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18 14:40: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速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品味“孤独”。

  学习难点: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收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 中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从 中我还读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

  2、找出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长过程,品味孤独

  2、理解“孤独之旅”内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归纳总结,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布置作业:

  1、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必做)

  2、阅读《草房子》(选做)

  学后反思: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四、学习方法:

  1、速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跳读——品味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3、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研读——在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2、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六、品味赏析

  跳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的?

  (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分析他的成长过程)

  细节描写:前景茫然 —— 害怕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语言描写: 幼稚 —— 懦弱 —— 坚强 —— 激动

  七、合作探究

  1、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赏读课文,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小组合作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

  (鸭群、芦荡、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杜小康坚强的性格

  2、“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麽?

  (1)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交流减少,寂寞空虚。

  (2)对自然环境恐惧,对前途恐惧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九、拓展

  杜小康给你留下什麽印象?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麽?

  十、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孤独之旅》选自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作者是( 曹文轩 )。本文主要刻画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 恐惧 )孤独、( 面对 )孤独、( 战胜 )孤独,最终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与鸭子一起成长起来。

  2、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二)、说话训练

  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懂得关心别人,热爱劳动,懂得某种道理等。请以“我长大了”为题谈谈自己成长的经历。

  十一、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 (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 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

  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同样是小说。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把握情节中孕育的另一个故事。而且和《故乡》相同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物的内在。对于景物描写的理解,也就应该建立在这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中,似乎能听到一个孩子精神滋滋生长的声音。

  初读:

  划出“刺你眼”的词语(凭感觉,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读课题。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

  引导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

  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

  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

  (重新理解课文标题)

  引导3:

  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

  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哭——

  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

  没有哭——

  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

  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

  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个故事)

  引导1:

  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

  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

  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

  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

  (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

  (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

  引导2:

  读课文中写父亲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

  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

  (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怎么面对?——安家。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

  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卖蛋,赚钱,回家,念书!)

  引导3:

  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

  (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

  结论:

  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

  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

  简析如下:

  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却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仿佛是鸭群里相对独立的一只;虽说独立,却又因为渺小,被鸭群和水流裹挟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点犹豫。是压力也是动力。

  何止父亲和鸭群,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伙伴,——兔子、芦雁、水鸟、萤火虫、芦苇、香草,甚至是炊烟、浮云。但是,由于他的精神尚未来得及重建、新的家园尚未来得及垦种,杜小康不停地徘徊于过往与现实之间,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当下,所以,这些事物最初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亲,因而孤独无比。所以,课文前半段就出现了太多太多安静的画面(13段,24、25段),——无聊、单调、安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慌,折磨着这两个人,也磨练着这两个人(35段)。而那种悄无声息的变化、那种孤独感的松动和溃败,是第33段开始的: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可能回避,就只有面对!“鸭下蛋了”,这样的呼喊也许就是与新生活的拥抱。鸭的生长史,就是放养它的孩子的成长史。杜小康就是一只孤单单的小鸭(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独感的溃散,并不意味着要斩断与过往的联系、要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种抵达“故乡”的可能。——卖蛋,赚钱,回家,念书!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孩子,不会只有伤感,而更能给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鸭子身体里深藏的野性早让它们做到了这一点: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从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们总以为,断了过去,是为了让生活好好继续;杜雍和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绝不回头,绝不停顿徘徊,而且也绝不和孩子谈心。——但真是这样吗?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三、品读语句,走进人物心灵,感受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上半场剧情——孤独的杜小康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二)、下半场剧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三)、质疑探究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顺势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

  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2.《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3.《孤独之旅》说课稿

4.孤独之旅教案

5.《孤独之旅》读后感

6.孤独之旅读后感

7.《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

8.《孤独之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