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0 22:33: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排球双手正面垫球

  大家都知道篮、排、足是我国的三大球,而排球中的垫球却是排球中最基础的部分学好垫球是连接扣球与发球的的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全队的组织配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针对本节课为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第二课时由此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练习,对排球的知识与技能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正确认识排球这一项目。

  2.技能目标:让学生基本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把握击球的正确手臂部位以及击球与脚蹬地的时机,使整个垫球动作协调统一。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与游戏培养学生的互相配合与交流,提高对排球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排球教学是高中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双手垫球是进行排球训练的基础动作,既是防守战术又是组织进攻的开始技术。本节课一共有3个课时,本次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对于正面双手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以及对动作技术的纠错与改正。

  三、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一年级虽然在业余时间对排球有一切接触与了解,但是没有正确的系统学习过排球的动作技术要领,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里都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对动作的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模仿、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学生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有进一步的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触球部位准确,脚步蹬地用力的时机恰当,整个动作的协调统一自然。

  难点:重心升降,压腕夹臂,整个动作的协调统一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对比教学法

  学法:对墙练习、个别练习、双人练习、正误对比法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阶段(开始部分8分钟):用自编球操作为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二).学习和发展阶段(基本部分30分钟):

  1.由教师用正确和协调舒展的示范动作进行师范与讲解

  2.学生对墙练习与自抛自垫体会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尽量做到夹、插、提、蹬的动作要领,教师巡回指导帮助纠错与改正。

  3.学生两两配对进行对垫,体会脚步的移动与蹬地用力的时机达到身体动作的协调统一。

  4.经过练习后进行动作技能比赛。把全班分成四组,两两配对,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动作技能评定的比赛,根据教师打出的分数,决出那组为最优组。

  (三)素质练习

  利用练习毽球来发展下肢的运动量,从而协调上下肢的运动负荷,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四)恢复整理阶段(结束部分7分钟)

  用太极的简化招式,配合音乐,是身体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减少兴奋,平缓心情为下节课的做好准备。

  六.课后小结

  最后教室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表现,强化学习的知识,诱发对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七.场地器材

  排球:40个 毽球:40个 场地:两个排球场,一堵墙壁。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人的避雷针。

  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

  为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富兰克林法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因此在教学时可采用“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诉他们读了这一课,每个同学要能面对全班复述课文,还要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亲近的人听。要想讲得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把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这样,学生就有了精读的明确目标和内在动力。接着,就可以围绕以上两点指导他们练读、练述。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朗读,通过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坚持不懈、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探索精神的对比,来真切地体会富兰克林的坚毅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有许多的谜,比如风雨雷电,过去人们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甚至是迷信,现在这些谜已经或正在被人类一一解开。在这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哪一项巨大的贡献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富兰克林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学着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深入学习课文。

  1、 教学第一段。

  指导学生体会雷暴发生的频繁和威力之巨大,由此体会人们对神秘的雷暴的害怕。

  2、 教学第二段。

  (1)自读课文2—5小节,思考: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2)交流:

  (第3自然段侧重于朗读)

  抓住:“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两句话,感受富兰克林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在理解这两句话时,要让学生理解“冷嘲热讽”一词的含义,并且指导学生读出人们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语气以及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坚定信念。

  (第4自然段侧重于复述)

  在学习第4 自然段时,可采用过电影的方式进行教学:

  ①初过电影: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把实验的过程在脑子里想象出来。

  ②镜头再现:引导交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镜头?

  ③再过电影:再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过电影。

  ④描述电影:组织比赛,全班分四组,讲述风筝实验的故事。

  3、 教学第3段。

  联系前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五)拓展延伸。

  1、 读书: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观察: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防雷装置?他们所用的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改进吗?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绘画《花路》这一个活动选自《找春天》这一主题,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而这段时间我们正好在接触圆形和线条、螺旋线和线条的组合画,为此我想通过画各种各样的花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同时通过画花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花的生长过程。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孩子的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现代幼儿艺术教育则强调精神创造的意义;强调艺术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为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花朵,通过自己观察,看看、想想、说说、画画,帮助幼儿掌握技能,培养创造意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为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2、说目标

  鉴于对该活动的认识,并结合小班幼儿的水平,我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圆、螺旋线和短线进行花的造型的创造。

  (2)初步感受美的能力,在创造中体验乐趣。

  给予对本次活动的`分析,我把活动的重难点放在花的造型设计上,通过多种感官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3、教具准备

  根据活动的需要,及给予幼儿美的感受,我把幼儿的作画纸设计成淡淡绿绿的草地,同时我运用大图片供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花,通过小图片的出示,让幼儿知道各种图形与线条组合后花的造型,激发创造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

  绘画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们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大胆创作。为此,我将此活动设计成让幼儿观察为主,通过故事导入,看看、说说,让幼儿感受各种花的造型,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这样做,我觉得不仅让幼儿大胆参与活动,还能激起幼儿大胆探索、创作,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进而达成目标。

  1、故事激趣法:通过故事《花路》导入,帮助幼儿了解花的生长过程,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图片引导法:小图片的运用对孩子的帮助是很大的,由于要创作各种不同的花,在孩子的思维中花的造型还不多,为此通过各种花造型的小图片帮助幼儿进行梳理,如大圆、小圆能创作出什么花,圆和线条又能创作出什么花……给幼儿创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1、以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我们听过花路的故事,故事里面的小熊捡到一只大口袋。口袋里面装的是什么呀?(这样设计可以让孩子对花的生长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出事图片)看这些花有什么不一样呀?幼儿回答。

  师:总结: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高矮不同。(在这一环中,通过孩子看看、说说,让孩子知道原来花的造型是很多的,通过圆形、螺旋线与线条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花。

  3、 你喜欢那一朵花?这花是有那些图形宝宝和线条宝宝组成的呀?(幼儿回答)师示范画花及组合的线条。(这是解决活动难点的环节,通过小图片的运用帮助幼儿进行梳理、提炼,从而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创作。)

  4、幼儿操作

  有了大家的交流及小图片的辅助,孩子们对花的创作有了底,在操作中这时孩子们从探索中获得经验,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6、讲评

  这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互相的学习,从而激发孩子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融入文本

  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1)有感情去读 (2)字词过关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4、本文的主旨句段(末两段)

  (四)诵读美读

  《雪》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反复诵读感受其美质,品味。谈一点心得

  5、学生分组、分段去读、去品味、去评析

  如第一段,暖国的雪景图。要读出作者喜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第4、5、6段,朔方雪的壮美。使作者的生命升腾,应读得高亢、激昂

  (五)学生质疑 研讨

  1、鲁迅对雪情有独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写了雪地的乐趣。本文又写了“塑雪罗汉”

  场面。体会融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方面细致写南国的雪的(①暖国雨,单调,反衬。雪花灿烂⑵直写雪质颜色⑶雪野中花草来衬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闹,写雪野的生机勃勃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雪?

  4、综观全文及对先生的了解,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5、如何理解结尾句

  学生探讨,老师点拔

  (1)诵读结尾句

  (2)南北雪联结来写的用意,“文如其人”这两种雪使我们想起了哪两种性格?

  (3)学生各抒己见

  (是对雪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种生命的升腾)

  (六)小结

  本文通过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串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七)体验活动

  1、面对中考:我要像鲁迅那样

  2、谈雪:(可谈雪之美、雪之乐、雪知识、雪幻想)

  (八)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句,并谈谈最喜欢一诗句

  2、背诵后三段

  四、说课后感:

  1、散文诗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后的背诵有助于学生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本文的难点是对末段的理解。我采取了学生品读DD体会感情DD教师点拔DD学生各抒己见的步骤,循循善诱,达到分解、弱化难点的目的。

  3、针对作者写雪,其实也是其自身灵魂的呈现面对中考。应让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难耐的孤独)用拼搏去笑对人生本设计也是育人教书的一种体现吧!

  五、板书: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滋润美艳 冰冷坚硬

  相互粘结 如粉如沙

  蕴含春温 抗击严寒

  晴日渐释 蓬勃奋飞

  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对严寒的抗争

  柔软 坚硬

说课稿 篇6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我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没有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类科普短文。文章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有液态水,是因为其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段简要概括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具体位置。第2段说明了地球出现生命是因为地表存在液态水。第3、4段将地球与靠近太阳的金星作比较,用列数字的方法阐明地球存在液态水的条件,解释了稍远成冰,太近成气的微妙关系。最后一段则总结全文,回归标题再次强调了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突出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文在写作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4点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读准“笼罩、地狱、辐射、液态水”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巩固作比较、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4)激发对探索宇宙自然的兴趣,增进热爱地球的情感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地球位置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对比式教学。由于学生在《太阳》一课中已经首次接触了说明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采用对比式教学,通过与已学精读课文的对比,让学生逐步明白这篇选读课文是怎样再次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第3、4自然段都是讲金星、地球、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与太阳距离、受到的辐射强度、水的存在形式的三者间的不同。让学生将内容清晰地记录在表格中,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进行重构,凝练,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反馈表格内容,通过读读、划划、写写、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选读的课文一般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重点不能过多侧重于字词的解读。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独特性的。略读课文125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

  在本课时安排中,我主要分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第三板块——帮扶学习,对比范例;第四板块——小组合作,对比特点;第五板块——总结发散,激发情感。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

  1、板书词语“妙不可言”,让学生解释大意,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妙不可言的XX”,相机板书“妙不可言的”

  2、直接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妙不可言的’”,一边说一边将“位置”两个字补充完整。再次提问“你们知道是谁的位置吗?”根据学生回答将“地球”两个字写在黑板中央。引导齐读课题。

  3、第三小步,直接揭示本文的文体,同时在大屏幕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如,先找说明对象,再找说明方法

  【一节课的时间不多,直接叩题导入有利于将时间放在后面的内容上,同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妙不可言”,将它和“位置”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唤醒旧知,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将本文作为资源再次复习说明文的几大要点,同时扫除生字词,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教案

  因此在第二板块导读中,我会出示这样的

  1、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意。

  2.想一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出示自读要求后,分3步走,

  首先是扫除字词,读通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文本上划出相对应的难点字词,课堂上互相交流解疑。最后将所有生词齐读两遍,送入相对应的句子再次巩固。

  其次要引出说明对象,初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解决了难读的字词句后,抛出问题:“那么小朋友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呢?”再次引出地球。并让学生谈一谈对地球已有的知识储备。

说课稿 篇8

  我执教的《活见鬼》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幽默诙谐的文言文。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课后随附对应的译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材中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才出现了明确的目标,即“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好,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想,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译文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文言文同译文一起出现,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懂得世上是没有鬼的,不能自惊自吓;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练习复述,注意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他”。而学习过程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把教学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

  1.在“读准字音”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并富有韵律的特点,同时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读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我在教学中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的译文自主理解课文意思,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结合关键字词适当地点拨,引导感悟。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课文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文白对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这种相互对照既解决了对故事内容的重复讲解问题,也使学生对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3.读准、读懂后,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熟读成诵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为此,我又将读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意思,读出停顿;二是根据想像,读出思考;三是根据体会,读出韵味。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而读懂文言文时,通过对关键字词如亟、久之等的检查,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一两个字也可以表示一个词甚至一句话。这时顺势引导他们体会在朗读文言文时,我们不但要断句,也要断词。只有学生正确地读通、读顺文章了,他们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

  文言文必须要注意加强朗读。而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朗读好文言文,可以采用边朗读边想像的方式,以读促思,以想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自然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通过想像进行品读。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对二人疑神疑鬼身同感受;对二人相见的场面,我让学生想像和交流当时二人的神态、语言,体会他们当时的恐惧和狼狈。通过想像和表达,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的“有形无痕”,同时孩子们对二人形象的理解深刻了,朗读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体会。这样,读出韵味,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便水到渠成。

  最后,学生对朗读课文有了强烈的愿望和兴趣,结合朗读指导过程中对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提点,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时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去吟诵课文,便更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祖国文字的深厚内涵。

  三.教学的拓展训练。

  诚然,课堂中的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学好这篇文言文,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时,我也重视巩固性的训练,所以在第二课时中,我安排练习背诵、练习复述故事,同时还重视对其进行拓展训练,出示《鹬蚌相争》和《自相矛盾》两篇文言文,让他们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

  我希望孩子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在心中悄然播下了古代汉语的种子。倘能如此,这一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4.【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5.【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7.【热门】说课稿锦集5篇

8.【热门】说课稿锦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