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本文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研读童年生活中的两个片段,感受童趣与童真,初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童年时代与学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差异,作者故乡老北京与学生故乡的地域差异。
教学准备:
师:搜集老北京、骆驼队相关资料
生:预习课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时的生活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揭题,检测预习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品味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及作品。
3.说说课文与《城南旧事》的联系。
4.出示课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全文
1.书写生字:傻咀嚼
2.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3.找到写“学骆驼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块:研读片段,感受童真
(一)“细”学咀嚼
1.指名读,读正确。
2.自己读,﹋划出描写骆驼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随机归纳。
4.圈出重点词,再读。
5.指名读,评价提升。
6.骆驼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读。
7.她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交流,指导读。
8.想象画面,整段连读。
9.补充“看金鱼”片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天真、可爱)
10.回到课文,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出你脑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练读。
11.指名填读。一起背诵。
(二)“趣”谈铃铛
1.文中作者还回忆了哪些事?交流小结。是不是傻事呢?
2.自由轻声读,思考:谈铃铛,我和爸爸的想法分别是什么?我和爸爸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充满情趣)
5.分角色朗读。
6.其实,“想剪驼毛”和“追问去向”这两件事也透着“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与爱心。
第四板块: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整体回顾。
2.感情升华。
3.总结结课。
板书: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天真
议驼铃美好
怀念想剪毛傻?
问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业纸
姓名:
练习一:填一填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的样子:那样()的脸,那样()的牙,那样()的态度。它们()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大鼻孔里()热气,白沫子()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篇2
在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个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是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3.体会童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童年》):同学们,现在老师播放音乐,咱们一起来唱一支歌。(播放音乐)刚刚同学们唱的的都很好,老师也沉浸在你们的歌声当中了,那你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走进她的童年吧。(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问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明确:题目中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读完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在温暖的东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阳光中静静地看着,听着。
3.自由地朗读文本,圈化不认识的生字。
明确:毡帽咀嚼寂寞棉袄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指名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几个片段?
明确:四个画面。“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2.小组讨论,哪个画面让你觉得最有趣?
明确:
(1)“学骆驼咀嚼”。学生读这一画面:“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重庆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关注重庆中公教师网:http://cq.zgjsks.com/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画面,学生模仿,谈感受。
明确: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滑稽。(在模仿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理。)
(2)“想象驼铃用处”
“骆驼队伍走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文中的“我”想象力丰富。
问题:父亲对“我”说了什么?
明确: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问题:在这里,爸爸为什么笑呢?爸爸会想些什么?
明确:女儿的话爸爸觉得很天真、可爱,可能也勾起了爸爸对童年的回忆。
3.从这两个片段中,能够体会“我”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我对“骆驼”的喜爱,感受到“我的”天真。
(四)拓展延伸
请回忆你小时候或者现在有没有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分享给大家吧。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作业:仿写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画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07-07
《童年冬阳骆驼队》教学反思01-20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11-02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11-11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02-19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11-18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12-18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10-21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06-13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