肯苦学本领的原因,同时也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拓展思维,升华认识

  《新课标》重视阅读过程中情感态、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问:懒狮子的想法对吗?思考懒狮子的将来会怎样。,体会怎样才能做一只真正的狮子,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你现在靠谁生活,将来呢?现在要怎样?由小狮子联想到自己,再读一读勤学格言。

  四、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

  五、板书设计

  两只小狮子

  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心灵诗语》中第五篇。从内容上来讲,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习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共编集了九首诗歌。这些诗作长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祖国,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两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这些诗作想象丰富,情感澎湃,言语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梦而富于诗情的年龄特点。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仿佛》在教材编排时尽管是泛读篇目,但鉴于以怀念母亲、赞颂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已多次学习,已有相关的学习体验,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备课组对本节课(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它作为精读篇目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结合课题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五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并不活跃,但对于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喜欢说,其他同学比较安静。他们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兴趣。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我们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泛读改成精读。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很快地进入到诗歌情境中去,深刻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化所学为所用,进行小诗或诗歌片段的的创作。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此之前,已学过几首近代诗或现代诗。比如本册第7课《我爱这土地》,8课《乡愁四韵》,以及第六单元的《短章一束》、学生对诗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富于音乐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思念母亲的主题学生应该不陌生,这样有利于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我们知道,主体性学习一方面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创设愉悦的氛围培育学生群体,真正使学生个人、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使他们充分体会这首诗朴实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帮助理解。

  二是朗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读中悟。

  三是讨论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读法,在读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讨论,突破难点;

  三是切身体验法,由诗中情感联系自身的体验,进行创作。三、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新教材更重视积累与体验,重视感悟与熏陶感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从而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课程。因此,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理解,尝试借助于某一形象抒发心中的感情,创作小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朗读、品味诗歌,用心感受朴实的文字间汩汩流淌着的念母、颂母的深情上。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一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整个过程分成七个版块:

  第一部分——诗歌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希望通过对诗歌的诵读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诗作铺垫。

  第二部分——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第三部分——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地尽情地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四部分——读出画面。我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诗歌欣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生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要先于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而画面的把握为下一环节品读文字背后的滋味,读出诗情蓄势。

  第五个部分——读出诗情,也就是催动情感,深刻理解主题,这是教学上螺旋上升的环节,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我设计第一步由教师范读;第二步让学生合作品读。现代诗歌教学的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第三步,全班交流,并把品读出来的滋味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在能够把握文章真挚深沉情感之后,请同学读、集体读,以便巩固刚才的成果,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个部分——读写创作。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心灵诗语》单元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 :要“培养学生写作现代诗歌的能力。”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由于学生的诗歌创作只是刚起步,本节课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写出来,哪怕只有两三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后的创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这个环节实现了对课本的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出文本,然而又结合文本,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练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来表达情感的写法,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个部分: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情况自组小组,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完成对课内所学的延展,而建议学生均能去完成的读诗给父母听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诉父母对他们的爱的作业,则融入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内容:

  《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在备课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但可供参考的内容实在是微乎其微。经过多次斟酌,我就把作者的写作目的定位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互助”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说教材目标:

  由于抽签决定的 上课班级是五(1)班。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体现本次活动的主题“关注常态课堂,培养教学机智,展示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

  2、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即德育目标)

  懂得“我”与“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我”和“乞丐”的相互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人间最美的爱的给予。

  四、教学难点:

  体会“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和重点句子的分析“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施舍”。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师生的合作交流,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的重点句子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1、揭题导入。课始就直奔课文内容,由内容介绍直接让学生进入自学。由于屠格涅夫的作品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是就接触了《麻雀》一课,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我就把作者简介这一环节给略过了。只是在课前简单的进行回顾。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现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出示幻灯片)温馨提示: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位乞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并且让学生在自读时动手划一划,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反馈

  我把重点放在词语的过关中,先指名学生另度,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说说哪些是写乞丐的,哪些上写“我”的。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是通过外貌、动作和神态等细腻描写来体现的。接着是给“衰老褴褛龌龊 抖颤 不幸施舍”六个词语找找近义词,并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体会。在课文内容的叙述上,因为有我揭题时的导语,学生领会的很好,说的也挺不错的。我适时地把内容进行板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说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在反馈第三个问题是,结合幻灯片的词语让学生说说乞丐的印象,再次体会乞丐的不幸,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4、深入探究环节

  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通过一系列的过渡语及师生之间入情的领读接读课文,引出问题: “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由于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再加上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在设计问题是把他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出现四个选择题,让学生逐一对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排除,培养了学生辨析是非的能力。接着我把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这句话当作全文的重点句,让学生从重点局句的分析中有点及面抓住“施舍“和”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目标“施舍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只有理解、关心、同情,爱护……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5、读课文环节

  让学生在理解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体会作家写作的目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朗读能力再次得到巩固提升,

  6、作业设计环节

  在作业中根据分层教学不同学生的不同语文水平,我设计了三个作业,由浅入深,让学生自由选择:练笔(选做题)

  1、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2、你想对文中的“我”和乞丐说些什么呢?

  3、写一段话来谈谈你学了《乞丐》后的感受。

  并在一堂课中留了5-6分钟让学生动笔,当场反馈。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基础目标升华为情感目标,再次体会作家的写作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7、课堂总结部分

  借助学生的读后感。我把学生的感受作为这堂课的总结,并送给学生一句话“关爱他人,幸福自己!”再次点明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目标所在。

  一堂课35分钟下来,我感觉到五(1)班的同学在课堂上的参与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能积极参与学习、思考、合作交流,并能学以致用,达到了我意料中的效果。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9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六篇

2.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四篇

3.实用的语文说课稿4篇

4.实用的语文说课稿3篇

5.【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6.【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7.【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8.【实用】语文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