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6 09:00: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10篇

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文具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建立在元、角、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元、角、分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知识的途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为了轻松引领学生认识小数,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的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元、角、分背景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元、角、分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二、分析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热情、好学。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过元、角、分的知识,对于小额人民币的使用有生活基础,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分的应用很少。本班学生学习兴趣浓,表现欲望强,学习能力不突出。其中大部分学生对小数感到熟悉,但了解甚少。

  三、 分析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四、分析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五、分析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1、认识小数。

  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你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生:我想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生:我想知道他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亲切的语气给同学们介绍新朋友,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师:想见这位神秘的朋友,过了这关他就会出场。请仔细观察,把这组数分成两组。(PPT出示数:①3.15 ②2 ③1.06 ④5 )

  生:②④一组,①和③一组。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2”“4”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别的数不是整数。

  师:(播放PPT:“2”“4”上面出现“整数”)你观察得真仔细。(播放PPT:放大3.15 1.0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数中间都有点。

  师:(播放PPT:“.” 闪烁)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朋友“小数”(播放PPT:在3.15 1.06上面出现“小数”两个字并板书)。

  【设计意图:课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使新旧知识较接近的平面上,以旧带新,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使学生有了对小数的初步感知。】

  2 、我们身边的小数。

  师:其实小数就在我们身边,你在哪儿见过他?指名说。(PPT出示一组图片:小数的日常应用)

  【设计意图: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读小数。

  师:请仔细观察小数。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PPT先闪烁整数部分,再闪烁小数部分。)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几?生:是3。 (PPT播放加粗3。)读作什么?生:读作三。

  (PPT播放加粗“.”)小数点读成 生:读“点”。((PPT播放1)学生读“一”,(PPT播放加粗5)学生读“五”。这个小数完整地读出来。生:三点一五。师板书。学生再试读1.06.师板书读法。

  师:小数怎样读,你找到方法了吗?

  生:小数点读作点。

  生: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整数的读法一样。

  生:小数点后面的数是见什么数就读什么数。

  师:请你来试试叫出这些小数的名字。(PPT依次出示小数: 0.50 6.66、10.10)

  (多种形式读: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男女对读等,引导朗读10.10)。

  【设计意图:小数读法呈现时,我把小数的小数部分分为小数点后第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依次呈现,降低读错的风险。多种形式读使孩子们巩固新知,感受会读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2、理解小数。

  ⑴ 师:这些小数都跑去文具店了。我们还能读出他们吗?(PPT出示书中情境图:文具店。)学生汇报读。

  师:笔记本每本多少钱?

  生:笔记本每本三点一五元。

  师:“3.15元中的3表示什么? 生:3表示3元。

  引导学生再分别说出“1”和“5”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结合元角分知识,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联系。】

  同桌合作学习:请你与同桌交流填好表格。填好后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表示价格的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元、角、分建立一一对应。】

  师:6.66,这是一个特别的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同 ,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明确表示商品单价的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利用商品价格,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让学生采用同伴交流的形式,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感受小数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⑵师:我们的新朋友小数想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比一比谁记得准。 (PPT依次“闪现”练一练中第一题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闪现”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同时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写小数。

  ⑴ 师:我们的新朋友小数想和大家玩“捉迷藏”,想玩的先鼓励鼓励自己。

  师:他是由一张2元,一张2角,2个一分组成的。你能写出其中隐藏的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吗?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汇报时组员全体起立,一名组员汇报,其它组员可补充。)

  练习写2.04、0.81。引导学生明白2.04中的“0”表示0角,0.81中的0表示0元。

  ⑵ PPT出示第2题。指名汇报。

  师:元、角、分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的上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设计意图:游戏设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趣味、能力于一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新知,玩中学,玩中练,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做铺垫。】

  三、运用拓展,巩固新知

  1、森林医生。

  师:大家了解我们的新朋友小数了吗?生:了解了。

  师:你来作出判断,他这样说可以吗?

  (PPT出示)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理解小数表示的含义。】

  2、师:同学们认识了小数,你知道小数的来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3、师:我国古代人民充满了智慧,我们也个个充满智慧。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的新朋友小数比1小吗?

  全班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没有要提出的问题?

  生:我知道了小数点后面的数的读法与整数读法不同,应该见着几就读几。

  生:我知道小数点后第一位的数是几就表示几角。

  生:我知道了我们的新朋友叫小数,每个小数都有小数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的问题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 板书设计

  认识 小数

  3.15 读作:三点一五。

  表示 3元1角5分。

  0.50 读作:零点五零。

  表示 0元5角0分。

  小数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简洁大方,直观地突出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说课稿 篇2

  一、课标解读:

  本课的课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关于该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描述是: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挥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造型组合表现方法,运用造型元素,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抽象立体造型作品,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欣赏生活中的雕塑,引导学生发现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的雕塑给予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雕塑的美。本课的表现创作方法以陶泥、瓶盖、吸管等废旧材料为主。易于学生操作,学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并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1.95%的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在教师引领下,能认识我们身边抽象的雕塑作品。

  2.50%的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家创作雕塑作品的设计理念,能分析抽象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能够分析雕塑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教师示范,学生能知道抽象雕塑作品的制作材料,掌握制作方法。

  4、85%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运用折、叠、插、粘贴等方法,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5、80%的学生掌握小型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创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6. 50%的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能说出部分作品中的美感和不足,并能进行自我思考评价。

  ◆学习的重点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抽象雕塑作品的特点,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造型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雕塑形象背后含义的认识比较陌生。

  通过对本册教材《形体的组合》和《明与暗》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基本的几何形体,掌握了表现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几何形体组合的方法概括表现事物。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本节课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雕塑的影像资料,学生能分析抽象雕塑构成特点后,能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抽象的雕塑对与他们来说过于模糊和遥远。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本着“让美术走进生活”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距离产生美”、接触大师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接触雕塑,欣赏雕塑,制作雕塑,从中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2.教学难点

  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1.是创造抽象雕塑形象。2.用准确的美术语言“评价”雕塑作品。

  3.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海绵、白乳胶、颜料、剪刀等

  教师:有关雕塑的课件

  学生:各种工具材料

  五、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中主动参与本课的课堂学习,学习兴趣浓郁和参与热情高。

  2.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中学会如何简单评析雕塑作品。

  3.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中,掌握简单雕塑作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4.学生能否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制作一件抽象的小雕塑作品。

  5.学生能否参与到学生课堂作品展示评析环节,针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评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师生交流校园最美的一角。

  2、出示师喜爱的淘宝物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找寻美。从生活中发现美。

  2、学生欣赏两组雕塑作品。

  3、同桌讨论两组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

  4、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一组是形象真实、刻画细致的雕塑,另一组则是没有规则的、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雕塑。

  5、师引导总结:形象真实、刻画细致的雕塑就是具象雕塑,是真实、自然、惟妙惟肖地对客观形象的再现,而同学们说的不规则的、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雕塑就是抽象雕塑,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以抽象的语言表达一种精神、理念和情感。

  6、说说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雕塑作品?讨论交流雕塑给城市带来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讨论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使同学们对抽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了解雕塑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走近大师:

  作品欣赏

  1、欣赏青岛五四广场的雕塑《五月的风》

  a 仔细观察作品中运用了哪种几何形体?

  b 作品中怎样表现主题“风”?

  c 红色代表了什么?

  师总结:几何形体的组合中,可以利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雕塑的色彩与块面。更好的表现主题。

  2、欣赏济南泉城广场的雕塑《泉标》,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构思。

  a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造型元素?

  b师介绍创作的背景?

  c生交流感想

  3、欣赏上海的《浦江之光》,感受抽象雕塑作品中点、线、面的运用。能联系作品想象出作品的含义。

  a作品中的球体、曲线,代表了什么?

  b金属材质的运用有什么寓意?

  c浦江之光表达了怎样的一种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走近“大师”,拉近了雕塑与学生的距离,拓展思路,同时培养了细致的观察力。

  (三)接触大师,了解感知

  出示事先做好的雕塑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研讨学习。

  a. 用了什么材料制作?

  b. 运用了那些技法?

  c. 猜一猜它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通过“看”“摸”“说”等方法接触“大师”,使学生掌握团、卷、压、搓、折、粘、剪、穿插……等制作手法。】

  (四)体验创作

  教师根据某一主题,现场边示范边讲解,演示利用泡沫小圆球制作小型抽象雕塑的一般操作过程。

  1、准备一块底板,根据构思选择一定数量的球。

  2、准备一根筷子,将若干个大小相等的泡沫小球串在一起。

  3、将一根筷子剪成3小段。提问学生你会用小短木棒做什么?

  4、抽生上前演示;

  5、启发学生到前面运用(插、粘贴)的方法帮老师将小短木棒上的球固定在长串球上。

  6、排列时注意球的大小、疏密变化。

  7、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组合,表现自己喜欢的抽象造型,并说明表现的主题。

  【设计意图:用现场演示法,直观的让学生明确制作的步骤。熟悉材料的性质,根据材料初步确定制作对象,激发竞争意识。】

  (四)表现创意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自的材料,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能运用插、粘贴等方法,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以“奋进”为主题的抽象雕塑作品。

  要求:

  1. 造型生动,简洁,有创意。

  2. 色彩搭配合理。

  3. 有一定的意义。

  4、提示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运用巧妙的建议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五)评价互动,教师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2、制作完成要注意整理和回收物品,做完后要及时整理、回收物品,养成良好习惯。

  3、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赏析本课优秀创意作品。

  4、出示教师范作,学生感受色彩让雕塑作品焕发无穷魅力。

  5、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给雕塑作品喷色。

  【设计意图:展示雕塑作品,让学生对同种材料不同用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促进他们的交流学习. 】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序数对》.该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供天津用)七年级 《数学》 上册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教材86页—88页).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和研究函数的运动变化奠定知识基础.虽是初始内容,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对”表示点或事物的位置的意识以很浓,只是谈到“有序”感到陌生.这些知识积淀,为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节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是“数”向“形”的正式过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描述解决实际生活中事物、问题的重要工具,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能说出一对有序数对的实际含义.

  2.根据一对有序数对在坐标平面内能确定一个点,根据一个点能写出一对有序数对与它对应,渗透一一对应关系.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研究实际生活中座位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活动,让学生树立“数“与”“形”统一的数学思想.

  2.通过研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参于活动,同学间协商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知识的精神.

  2.通过对有序数对的研究学习,进一步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树立刻苦学习品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品质.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含义,熟练、科学的达到“数”与“形”的统一.

  2.教学难点:“有序数对”中“有序”的含义.

  为了更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座位、找路线等活动,探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设疑、启发引导、解疑点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方面: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元素.教师的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数学研究性活动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目标,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插图合理设疑、巧妙点拨.适情设计梯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所给图片,带着问题思考、探究知识,体悟有序数对的作用,感触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适当梯度,合理设疑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我结合目标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合理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3.合作交流,协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采用学生个体探究、小组内交流的学习形式交叉进行,以逐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学习信心.

  4.练习巩固法:合理选配习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检测是否达标.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

  学生是否学会、会学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在本节课中我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因此我注重以下学法的指导:

  1.观察分析法: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个体研究和小组交流协作进行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从中领悟知识的产生,归纳规律.

  3.练习巩固法:让学生树立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找出差距,对症下药.

  第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同学说出自己在班上的座位的位置,就一名同学说的例如:“3排4列”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它的不足,补充完善,即从左向右数,从前向后数等.再次描述自己的位置,从而体会到:

  ①数对中数应有一定的顺序,是非常必要的.

  ②在每一对数对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马上引出本节课题和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把课堂教学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第二环节:协作商讨,归纳总结,达成目标

  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电影院找座位”.我设置了问题是:

  ①9排7号与7排9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②在实际生活中,诸如表示座位的数对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呢?

  ③这两个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请帮助错的人找到正确的座位.通过问题,学生动脑去思考、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及有序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出示有序数对(2,4)、(4,2)设问这两个数对中的数字相同,只是他们呈现的顺序不同,结合我班的座位说说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表示的是同一个座位吗?问题解决后我马上又写(3,3),这个数对中的“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有几个座位和他对应?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要用1.5课时来完成。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三峡美丽风光。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读一读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一读,掌握生字词,朗读停顿划分。二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三读,领会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3. 研读课文,品一品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第一段写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第二段写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第三段,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第四段,写秋景,萧瑟凄凉。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解疑。

  第三步,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第一段写山的连绵起伏,险峻高大。前面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 2.大笔点染的手法。这一步骤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感受写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四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风光。“三峡的山多么——”,仿造这句式来描述。

  4.背一背 文言文熟读至成诵,让学生在背诵中感悟,积累古典文化。

  5.写一写 (1)这环节作为课后作业,“我是三峡小导游”。让学生写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词。(2)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这堂课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读得多,讲得多,写得多。在良好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由于我校是农村初中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在语言表达环节中会占用不少课堂时间。把写作放在课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 篇5

  《乡下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4课,这首诗歌描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们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乡下孩子从幼年到渐渐长大的时间推移为“经”,以乡下孩子从妈妈怀里,爸爸背上到广阔田野的空间转移为“纬”,交织成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鲜活画面,同时融进作者向往之意,赞赏之情。

  全诗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我所执教的对象是城市孩子,大多学生对乡下生活了解不多,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象丰富。因此,在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侧重学生感悟、体验,开拓视野,发展想象力是我教学的重中之重。 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我教学理念的灵魂。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权,在合作中学习,是我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有丰富的想象,有表达的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是我教学的又一理念。 语文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课标还要求“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这样的:

  《乡下孩子》一课,反映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同时,又感悟到这一点,既而转化为对农村,对大自然的热爱呢?在教学流程中,我采用了“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作为乡下孩子的客人去体验、去感悟乡下生活,进一步想象,乡下孩子还会干些什么?同时,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情并茂的动画素材,再现农村生活,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所以,教学的主线是“以说为入、以读为主、以悟为神”。

  一、 情境导课,激发兴趣。

  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飞舞的蝴蝶,游动的小鱼和漂亮的白鹅,可爱的花狗,美丽的公鸡,馋嘴的猫咪,,憨厚的胖猪,清澈见底的溪水,盛开的野花等景物,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乡下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我接着问:谁会在这里生活呢?当学生说道乡下孩子时,我又巧设过渡:“今天,就有一位热情好客的乡下姑娘邀请我们到她的家乡去做客,她的名字叫‘大眼睛妞妞’。她悄悄地告诉老师,她生活得特别快乐,所以专门做了一首诗歌送给大家,你们想知道吗?”这种导课方式,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一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课文,看看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三读课文,划出小节。想想每小节都写了乡下孩子什么有趣的事?

  [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逐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 创设意境,读中感悟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寻找自己兴趣相投,关系亲密的小伙伴,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小组内大胆质疑,积极发言,展示自己,在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这时,我就作为小组的成员,深入到各小组,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主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遇到的困难,以便在小组汇报时,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汇报第一小节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说他是“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我让学生说一说,小时候躺在妈妈怀里会觉得怎么样?爬在爸爸背上会干些什么?由此唤起学生得到父母爱抚时那种温暖幸福的情感体验,回忆起当时欢乐愉快的心情,体会到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就像“欢唱的黄鹂”,父母看到天真活泼的孩子就像“盛开的野菊” 。[让学生明白这一小节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把乡下孩子小时候在妈妈怀里“撒娇”、“淘气”,在爸爸背上“顽皮”“任性”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体会后,心灵碰撞、真情感悟,深情地读出那份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的愉悦之情。]

  又如:学生朗读第二小节后,我觉得他们读得不到位,就出示课件,让学生边读边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乡下孩子的生活情境去想象:乡下孩子是怎么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美丽的童话故事)他选用什么样的草叶,会吹出什么动听的曲子?体验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嬉戏时的活泼愉快,学生进入情境后,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和背诵这一小节。

  小组汇报完后,我用第一人称的语言描述,导读各个小节,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到乡下孩子童年的意境,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乡下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同时,感受乡下孩子在如此环境中是幸福快乐的。激起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启发想象,迁移练习。

  对课文进行朗读、背诵后,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到了妞妞的家乡,你会干些什么?你能像妞妞一样也编个诗歌吗?低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较浅,让他们言之无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图上有小狗、公鸡、小猫、小鱼、小猪、鹅等学生喜爱的动物,学生们见了个个神采飞扬,见物欲言。纷纷举手发言:“拾一把稻穗,乐坏了骄傲的公鸡。”“割一篮青草,馋得小羊咩咩叫。”“捉几条小虫,撑圆了公鸡的肚皮。”“捡几根肉骨头,乐得小狗直摇尾巴。”

  这样,“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思维活跃,不仅能够准确地运用课文上的句式,而且还能够联系实际,说出生活中喜爱的小动物、吃的食物及相关的一些事情。

  这时,我又引导学生:你们都是城市孩子,能把自己的城市生活再现成诗歌,说给“大眼睛妞妞”听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在尝试中体现我能行的快乐,做出了一句句,一首首天真、稚嫩、充满童趣的小诗。比如:“曾是妈妈怀里/可爱的小猪。曾是爸爸背上/顽皮的猴子。弹一首歌曲/能唤起美好的回忆,打一次篮球/锻炼锻炼自己的身体。”虽然不够完美,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迁移练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拓展,去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通过《乡下孩子》的教学,以创设情境、趣味阅读、感悟运用为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同时,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评:

  这篇说课讲稿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给人以清新纯朴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这一特色。教师点子多,方法新;学生善思考,敢创新。

  主要特点有三:

  一、 设境导课方式新

  因为这节课讲的是乡下孩子愉快的童年,但面对的是城里孩子,怎样勾起孩子们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呢?仙老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感受乡下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然后和妞妞一起去乡下做客。亲自体会乡下孩子幸福愉快的童年。这样导课入情入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新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重阅读、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①读中体验。仙老师设计了大量的阅读,有分层阅读、情景阅读、引读、配乐诵读。比如: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和文本对话,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②迁移体验。乡下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们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体验到乡下孩子还会拾稻草,捉虫子,割青草等生活情景后,给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三、让学生大胆创新思路新

  怎样把学语文、用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仙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以《乡下孩子》这首诗歌为依托,去编写城里孩子美好幸福的童年,低年级学生编得虽不够完美,但我们重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是这一节课本身远远达不到的。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的确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说课精品。

说课稿 篇6

  一、 教学内容分析说明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二、教学对象分析说明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并不是很难。本组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编排的教材。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客家民居特点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一组民居邮票,介绍来历: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2、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1、语文姓语。

  2、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3、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要“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要种好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小园地”!

说课稿 篇7

  设计思路、教材分析:

  刚拿到这个教材的时候,我有些发难,因为这首歌曲的指向性太明确了,让我有些下不了手,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教材?但是歌曲本身旋律非常优美,歌曲ABA的句式比较明显,字里行间抒发着幼儿热爱幼儿园、热爱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首歌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毕业生的心愿。

  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先是请孩子们讲述生活经验,回忆与同伴、老师相处的情景,萌发依依不舍的感受;接着朗诵有节奏的歌词让幼儿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同时熟悉旋律;在幼儿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后,让幼儿尝试分句唱,对幼儿的歌唱的姿势、情绪都提出了要求;并且让孩子尝试着仿编自己的歌曲;最后,请幼儿对着自己的老师说一句感激的话,让整个活动的情感表达达到了高潮,这个环节也是我预设中的亮点!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A、B、A的曲式结构,用不同的情绪表现不同的乐段。

  2.完整学唱歌曲,并能大胆的说出对老师的临别赠言!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抒发与老师、小朋友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活动准备:

  以前学过毕业诗,PPT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再过几天,小朋友就要离开幼儿园、老师,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的老师从心底里舍不得大家离开,三年了,我们的老师看着小朋友一天天地长大,学会了画画做游戏,学会了唱歌和舞蹈,变的健壮、聪明、勇敢、有礼貌,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还记得你们在幼儿园的每时每刻吗?有哪些事情让你们忘不了呢?

  二、复习《毕业诗》:

  对啊,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在幼儿园的事情都会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接下来我们把上次学过的毕业诗来朗诵一下!提出要求,请大家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朗诵!

  三、幼儿学唱歌曲

  1.今天,我们要把朗诵的毕业诗变成毕业歌唱出来,大家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完整的听一遍歌曲录音。

  2. 说一说这首歌曲听上去有什么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幼儿欣赏第二次,教师边出示图谱边演唱,提出要求:请喜欢唱的小朋友轻轻跟着哼一哼!

  4.现在来说一说,你觉得歌曲的每一句听起来一样吗?辅助提问:可以分成几句?哪两句有点像?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小结:对,第一句和第三句唱起来像小鸟在跳一样,轻快的,跳跃的!第二句唱起来像温柔的波浪一样,有点很舍不得的感觉!

  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唱呢?

  小结:因为第一句里小朋友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很开心;唱到第二句的时候,小朋友想到了在幼儿园的快乐生活,想到了要跟老师、小朋友分开,又很舍不得、有点伤心,所以唱的慢了、更轻柔了;第三句,我们小朋友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想到以后还可以回幼儿园看望老师,又变得开心起来。我们小朋友唱的时候要把这样的心情唱出来!

  5.幼儿完整跟唱一次

  6.教师根据幼儿演唱提出修改的意见!

  7.全体起立,有感情的表演一次。

  8.学习分段唱,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第三段集体演唱。

  四、老师,我想对你说:

  毕业歌里唱出了我们小朋友现在的心情,我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幼儿园的老师说,现在我们闭上眼睛思考一下,一会儿来说一说好吗?

  五、延伸活动:

  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学习游戏了三年,一定还有很多忘不了的事情,来说一说?我们把这些忘不了的事情也编到歌曲的第二段里去,忘不了……好吗?

说课稿 篇8

  要求:用心读课文第四部分前四个小节,思考:

  a、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车夫?他的哪一个动作或神态特别让你有话想说?

  b、面对这样的一位车夫,爸爸和伯父是怎么做的?伯父的尤其哪一个动作也特别让你有话想说,把它圈划出来,写上批注。

  1)、学生读文,圈划、批注;

  2)、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引领:①扶、半跪,――“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导读:此时此刻,在车夫的心中,鲁迅已不仅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车夫的――

  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补充资料: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导想象:鲁迅此时应该想到了什么,他还可能想到了什么?交流: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感受?

  ③两个“清清楚楚”,可见――

  引读下面句子:――,引导质疑,猜:伯父的神情为何严肃?他的手半天没动,应该想了些什么?

  点拨:这个黄昏,看见车夫受伤的难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吗?――横眉冷对千夫指;

  4、引读:这样的伯父在小周晔长大成人后才渐渐读懂!这样的伯父走了,难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前来吊唁的有――,有――,巴金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这样写道:(补充资料: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永恒的感动。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深入感悟鲁迅的高大形象。

  (学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学“救护车夫”部分内容,我主要引导学生由车夫、鲁迅的动作、神情,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同时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先学后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作业本》5 (有道是“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交流内容,将知识、情感积淀下来,同时及时巩固新知。)

  四、作业:

  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于是我设置这样的一个作业,为驱动学生认真读文,更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收集鲁迅生平资料及著作读一读。(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故布置此一作业。)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

  爱戴 趣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

  情劳苦人民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板书首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教学随时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与交互性。所谓“醒目”,是指能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用几堂课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的树干的“图像”。板书成为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它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板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生姜末,而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的长流水.本板书集学生学路与教师教路为一体,简洁形象,脉络清晰,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一旧知重温铺路搭桥

  口答。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它的棱(),每个面()。它是特殊的()。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学生观看并思考。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

  1、学生动手操作。2、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4、汇报。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自主探究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面积的表象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你是怎样算的。

  2、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宽20厘米,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课堂延伸。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课后思考。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方法一:方法二:6×5×2+6×4×2+5×4×2(6×5+6×4+5×4)×2上下前后左右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李煜其人其作

  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3、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1、朗读法2、问答法3、情境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作者介绍: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3、词的介绍:因为对词的介绍一直我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归纳,这次就全方位的对词进行了介绍。

  4、了解虞美人。增加课外知识的含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朗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的大体意思,为后文讲解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6、整体把握。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

  7、逐句赏析。我所设计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围绕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愁”字展开的,这样就使词的讲解有了一定的整体性。

  8、挖掘愁的深层含义。实际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9、讨论探究。这首词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个人情感?学习了本课之后,进行课外延伸,达到学习与练习相结合的效果。

  10、小结。

【精选说课稿10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8篇

2.精选说课稿6篇

3.精选说课稿9篇

4.精选说课稿八篇

5.精选说课稿7篇

6.【精选】说课稿10篇

7.【精选】说课稿5篇

8.精选说课稿六篇

9.【精选】说课稿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