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0 09:38: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汇总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一个“情”字)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指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于人的感情,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但长久以来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生成与发展,音乐课缺乏美感的问题。因此,我尝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字,贯穿课堂的始终。 教材分析:

  《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九课的教材,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五声F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二、五度音程进行,配以XX XX | X — |为主的节奏,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教材内容:

  1、课内内容:金孔雀轻轻跳

  2、课外内容:

  1)介绍傣族特有的服饰、建筑、舞蹈、风俗等。

  2)认识傣族民族乐器葫芦丝,聆听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开始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傣族风情,对当地民俗活动有一个初步印象;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3、能选用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跟音乐的节奏表演。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突破,难点的把握非常的重要。我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感受傣族风情,以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葫芦丝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力求一个“活”字)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

  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环境,以情境创设为第一主题。从课前的课间音乐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和学生聊聊老师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所看到的有趣事情并看看旅途中的照片,接着以傣族常用的乐器葫芦丝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游傣寨环节,安排了傣族风情游从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到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再到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引到独具风味的傣族舞蹈最后到自然古朴的傣族音乐,这一连串的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了傣族风情。以实践活动为第二主题,课堂上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没有节奏练习、发声练习、视唱练习等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和 知识传授。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它们,而是把这些分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认识乐器、欣赏舞蹈、欣赏音乐、表演、游戏、创作等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体现一个“趣”字)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课前准备、说傣寨、游傣寨、唱傣寨、爱傣寨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1、课前准备、说傣寨

  情绪理论家希尔曼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工作,课前播放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音乐氛围,通过优美动听的傣族歌曲使学生对傣族音乐有一种印象],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聊聊旅游的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进入课堂,非常自然的过渡引入到介绍傣族。这时我播放去云南旅游的照片(背景音乐《金孔雀轻轻跳》的伴奏)[老师在云南在傣寨的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唱歌曲的旋律],这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调整了情绪又活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这时老师说:“老师从美丽的云南带来了一份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傣族人常用的乐器葫芦丝。我们来听听它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老师吹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自然的进入到游傣寨环节。

  2、游傣寨

  师:好听吗?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参观傣族人居住的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出发了,音乐停下再睁开眼睛。(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1)、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

  泼水节、孔雀——傣族吉祥物等

  (老师演唱“金孔雀轻轻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并表演)学生跟老师做一做。模仿几次后让学生边唱边做。这样从有趣的民俗介绍自然的谈到孔雀是傣族的吉祥物,并讲一讲孔雀的姿态老师以演唱的形式表现,模仿中使学生学会歌曲的第一句。

  2)、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

  师:你们动作做的挺漂亮,如果穿上的傣族的衣服就更漂亮了。看,这就是傣族特有的服装,色彩鲜艳,而叫小卜少,小伙子叫小卜冒。我们班是小卜少的举手,是小卜冒的举手。我呼唤小卜少女孩子应一声“哎”,老师呼唤小卜冒男孩子应一声“哎”。

  老师以唱歌的形式呼唤学生,唱“小卜少”女孩子答应,唱“小卜冒”男孩子男孩子答应,然后男女生互相呼唤。

  从漂亮的傣族服饰谈到傣族语言并学一学,以游戏的形式呼唤学生,学生觉得有趣很积极的模仿,同时又学会了歌曲中一句歌词。

  3)、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

  观赏傣族建筑图片[通过傣族建筑的介绍说到傣族的竹楼,再说到雨后傣族竹楼现彩虹的美丽景色,引出歌词“傣家的竹楼彩虹绕”,分析学唱后解决歌曲的难点]

  4)、独具风味的傣族舞蹈

  欣赏一段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播放舞蹈)学生跟着跳一跳,看谁学的像,欣赏完舞蹈后跟老师学几个动作。

  师:蹲一蹲,点一点,(重复多编)加上手上的动作。谁能把手的第二个动作变一变(创编动作)跟音乐跳。

  [感受傣族特有的舞蹈,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去学几个傣族舞蹈动作并创编几个简单的手位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创作要多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爱的期待,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兴高采烈,多么放松,多么快乐,内心的情感就这样轻轻松松流露出来,学生的心灵与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贴近,“创作是多么美”成了学生共同的心声。学生完成了创作展示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作的自豪感、满足感为以后的再学习创作注入活力和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而且第二次感受了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为学歌打下基础。]

  5)、自然古朴的傣族音乐

  然后揭示歌名,听音乐范唱《金孔雀轻轻跳》[完整的感受歌曲,直接揭示歌名再一次为学唱歌曲铺砌一块基石。]

  整个游傣寨环节用科学的方法分散难点,用协作的方法攻克难点,把电教媒体引入课堂,这样采用电脑逼真的画面与老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进入想象的天地,十分符合儿童的胃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愉快的学习,积极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唱傣寨

  在之前游傣寨的铺垫下学生已经完整感受了歌曲四遍并学会了歌曲1、2、4、5四个乐句,只剩第三乐句不会,在这个基础上学歌就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演唱几遍就学会了歌曲,学歌的轻松也使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不会有往常反复练唱的厌烦感,以最佳的状态最佳的情感演唱歌曲,美的歌声给予大家的是美的享受,对音乐的陶醉。

  4、爱傣寨

  在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时我说:真美啊,老师好象又到了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看到了美丽的孔雀,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响起,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结束的傣族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优美动听的歌声更给学生美的回味, 加深学生对傣族音乐的感受。体会“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结束课堂,他们意犹未尽,对音乐课的兴趣会日益高涨,让孩子们的心时时牵挂的音乐课,期待着下一节课。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这一“趣”一“乐”突出了趣味教学,快乐教学,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法,从文学、绘画等等不同角度去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下册第7页的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进行除。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口算整十数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能整除,并认识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继续学习多位数除法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索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的计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在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以及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3、在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首位不能整除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方法: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让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出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原理,利用学生已有的除法基础,引导学生自形成正确的笔算计算程序和方法,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形成本节课除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具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学习活动让学生准操作小棒若干

  根椐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新情境,引入新课。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四全课小结加深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例题的场图

  谈话:体育老师在安排两个班级的体育活动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把图中的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级,怎样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列出算式:52÷2

  提出问题:那到底怎么分呢?先想一想,然后再用小棒分一分。

  (课程标准要求:为学提供现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生1:一个一个的分。

  生2:2个2个的分。

  生3:先每人十个的分,再每人5个,再每人一个。

  生4:我只用分两下就可以了。先每人十个,再把剩下平均分。40÷2=20,12÷2=6,20+6=26

  总结出学生最优的算法,突出: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拆开和2个合起来再分,每入又分得6个。这一方法,再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从而为学生理解相应的坚式计算过程提供支持。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除法基础知识,这里让学生摆一摆,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合作

  探索达到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的计算原理,突破教学的难点。)

  4、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在学生具备了笔算算理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52÷2这个算式我们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写出竖式的一半,并说明,50个羽毛球每班先最多平均分分得多个十?

  接下来你们能把这个算式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书上把竖式填写完整。

  再让学生说说这样写是怎么想的?(巩固学生对这种竖式书写格式的牢固掌握)

  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正确吗?你能进行验算一下吗?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验算的,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新课程推崇探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不适合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语言表述等充分体验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后,建立直观表象,再在教师扶的情况下,逐步抽象出笔算除法的模型,并进行解释说明,学生才能在理解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的基础上学会笔算除法的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更直接、更有效。)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形成一定的技能。

  1、“想想做做”第1题,是基本练习题,由扶到放的练习竖式计算的基本程序和书写方法,强化用竖式计算的基本程序和书写方法,帮助学生在进步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先用竖式进计算,再进行验算,在练习巩固方法,初步形成技能。

  3、“想想做做”第3题,提供四组对比练习。其中,前两组是两组是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对比;后两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没有余数的与有余数的对比,让学生运以前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正确计算方法。通过对比,进一步沟通相关式题计算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是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让学生感受所学计算的实际价值,进一步积累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认识。

  5、“想想做做”第5题,是一道开放题。题中给出几种商品的单价,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条件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6、“想想做做”第6题,是估计练习题,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方法的理解。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时,怎样处理?

  (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的内容,加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插入影像 设置动画》是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多媒体信息的处理》的第九课。这一章从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多媒体组成要素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知识,以及处理这些对象的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通过PowerPoint软件,让学生实际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本节课是采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第四个课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即由单纯的文本、图片为主体的演示文稿变为具有多种形式媒体的多媒体作品;将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要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协作创新的能力。所以,本节课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

  当前,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侧重选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认知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⑴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

  ⑵自定义动画设置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⑵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发展目标

  ⑴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4.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感情。

  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插入声音和视频素材。

  ●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

  2.教学难点

  ●设置不同对象的播放顺序和效果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讨论协作——完成任务——经验交流——归纳汇总”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并在分组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操作的经验,取长补短,获取新知。以下是教师活动图:

  设计任务——启发讨论——组织互评——归纳问题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四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从设计任务开始,教师从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任务,然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完成任务的办法,对比较集中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自己相互评价的过程,提示大家找出问题的关键,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最后同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苦差事,不愿学、不会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下是学生活动图:

  思考讨论——探索质疑——笔记心记——自主创造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从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开始,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找到正确答案之后,把它牢记下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自主创造。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上节课学习内容)

  请自己定一个主题来制作演示文稿,将上节课已经做好的演示文稿进行完善和改进。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编辑制作完成的演示文稿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教师适时播放演示范例,采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精心准备的范例,创设优美的情景,当学生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这个演示文稿和我们自己做得演示文稿相比,更加具有作品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作品的思想呢?学生回答:因为这个演示文稿中有视频、背景音乐和动画效果。教师紧接着问:那想不想把我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达到示例作品的效果呢?回答回答是肯定的,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插入影像 设置动画。

  2.新课

  任务一:将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声音、视频素材插入至自己的演示文稿中合适的位置,以衬托自己演示文稿的主题,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相互协作、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展示一个学生已经完成任务的演示文稿,给予肯定评价,并要求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声音、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其他同学观看展示,并对比自己使用的插入方法,当出现问题或者出错的时候,积极指正错误,这样,采用学生相互协作,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完成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插入声音和视频素材。

  总结归纳:在PowerPoint中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与Word中插入声音和视频素材方法差不多。注意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教师质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演示文稿对比教师所播放的示例,提出自己的演示文稿有何不足之处,学生指出:缺少动画的效果,因而自己的作品不够活泼生动。由此教师顺势引出下一个任务。

  任务二:请你为自己创作的演示文稿的各个对象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二。

  教师活动:展示其中已经完成动画设置的学生作品,由作者自己来介绍自己设置各个对象动画效果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其他的方法,激发学生相互竞争,敢想敢做和对未知领域大胆尝试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以完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

  归纳总结:要设定一个对象的动画效果,必须先选定对象,再进行设置。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已设定好演示动画,给予肯定评价;同时指出其中两个演示动画顺序设置不正确,需要调整。

  任务三:请调整幻灯片对象呈现的顺序,并尝试将几个对象设置成连续呈现的方式。

  学生活动:尝试操作、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三。

  教师提示:以上的设置都是相对于图片和文字,如果有声音或视频,它们的设置是不是一样?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效果评价。

  师生小结:多媒体对象的设定除了需要在效果和顺序项里设置以外,还必须在多媒体项里进行设置。

  任务四:三个小组选出自己小组中最好的演示文稿作品,通过转播,展示给每位同学,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讲出缺点的改进方法。

  学生活动:组内评选、组间评价、指出优缺点,完成任务四。

  教师活动: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互评,并在评选中提示性的指出一些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并由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作自己的老师。

  师生小结:演示文稿中各个对象需要进行合理的动画设置,才可以达到播放顺序准确、自然、加强作品表现力的目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

  3.归纳总结

  本节课要点:

  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并掌握自定义动画设置的一般方法,学会设置文字、图片、多媒体的动画,调整顺序。

  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

  同Word中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

  自定义动画设置的一般方法:

  选定对象——>设定(调整)——>预览——>确定。

  4.课堂练习

  在各个组进行讨论评选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完善自己的作品。 (第一层次要求)。已完成同学,可以相互协作,也可尝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并设置成连续自动播放的形式(第二层次要求)。

  5.效果评价

  通过网络点播几位同学的典型作品,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先请各组同学互评,并请每组的代表同学介绍学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采用分组互评的竞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M he》是PEP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家”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展开的。这节课为新授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也是A部分的第一课时,有Let’s learn和Let’s d。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要学习有关房间的五个单词及进行简单的对家的介绍。句型G t…和五个房间有关的动作短语,这些短词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节课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本单元后阶段有关“描述和询问东西在哪里”的对话和故事的掌握,在本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据本单元的话题,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能够听说,认读五个新单词“stud living r. itchen,bathr,bedr.”

  (二) 能听懂“let’s d”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能用“Thisis he,This is a living r...”句型简单介绍房子。

  (三)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己未来的家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三维”目标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而且目标具体,可检测。

  由于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新授课,将训练学生听、说、认读新单词的能力以及听懂“Let’s d”部分中指令并做相应的动作为教学重点。

  《M he》part A Let’s d 通过单词及指令的学习和掌握,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并描述卧室中的物件,并能据此编出对话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直观,实用的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许文胜兴趣,制作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佳境,在教法总体构思上注重学生听、说、唱、玩、演几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采用直观教学法,TPR活动教学法,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训练和形成学生的英语能力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听音,观察老师发音口型,认真模仿,让学生分组练习,用玩游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运用英语交际沟通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过程预设分为“复习热身—新课呈现—趣味操练—扩展练习”四个环节。

  1、War—up(复习热身)

  放一曲歌曲《Hell》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引出本课主人公A向大家打招呼。

  设计意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复习学过的英语,一是舒缓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准备上课的兴趣,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英语课堂学习的氛围,为新课的导入作铺垫。

  2、新课呈现(Presentetin)

  (1)导入“Evernehas a he,Ive he,d u lve ur he?”的提问·引出课题“M he”.

  (2)呈现PPT一栋房子,通过老师提问“This is stud,it’s s big”通过引导,引出“stud”,使学生认读,并作出“Read a b”的动作,使“stud — read a b”相结合。

  (3)、T:Finish reading I’ tired(作累状)引出“living r”并做出“5 O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而且本节课也为学生将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做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教材本身丰富的实验探究基础上,我添加进去几个利用干冰来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再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利用了干冰升华这一性质,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内容:

  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

  实验(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实验。通过学生观察这组实验,根据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碳酸类饮料。

  (2)学生分组探究内容:

  实验(1):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振荡;

  实验(2):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3):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热;

  实验(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个实验通过现象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个实验不仅两次让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第(3)个实验通过观察石蕊的变色,从而体会间接观察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初步认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以后学习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依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几组画面和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一系列习题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如何证明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解释著名的“死狗洞”为什么人没事,而狗却死亡;为什么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等等问题。在巩固中深化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能升华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不支持呼吸;




CO2+H2O=H2CO3? H2CO3 = CO2? + H2OCO2+Ca(OH)2=CaCO3? +H2O

  本节教学中,应用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按照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练习巩固,应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六、课后反思

  谢谢各位评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即将为大家展示的是我和我校的六年一班学生共同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整合课————《花卉与生活》活动中的一节课。

  从活动过程的设计来看,本次活动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正是引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才能设计这么繁重的任务。

  下面就课堂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具体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课的激趣导入中,我先是把搜集的美观的花卉图片作成幻灯片,然后在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学生说说他们的认识或得到一种怎样的感官享受。这些色彩艳丽、搭配和谐,造型富于艺术美的花卉图和动听悦耳的音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整合结合起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的欲望激发了出来,他们的.创造潜力和想象的空间已经越过了书本的界限,计算机这个工具也真正地体现了一种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师的示范指导化抽象为形象

  在本节课上,教师查找,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过程演示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学生一边看教师操作,结合教师的讲解,对老师所传授的要点积极接受。计算机提供了这一便捷的平台。

  三.信息网络拓宽了学生们知识的来源

  在“花卉与生活”这节活动课中,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各种花卉图片和文字资料,知识面的拓宽,眼界的开阔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中,教师先让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再编辑汇报出来。在编辑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制作各种新颖的幻灯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教案设计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2.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幽雅,一分宁静,一份热烈,一分执着。徜徉花的海洋,品位花的芬芳,感受花的文化,鲜花正以他独特的魅力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

  本学期我们首先确立了《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并把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归纳了五个子课题。花卉与养生,花卉与欣赏,花卉与食,花卉与药物,花卉与礼仪。

  老师想听听大家已经了解了多少知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老师出示一组幻灯片)

  师:老师的这些图片大家喜欢吗?老师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平台。

  二.明确任务

  师:本节课仍然按小组进行活动,各小组先明确下小组任务。

  (各小组出代表发言)

  三.方法指导

  师: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活动技能和方法。

  (教师演示资料搜集过程)

  四.学生自由活动,教师随即指导。

  五.学生成果展示

  六.交流评价

  七.总结:

  整合课(花卉与生活)说课+设计+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快捷的平台。我们应把计算机的技能掌握更全面,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与学科整合“不自然”

  也就是说计算机与学科整合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上课的过程还比较蒙胧,现在在探索阶段,所以上课的尺度不能很好把握,不知道这个主题的学习需要几课时,虽说自己可以放宽,但总不能看到学生没全部学好,又多一课时,这样下来,其他的主题就不能进行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就不能把所有主题学完。怎样分配这个尺度,一个学期制定几个主题比较合适?还得继续尝试。

  二、软件资源的贫乏

  有些好的主题,硬件虽有但软件资源没有,无法进行教学,这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有现在最常用的软件就是office20xx,flash等等这些软件太成人化,给小朋友用头几次可能还有点新鲜感,慢慢兴趣全被抹杀了,没有好的软件去吸引他们。

  三、主题单元的制定受限止

  上面也提到,由于软件资源的贫乏,所以主题单元确定受到很大的限止,一些好的想法,好的观点难于去实现,只能根据现有的几个软件去套主题的内容,不具操作性的主题制定得再好也没用。主题内容操作的单调性也与软件有关。

  虽然问题还存在,但我们已经看到可喜的一面,通过整合,学生的观点已经慢慢在改变,而且学生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知识点非常丰富,还不能用“沉迷”一词,用“开心快乐”一词来形容学生学习一个个有趣的主题的心情,已经理所当然了。

  主题学习的千变万化,确实能抓住儿童的好奇心。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介绍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常识。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三、四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题,质疑学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观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 教学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既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情景导入,诱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赏读课文,入情悟趣,(四)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学生观看有关植物的影片,我声情并茂地作介绍,把学生带到植物的世界中去,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掉字、将自己感兴趣的小节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在书上把它们画下来,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读中理解”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我导学第二小节,课件出示降落伞,“看,这降落伞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妈妈就能*它传播种子了。”再演示课件,风轻轻一吹,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出发的情景,理解“纷纷”一词,蒲公英的孩子多快乐呀!让学生美美地把这一节读出来,学生练读,我再指导读,“蒲公英**的办法怎么样”?指导学生再看画面,抽生夸一夸,再随意地加上动作,表情站起来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分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三节,喜欢豌豆妈妈就学习第四节。我出示学习方法。(1)读一读课文,(2)说一说办法(3)演一演情景(4)夸一夸妈妈。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质疑,我把课前采集的苍耳种子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体会苍耳布满刺的外壳。再用课件演示铠甲挂住动物皮毛这一动作,让学生体会这一办法的有趣,再让学生用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我抽读,分小组比赛读,使每一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同桌练习说一说“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什么传播种子”。以达到训练全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我小结:蒲公英妈妈*风吹,苍耳妈妈*动物的皮毛带,豌豆妈妈*太阳晒传播种子。

  植物妈妈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让我们一起去野外观察吧!我课件显示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等。抽生像课文那样夸一夸这些植物妈妈。再把它写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能

  六、说板书:

  蒲公英 风

  苍 耳 动物皮毛带

  豌 豆 太阳晒

说课稿 篇8

  一、课题的形成及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是我校市级课题《人文感悟型和科学探究型问题解决的学习比较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它的形成源于: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也“借鉴”了理科教学中的“题海战术”,侧重于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师与学生对文本都缺乏感悟精神,使得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上渐渐流失,学生正在远离我们的语文阅读,远离人文感悟,于漪老师疾呼“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职责引导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的人文环境中思考感悟。

  本课题将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尝试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惑,渗透二期课改理念,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

  二、课题与本节实践课的关系: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为引领,通过课堂教学的开展推进课题的研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材中,笔者注意到在诸如小说、记叙文、报告文学这些体裁的作品中,针对人物形象、针对情节设置一些人文感悟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修养,《杰里米的复活节彩蛋》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本节课的教材,是基于以下的思考:一是该选文中的主人公和我们学生的生理年龄相仿,在文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也是在学校,学生很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二是人文感悟型问题是以实现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为目标,该文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文章,当今一代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是一个社会问题,处于弱者的地位是更多归咎于客观原因,处于强势时又常忽略他人感受,如何爱自己、爱他人是一个大课题。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有助于学生关注人生促进内省。三是文章的内涵还是较为深刻的,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同于以前我们学生接触的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深入文本,在感知中领悟。

  三、教学设计思路:

  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文类学科的教育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为主。“读感悟”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习活动。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对课题研究中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的学生学习策略研究”上,本课时拟定解决的人文感悟型问题为“杰里米和米勒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基于上述这些思考,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感、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能够体会文中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2、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在体验感受文中情感的同时提高自身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杰里米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课前预习的环节:初读存疑(存疑的方向:课题与文本中心的关系、关键句、矛盾点、对比质疑等)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读中感知—感中质疑—悟中解疑;

  教学流程图:

  课前——初读存疑: 教师 学生

  挑选教材设置人文感悟 存疑(课题与文本中心的关

  型问题,布置学生预习。系、关键句、矛盾质疑等)。

  课中: 教师支持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

  (1)读中感知: 促进自我构建策略 自我构建策略

  尊重学生个体, 创设人 寻找自身认知情感与文本的

  文感悟的课堂教学情境。 切合点,通过对“情点”的

  了解学生的感情倾向。 关注感知文本

  (2)感中质疑: 教师支持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

  促进合作构建策略 合作构建策略

  鼓励学生小组内互助, 加强小组内合作互助,

  在小组内初步解决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删选问题。

  (3)悟中释疑: 教师支持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

  促进完善自我构建策略 完善自我构建策略

  课堂教学的难点,根据人文感悟型问题的特征,在文本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调动各种因素进行情感体验,在释疑过程中充分发挥“悟”的作用,通过朗读、移情、神思、体验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并产生新的经验。在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寻找共性。

说课稿 篇9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推荐】说课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汇总8篇

2.【推荐】说课稿汇总八篇

3.【推荐】说课稿汇总5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7.【推荐】说课稿汇总七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