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3 12:06: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八篇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18课《青铜器》一课。接下来,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铜色、铜型、铜纹、铭文等方面欣赏中国青铜器作品。青铜器丰富多彩的图案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绘画宝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饕餮纹、兽纹类纹样,各种造型稚拙、富有意象气息的造型和纹样,展现人类早期绘画的质朴美。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难点:通过青铜器的艺术与文化,领略其魅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青铜实物、欣赏合作表等。

  学生:水彩笔、美术课本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进行视觉感官的认识和体验,侧重引导学生欣赏的体现过程,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绘画作品欣赏的初步知识和发表自我欣赏感受的能力,但对于陶艺作品这种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较为陌生,这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激励他们学习对青铜器的铜色、铜型和铜纹的欣赏,并引伸进行中外对比学习,更要激励他们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体验、自己判断大胆地进行欣赏,发表自己经过欣赏对话之后的直观感受。并采用表格式的方法,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感受进行分类记录,通过评价激励,引导生生互动,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能进行简单评述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合作探“宝”

  首先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游戏互动这一环节,教师播放编钟弹奏乐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开始,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中找老师带来的礼物,当个考古专家把手中的青铜器挖掘出来,引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互动,体现新课标中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理念。

  (二) 欣赏感受美,了解青铜

  首先,出示余姚博物馆本土出土的青铜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让学生赏后探究总结:青铜器用途宫殿:出示最早的青铜器——鼎(用于煮食物)→祭祀、宴请宾客、隆重仪式→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欣赏不同用途的青铜器:酒器、食器、兵器、水器、乐器、杂器。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造型的多样性。

  青铜器——铜色宫殿① 欣赏青铜图片,青铜器是用红铜加入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成为新的一种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后,其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

  青铜器——造型宫殿① 四羊方尊: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鬼斧神工,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范铸法)

  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莲上之鹤,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总的风格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失蜡法)

  ② 欣赏代表性青铜器后母戊鼎(范铸法)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耳、腹、足各部分的用途特征。

  ③ 欣赏凤鸟青铜器,让学生观察并与画中和生活中的鸟作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回答。

  ④ 出示动物造型青铜器图片,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动物做造型?有什么寓意?学生猜一猜祖先当时的想法。学生小组讨论欣赏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青铜饮酒器图片。

  青铜器——纹样宫殿① 小游戏:看一看,纹样连一连?动物纹占中国青铜器的主题,统治了1500多年的历史,一开始就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更是延续了早期石器时代的特色,加以创新改造。② 把龙、凤、虎的纹样和图像作比较特征,了解不同纹样内含的意义。引导学生自由回答,是把生活中想象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再欣赏青

  引导学生探究纹样意义,崇拜神兽,权力的象征并表达美好愿望。欣赏不同种类纹样的青铜器,波纹、几何纹、火纹,感受其丰富的纹饰,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对称,排列组合之美。③ 再欣赏龙虎纹、兽羊纹两种不同动物相结合的纹样。

  青铜器——铭文宫殿

  ①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记事、诏令等作用,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是铸造出来的,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② 引导学生欣赏代表青铜器后母戊方鼎,据考古专家认为:是商王为了祭祀他那已经去世的名叫戊的母亲而铸造的鼎。其他不同位置(器物底部、器物腹壁内侧、器物腹壁外侧)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三)发现探究美,小组合作

  首先出示实物青铜器,小组合作填写欣赏表格(从用途、造型、纹样三方面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请学生代表上台总结小组欣赏探究后的成果。

  (四)创造展示美,动手实践

  首先教师示范修补青铜器,当个小小修补专家:出示图片,出土的青铜器大多都是残破的,根据你手中已有的青铜器造型和纹样,把残缺的部分修补完整。

  (五)师生展评,课堂拓展

  ① 作品展评,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从铜型、铜纹等方面说说你想收藏哪一个青铜器?

  再欣赏图片,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创新的精神,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运用到现代青铜艺术品的铸造中来。 ②代人古为今用,把青铜器作为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装饰上来,美化生活。③ 欣赏印章、篆书书法作品,铭文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直接促进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在生活中发扬学习古人不断创新的精神,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板书设计

  青铜器

  用途 广泛 煮食→祭祀→权力

  铜色 庄严

  铜型 精致

  铜纹 独特

  铭文 记事、诏令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

  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大合唱》四个乐章的作品赏析

  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1、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说教法、

  中学生的欣赏能力毕竟有限,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在教学中利用人物介绍、流动画面烘托、音乐结合解说,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课堂始终处于看中想,想中听,听中学,学中悟的氛围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信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四个乐章,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了解学生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认识,全曲你是否听过?你最熟悉哪一首?哼唱一下。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黄河大合唱》作品介绍。

  2)、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四个乐章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3)、然后我将介绍冼星海生平及作品。

  4、拓展探究

  1)、课后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

  2)、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冼星海的风格特征。

  七、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教学以单一教材——耐久跑为练习内容;是以复习或练习形式展开;

  2.在体育教材中,耐久中内容贯穿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始终;

  3.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分别:

  认知目标:体验耐久跑练习的新方法,了解自身的耐久跑能力;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体会跑程中不同的节奏及不同节奏下自身生理的反应,锻炼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情感目标:培养和增进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信心,并能在课后交流此项锻炼的感受。

  4.本次课的重点为体会跑程中不同的节奏及不同节奏下自身生理的反应,难点为跑程中对意志和品质的锻炼

  学情分析:

  1.本次课以高一学生行政班教学形式进行,男女生各20名;

  2.作为高一学生(15、16岁左右),在经过中考体育的锻炼,学生耐力素质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耐久跑项目的艰苦应该说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但正因为了解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对耐久跑练习的畏惧和恐慌。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及自我意识的突显,思想汇报专题极易产生在耐力练习中出现消极乃至抵触的状况。这也是导致高中学生耐力素质逐步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设计思路:

  1.鉴于以上学情分析,本次课力求打破原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形式新颖的“莱格尔”跑对学生进行教学。“莱格尔”跑是篮球裁判员体能测试内容之一。是一种通过控制跑的节奏和节奏跑的时间的来锻炼和提高人体耐力素质的跑法,在教学中可通过设定不同短距离跑距、练习过程中调整跑距或截取音乐不同起止点进行练习。练习的始终贯穿音乐和语音的提示。这对学生了解自身耐久跑能力高低有较直接的帮助。

  2.“莱格尔”跑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理状态,转移学生心理畏惧感。长距离练习,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有畏惧心理。“莱格尔”跑中通过短距离12米、15米、18米乃至20米的随音乐节奏进行折返跑相对于以往400米跑道上4~6圈的各种变速跑、匀速跑、追逐跑来说,距离数字的暗示功能让男女学生在心理上起到一种微妙的变化,加之练习过程中音乐的介入、英语的提示能让学生注意力得以转移,在跑动次数不断的突破中又给学生带来实力的体现和自信心的增强。而且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忽略了时间的要求和音乐节奏的控制。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语言激励和调动,学生内心对自身能力、实力的了解、知晓,能让学生较容易接受和投入到此项练习中去。

  3.此方法由于场地要求相对较低,且相对集中,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教师近距离的观察和调控。在练习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对能力较低或生理产生不适的学生通过调整跑距来进行调控。

  4.练习的强度和负荷得到有效保证。运动训练学告诉我们,耐久跑练习的最佳练习强度是每分钟心率控制在120次—160次之间。笔者通过练习发现,在不进行任何准备活动下,直接进行15米间距的“莱格尔”跑,经过8—10分钟左右学生心率基本上可以达到120—140次/分钟,再经过3—5分钟的持续的节奏跑,心率可以达到140—160次/分钟。完全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

  教学流程:

  1.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气势,初步了解学生跑程中的状态和反应,本课开始部分设计了队列操练中改“稍息”为“开立”部分以改进学生姿态、提升学生气势的内容。准备部分通过小场地图形跑和相对复杂的徒手操的练习,观察学生状况,锻炼学生协调性,提高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播放“莱格尔”跑音乐,让学生认知。

  2.通过适当讲解,让学生了解“莱格尔”跑及练习过程中的要点,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斗志和探究自身能力的欲望。并在练习间歇中讲解耐久跑练习的实质。通过“莱格尔”跑二的练习,加强锻炼效果,磨练学生意志。

  3.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通过呼吸放松和静力性拉伸,从学生心理和生理进行调整、放松。

  4.通过对过程中学生心率和跑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增加对耐久跑的信心。

  5.本次课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预计平均心率在130次/分左右,最高心率可达150—160次/分左右。本次课在场地上需要四片相连的排球场(利用场地上的标志线)及录音机、自制光盘和50米电源连接线。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今天我讲授的课题是《接力跑》。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预估及所需器材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简介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接力跑是田径运动中的集体项目,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是提高快速跑技术、发展快速跑能力和身体灵敏等素质,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下压式接力》,是一节新授课。学生以前接触过立棒式接力跑的方法,已经建立了接力跑的概念,已有一定的接力跑的基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下压式接力跑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接力跑姿势,发展快速跑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竞争进取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友好交往的集体意识。

  (2)传接棒方法的技术要点:

  下压式:接棒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手腕稍上翘,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方放入接棒人手中。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该学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爱表现自己,有较强的表现欲,对接力跑运动比较喜爱,因此对本次课内容将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学生的自控能力、学习的持久性还不够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不长。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基本思想

  本课是学习接力跑的第一次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体验迎面接力棒和下压式接力棒,让学生在练习起来能较快地掌握接力跑的动作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集体尝试、分组自主学练、小组学练小结、分组比赛,总结小组学练等过程进行开展教学。

  三﹑教学目标解读

  1.认知目标:能简单叙述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方法,了解接力比赛的一些规则。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5%的学生学会下压式传接棒方法,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接力跑的任务,发展快速跑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表现出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传接棒的技术,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传接棒的时机。这节课我首先是一边向学生讲解一边向他们示范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下压式接力跑的动作要领,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下压式接力跑,然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接力比赛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下压式接力跑,从而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热身部分(7min)

  1.上课常规(2min)

  2.热身活动(4min)

  ⑴慢跑800米;

  ⑵各关节活动,(六节4×8拍);

  3.课堂导入(1min)

  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传接棒的动作,尝试新的传接棒的方法,并展示,教师引出新授内容。

  (二) 学习体验部分(30min)

  1. 学习下压式接力跑(15min)

  教师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另外与一名学生合作为学生示范下压式接力跑。学生跟做,教师纠正错误动作。重点动作练习。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要领

  2.下压式接力练习(分组学练)(5min)

  引导学生原地摆臂信号做传接棒动作。在走动中按同伴信号做传接棒练习。在慢跑中中速跑中做传接棒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

  3. 接力比赛(10min)

  全班分为5组,每组10人,这10人进行接力比赛,哪一组最快完成为胜。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三) 评价与放松部分(3min)

  1.聆听音乐,呼吸放松。

  2.教师评出最佳表现小组及个人。

  3.回收器材,师生道别。

  六、教学效果预估

  在教学中学生能愉快参与身体练习,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并能够了解到接力跑的一些规则;学生积极配合、团结协作;本堂课练习密度预计为35%—45%

  七、教学场地器材

  一片空地,25个接力棒,一台录音机。

  以上是我对《接力跑》第一课时的总体把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2、知识内容的结构以及所处地位: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感受“一一列举”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的特点,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本节课选择了有趣的素材,如用海狮表演、栅栏围羊圈、选购羊、掷飞镖这些素材一方面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主动开展列举活动,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渐掌握这种策略。

  2、说教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3、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与过去知识的联系体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随堂本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列举。

  课的开始我将课本练习十一的第2题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表演,由此提出疑问:海狮开始表演的时刻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找规律的探究欲望。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在教学例1时,学生首先猜想羊圈的具体形状,并引导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提示学生可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因为有些学生摆小棒时是无序思考的,因此可能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有的同学通过算一算、画一画发现“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他是有顺序的思考的,4种摆法是非常有序的:宽是1米,长是8米;宽是2米,长是7米;宽是3米,长是6米;宽是4米,长是5米。因此就找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通过摆、画、写、算明确有4种不同的围法,并且探索出“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后,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来一一列举,我设计的表格多出两行,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遗漏或重复的情况,然后对比有序和无序的表格,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了列举时要有顺序的思考,注意不重复、不遗漏,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使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优越性。以上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三)拓展新知,发展列举:

  在例2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例1 的教学成果,将书上订阅杂志的例题改成选购小羊的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最少选购1种羊,最多选购3种羊”这句话的分析明确不仅可以选购1种羊,也可以选购2种羊,或者可以选购3种羊。因此在一一列举时必须先分类,再有顺序地一一列举。紧接着比较问题1和问题2在列举时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对比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并且再次感受遇到复杂问题时,必须先分类,再有顺序地一一列举。

  (四)尝试应用,巩固列举:

  练习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呈现问题,在轻松的情景中巩固了新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明白画表格列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后,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出结果。但是,必须有条理地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各种可能,并引导学生发现列举的情况有6种,但投中的环数只有5种,因为有重复的环数,从而提醒学生要细心审题。

  (五)、总结延伸,提升列举: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提问: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选择、应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的 策 略

  ——一一列举

  找 规 律 18÷2﹦9(米)

  有序思考 不遗漏 不重复

  分 类

  板书设计突出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如导入部分通过“海狮表演”的情境创设后的反思引入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有序性”;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规律,再有序列举”,例2“购买小羊”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而巩固练习“投飞镖”则突出“有序列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我也希望能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的认识更加科学化、深刻化。

  课后,我在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数学思考,应该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也是主旨!但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还须进一步思考。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行进间高运球,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场地器材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学、对学、群学的模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辅助教学手段具有目的性,能让学生掌握重点,为了突破难点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游戏“智勇大冲关”中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同时,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高运球》是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水平二的教学内容。是篮球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主要锻炼手脚的配合,发展速度、灵敏素质和身体协调性 ,是学好篮球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进间高运球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熟练完成技术动作,还是比较困难。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重要阶段,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于富有挑战的、对抗的运动项目甚是喜欢。对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及了解,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很浓,男生表现更为强烈;女生相对内秀,但对游戏还是比较感兴趣。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动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85%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高运球的动作要领、其中15%的学生完成得更标准,速度更快。

  身体健康: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灵敏素质、协调能力和手腕手指灵活性。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通过冲关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拍球的后上方、球的落点控制在运球手臂的同侧脚的外侧前方。

  教学难点是:运球时手脚的协调配合

  六、教法学法

  根据人体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循序渐进法,评价法等教法。

  在本课中,让学生采用“自主练习法、观察法、竞赛法”等学习方法。

  七、教学过程

  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将本课分为四部分: 收心准备、激趣热身、增知长技和身心放松。

  (一)、收心准备: 2分钟。课堂常规内容:队列整理、温馨提示钥匙等尖锐物品放到指定位置、强调安全等。

  (二)、激趣热身:6分钟。原地的各种跑和配乐球操。能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较低水平逐渐调动起来,为人体进入活动状态作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并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三)、增知长技:28分钟。首先是复习原地运球,这一安排是为学生进一步熟悉球性,为后面的行进间高运球教学做铺垫。其次学习行进间高运球。通过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技术动作要领。教师进行完整示范,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为了解决行进间高运球重、难点,设计如下:

  1、两人一组自由推球的后上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找准拍球的部位。

  2、以篮球端线和边线为参照物,“线内拍线外,线外拍线内”进行运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控制球的落点。

  3、行进间高运球练习。

  4、请出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先让学生评价,老师在有针对性的讲评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比自己,引起注意,改正错误。

  5、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教师评价,自主练习,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行进间高运球的动作要领。

  6、游戏:“智勇大冲关”。第一关:原地运球10次,接着行进间直线高运球10米;第二关:行进间直线高运球12米,最后三次运球的落点必须在指定的圈内;第三关:行进间直线高运球6米,最后3次运球的落点必须在指定的圈内,继续运球8米最后4次运球的落点必须在指定的圈内。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其中一条冲关,巩固、提高学生行进间高运球技术,增强学生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通过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7、课课练:抱球跳10米3组

  (四)、身心放松。4分钟,配音乐进行拉伸放松。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使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松。之后,课堂小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达到鼓励学生和继续提高的目的。然后布置器材收回,最后师生道别。

  八、效果预测: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通过本课教学,使85%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高运球的动作要领,其中15%的学生完成得更标准,速度更快。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45——55%左右,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块、篮球40个、录音机一台。

说课稿 篇8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 “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我知道我们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今天让我们随著名作家茹志鹃去免费参观她的故乡,再品她对家乡是一片怎样的深情。请打开《故乡情》这篇课文。

  2、多媒体播放“绍兴风土人情”片。

  3、让学生理出“我”的行踪

  初访途中→村子→村尾→小镇→返回的路上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

  5、教师运用媒体打出板书,学生对照。

  6、组织讨论:学生从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中自选一至两处反复自读,说出升华了什么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实现审美感悟。

  7、在感悟的实践之后,师生归纳感悟的要领。

  8、师生巧破难点,一是感情浓得化不开,二是对故乡由落后走向繁荣美好的憧憬。学生朗读回味。

  9、播放本地风土人情片。

  10、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片中最感兴趣的景物人事,抒发感情。

  11、课内迁移练习,学以致用。

  12、教者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精选】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三篇

2.精选说课稿四篇

3.【精选】说课稿四篇

4.【精选】说课稿3篇

5.精选说课稿3篇

6.【精选】说课稿4篇

7.【精选】说课稿六篇

8.精选说课稿三篇

9.精选说课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