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22:34: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汇总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说课稿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由于天平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所以采用了认识天平和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以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课件在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通过课件对教材第64页图2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发现的规律。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

  得到结论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的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通过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应用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6、设疑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运算也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通过填空、判断等一系列的练习巩固由浅入深的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上以简单明了为主。通过字母等式的同加、减,同乘、除表现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说课稿 篇2

  【教学依据】

  读书、求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除了特殊情况,一个人平均要在学校度过人生的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因此,对于求知,人们已是司空见惯了。然而,人们在求知时常常走进误区,其实应归咎于我们追求知识的不良习惯。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怎么样获取知识,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了我们:“格物致知”,“第一,寻求真正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作者开宗明义地给我们指出了追求真知、增益不能的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不仅如此,课文的针对性很强。作者在一开头就说“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作者深知,在他们身上维系着民族的命运,未雨先绸缪,可见作者丁肇中的一份良苦的用心。作者这样面对面似的指点,严肃而真诚,语重而心长,能从内心去振撼学生。不仅如此,作者还联系了自身学习求知的实际,这样,不但缩短了作者同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倍感熟悉和亲切,而且,还使广大学生真实地、更快速地享受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好处,更直接地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实际,反省过去,设计未来,惩前毖后。因此,课文在内容上具有强大的启发和诱导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议论这一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作者的立场坚定、观点明确,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有一丝含混模糊。比较起来,它的确不具备记叙描写那种特有的欲言而不言的含蓄美,但是,它的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鲜明而准确的语言,能使读者顿时豁然开朗,其内心即刻“分野中峰变,阴阳众壑殊”。议论所具备的这种能快速梳理思维、高效地提高鉴别力的优势,应该说是为含蓄的叙述描写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作者选择议论行文,其用意也是十分明确的。他考虑到了自己的文章最应该看的是哪样的人,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对于学生,作者深知,由于他们常常涉世未深,其世界观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尚处于有待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对于学生,如果作者总是采用模棱两可的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结果,绝不能说没有过对牛谈琴的无奈,有时竟然把学生的思想导入歧途也未可知。

  传统的教学,特别是对议论说明文体的教学,往往是遵循着议论说明的形式特征而按部就班。碰着议论文,开首就是“论点是什么”,接着就是“用了哪些论据”,“论证方法怎么样”呀,凡此种种经院哲学术语式的问题,不胜枚举,结果是学一千篇议论文,其实只要学一篇就已足够了。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把作者的观点作为道德训诫的机器,灌输的是无血无肉的教条一般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影响了他们思维素质的个性开发,千篇一律,僵化死板,使其渐渐陷入麻木和盲从的境地,如此这般,还何求什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是文章,就多是作者的独创,作者的个性特征不时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作品的独创性的特点,总是用某一个既定的模式去肢解文体,这是显然地不能从实质上去把握课文的。就学生这个方面而言,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阅历,也是参差各异的。阅读同一种课文,他们所获就一定互有悬殊,这一点,也必然要求课堂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阅读的不同面貌都展现出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阅读,应该以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许可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肯定他们自己的哪怕是直觉的判断;对于作者在说理达意上的表达特征,不仅从消极意义上去把握议论的一般性常识,还要从积极意义上去鼓励他们去补充和创新,在生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使其思维和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开掘和提高。这样做,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而改变了昔日那种被动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见色行事的奴隶地位。

  阅读本篇文章,鼓励学生去做独到的发现和理解,尊重其富有个性色彩的判断,这也符合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创造性进行阅读的这一精神的____“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标准》)鉴于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宜局限于片面意义上的准确和绝对意义上的“标准”,勉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向权威挑战,从而砸出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或许有人会误认为,议论文非文学作品,在“情感”等方面,缺乏动人的力量,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同样来自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只不过作者将其抽象和高度概括了而已。只要教师不墨守课文的抽象的语句,而积极地引导学生原其根索其本,那么,这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取得的效果,我想一点儿也不会亚于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的。

  不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产生的理解和判断,教师要作出中肯而公正的评价,在提示和导向上,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的发展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

  【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议论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拓展文中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形成创造性阅读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向作者和课文挑战,大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克服疑难问题。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原则,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多途径地开发学生的心智。走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围绕作者的观点和作者的学习的成败,可以引发学生自身对过去的检讨和反思,也能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积极的设想,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跟其它的议论文体一样,作者的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以独到的见解说服读者。换句话说,就文体而言,抽象概括居多,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抽象的语言形式中去探求立论的种种个别,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团体的交流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1、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们应该以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发展思维的能力,逐渐地消灭学生的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

  2、尝试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引导和提倡学生勿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单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品读文本语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3、在注意基础知识的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在实际的课堂学习比较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生动地体会到把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在理性的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的水平。

  4、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出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5、使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从教条走向生动活泼的人生旅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材料导入。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名言阐述了读书和知识的关系由此提出正确的读法和学法,自然导入课文。

  (导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课堂的序幕。导入的选择,不仅要照顾到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拴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当前情景,并为课堂教学的进程从一开头就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大体说来,导入有名言格言式,有诗词歌赋式,有故事式,有歌曲式等多种形式,什么课文采用什么导入形式,这要看具体情况。此所谓对症下药、因文制宜,是万不可套用某一种机械的形式的。)

  二、检讨阅读经验,通过搜集、挑选、比较等来弄清文章在说理上的特征。

  交流探究:

  1、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为了阐述明白自己的观点,文中哪些词语提示了作者的思维逻辑层次?

  3、学生自已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内容,结合以往的同类文体的阅读经验,对所学内容作出尝试性的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得到关于本文特点的一致性的结论。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揉磋和提高。)

  三、探究文章观点的人生意义,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回还过程的演变,深入浅出地解读课文。

  合作探讨:你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请提出来,并举例证明。

  (议论文章,常常是抽象性的,一般性的内容居多,教师的引导稍不注意,课堂就陷入空洞的说教状态,学生处于空中楼阁的层面,云里雾里,是是非非,结果是学生的心和口都被捆绑在教师的思维这卷绳索之中,他们只好人云亦云,最终还是模棱两可。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扮演主导这一角色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墨守着自己的经验不放,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勉励他们不必局限在死板的语言文字上面,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体验,把文字幻化成可捉摸的生活,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课文的抽象而概括道理化为春风柔雨,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并能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理念和阅读习惯。)

  四、余音绕音地结束,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

  课堂的学习,无论是所获取的信息或者是所拥有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无疑只是井底之蛙。因此,要真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地结束学的技能,能发现那些比较有效的办法,使学生的探究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能使他们自觉而积极地开拓新视界,运用现成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雨说》。

  一、说教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四、说教法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鉴赏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学法

  学生通过预习和朗读的练习,充分把握每一次朗读的机会,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的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来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说说写雨的诗词歌赋。完毕后,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点拨背景

  (4)、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3)意境拓展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本章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地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学习本章知识后就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说课程目标:本章对知识目标的总体要求不高,但能力目标和意识目标要求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

  (2)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用密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这样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地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教材难点和重点密度是本章教材中学生进行探究的中心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因此密度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是综合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密度的知识等内容,它既是检验学生前述知识自主学习的标准,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是本章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而原子的结构,看不见摸不着,老师既无法讲透彻,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画出原子结构的模型,所以是老师难教、学生又难理解的内容,它是本章的难点。

  考点分析中考重点、热点:(1)天平的正确使用;(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3)密度知识的应用;(4)密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5)密度与压强、浮力、功等相关知识点综合;(6)与密度相关的开放性、探讨性、设计性问题。

  说学生;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单亲无亲家庭,家长的监管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约束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效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还要关注后1/3学生的发展,不离不弃,鼓励和激励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设计;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2.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3.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掌握知识点4.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5.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能干的双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艺术课中的第五课,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本单元通过游戏、画画、舞蹈以及手语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此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的双手手,知道双手的用处,对自己的双手感兴趣并萌发保护双手的意识;本活动灵活性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双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

  2、激发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3、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歌表演《小孔雀告诉你》中傣族舞蹈的学习和编排。活动的难点为:培养劳动观念和爱劳动的意识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活动准备: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和展示自己的特征,根据幼儿己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了卡片材料,小手图片。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二、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比赛游戏,如:组织学生找朋友、我来做,你来猜等游戏,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习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事情。

  2.创设情境法:通过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运用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习兴趣。通过介绍傣族人民,巧妙地把音乐与双手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孩子与音乐的距离。

  3.激趣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作用时,采用了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手有什么作用,我的小手本领大,通过游戏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三、说学法

  游戏法贯穿于活动始终,有趣的我来做你来猜游戏,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讨论法、谈话法引领学生认识手的作用;经验感知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游戏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通过编排舞蹈动作和手语,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了说、做、画、跳等形式,我采用猜字谜引入----师生互动----探索感知----创设情境 感性引入----谈话小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自然达成教育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以游戏,谜语引入活动,诱发孩子的活动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以游戏引入活动,能有效的吸引孩子,引发孩子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孩子对小手的兴趣,就为下一个环节手的作用做好了铺垫。教育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此游戏活动能够面向全体,能力差的、胆子小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2)、配音乐做画----画小手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小手,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体会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游戏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画小手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开心和快乐中巩固了学习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3)、创设情境 感性引入(学习《小孔雀告诉你》舞蹈)

  老师拿出一个礼品盒说:“今天是小孔雀的生日,小孔雀的好朋友帮它举行了一个音乐会,邀请了许多朋友参加,还请了老师,所以老师特意买了一个礼物要送给它,老师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好吗?”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习兴趣】

  1、介绍小孔雀的家(打开课件——景色)

  师:看!小孔雀的家就在这里,这里是我国云南省边陲的西双版纳。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引发联想、想象。】

  2、感知傣族音乐特色(打开课件——音乐片段)

  师:听!山寨传来了动听的音乐,音乐会开始了。

  提问:①听到音乐你有什么感觉?②猜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师:这里居住着傣族人民。他们热情、善良、能歌善舞,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会表演的双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傣族人民,巧妙地把音乐与双手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孩子与音乐的距离。】

  3、自悟学法 积极体验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说也想在音乐会上表演节目,老师提议我们大家一起学一首小孔雀的舞蹈,集体在音乐会上表演怎么样?

  ①教师示范舞蹈动作

  第二遍教师边舞边唱,学生击掌配合。

  ②学生结组编舞(发艺术之手荣誉称号)

  4、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经验。并学会用双手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本环节由老师创设情境,有学生展开活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舞蹈情境,使孩子在舞蹈中自己发现手能做许多事情,通过手语表演的情境,使学生情感态度得到升华,并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五、结束活动

  最后在智慧树上印下自己的小手印,留作永久的纪念,放入自己的成长袋。在轻松愉快的舞蹈氛围中,结束本课教学。

说课稿 篇6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1,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2,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3,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①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②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③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④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⑤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 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 )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最后想用歌声再次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2、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3、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内化一些语言。

  (一) 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庄严、神圣的天安门,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到了晚上,他更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在学生激情澎湃的回答声中,我随机播放北京夜景图。

  1、欣赏完北京的夜景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在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想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创设“为北京点亮灯光”的识字情境,指导学生读准四字词语。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生字的教学目标。

  3、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 谁愿意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儿亮起来了”。

  ①请你们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②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齐读,走进美丽的北京夜色。

  (三)、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赏长安街图片,感受动静结合的美。

  1、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第二步:拓展“犹如”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

  2、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①“犹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好似/ 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 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北京的立交桥这么美,难怪你喜欢呢!请你读读这句吧!

  2、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上( )犹如( )

  3、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在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第三步: 对比白天与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 抓住“古老”与“年轻”,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还有哪里吸引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2、“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 为什么书故宫是古老的?为什么说故宫变得年轻了?

  3、谁愿意读出如此年轻而又漂亮的故宫啊?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12、 北京亮起来了

  灯 光 长安街:华灯高照 明 辉

  的 的 环形路:道道彩虹

  海 世 王府井:焕然一新

  洋 界 故 宫:银光闪闪 亮 煌

  设计板书意图:

  1、 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于说课稿汇总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汇总8篇

2.关于说课稿汇总九篇

3.关于说课稿汇总10篇

4.关于说课稿汇总5篇

5.关于说课稿汇总八篇

6.关于说课稿汇总6篇

7.关于说课稿汇总4篇

8.关于说课稿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