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时间:2021-04-22 14:35: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集锦九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课题:图形图像文件的浏览

  ○说: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图形图象的浏览,选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的第七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的第六节。由于这是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也就是在新课标中提到的高二学生学习的选修课内容,其本身就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也就是说必修课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发挥。而对于其中选修的本册多媒体知识内容,新课标要求本知识块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多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和采集,加工以及整理制作,了解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对于这一大章《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内容提出三个明确目标:1、了解常见的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象,视频动画等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等;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了解其基本原理;3、能根据信息的呈现需求,选择适当工具和方法,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鉴于以上总目标,在前面几次课中,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多媒体的基本知识及几种具体的多媒体素材即声音与视频的基本使用与处理。这次课我就要带领学生一起使用看图软件ACDSee来实现图形图像文件的浏览及图形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初步了解图片浏览软件ACDSee的程序界面结构;

  b.使学生能用ACDSee软件浏览图形图像文件;

  c.使学生能用ACDSee软件转换图形图像文件的格式;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讨能力;

  c.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a.增强学生祖国河山的热爱

  b.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会用多媒体信息表达思想的意识。

  ○说:由于前面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这章的目标主要是根据信息的呈现需求,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加工信息,本次课就是建立在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看图软件ACDSee的基础上的,因而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及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ACDSee程序界面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的网页制作及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等内容时,(即在有信息呈现需求时)要使用大量的图片,对图片的选择和加工这就是这次课要实现的另外两个知识目标:用ACDSee软件浏览图形图像文件及转换图形图像文件的格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以上两个知识目标为主线,把第一个知识目标融进后两个知识目标中去体现。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自我实践与探索,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倡学生主动去发现ACDSee软件的一些其它功能,达到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讨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呈现给学生若干幅大家熟悉的祖国风景名胜图,并让学生踊跃识图交流对风景名胜的了解,在大家一起感受祖国风光的同时,激起学生浏览图片的欲望,从而推进教学计划,学生在认知与兴趣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目标,同时在自我探索中有所创新,从而形成对信息技术课,以及对更多地了解祖国名胜,感受祖国风情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用ACDSee浏览图形图像文件。

  ○说:基于上述的新课标以及教材的要求,我归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用ACDSee浏览图形图像文件。这是以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学难点:

  用ACDSee转换文件格式。

  ○说:图形图象文件的格式有多种多样,较复杂,怎样在适合自己的情景中运用不同的文件格式,为什么要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是学生不易弄清楚的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情景导学法与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说:教学法中指出,教学要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字,我认为不仅仅可以理解成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特征和要求的教材内容,即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那么在本次课中,为了比较好的让学生掌握好本次课的两个不同特征与要求内容,我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情景导学法与演示法以及任务驱动法。其中,情景导学法是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演示法为学生学习理请思路,任务驱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乐趣中愉快地学习,并很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说:这次课的具体实现我是将学生带在我校的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来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比较方便地对学生进行主导,也能非常好地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自主实践与自主探索

  我认为,学法是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而言的,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本次课的学生已经是高二年级,通过高一年段必修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经验,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思维习惯,但这种思维习惯是信息技术课对学生长期要求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一再强调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次课仍旧提倡学生用自主实践探索的方法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用ACDSee浏览图形图像文件(情景导学法)

  教师的定位上: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字处理软件。字处理软件是教科版教材中

  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字处理软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而强大的作用,而这节字处理软件主要通过演示加实践来完成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 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二、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如何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这里选取最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为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本课内容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1)图形用户界面(GUI) :简单易学

  a. 功能菜单置于程序窗口的顶部,用户可以方便地从菜单中选择菜单命令。 b. 滚动条可方便用户在文本窗口中浏览。

  c. 使用“选择对象——操作对象”方式,先选定对象后进行对象的操作。 d. 使用“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操作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界面直观、

  简洁、交互性友好。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用户可根据喜好和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喜欢和需要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不同版本相通:word20xx-word20xx-word20xx。

  不同处理软件相通:word-wps,FrontPage-Dreamweaver。

  2、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以word20xx为例)

  (1)新建、打开、关闭、保存word文档,word20xx文档后缀名为.doc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2)文字的复制、粘贴、剪切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3)设置字体、字号、字形、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表格、设置图片环绕、艺术字、文字效果、格式刷等。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4)对文字的对齐方式、缩进、间距、换行、分页。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5)内容的查找和替换。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6) 设置页眉页脚、项目符号编号、使用字数统计。

  演示,然后 学生课堂实践。

  (7)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排版工具:记事本、word、wps。

  文稿演示工具:powerpoint。

  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3、课后实践

  新建一个word文档,命名为背影,找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将文章内容复制到文档中,设置标题字体黑体三号,正文字体为楷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1.5倍、将所有“父亲”替换成“爸爸”。在页脚设置页码,统计文章字数放在标题旁,在文章中插入一张背影图片,设置文字环绕为四周型。

  4、课堂总结

  这节课讲了字处理软件,尤其注重常用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老师一一讲解过主要功能,同学们也一一实践过,同学们课后要多加练习,日后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经常使用到。最后要记得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4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但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2.高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材采用的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一书。信息就是经过处理的数据,所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数据处理技术,才能更好地得到有用的信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和统计是Excel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的数据输入和数据的编辑以及工作表的维护,本节课是在这基础之上学习应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和公式的复制方法;

  (2)掌握用表达式、自动求各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公式的输入方法;

  (2)利用自动求和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

  2.教学难点

  函数的应用涉入到对函数的理解及其参数的设置,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媒体选用

  1.针对学科特点,我选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2.课前准备:包含某班学生成绩表的工作簿。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法

  1.讲解法:对于公式中对单元格区域的引用,特别是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引及常用函数的作用,可以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对于一些较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总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和厌倦,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对于比较简单,没有探索价值的操作,由老师演示,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

  3.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既能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之后又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设计任务——启发探索——辅导归纳——学习评价——课堂训练

  (二)学法指导

  自己多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而且习得的直接经验比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协作,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又能培养和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1)用填充序列法在A1至A12的单元格中输入一月份至十二月份;

  (2)用填充序列法在B1至B12的单元格中输入1,3,5,……,23;

  (3)同时选定(A1,B4),(C5,D10),D列至E列;

  (4)复制(A1,A5)的数据到(C2,C6)中去。

  教师巡视辅导,完成后鼓励四个学生分别演示一题。

  (二)用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如:我们期中考试后,要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定名次,还要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你们有什么好的主意吗?然后由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准备好的某班学生成绩表,该表数据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用来作为本节课的示例表。)

  (三)通过独自努力,学习公式的输入和复制。

  1.阅读教材P74-P76页第一大点第1-2小点部分的内容,然后要求每个人计算出第一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提示:每次输入公式都必须以"="号开头。)

  2.由两个学生分别演示求出总分和平均分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并补充演示讲解。(因为问题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

  3.指导学生用鼠标拖动填充柄的方法,选定第一个学生的总分,拖动填充柄到最后一个学生的总分处,看看所有学生的总分是否已出来,再用相同的方法算出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教师巡视辅导,如有较多学生没有掌握,则由教师补充演示讲解。(由于前一节课学习了用填充序列的方法输入数据的方法,可对此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

  (四)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的应用,学习"自动求和"的方法。

  教师:如果要计算每科的平均分,以上方法也太花时间了,人数多还容易出错,下面我介绍一种更好的方法。然后演示"自动求和"功能,求出总分,再用总分除以人数求出科平,并讲解演示按行和按列求和的一般方法。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先删除前面求出的总分和平均分,再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然后由一个学生演示。

  (五)小组探究学习函数的应用。

  1.教师:上面的方法只能计算出较为简单的数据,如果要处理更复杂的数据就要使用到函数。可以用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来类比解释函数及其参数的含义,并解释几个常用的函数(如:SUM、AVERAGE、COUNT、MAX、MIN)的应用。

  2.按四至五人一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电脑知识较好,且较负责任的学生充当组长,负责本组进程和纪律。各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用SUM函数计算出每人的总分;用AVERAGE函数计算机出每人的平均分;用COUNT函数计算出班级总人数:用MAX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高分;用MIN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低分。(提示:先计算出一人的总分或平均分,然后再复制公式计算出其他人的总分或平均分,各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也一样操作。)

  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辅导,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3.各组交流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充当小老师,分别进行一项操作演示。

  4.教师给予以肯定性为主的评价,并补充演示和讲解,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难点问题可多次讲解演示(如在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如何选择函数,以及参数的确定等)。

  (六)课堂练习。

  每个人再单独完成上面的操作,还不会的同学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七)评价学习结果,总结本课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本节课在本章内容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建立按钮交互》是高一信息科技学科第四章(多媒体作品制作)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我想从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尝试引入启发式和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启发思考、演示示例→引入课题→共同分析→任务驱动→启发思考总结→深入学习”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使学生掌握按钮交互的建立及反馈分支流向的的设置、学会构思和设计交互结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协作意识。在此之前,学生所设计的Authorware程序都是一种顺序执行的程序,学生感受到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人不能参与程序的运行,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这节课就让学生学习为作品建立一个友好、合理的人机对话界面,通过按钮实现交互。Authorware为用户提供了很多种交互方式,按钮交互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对于让学生掌握如何设计和建立交互结构以及轻松地学好后面几节交互内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按钮交互的建立及反馈分支流向的设置和引导学生构思和设计交互结构。由于一下从前面的顺序结构过渡到这节课的交互结构,绝大部分学生会不知如何下手、从哪几个方面去考虑,因此引导学生构思和设计交互结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我打算主要以问题启发和任务驱动为主,因为对于这节课问题启发更容易使学生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感到现有知识还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比较轻松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某一个任务情景当中较轻松地接受和消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附带观察比较、讲练结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于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更新远高于其他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示例和分析示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及碰到问题多用“帮助菜单”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说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选择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需要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师自制的课件,便于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整个教学过程从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老师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在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探索新知识、深入学习和课堂总结。

  ①.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中,我期望通过如下两个问题来达到复习

  巩固、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自然引入新课作铺垫的教学效果。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前几节课所设计的Authorware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能不能随意选择其中某一部分自己想要看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前面我们所设计的Authorware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对于它的程序结构你有何体会或感受?”这两个问题是循序渐进的,次序不能颠倒。

  ②.在提出上述问题,引出话题之后,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内容相同结构

  不同(课件1是顺序结构,课件2是按钮交互结构)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哪个课件更好,好在哪里,从而使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接下来进入“探索新知识”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位。我打算通过“共同分析→(任务驱动)学生尝试制作→演示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这样一个活动过程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协作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共同分析是启发学生一起来分析课件2的程序结构,使学生初步了解按钮交互的结构流程;接下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流行歌曲点歌台,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如何建立按钮交互,在学生尝试制作过程中对于个别问题老师采取单独指导的方式,对于共性问题老师选择1—2名学生的作品进行演示点评,启发学生共同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老师只对所有学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然后在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设计一个交互结构应注意哪几个要素,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作适当的演示补充,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这样的突破方法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④.在“深入学习”这个环节当中,我打算安排“嵌套的按钮交互”这

  个教学内容,这个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没有要求。我想在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如何建立按钮交互和设计交互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作为课后的思考。

  ⑤.“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我打算采用提出一个小任务,让学生思考

  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以上就是我对在二期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浅薄理解和本节课的设计构思。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子表格加工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而图表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与表格信息加工的过程相结合,实现从操作到实际应用的提升,以图表为手段来分析数据,表达结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其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Excel图表的相关操作;学会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分析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形成分析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图表在呈现数据方面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别能力。

  3、教学重点:使用合适的图表类型呈现数据;总结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

  4、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提高对制作报告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策略:

  1、学习环境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好,而本课内容重在实践,所以我选择网络教室,便于学生进行练习。

  2、学习者分析: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在应用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我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及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法:(1)对照导入法:创设文明班评比的情境,对照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突出图表这种呈现方式的直观性。

  (2)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自主探究,鼓励发挥组内各成员的所长,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4、学法:(1)小组讨论法: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对图表的应用认识。(2)互评学习法: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以“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评比得分统计表”导入新课,采用对照式导入法,进行两个对比,首先是量的对比。先后给出两个表格,含有3个班和含有10个班的统计表,同样提问三个问题:哪一个班的总成绩最好?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哪一个班的表现最平稳?哪一个班的进步很大,保持上升的势头?很明显,在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分析有相当的困难。

  设计意图:揭示表格呈现方式的局限性,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为下一环节用柱形图、折线图分析数据作铺垫。

  第二是呈现方式的对照,以10个班作例子,生成两个图表,同样问刚才的三个问题,对比刚才的纯表格呈现方式,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从图表中得到答案。设计意图:突出图表呈现方式的直观性,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读柱形图回答问题1,让学生感受柱形图更便于比较分数的高低;读折线图回答问题2、3,让学生感受折线图更便于观察起伏变化的情况,预测趋势。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形成图表应用的初步建构。

  2、任务驱动:思考柱形图、折线图分别适应于呈现什么类型的数据?、思考在Excel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时,与其对应的图表有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1)任务的安排已把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这一流程渗透其中,让学生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2)分组分别练习不同的内容,有利于小组协作交流。(3)任务中包括思考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表类型的应用上。

  3、学生课堂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我深入各小组关注学生的协作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充分自主学习,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4、教师点评:对刚才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以后改正的方向。

  四、说小结与反思:

  1、小结:在教学上我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指引,通过“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引导活动的流程,提高活动效率与效果。

  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我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再一次回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等行为给予肯定,最后布置作业。

  2、反思: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之后,我将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并积极改进,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教材采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节课是第五章第二节第三小节中的内容,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将《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作为一个课时教学。

  2、课标要求:

  能根据信息呈现要求,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movie maker的基本使用,掌握加工视频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体验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视频信息的剪辑、加工,培养学生对视频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主流的审美观;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重难点

  重点:通过体验movie maker的使用,掌握视频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难点:体验视频信息加工过程,并能理解信息加工是为主题的表达服务;能正确评价作品。

  二、说学情:

  1、学习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文本、表格、图像、音频信息加工等的基本操作,对于视频信息也有了感官上的了解,但对视频信息加工技术接触较少。

  2、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视频信息加工过程较为复杂,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完成一段视频的加工,学生不一定会积极完成。

  三、说教学思想及策略: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资源包(包括素材、任务帮助、学习导航),让学生自学,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精讲;一切教师活动,都为学生学服务,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即将上映《超级战舰》预告片,问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部电影?为什么想看?有没有从技术的角度看过视频?

  设计意图:由于信息技术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感兴趣的计算机在面前,有时候学生常常会自己玩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里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并形成思考,为本节课难点如何让技术为表达主题服务、如何正确评价视频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通过教师讲解、发问,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知识点:一般视频包含元素、制作视频一般流程、视频制作软件以及本节课学习软件。

  设计意图:学习必要的视频加工知识;在讲解新知的时候紧扣难点,如视频中的元素或流程是不一定都包含的而是根据表达需求自主选取。

  (三)体验自学:

  根据提供素材和帮助文件自学movie maker的使用。

  任务一:制作春色怡人风景欣赏;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添加过渡效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任务二:林书豪精彩表现(制作林书豪投三分球的慢动作)。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剪裁(拆分)、特效制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设计意图:①通过把握实时讯息和学生兴趣选择素材、提出任务,有利于任务完成;

  ②充分考虑学生能力水平个体差异性,提出不同难度任务。先体验,让学生了解哪些自己会、哪些自己不会,提高演示时听讲的针对性。

  (四)演示教学:

  演示任务二,并对通过自学反馈出来常见操作失误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自学、反馈、交流,达到提高的目的。

  (五)完成任务:

  完成自学过程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已经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提升视频品质,比如添加字幕等,并要求上传作品,鼓励学生讨论,协作。

  (六)评价交流:

  在上传作品中找到有针对性的作品,可以是优秀的,可以使反面的,进行引导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完成学习导航中的评价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视频的加工不是为了加工而加工,而是让加工为表达主题服务。

  (七)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五、说反思:

  (一)、教师作用的体现:时时刻刻都为学生服务,但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存在;

  (二)、对技术的思考:本节课全课主要都在体验过程和引导分析,我觉得高中的信息技术现在越来越不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某项技术或软件掌握的很深入,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认知。

  谢谢各位评委!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图文混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实现有效教学、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三步一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图文混排》是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学完本节内容后,学生将能够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图片的插入方法和属性设置。

  (2)能力方面:能够熟练运用图片设计版面,表达主题;并对图文混排的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

  (3)情感方面: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认为图形对象的插入与设置是关键,所以设为本节课的重点,基于课前和学生进行的交流和对他们的观察,我把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 教法学法

  教法上:重点部分利用演示示范,组织讨论,结合学科所具有的操作性特点,精心选择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法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我学习,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大约5分钟)

  结合学校板报评比活动请学生对黑板报进行讨论。再展示一篇文本文档,和一组相关图片。文字能够描述事务,图片能形象的反映事务,如果能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并对某些文字或图片进行特定设置,将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引出课题——图文混排。

  此时学生对刚刚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我再展示去年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获奖作品,激励他们亲自尝试如何用WORD来制作美观实用的电子作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任务,也顺利的切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

  (二)讲授新知(约10分钟)

  对于图片的插入,我先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演示具体操作步骤,并有意识地介绍几种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然后启发学生打开并使用图片工具栏,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图形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约20分钟)

  给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素材,明确本次任务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小报设计,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相互协助的方式来学习图文混排的各种设置。并让完成较好的同学讲解演示以加深学生印象以此突破本节难点。教师则充当引领者和协作者的角色。

  (四)作品展评,(约5分钟)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组内互评并填写学生评价表。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既发挥了学生的长处,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感,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我从学生中挑选几幅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提出希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大约5分钟)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甲流知识的小报。

  四、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赵良厅校长解释说:“三步一环”课堂教学模式由“认知教材———重点、难点突破———检测、总结”这三个步骤组成,即把教室的教师一“讲”改为学生三“动”的课堂活动方式,三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以自主、创意、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减少厌学情绪,使课堂充满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数据的处理。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教科版教材中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学习了表格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表格方便的统计和计算表格数据,可以使数据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表格处理数据。

  (2)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表格处理数据,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这这里选取最常用的表格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 20xx为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本课内容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数据的计算

  提问:如果要统计我们班所有同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怎样计算会方便一点?手工吗?又或者使用计算器?

  (1)利用公式计算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自动计算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数据的筛选

  提问:如果我们想很直观地查看整个班的数学成绩,该怎么办?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3、数据的排序

  提问:如果我们想将总成绩表按数学成绩的高低来排序,该怎么办?

  (1)一般排序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自定义排序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4、数据的分类汇总

  (1)排序设置。在进行数据汇总分类前需要进行排序设置,如图所示,排序主要关键字为“班级”,排序依据为“数值”,排序次序为“升序”,点击确定即可得到排序结果。

  (2)分类汇总设置之分类字段。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类字段选择“班级”,不可选择“学生名称”或“成绩”。

  (3)分类汇总设置之汇总方式。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汇总方式选择“计数”,汇总结果可以显示每一个班级的人数情况。

  (4)分类汇总设置之选定汇总项。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定汇总项选择“成绩”,其他内容保持默认即可。

  (5)分类汇总结果检查。如图所示,数据汇总结果显示:班级A的同学有4人,班级B的同学有3人,班级C的同学有4人,班级D的同学有4人,总计15人,汇总结果准确无误。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1.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汇总10篇

2.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三篇

3.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4篇

4.精选信息技术说课稿集锦10篇

5.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锦集八篇

6.有关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7.关于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8.【精华】高中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