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0 09:07: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两种粒子为知识主线,一是突出了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二是为了发展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等。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和性质。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后,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认识到酸和碱的各种通性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依据,只是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其中最为简捷的方法。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检验方法是今后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实验能力。其中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还渗透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下面几个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通过分析讨论,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进一步学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用间接方法收集证据。

   4、通过阅读、交流,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

  5、通过阅读多识一点: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课件展示)

  重点是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

  难点是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橘子和山楂等酸味的水果,让学生谈谈对酸味及酸味强弱不同的认识,查找学生的认知起点

  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及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渗透间接观察法

  出示一瓶无色溶液,有哪些方法确定它是酸性还是碱性?

  总结归纳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很多,其中用石蕊和酚酞是最常用的方法。

  目的是设置顺同于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景或问题。寓新知识的教与学于知识的回顾之中

  实验探究: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归纳出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分组实验,合作完成,记录实验现象,获得结论

  思考:酚酞试液不变色能否说明溶液显酸性?为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学生阅读:多识一点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和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总结归纳石蕊试纸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领略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要义和本质。

  如何确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提出问题:浓的白醋和稀的白醋酸味不同,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

  演示实验:取样,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让学生明确:

  用酸碱指示剂能检验出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接着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什么有关,介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关系和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间的关系

  学习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方法

  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渗透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探究:测定溶液的PH

  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物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果,若有较大差异,查找原因并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PH交流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误差分析能力。

  最后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小结: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归纳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

  反馈练习:课件展示,通过学生练习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说课稿 篇3

  老师:同学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让你害怕的危险的事情吗(请学生说)

  老师:遇到危险害怕,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但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是英国作家笛福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句名言。我们来读一读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出示齐读: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老师:《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历险小说,读过这本书吗(请学生说)

  老师:我想小说的情节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过触礁,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那时孤立无援的他面临什么样的危险(请学生说)

  老师:面对这意外的灾难,鲁滨逊又是怎么样克服重重困难,在危险的境地中,在那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28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日记改编的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齐读课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七至第十二节,看看鲁滨逊在荒岛上是怎么样克服困难的大家可以用笔画出有关句子,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下你读后的感受。(学生自由读)

  老师:鲁滨逊是怎么样克服困难的(请学生说)

  1,做木筏,把食物等一一送到岛上,搭帐篷,靠剩下的食物生存。

  2,种植大麦和水稻,制作粗糙的面包,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来源,养鹦鹉作伴,做家具。

  老师:从课文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怎么样的人(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老师:鲁滨逊凭着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消除了重重危险,学会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由此可见,危险本身有时并不可怕,但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名言。(齐读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老师: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我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感受呢(请学生说)

  1,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

  2,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3,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

  老师:课文中的我,也就是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这句名言,他是怎么样理解的呢(请学生说,出示: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品质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老师:课文学到这儿,你又是怎么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读过的书来说说你的理解。(再次出示名言,请学生说)

  老师:读书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还要通过文字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书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吴缅在读书过程中就慢慢地在心目中勾画出了鲁滨逊的样子,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十四小节。(请学生读)

  老师:鲁滨逊的坚强毅力,鲁滨逊的冒险进取精神品质吸引并鼓励着吴缅,因此他在日记中郑重地写下这句话:(引读: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老师:正因为鲁滨逊在遇到危险,遇到困难时坚强,机智,所以才得以生存下来。由此我们知道危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危险的勇气。带着自己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名言。(齐读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老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什么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这么一本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的书什么魅力吸引着祖孙三代请大家轻声读或默读课文第一至第六自然段,然后说说你们的理解。

说课稿 篇4

  各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4号选手姜达。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灰椋鸟》。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一说这一篇教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2-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作者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燃起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说目标

  我教学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文本特点、课时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4~6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句子中,感受热烈和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我主要教学课文的4——6自然段。我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下面我就详细来阐述一下。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词,学习了课文1-3小节,并且了解到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屑,到好奇、期盼,最后竟情不自禁的欢呼。 (多媒体出示)

  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翘首遥望——欢呼

  (不屑) (好奇) (期盼) (赞叹)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就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等候灰椋鸟的归来。有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里置疑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一)壮观场面

  1、 首先播放灰椋鸟归林的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场”之中,通过观看视频,增强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用语言表达。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再让学生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幕情景的?

  2、 学生交流后,投影出示这一段话: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3、出示文字后,让学生自由读读,用一个词儿说说自己读了文字后的感觉。板书:壮观

  4、学生交流后,再来探讨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令人震撼的壮观景象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紧扣“排空而至”、“浩浩荡荡”、“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 “数百米”、“巨大”、“一批一批”等语句感受鸟的数量多。

  (二)温馨场面

  1、作者用细致的目光,生动地描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万鸟飞行的壮观。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归林的鸟儿,轻声读读这几句话,你的感受与前面一样吗?

  出示文字: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让学生初读后交流,看到这样场景的感受。板书:温馨,在学生交流后,继续追问,哪些词儿让你感受到这种温馨和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地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在爱鸟人的眼中,鸟儿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灵性。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呼唤,它们互相应和,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2、 接着教师以“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 “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等语言描

  述,进行多次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鸟儿的温馨画面。通过朗读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

  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先回来的——(一二两大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三四两大组)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引读: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规律的揭示。引导学生再次审视第四小节,万鸟归林的景象是多么的盛大,而作者在描写这盛大的场面时,表达有序值得我们学习,进行写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交流,注意表达顺序:

  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按归林的时间顺序写

  先回来的——后回来的 入林的先后顺序

  空中——林中 方位的变化顺序

  4、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朗读这一小节,感受鸟儿们释放出的无限的生命张力。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1、首先过渡描述,作者边听边看边想,我们边读边品边悟,跟随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是意犹未尽。

  (切换画面,播放音乐)

  此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让我们走进这片被晚霞染红的林子,置身这鸟的天堂。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2、在初步感悟文字后,提出问题:如果此时你的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言说,随机出示文字。运用“镜头转换”的情境帮助学生转换观察角度,以抓拍画面为任务引导学生细品文本。这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这拍的是近景——

  ■出示文字: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 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让学生观察镜头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画面。

  此时对比体会:【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怎么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让学生思考,体会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所以灰椋鸟在她的眼中成了翩翩起舞的少女,真如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么。接着再指导朗读,读出灰椋鸟的美丽,作者对它的喜爱。

  4、这拍的是全景镜头——

  ■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也让学生观察镜头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不是一只,不是两三只,是百鸟争鸣。教师引读:

  听,它们在干什么?——呼朋引伴;听,它们在怎样鸣叫?——叽叽啾啾;这么多鸟儿的鸣叫,似——;这么多鸟儿的鸣叫,如——

  再来和学生交流,此时的.灰椋鸟成了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提炼生活,丰富想象,丰富语言,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时板书:归林时 喧闹热烈

  这里写百鸟争鸣的声音连续用了两个比喻“似?? 如??”,让学生能用这两个比喻词来说段话吗?点击:

  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似 ,如 ,

  似 ,如

  由扶到放,注重语言的训练。

  紧接着教师语言描绘再次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用朗读营造气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感受鸟儿的热烈,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读)夕阳如同天然的舞美灯,发射着炫目的光芒,此时此刻——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里有曼妙的舞者,快乐的歌者,娴熟的演奏家——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来到这里,置身其间,仿佛享受着一场视听觉的盛宴——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反复品读的过程,是触摸文字的过程,是感受作者的过程,是走近情境的过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来演绎课文,一股纯厚的语文味便在课堂上荡漾开来。此时此刻,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交流后,再来引读: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激情澎湃,不由得心潮起伏——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5、最后进行总结,我们置身在鸟的王国,享受着鸟儿带来的无限情趣,让学生把这喜悦带进朗读之中,在音乐声中再读第五小节。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1、此时抛出课前的问题:课文学到这儿,你找到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了吗?

  2、紧接着追问是什么让灰不溜秋的灰椋鸟如此的自由、欢快,焕发出一切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再次浏览课文,找找原因。

  3、学生交流后总结,人类为鸟儿营造了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鸟儿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因此它们也成了许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对鸟的一段精彩描写。出示《鸟的天堂》里的一段文字:

  先让学生轻声读读,再来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总结:巴金先生和《灰椋鸟》的作者一样,都是爱鸟的人,所以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夕阳西下,还是晨光曦微,鸟儿们都是那样快乐欢畅,活力四射!

  4、此时教师深情介绍作者,并播放《与鹤共舞的亲情》视频。

  徐秀娟,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

  5、在了解作者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一只鸟儿,生活得如此自由快乐、安宁幸福,你最想感谢谁?把你心中最想表达的感谢写下了吧!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正如古人所云:“情动而辞发”。在这里教师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影片的介绍,都在调动学生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此时的表达也是顺理成章得了。

  再来总结:是啊,如果没有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

  (出示齐读)树林是鸟的乐园 鸟是人类的朋友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绝大部分没见到过广玉兰。因而要想让学生体会到广玉兰的美,既要唤起学生的经验,又要借助直观帮助感悟。文章浅近易读,通过研读,相信学生完全能够感悟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并尝试运用课文描状景物的写法,以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的“增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

  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检查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的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出压力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作出一些图形的压力的示意图。对压力和重力再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接着让学生用手压铅笔的两端时,有何感受?

  a、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e、得出结论: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N/m2(Pa),且1Pa=1N/m2,并说明1N/m2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迎春花》

  一、说课题

  初春的时候,墙角边的迎春花竞相开放,孩子们被吸引了过去,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说这是黄花,有的孩子说这是喇叭花,还有的孩子说是油菜花,并且用手去摘花。为了让孩子认识迎春花,爱护花草,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

  二、说情

  大班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喜爱植物——迎春花,因此我利用迎春花这一来源于生活的题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及大班幼儿科学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知道花儿好看不能摘。

  3、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并认识喇叭花。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认识并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本节活动的难点是:制作迎春花,粘贴花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设计先通过观察引导讨论操作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制作粘贴迎春花的方法,然后结合实物形象帮助幼儿直观感知练习操作。

  四、说准备

  1、准备几种春天里开的花,(如:桃花、油菜花、迎春花),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2、实物迎春花,便于幼儿直观观察和认识,音乐录音(春花歌曲)。

  3、皱纹纸剪好的迎春花花瓣,枝条,胶水。

  4、活动前已认识了喇叭花,初步观看了迎春花。

  五、说流程:

  整个活动分为五大部分:导入——我的观察——能干的小手——结束部分启发教育

  (一)、导入部分:用谈话引出课题

  先通过谈话让幼儿说说春天里与那些花开放?出示部分相应的花枝,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观察迎春花,引导感知迎春花的特征。

  1、出示迎春花

  (1)、激发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兴趣,让幼儿自由结伴讲述迎春花。

  师:这是什么花?它长得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同伴间交流)

  (2)、进一步进行观察,了解花名的由来,花的形状、枝条、叶的外形、颜色。

  师:你们知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什么地方?有几瓣花瓣?枝条长得什么样?枝条上除了花朵还有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迎春花?它的根长在哪里?它为什么叫迎春花?花朵像什么?喇叭怎么吹?声音是什么?幼儿做吹喇叭动作发出声音。

  (3)、迎春花的特点是先开花再叶子。

  2、小结迎春花的名称、外形、特征。

  迎春花的花朵长在枝条上,花瓣一般有六瓣,也有少部分是五瓣和七瓣的,花的形状像喇叭。枝条弯弯垂向地面,枝条上开了很多花,它跟别的话不一样,是先开花再长叶,叶子是绿色的,细小的。因为它是春天里开的最早的花,所以叫迎春花。

  (三)、欣赏歌曲迎春花

  加深对迎春花的认识。

  (四)、制作迎春花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和动手能力。

  请幼儿把剪好的花瓣六瓣儿左右,用胶水粘贴到枝条上,可以两三个同伴合作把花粘贴到一根枝条上,也可以独自一人做。

  (五)、结束部分

  1、让幼儿了解花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懂得花儿好看不能摘的道理。

  师:为什么要种花?如果你看到有人摘花,你会怎么办?

  2、把制作好的迎春花插到我们幼儿园的花池里,欢迎春天的到来吧。

  六、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提问法、艺术熏陶法、操作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实物迎春花直观的向幼儿展示,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实物,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

  2、提问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激发兴趣性提问、引导观察性的提问等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回答不同层度的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自信与喜悦。

  3、艺术熏陶法:运用好听的音乐让幼儿欣赏歌曲,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感受歌曲的优美,唤起美得情感,陶冶美的情操,使幼儿加深对迎春花的认识与喜爱。

  4、操作法: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节活动的第四个环节运用材料,教师示范操作作品,边讲述边操作过程,引导幼儿观看感知。

  (二)、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再看看、说说、动动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欣赏法、操作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幼儿园教学的基础方法,也是幼儿发现学习的必要方法。幼儿通过观察迎春花的实物,逐步了解迎春花的外形特征,然后进行总结性谈话,幼儿的经验和印象得到整理和巩固,并形成概念。

  2、小组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小组,在解决如何粘贴花瓣儿形状的小组问题之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先思考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才能准确大胆有效地完成制作任务。

  3、欣赏法:为幼儿提供迎春花歌曲,幼儿从中感知歌曲的优美,喜欢迎春花美得情感,进一步巩固感知迎春花的特征。

  4、操作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操作与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亲密联系的,这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操作,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一定存在着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大的进步更好的表现,谢谢!

说课稿 篇8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

  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农民很悲伤…… )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 是呀, 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 )情怀 ——板书:爱 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

  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 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 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说课稿 篇9

  《猫》是郑振铎写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作者)家三次的养猫经历,表达了我和家人对猫的喜爱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郑振铎《猫》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特别是由于我的武断和粗暴造成第三只猫的冤死,使我深深的自责。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作为农村孩子, 对于猫这种动物他们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对这类记叙类散文,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学习起来也不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重点) 能力与目标:

  2. 品味精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小猫图片,导入新课。通过欣赏小猫可爱滑稽的图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

  三、走进作者。 (请同学起来读)

  通过了解作者,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预习检测。(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本环节通过字音、字词理解的检测,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有利于文本的理解。

  五、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它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文章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在养第三只猫时发生了一个事件,我们就把它叫作“芙蓉鸟被害案”,针对这个事件,我让学生来做法官,来判定这个案件的性质。出示课件展示一系列办案程序。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犯罪嫌疑人:

  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2、案发前的表现:

  惩罚方式:

  案件定性:

  案件反思:

  1、在知道真乡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让学生到文中去寻找相关的证据,我想这种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的兴趣

  教师小结: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将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七、作业: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么做?请写成100字左右的小作文。这个作业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思考写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去看待事情,否则贻害无穷。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的聆听,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精选说课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锦集五篇

2.【精选】说课稿锦集六篇

3.【精选】说课稿锦集八篇

4.【精选】说课稿锦集7篇

5.精选说课稿锦集5篇

6.精选说课稿锦集9篇

7.【精选】说课稿锦集9篇

8.【精选】说课稿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