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7 18:27: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点: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读、写更大的数。

  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板书设计: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 2 6 5 8 3 0 0 0 0

  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交流怎样看准量角器上的度数。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画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近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近?(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3、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有问题可以当堂解决。

  (三)课堂作业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练习

  走进大自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要;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分析,同时提出合适的问题加以解决。

  2、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用数据来说明、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认识、分析、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感受到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绘制、补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北京市气温统计图

  问:

  (1)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一幅条形统计图包含哪些内容?

  (4)条形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探索,建构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交流信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明:能同时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条形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信息。

  2、师:红色直条表示北京市的气温,那么深蓝色的直条表示什么呢?

  问:你还知道些什么?

  3、填写下面的统计表,比较统计图、表,思考问题:

  (1)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市呢?

  (3)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4)你从图上还知道些什么?

  4、归纳: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评价?

  三、巩固拓展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中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说一说统计图中电脑组表示的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把数据填写在统计图中。

  生先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总结如何绘制、补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指导完成“练一练”

  (1)观察图:说说污染指数的含义和每个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2)讨论:说说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为什么?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多媒体出示)

  五、课外延伸,感知应用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几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 601○564 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 400400 44000 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98-9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难点是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里的事情。

  教学准备:

  教具:红、黄、绿三色转盘、红色转盘、装6个红球的1号口袋和装3个绿球3个黄球的2号口袋

  学具:红色、黄色纸牌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张由红、黄、绿三色组成的转盘,提问:“指针转动后,会停在那里?”引导学生用“可能”来回答。接着出示一张红色转盘并提问:“指针转动后,会停在那里?”引导学生用“一定”来回答。其实,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就像玩转盘一样,有时能确定,有时不能确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揭题: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活动一:老师这儿有两个神秘的口袋,1号和2号,每个口袋里有6个球。老师请12个小朋友分两组来摸,看谁能摸到代表幸运的红球。在摸的过程中引导“怎么第一组的小朋友个个那么幸运,每人都能摸到红球呢?这两个口袋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哪个小朋友敢猜一猜?打开口袋验证。并小结:1号口袋里全是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2号口袋里没有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板书:一定不可能)

  继续观察2号口袋里面的球,想一想,任意摸一个,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板书:可能)

  活动二: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我们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交流结果。下面我们继续来玩游戏。打开课件竞猜一栏,玩举牌游戏。

  1、一定能摸出黄色的球。

  2、可能摸出黄色的球,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3、不可能摸出黄色的球。

  活动三:选取生活中的事例来做一下判断。

  1、下周五会下雨吗?

  2、今天是4月2日,明天是4月3日。

  3、从小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成为科学家。

  4、因为破环了环境,地球上的人类都消失了。

  活动四:讨论

  1、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

  2、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3、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三、学以致用,内化提高

  1、箱子里要放4个球,摸到黄球有奖,该怎么放?

  2、学校要在4月1日---4月17日之间安排两天开运动会,根据天气情况,你觉得安排哪两天最好?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作业:练习册自练自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

  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巩固新知。

  联系实际出示挂图

  (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这有16个桃子,我把它们分给2个同学看,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一样多。

  2、引入“平均数”师:每人都是8个桃子,8就是一个平均数。这样分两个同学就一样多了。(出示课题:平均数)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在这张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 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18+17)÷5,(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并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

  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均数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方法:移少补多(有局限)找基数,分多余数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平均数≠实际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背景: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想象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演练法

  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想象感知。

  1、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垂直与平行》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再用手摸一摸它的平面,然后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像,这个平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像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它又有哪几种情况呢?

  2、让学生把它们画在白纸上。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1、展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师:同学们,你们画的跟老师的一样吗?

  2、引导学生分类,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以分成几类?根据什么来分?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图(2)和图(4)的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也就是这两条直线是相交了,图(1)的两条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图(3)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所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不相交的,像图(1),另一类是相交的,像图(3)、图(4),还有图(2),它们都属于相交那一类。

  3、深入探究垂直与平行的现象,突破难点。

  师:我们把图(1)的两条直线放在方格纸上,发现它们之间都相差2个方格,我们把方格去掉,再用尺子量一量,左边是5厘米,右边也是5厘米,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向两端延长后也不会相交。所以,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我们再来观察图(2)的两条直线,它们相交成锐角和钝角,也就是说,它们相交不成直角,是普通的相交。而图(4)的两条直线,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发现它们相交成直角,它是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我们可以说这条直线是这条直线的垂线,这条直线也叫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判断平行与垂直。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判断的练习。下面图形中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叫平行线,这两条直线相交了,所以不是平行线。

  这两条直线,延长后它们也相交了,所以也不是平行线。

  我们所说的平行,必须在同一平面内,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不是平行线。

  下面的直线只有一条,平行线是一组的,有两条,所以,也不是平行线。

  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而且,它们是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它们是平行线。

  下面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垂直吗?请你们想一想,因为这两条直线没有相交成直角,所以不垂直。

  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发现它们相交成直角,所以,它们是垂直的。

  2、根据下列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找到各自的家。

  1 2

  5 6 7 8

  平行的垂直的相交的

  四、贴近生活,充分感受。

  1、运动场上也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找出来吗?

  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欣赏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现象的图片。

  五、知识回顾,深化表象。

  师:同学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你学会了吗?

  垂直与平行

  不成直角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

  成直角(互相垂直)

  不相交(互相平行)

  教学总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实践活动(可以课后进行):通过调查,或上网搜集你感兴趣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看你能

  从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到统计的知识,你想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度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程不紧凑,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5、本课的研究点是学生多感官参与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感觉学生动口不充分,体现在生生交流的环节上,没有放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6、学生在生活中还发现很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出来,在以后的课上还应多加思考。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水彩笔、两种颜色的纸板条、

  课前谈话:

  认识我吗?通过我们上节课做游戏,我了解了你们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听到老师的`夸奖什么心情?不用回答,老师从你们的表情已经看出来了,你们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高兴极了是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入课堂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共有多少人?其中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你们知道吗?那么,我们就现场统计解决吧!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2、你们填写的是一张什么表?(统计表)下面老师也带来了一组某地1985~2000年城乡的人口数量统计表(课件:例1统计表)

  3、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谁最多,谁最少,除了统计表,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统计图)

  5、太巧了,和老师想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和统计交朋友,(板书)

  二、单式条形统计图复习: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统计图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①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②数字不写行吗?③还缺少什么?(标题)

  2、那你能把这张统计图绘制完整吗?现在就请你和你的同桌商量好,你绘制的是城镇,还是乡村的统计图?(选好了吗)接下来挑战开始,比比谁最先、最出色的完成任务!

  3、让学生独立说是怎么绘制的?再请其余学生评价。怎么样?

  4、刚才绘制的统计图都是直直的、条形的,这样的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显示两张统计图)老师也制好了这两张统计图

  2、刚才只有两组数据,如果有3组呢?那要画几张条形统计图?4张?5张……你有什么感觉?(停顿)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如果把两张统计图合成一张统计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3、如何把两张统计图合成一张统计图呢?(独立思考—同桌交流讨论)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改进)

  ①这两个条形图分开画好,还是合在一张图好?为什么?(挨着比较起来更方便些)

  ②变颜色:当学生说颜色变一变时,(故意装傻)他说了什么?怎么变?为什么要变颜色?你们觉得有道理吗?那我没有颜色行吗?(空白)可以吗?我们选择其中一种,这样行吗?对啊,都用同一种颜色就分不出哪个表示城镇?哪个表示乡村?

  ③除了用颜色区分,还有别的方法吗?(条纹…)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条纹来表示。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要使其他人也明白,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标出图例)

  ④加图例:同学们真了不起!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想出的方法和大家是一样的,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课件显示)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他们把这个叫做统计图的图例,“图例”是视图者能够看懂统计图的关键,所以,人们在绘制这种统计图时,往往要先确定图例!

  ⑤标题:完整了吗?(标题)

  5、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进行统计而制成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

  6、观察比较区别:在我们四()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制好了这张完整的复式统计图。下面,请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7、课件出示统计图:通过读统计图,你想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启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8、我们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同学们,我们学到的知识就要学以致用,下面老师想知道你们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和电脑,更喜欢哪个学科呢?(全班分成4组)

  第一步:小组内调查的,并把调查的人数填在2号作业纸上的统计表中。

  第二步:请根据你们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复式统计图。(要求一人执笔,其他同学监督。)

  (2)欣赏学生作品(每组一名学生拿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①正确评价这组同学制的怎么样?(同意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评价)

  ②老师在这张作品上送一个笑脸

  让其他同学认为自己的作品上能送笑脸的请自己表扬自己

  2、拓展练习

  (1)同学们,今年在我们国家有几件大事发生,那么,令全世界瞩目的是什么事吗?(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图象)

  (2)教师配合图片解说:(这就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和平和团结,来自世界各地的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盛会,大会共设立了958枚奖牌,其中金牌302枚、银牌303枚、铜牌353枚,在这次异常激烈的角逐竞争中,究竟花落谁家了呢?)请看:北京奥运会进入前四强国家的金、银、铜

  牌统计表。(同学们能根据统计表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请大家绘制在3号作业纸上。)

  北京奥运会进入前四强国家的金、银、铜牌统计表

  金牌数/枚

  (3)观察你画的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上发现哪些信息?

  (4)请你预测一下,我国代表团在2012年第30届英国伦敦奥运会上将有什么表现吗?

  (5)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距离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有不到四年的时间,通过分析,你想对祖国的运动健儿们说些什么?

  (6)让我们再一次回顾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的风采吧!(课件出示:配乐欣赏图片:)

  五、归纳总结:

  1,这些运动健儿们都是靠他们的奋力拼搏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老师希望:你们能像他们一样,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来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为我们的祖国争光、添彩!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看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可真大!生活中很多需要统计的问题,了解了我班的男女人数。课后,把我们四年级()班同学在双休日活动的男女生人数制成一份式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看你能发现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105页——106页

  教材分析:

  例2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统计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

  (出示课件)

  2、这是一张甲乙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统计表,为了能让同学们更清楚的了解统计表中的信息,老师把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课件,并让生说出是什么统计图,并出示板书卡片:复式条形统计图)。

  3、同学回忆一下,在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4、除了这种统计图,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种……统计图,(板书:横向)横向条形统计图制作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那同学们能试着把这张统计图改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生动手制作。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制作的?

  3、刚才通过同学们作品的展示,老师觉得你们已经掌握了怎样制作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那在制作过程中,你想提醒大家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4、的确,制作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还真不容易,老师再和你们一起制作一张好吗?(边演示边说过程和注意点)

  5、解决问题

  请同学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从中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呢?请同桌交流交流。

  6、汇报。

  看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拓展与应用

  1、是啊,正是因为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才逐渐提高,也正因为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所以我们中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知道在哪举行吗?

  2、老师在这里还搜集了近三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总数。

  (出示课件)

  3、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张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4、生制作。

  5、展示作品。

  6、你们是这样制作的吗?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感想?

  7、预测。

  08年奥运会我国的奥运健儿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和奖牌?你为什么这样预测?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想对我国的奥运健儿说些什么?

  8、总结

  四、课外延伸。

  (出示课件)

  老师刚来到大楼小学就发现,四(1)班的男生比女生多,这是一种特殊情况还是普遍现象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调查一下四年级的男女生人数情况,绘制成一张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整理出一份分析报告,到时候寄给老师,老师把它发在学校的`校园网上,相信你们一定行!

  五、课堂总结

  好了,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共同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这是一节参加上课比赛的课,准备时间只是半天,匆忙之中写出这份教学设计,而且这是第二课时,是在前面一位老师29号比赛上的第一课时,我再接着上第二课时,连试上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事情出乎意料,准备好的课件却是没有用上,因为正当我要上课时,突然停电了,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这一直没有的事情,台下的观众望着我,评委和领导也在积极查找原因,结果是没有办法,因为整个这个街上都停电了,而且是什么东西都烧了。领导告诉我,只能这样上课了,需要什么赶快准备。我告诉领导,我只要小黑板和三角板。

  我望着台下窃窃私语的老师们,突然觉得,这也许能更加的锻炼我,我从容不迫的接过三角板和小黑板,快速的画好自己所需要的统计表,并在脑海中快速的把自己的课给重新的定了一下,准备好的时候也就10分钟。

  我向评委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

  我镇定的站在台前,对台下有些不知所措的孩子们说,看来,今天是想考验老师和同学们,考验我们的信心,孩子们,你们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孩子们重新又激情四益起来。

  一节课下来,轻松快乐,望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和评委们亲切的微笑,我知道,自己的自信和镇定也感染了他们。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题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表格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比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比较积极地评价和反思学习的结果。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大家一起春游和秋游,通过春游和秋游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体验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你除了学校组织的春游和秋游到过一些比较近的地方外,还跟着自己的家长或亲戚到过哪些较远一点的地方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师:如果现在老师让你选择一个远一点的地方去旅游,那你会选择哪里呢?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想一想:我们外出旅游在选择目的地时,我们通常要考虑哪些因数?

  (风景、气温、吃住、交通……)

  师:对!气温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数,因为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我们旅游的兴趣和情绪。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夏天往北方去比较舒服,冬天往南方会感觉好一点。下面老师就选择了两个美丽的城市,一个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另一个是有山水甲下美称的(桂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个美丽的地方20xx各季度的平均气温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2(课件出示)

  二、引导探索,建构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提问:这张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的是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象这种统计图,我们就

  把它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通过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同桌之间可以相互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

  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信息学会合作互助,在观察和信息交流中对新知建立了表象,初步了解和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

  师:淡蓝色直条和深蓝色直条分别代表哪个城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讲述:在图的右上角用不同的颜色画了两个小方块,分别标出了两个城市的名

  字,这是复式统计图的图例,有了图例才能分清不同颜色的直条各表示什么数量。有无图例是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明显的不同之处。

  提问:根据图例、直条的高度和直条上所标的数字,你能说出每个季度两个城

  市的平均气温吗?说给同桌听听。

  ⑴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在一张统计图中反映出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

  温状态,复式统计表也能在一张表中反映出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状况,所以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110页,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填好后同桌可以相互检

  查。

  集体交流完成填表。

  2、看着上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节相差最小?

  ②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呢?

  ③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④回答上面的,你觉得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呢?

  ⑤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教学例题的过程中,教师“搭桥铺路”、巧设“阶梯”,学生在认知和思维上“拾级”攀登。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新知,加深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指导“试一试”。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提问:

  统计表中提供了哪些信息?统计图中的图例告诉我们了什么?你从电脑组的

  两个直条的高度看出它们所表示的人数吗?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在直条上标出数据。

  谈话:下面我们要给另外三个兴趣小组画直条,想一想应该怎样确定直条的高度?

  通过交流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数是5的倍数,直条的高度应与左边纵轴的标尺对应,如果人数不正好是5的倍数,要细致考虑比5的倍数多出的人数该用多高的直条表示,可以量出纵轴上每格的高度,再把一格大体等分成5份,并由此画出代表相应人数的直条。然后在直条上按年级涂上不同的颜色。

  学生完成后,要让学生在相应的直条上方标上数据,并与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核对。

  同桌相互检查直条的高度,颜色是否合适,有没有在直条上方标上数据。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获取新知后,内心产生了亲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

  要,本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体验数据的统计过程,分析统计信息,加深对复式统计图的认识和内化,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指导完成“练一练”

  ⑴先观察统计图中上海市和海口市空气质量的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污染指数”的含义和每日各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⑵分组讨论:说说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⑶提问: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让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深化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整理新知。

  提问:这节课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理念:

  一、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统计学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统计方法的掌握、统计观念的发展。统计知识的学习、统计方法的掌握,是发展统计观念的基础;发展统计观念,又必须扎根与循序渐进地学习统计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统计方法的掌握、统计观念的建立,离不开实践和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发展统计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统计观念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只有落实好统计知识的教学,落实好统计活动的开展,发展统计观念的教学目标也就在实现过程中。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交流和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认识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时,怎样才能一眼看出“甲乙两校哪个年级的人数相差最少”,这就需要“把同年级的两个直条画在一起”(即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这个认知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同桌、前后、分小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过程为主线,无论是新知的引入,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还是试一试、练一练都设计成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的丰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合作、交流,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逐步产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1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5-16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3-23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

数学的教学设计12-07

数学教学设计11-25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0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23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