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3-07 09:0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初中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初中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初中6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罗斯福新政》(此处应有板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加以展开。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首当其冲,陷入极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中。罗斯福总统利用国家干预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危机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本课第一个子目“临危受命”承上启下,说明了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实施新政”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个子目“摆脱危机困境”主要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三个子目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我在处理教材时将格外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呈现。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予以点拨、引导。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主要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感悟罗斯福锐意改革的勇气和胆识。

  根据我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难点,归纳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下面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导入环节,我准备了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讲,用罗斯福总统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演讲激情澎湃的余韵中,我会向学生抛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内阁成员之一,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美国渡过这场危机?这里我设置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四个情境分别进行讨论:

  情境一: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5500家,有900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就在罗斯福总统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32个州的银行关闭,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换。

  引导学生从金融方面进行分析。

  情境二: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是农民,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降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五分钱一斤等。

  情境三:1933年的《工业复兴法》

  情境四:田纳西水利工程的水坝图片

  根据我在PPT上所设置的,以及学生们对课文信息的搜集和提取,他们能够总结出罗斯福新政金融、农业、工业以及公共工程四个方面的措施。(此处应有板书)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再次换位思考,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美国,作为一个普通民众,你能感受到新政后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可能会说出“农产品价格上升了”、“失业人数减少了”等直观的感受,紧紧抓住学生们的这一感受,我会抛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罗斯福新政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从美国国内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分析。(此处应该有板书)

  我们常说“罗斯福新政”,那么罗斯福新政到底“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从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分析,新政“新”在国家干预的新模式。

  以上环节环环相扣,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带着学生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来到了当时当地的美国,体会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带来的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打开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讲到这里,本节课也接近尾声,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布置本节课的拓展延伸作业,***总统在上台之后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美国的经济状况,请根据本节课所学,试着分析***总统上台了采取了哪几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样的作业布置,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又能够以史为鉴,学为今用。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单元,它也是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的一个单元,本课也是本单元中的重点阅读课,它的核心教学是__________,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英语教学更贴近生活,也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教学目标:《课标》中说,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例如——-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句型。

  (3)情感目标: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交际用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所呈现的知识及学生在学习本课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能力,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学会掌握和熟练运用词汇,日常用语和句型。

  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尽量使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2.教学方法:就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听力训练法:在听中感知,模仿,通过问题的回答提高听力能力(2)提问引入法:通过提问,分组或个别学生回答开展教学,检查和巩固新知识(3)情景教学法:我利用课文,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相结合,学生一旦进入情景,就会联想到课文中的知识点,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新句型的兴趣,对教材语言的感受也随之敏锐起来。(4)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交往。(5)竞赛教学法:通过提问抢答给学生以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程序:

  1.利用————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自然引入学习情境之中,贴近学生。

  2.引入生词

  3.Ask and anwer

  4.Drill反复操练,巩固应用

  5.Game

  6.Exercises in class

  7.Summary

  8.Homework

  四、教学反思及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努力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多次组织孩子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使不同层次的

  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信放松的良好学习状态下突破重点,掌握难点。当然,在我的设计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不吝赐教。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是分成3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二部分是通过拼角的实验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既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3、 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认知技能:学生动手操作,在猜想后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数学思考:在操作实验中,让学生感受图形的转化过程及数学建模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

  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感,并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4、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编者意图的理解。将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过程并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同时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探究规律的全过程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 教学具准备

  每个4人小组准备4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纸片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实验报告单一份;

  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小剪刀、白纸各一张。

  二、说教法学法

  我要说的第二块是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 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新知--全面提升",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一堂课的效果如何,还要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的教学程序设计。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设计了4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师:我们在猜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一个直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看到一个钝角,就能断定他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看到一个锐角,就判断不出来是哪种三角形。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孩子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疑问与猜想中寻找验证的方法。)

  教学进入第二环节--引导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1.介绍内角、内角和,并提出猜想

  师:我们现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它的内角。

  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2.确定研究范围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

  请你想个办法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来渗透研究问题要全面,也就是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3.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一)测量法:

  (1)学生自然想到要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就能够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关系都接近180度。

  (2)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用量角器量出一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3)记录小组测量结果及讨论结果

  实验名称三角形内角和

  实验目的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实验材料尺子剪刀量角器 锐角三角形纸片 直角三角形纸片 钝角三角形纸片

  方法一 三角形的形状每个内角的度数 三个内角的 和

  方法二

  我的发现

  (4)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师小结:直接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不准,但我们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度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二)剪拼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大角,角的两条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看起来挺象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会差一点点,谁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

  (三)折拼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这三种方法都不错,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想一想,你还能不能借助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想办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四)演绎推理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学生用的方法会非常多,但它们的思维水平是不平行的。

  直接测量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

  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

  而演绎推理法,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前两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能使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只能是180度左右,而不可能是其他任意猜想的度数。最后一种方法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后,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来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2=180°,这种方法从科学证明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有严密性和精确性。

  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程度从低到高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让学生在经历量和拼之后,逐渐会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得到集中,集中为分的方法,最后将四边形一分为二,五边形一分为三,六边形一分为四……,又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4.验证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5.进一步感受

  (1)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小三角形,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度?再出示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问学生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这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吗?

  (2)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演示不断变化的三角形。)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三个角的度数都在变化,内角和却总是不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如果老师把一个角一直往下拽,猜一猜会怎样?

  (通过变化的三角形和三个内角的数据显示,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关系;当把三角形的一个角一直向下拽,这个角变成了一个180度的平角,另外两个角变成了0度角,虽然已经不再是三角形,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使学生感受到极限的思维方法。)

  6.解释课前问题

  用内角和的知识解释课前的问题,为什么在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三、拓展应用,深化创新

  本节课的练习由易到难,设计成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2、变式练习--巩固技能

  3、 综合练习--发展提高技能

  ○1.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的资料)

  师:帕斯卡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以后学习的知识中,也有很多是帕斯卡发现和验证的,他12岁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2.多边形边形内角和

  (设计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旨在把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渗透化归的数学学习方法。)

  四、总结全课,全面提升

  我们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六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七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相信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整个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做到"导入新课--新,引导探究--实,分层训练--活,新课总结--精"。

说课稿初中 篇4

  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3 This is my sister.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3 This is my sister中Section A部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就第二单元认知物体之后学习用英语认知人,而与学生最为熟悉的人就是家庭成员。从“Is this your eraser? ”很自然过渡到“Is this your sister?” 以前学的“What is this?”转变成“Who is this?” 教材以This is my sister.为中心话题,围绕谈论有关家庭成员的用语,并学会询问别人的情况,介绍自己的家庭,谈论自己的情感。但本单元生词较多。出现在第一课时的就有十五、六个,同时还要认识到名词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用。因此,本课时任务比较艰巨。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单元单词;

  使学生对复数形式有初步了解;

  使学生掌握介绍他人的句型。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就家庭成员相互之间能用英语简单的介绍、询问、交流。掌握基本This is/That is... These are/Those are... 等句型,培养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同时基本上能辨别什么时候用单数什么时候用复数。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家人和朋友,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会有更清晰的印象,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家人的热爱。

  3、教学重点及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重点:熟练掌握各家庭成员的名称,理解外国文化中介绍家庭成员的方式。这个单元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家庭成员英语的表达,而几乎所有的单词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所以这课时学会掌握这些单词应该是重中之重。

  难点:复数的认识和正确运用。汉语表达中完全没有复数概念,这是一本书,这是三本书;除了数字的改变没有其他任何变化。而英语必须这样说This is a book. These are books.所有的单词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复数的时候特别难。

  二、说学情

  我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他们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且该阶段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记忆力与模拟能力。对他们所熟悉的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而本单元的话题正符合这一特点,所以我就设计任务型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材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空间留给学生。抓住初中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我设计了大量听、说、读、写的训练,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畅所欲言,尽可能运用英语表达实际意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结合教学法,分层法和通过学习五步教学法,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近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学法:

  1. 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型教学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组6-7人,各组英语水平相当,并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 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实物,如钢笔、钥匙、尺子等,用下面句型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交谈。复习前面学过的句型,为新课作好铺垫。

  S1: Is this your pen? ----- Yes, it is.

  S2: Is that her ruler? ----- No, it isn’t. It’s my ruler.

  第二步,新课讲解,呈现教学内容

  我先出示一张照片,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

  T:What is this? ------ Ss: It is a photo.

  T: Is this your photo? ------- Ss: No, it isn’t.

  T: It’s not your photo. It’s my photo. And this is my sister. 从而引出本课时重点句型: This is my sister. 并在此基础上讲解“this is...”是用来向对方介绍他人的。同时运用这句型“This is?”进行教学新单词:mother , father , sister , brother , grandfather 等所有家庭成员。让学生先对本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第三步,反复操练,巩固运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深化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逐步向长时记忆迈进、发展。我将利用多媒体生动活泼呈现多张家庭成员图片。让学生将单词与图中人物匹配,认识家庭成员。并学会使用This / That is my... 和 These are / Those are...介绍家人和朋友,巩固知识、操练知识。在此同时,要注意与讲解名词的复数形式,以及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

  第四步,口语操练,加深印象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新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新知识结构,但在名词复数结构上

  还存在着模糊点,这时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可以巩固、发展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新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新知识结构,但在名词复数结构上还存在着模糊点,这时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可以巩固、发展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a) 通过播放1b录音,学生听,模仿说,完成任务,巩固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b)让学生准备几分钟,运用本课所学的句型“This / That is ?”和“These / Those are ?”对1a 中戴夫家庭成员进行介绍。进一步巩固本课的重难点。 c) 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完成2c对话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照片,编出自己的对话,到前面进行对话表演。转换角色,练习对话。

  第五步,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在学生已在大脑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课堂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达到自我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入’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输出’” 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外部实际情况对新知识准确地提取并加以运用。

  因此,我会出示一些与本课语言点相关的选择题和情景对话,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教师发现学生缺漏,及时补充。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第六步,课外作业布置

  1. 掌握所学词汇。

  2. 向同学介绍家人或朋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反映出一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精心设计的板书,它既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有助于把学生思维中已有的知识做出调整,让散乱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容易遗忘。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Section A)

  ----Is this your sister?

  ---- Yes, it is. / No, it isn’t.

  This / That is my friend.

  These / Those are my friends.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学科特点,利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说课稿初中 篇5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 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说课稿初中 篇6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技巧教材中的动作有着很好的锻炼价值。通过鱼跃前滚翻的练习不仅可有效地增强体质,发展力量、速度、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精神。鱼跃前滚翻是技巧运动中滚翻类动作,它是在小学基本掌握前滚翻动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典型特点为:一是要跃起,身体要有腾空;二是保持空中身体姿态后,两手稍远撑,有控制的屈臂,低头前滚。

  三、学情分析

  水平四的学生,具有肌肉耐力差,易疲劳,善于模仿,求知欲强等特点。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情况,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耐力,也要加强力量、协调等素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更多地展示空间,评价方式多采用鼓励、启发等语言,树立自信,热爱体育。男女生存在差异性,所以在鱼跃前滚翻的新授课中注意进行区别对待,关注到个体差异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点;女生能够独立完成远撑前滚翻,男生能够正确展示鱼跃前滚翻并做到蹬地有力有腾空,滚动圆滑方向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仿、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发展速度、协调、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提升交流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腾空,前滚圆滑

  【难点】

  撑垫屈臂有控制

  六、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习得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完整练习法:通过完整动作的学练,帮助学生建立动作的整体概念和动作间的练习。

  4.游戏比赛法:通过游戏与比赛的穿插,帮助学生在乐中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练习效率。

  5.分组练习法:通过体育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并进行组间竞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6.保护与帮助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克服心理障碍,保证练习的安全。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强调纪律安全,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教学意图】课堂常规的进行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并以热情饱满的态度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做事不拖沓的习惯;课前对于着装的检查以及安全的提醒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的发生。

  (二)准备部分(8分钟)

  为了降低肌肉粘滞性,防止运动中损伤,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热身活动: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一圈,期间插入8字跑、螺旋跑等。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教学意图】灵活的慢跑形式可以增加趣味,负荷适宜;配乐韵律操替代了传统的徒手操,在活动关节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放松心情,融入课堂。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复习前滚翻,导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鱼跃前滚翻。

  【教学意图】复习导入可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并建立知识间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便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

  2.示范:采用正面和侧面示范,展示完整、准确的技术动作。

  【教学意图】通过优美、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3.讲解:我会结合挂图和自身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并通过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提炼体会动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

  口诀:两脚蹬地臂前摆,身体迅速腾起来;顺势屈臂要低头,向前依次滚动快;随即屈膝又团身,抱腿成蹲肩要跟。

  【教学意图】挂图直观、形象,可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发生过程;口诀易记、易体会,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动作发生的整个过程,并迅速抓住关键点,为接下来的练习打下基础。

  4.练习

  为了提升蹬摆的协调性及蹬地撑地的准确性,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练习:

  (1)蹬地摆臂的徒手预摆练习

  (2)兔跳练习

  方法:半蹲,两臂后举开始。两脚蹬地,同时两臂前摆跃起,两手撑地,收腹、屈腿,两脚落地成半蹲。

  为了体会蹬地、撑垫、滚翻的技术配合及照顾男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设置了第三个练习:

  (3)远撑前滚翻

  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体会完整动作,设置了第四个练习:

  (4)保护与帮助下的鱼跃前滚翻体会练习

  组织教学:教师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进行保护与帮助。全体男生和部分有能力的女生在教师保护与帮助下依次体会练习。

  纠错:屈臂、低头过早;团身不紧,未能依次滚动。纠正方法:用信号(击掌或语言)提示屈臂时机。多进行远撑前滚翻练习。

  为了解决练习中“没有腾空”这一问题,并加强动作的连贯性,我设置了第五个练习

  (5)越过低软(海绵砖、小垫子等)障碍物的鱼跃前滚翻,体会腾空。

  组织教学:分为四个小组,小组内进行保护与帮助,并相互指导。

  【教学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逐渐的掌握动作要领,更好地学习本节内容。通过教师的个别纠错与集体纠错,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回归正确动作,解决重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5.组合动作创编展演

  组织教学:4个学习小组,结合学过的体操垫上动作进行组内组合动作的创编。并进行组内练习。

  要求:创编的动作安全第一,连贯流畅。练习结束后进行展演,并相互评价。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有利于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2.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学习情况,老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通过放松环节帮助学生恢复机体稳定状态,为下节课做好身心准备。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总结,强化本节动作要点。针对本节课进行鼓励性评价,为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自我评价的意识。

  八、场地器材

  体操垫、录音机、海绵砖。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30~135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必备】说课稿初中6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初中8篇

2.【必备】说课稿初中7篇

3.【必备】说课稿初中范文五篇

4.【必备】语文说课稿初中3篇

5.【必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5篇

6.【必备】说课稿初中集锦4篇

7.【必备】数学说课稿初中4篇

8.【必备】数学说课稿初中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