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2 06:55: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常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常用(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昼夜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四、板书: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课前搜集信息;

  2、实验;

  3、讨论辩论;

  六、主要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七、使用仪器

  1、地球仪;

  2、电筒;

  八、达到的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在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时,考虑到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需要更有耐心,有更认真的态度,到野外去观察容易使活动粗放,影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我把观察地点确定在课堂上,以便使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去观察。同时鼓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去观察。在交流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时,我采用拼图的游戏组织课堂,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观察课如果局限在课堂上,那就失去了意义。只有让学生深入实地去观察,孩子们才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而获得更大收获。所以在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阶段,我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观察计划,共同研究。同时考虑到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在制定观察计划时,对学生的小组计划作了详细从分的指导。

  教学目标:

  1、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并记录。

  2、能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与他人交换意见,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

  3、能提出有关蚂蚁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与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体验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关于蚂蚁集体搬运大青虫的视频资料+温馨提示的话

  水槽和一块泡沫 一组蚂蚁拼图

  学生: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小米、死昆虫、樟脑丸、硬纸片、纸、笔、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知,精巧导入

  师:蚂蚁是我们常见的'小动物,校园里、花坛边、墙角处都能找到它们。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它们的视频资料——出示蚂蚁的视频(蚂蚁集体搬运大青虫)师:你了解蚂蚁吗?你知道有关蚂蚁的那些知识?快把你知道得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知道蚂蚁会咬人,会叮人。

  生2:蚂蚁力气很大,能举起比自己重好几倍的东西

  生3:蚂蚁爱吃甜东西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看着蚂蚁排着队伍行进,那义无反顾的劲头,俨然是一支奔赴前线的战士。今天,就让我们先在课堂上来观察这些小家伙,好不好?(好)师板书课题——观察蚂蚁

  二、课堂观察,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

  师:蚂蚁这么小,还到处乱爬,怎么观察呢?

  生1:得用什么东西把它围起来

  生2:把它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

  生3:用昆虫盒,对,用带放大镜的昆虫盒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用这个水槽和一小块泡沫行不行?(师指了指实验台上的水槽和泡沫)

  生4:我知道了,水槽里放满水,然后把蚂蚁放在浮着的泡沫上,蚂蚁就只能原地不动了

  师:当然,我们别用手直接捉蚂蚁,这样会伤着它的。怎么做呢?

  生5:把蚂蚁先引诱到一张纸上或一根小木棍上,再诱它到泡沫上。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小组同学观察蚂蚁。想一想,蚂蚁的身体能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一边观察一边画出蚂蚁的身体结构,比一比谁画得最准确。——出示温馨提示

  生物学家一直用画图的方式帮助他们观察动物或植物。一般先画出动物或植物的主要形状,然后画出各个部分,记下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最后作上记号。

  生边观察边画,师巡视指导

  师指定一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蚂蚁拼图游戏,其他组同学观察纠错

  师:还需要做哪些修改补充

  生1:蚂蚁的足是左右对称的,他们组贴得不相称

  生2大叫:蚂蚁有三对足,少了一对

  (教室哗然,同学们都喊着“缺了一对足”)师:这不能怪他们,是老师想故意考考大家。(师随即贴上一对足)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再看看这三对足还有什么特点?

  生3:都是一节一节的

  生4:都长在蚂蚁的中间位置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蚂蚁的身体结构

  生:蚂蚁的头上长有眼睛、触角和嘴(口器),三对足长在蚂蚁的中间位置上,且左右成对称分布,三队足都分节,后面拖着一个大肚子 师:蚂蚁长有三对足的中间位置是它的胸部,往下是它的腹部,往上是它的头部,蚂蚁就是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的

  三、野外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不仅想出了各种观察蚂蚁的方法,而且观察时细微之处丝毫不漏,了不起。那么,关于蚂蚁,你还有没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

  生1:我想验证一下蚂蚁是不是爱吃甜东西。

  生2:我想看一看不同群体的蚂蚁是相互攻击还是能和睦相处。生3:我想看一看蚂蚁怎样集体捕食?

  师:请你和小组同学确定好本组的研究问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二)制定研究计划

  学生讨论研究计划,师及时做好指导 例如:问题

  1、蚂蚁的食性的研究

  生:我们小组的研究问题是蚂蚁是否爱吃甜食。我们小组这样分工:XXX是操作员、XXX是观察员和XXX是记录员。我们准备了小米、苹果、鱼肉、猪肉、奶糖五种食物,准备摆在蚂蚁窝旁,等蚂蚁来吃,观察它吃什么。

  教师启发:把有的食物放在蚂蚁的窝附近,有的食物放在很远的地方,会不会影响蚂蚁挑选食物?(会)你给蚂蚁提供的食物应该怎样摆放?

  生:应该把各种食物放在蚂蚁窝的周围,离蚂蚁窝的距离相同

  师:科学要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生:哪种食物上聚集的蚂蚁数量多,就说明蚂蚁喜欢吃什么。

  师:这个方法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蚂蚁聚集在食物上的时间长短,能不能说明他喜欢吃什么?

  生:蚂蚁聚集在哪种食物上的时间长就说明蚂蚁喜欢吃什么。

  师:为了证明蚂蚁喜欢吃什么,你必须要把蚂蚁对待各种食物的反映记录下来,这样才能说明问题。大家可以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上。(后附表1)

  问题

  2、不同群体的蚂蚁是相互攻击还是能和睦相处的研究

  师:如果有一只陌生的蚂蚁入侵,蚂蚁们会怎样对待它?你想怎样验证你的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一只蚂蚁作为入侵者?(从一个洞口取一只蚂蚁,把它引到一张纸板上,小心地放到远处另外一窝蚂蚁的洞口)

  问题

  3、蚂蚁集体捕食的研究

  师:怎样做记录?(写观察日记)

  (三)实地观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声音、动作、局部特征来辨别猜测动物。

  2、在猜测的过程中观察、比较、猜想等能力得到发展。

  3、体验猜测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常见动物的声音、外形、饮食等已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教学PPT《猜猜我是谁》、猜谜设计表。

  活动过程:

  一、说说演演动物,引发对动物的兴趣。

  1、说说喜欢的动物

  师: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

  2、演演看过的动物

  师:谁能用表情和动作来演一演你喜欢的动物,让大家猜猜看。

  小结:小朋友知道的动物可真多。刚才我们用表演来猜小动物,用声音你行吗?

  二、根据声音猜动物,初步感受猜测的乐趣

  1、利用声音猜动物

  (1)师(逐一播放小猫、小羊):听,是谁?

  (中班幼儿都能简单猜出来的两个动物,教师出示对应的图片进行验证,并夸奖幼儿的聪明才智。)在下面这段情境中,请将内容进行修改: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猜动物的游戏吧!我会描述两个动物,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动物呢?第一个动物有四条腿,喜欢啃树叶,身上长着斑点,它是什么动物呢?好,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快看看我的手里是什么动物?是长颈鹿!太棒了!大家猜得真准!现在来猜第二个动物吧,它是一种小动物,有四只脚,喜欢跳跃,它是什么动物呢?对了!就是青蛙!你们真聪明,能猜对这两个动物!大家做得非常好!夸夸你们,好样的!

  小结:每个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可能都不一样,通过声音可以猜出是谁。

  (2)师:(同时播放狗、公鸡的叫声):还有谁呢?

  (此环节幼儿听到一个动物叫声后要能够说出正确的动物名称,并进行对比判断。教师可以让幼儿稍作等待或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是否正确。不只有一个动物叫声,之后通过播放图片来验证他们的回答。)

  小结:看来耐心点、仔细听很重要哦。

  2、借助声音和特征猜动物

  师(播放兔子叫声):再听一个。

  (幼儿凭借声音难以分辨出正确答案,教师拿出兔子耳朵作为提示,幼儿猜测正确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有时不光需要听,也借助于眼睛去看哦。

  三、根据局部特征猜动物,体验猜测的乐趣

  1、根据简单局部特征猜测

  (1)师(出示大象鼻子、长颈鹿脖子):看,可能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知道的?

  (特征明显,较简单,幼儿都能猜得出,教师要追问猜测的过程。)

  小结:根据每个动物特别的地方可以猜出来是谁。

  (2)师(出示蝴蝶花纹、斑马纹和老虎纹):再来一个,是谁?

  幼儿在进行猜测时,常常容易因为特征相似而出现混淆或错误的情况。然而,通过与其他同伴进行互动和资源共享,他们可以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从其他人那里吸取有用的信息。这种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并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2、根据局部相似特征猜测

  师:这是谁呢?(出示小鸡绒毛)

  (教师统计幼儿答案,询问幼儿猜测的理由。然后出示爪子和头部进行提示,最后用歌曲来验证:口中长喙摇摆摆,葫芦娃娃鸭子来。验证幼儿猜测结果,过程中积极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结:有时候靠一个特点是猜不出来的,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动物。

  四、尝试设计动物谜,进一步体验猜测的乐趣

  1、了解设计表,明晰操作要求

  老师(展示猜谜活动设计表):刚刚我们通过表演、听声音和观察图片的方式来玩猜动物的游戏,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玩猜谜的游戏吗?

  教师示范设计,请幼儿来猜。

  2、动手操作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动物的特征记在这张纸上的空白处。

  幼儿通过画动物的.特征进行设计。

  3、玩猜谜游戏

  师:孩子们,带着你们设计的动物谜语,我们一起出去玩猜谜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猜猜我是谁》是一项受到中班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从幼儿熟悉且喜欢的动物入手,以猜猜的形式展开活动。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在猜猜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来辨认动物,并在追问猜测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幼儿的观察、比较和猜想等能力都会因此得到提升。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语言,例如使用诸如“有点难的,还敢挑战吗?”等口头表达。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中的一类独特存在。它们通常通过摄取有机物作为食物,具备感知能力,并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动物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也包括了人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以下是原创内容:昆虫界中,有一种名为蝗虫的动物。它们通常具有长而薄的身体,以及强大的后腿用于跳跃。与蝗虫外形相似的还有一类动物,它们也有类似的体型和特征。另一方面,我们有一类动物叫做蜗牛,它们具有硬壳保护体内柔软部位,并以缓慢的速度爬行著称。除了蜗牛之外,还有一些长得类似的动物,它们也拥有这样的特征。此外,存在一些既不属于蝗虫家族,也不属于蜗牛家族的动物。这类动物与蝗虫和蜗牛在外形上都有差异,可能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特征。最后,我们想要展示的是另外几种动物的图片,它们分别是大象、长颈鹿和蜂鸟。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让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感到惊叹。以上就是对原文的修改,希望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蜗牛的身体通常呈螺旋形,并且形态不固定,所以准确测量其长度十分困难。即使我们成功获取了测量数据,但这些数据也很难应用在实际中。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尺寸特征,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请看这张图,这是一只蜂鸟。这种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伸出食指和拇指表示它大约有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和蜜蜂差不多一样大小。学生们将会对这只小小的蜂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

  2.讨论:狮子、长颈鹿、企鹅、豹子、斑马、鳄鱼、蜜蜂,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件出示)板书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四(下)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生命世界和物质科学两方面.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特点: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和科学家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科学家.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也是科学课真正的精神和内涵.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为以后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本学期的科学探究首次涉及对比实验,教师要细心引导,要具体指导操作的方法,带领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在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收集证据,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理解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结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反思改进自己的探究过程的合作探究态度,使学生知道科学也需要共享.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与三年级的种植相联系),在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收益,在养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一场养蚕活动交流会,让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展示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研究成果.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简单的定量观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本单元出现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去探究影响小车的运动的`快慢的因素和摆的快慢因素,这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跨越,教师要对学生探究方法作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知道要保证实验的公平,实验结果的公正和客观,实验中有些条件不能改变,有些条件需要改变,但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周密计划,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要做好原始记录,要用数据说话,教师的角色由初始的“帮”到“扶”,渐渐到“放”.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应采用调查,调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测是对事物的未来作出科学猜测,预测要有依据.

  二、教学建议:

  1、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材编写组提供的教学素材,有严密的逻辑性、思想性、结构性,是编写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不可否认,教材很难顾及不同区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四(下)将《骨骼与肌肉》安排在二月份,在气候还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学生穿着厚重的棉衣,难以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内.《养蚕》受气温影响也很大,建议将这两个单元推迟,先进行

  三、四单元教学,待气温升高时,再进行

  一、二单元教学.教学《养蚕》单元时还需注意,养蚕活动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养蚕计划,认真记好养蚕日记.教学时穿插在其他单元中进行,采用大小课的方式,定期交流观察日记,适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最后举行养蚕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养蚕的收获.

  2、加强学科沟通.养蚕活动持续时间长,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肯定会受到来自语、数、英教师及家长的阻力,科学教师要与班主任多沟通联系,将养蚕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平时请班主任指导孩子们写养蚕日记;蚕吐丝结茧时,还可集中在作文课上观察,然后写篇作文.在培养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班主任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可将各方面对养蚕活动的阻力降至最低.

  3、教师要先于学生“下水探究”.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学期的教材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控制变量”,因此教师要做科学探究的先行者,先于学生去经历、体验和发现.用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用孩子们的心去体验科学理解他们的惊奇与幼稚地思考,理解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述,真正做到“蹲下来教科学”.教师的“下水探究”可以摆脱以往“坐而论道”的弊端,在一个可预设的情境中,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路之难易,教师可根据下水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方面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发展性评价.

  4、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之一,严谨表现为科学的任何结论都需要有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在研究“小车的运动”“摆”等过程中,学生开始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原始记录,注意保留且不能随便涂改数据,每次实验需做三次以上,求得中间值或平均值,全班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毅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劳动,需要研究者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教师要告诉学生,养蚕是一项长期活动,需要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鼓励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教师要给予阶段性表扬,鼓励他们坚持就是胜利.通过活动锻炼能力、培养意志.

  5、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公正.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是科学素养的提高,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评价要避免重知识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试卷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科学日记、科学实验报告,科学成果展示都可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实践证明,在科学探究中表现最好的往往是语文、数学成绩中下等生,科学教师评价他们时不能受其干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生物的繁殖”范畴。具体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知道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六课《动物的卵》的一个课时——鸡卵的研究。一至五课重点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课是探究动物繁殖的第一课,与第七课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一期的学生,经历过凤仙花的种植及观察,对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长并长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并得到新知识,并能对一些结构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测。

  关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鸡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如:鸡蛋含有营养物质,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里有蛋白和蛋黄等。但没有将鸡卵作为繁殖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也不知道鸡卵的结构与新生命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宏观上来看,本课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节典型的观察课。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历以观察为主、解剖为辅的学习过程,对鸡卵结构的知识进行内化,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测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鸡卵的结构由外到内主要包括卵壳、气室、卵壳膜,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它们在鸡卵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鸡由鸡卵发育而来;

  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2.根据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相关功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2.即使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为所知的秘密,养成主动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愿意解决问题的习惯;

  3.初步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以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教学课件、视频《鸡卵内的21天》、实物投影仪。

  2.演示材料:培养皿一套,煮熟的鸡卵一枚,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一把。

  3.分组材料:每组培养皿一套,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三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观察任务

  1.由母鸡孵卵的图片引出小鸡由鸡卵孵化而来这一事实,进而提出问题:鸡卵在孵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鸡卵结构与功能的初步思考。

  2.播放视频《鸡卵内的21天》。通过鸡卵内胚胎变化的视频,让学生熟悉的食物鸡蛋变成陌生的研究对象鸡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感性认识,即鸡卵逐步变成小鸡的过程中鸡卵的内部结构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引出鸡卵结构与繁殖功能之间有所联系,为本节课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指导观察方法分组观察鸡卵

  1.讨论交流观察的顺序、内容和方法

  以“可以观察鸡卵的哪些特征?”“怎样来观察?”以及“观察时要注意什么?”三个提问为主线,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不同感官对鸡卵进行有序的、有目的的观察,养成保持材料完整的观察习惯。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解剖鸡卵的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由于讨论与交流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前,再次梳理注意事项,并提出新的要求:思考这些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

  2.分组观察。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教师查看每一组的观察情况,适时进行指导,提高观察效率。

  (三)汇报鸡卵结构推测功能作用

  1.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结构,加以简单的板书。要求学生由外到内进行汇报,不得重复。当学生的观察与事实不符时,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观察。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到之前没有观察到的结构,如卵黄膜、胚盘等,教师解释部分鸡卵胚盘不明显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准确描述观察结构的能力。

  2.PPT示展示真实的鸡卵胚胎变化过程图片。其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鸡卵变化的初始位置推断胚盘的作用,根据卵黄卵白含量的变化推断其作用。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打部分猜测是符合事实的,肯定之余再次渗透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的学习方法,并以“其它动物的卵与鸡卵的结构和功能都相同吗?”“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卵来繁殖的吗?”“它们的繁殖又有什么奇妙之处呢?”三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考:个例能否代表普遍情况?动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动物的繁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思考。

  七、授课效果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利用鸡卵孵化的视频,让平时作为食物的鸡蛋变成较为陌生的繁殖结构,较好的激发学生对鸡卵结构的探究欲望,试教时更有孩子在视频结束后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同时,也达到了直入主题的目的。

  观察鸡卵的环节,首先通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梳理出较为完善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试教发现,学生能够较为完善的梳理出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能提出合理利用看、摸、闻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提出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同时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还会提出如何验证气孔存在的实验方法等,我首先对孩子们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一些无法在本堂课内完成的想法,鼓励他们课后进行探究。

  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与中,要求边观察边思考鸡卵的这些结构特点在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同时教师到各组查看了解观察情况并适时指导,提高效率。

  汇报交流环节,记录单在投影仪的帮助下一目了然,要求学生按观察的顺序进行汇报,补充时不重复汇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效率。试教发现,所有小组都能观察到卵壳、卵壳膜、卵黄、卵白几个结构,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且一致的推测;部分小组能够观察到系带、卵黄膜、胚盘、气室等结构,对这几个结构的描述偶尔出现困难或是不精准,对功能的推测也不尽相同,如不能确定气室位于鸡卵的哪一端,胚盘将来会发育成小鸡的眼睛等。对于结构上的疑问,由于实验材料已回收,我利用投影仪再此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与确认,利用熟鸡蛋的固定行辨别气室的实际位置;对于功能上的推测,暂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要能给出合理解释就行。然后通过一组真实的鸡卵孵化图片,观察卵黄、胚盘的动态变化,分析两者的功能。通过此环节,重点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总结延伸部分,进一步提出三个与动物繁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疑问离开课堂走进更广阔的生物世界。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学生将继续运用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由渗透到内化再到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力: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

  2、知识: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及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能与同学交流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养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身高、体重、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四年来的身体外形轮廓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老师:知道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老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老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老师: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讨论: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老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条件

  (注意点)

  一样大的杯

  一样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水里

  ⑵修订计划,体现公平条件

  (出示两只烧杯1号和2号)

  生:两杯水要一样多。(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监督教师加水的过程)

  师:把大的放在1号还是2号?

  生:放进1号。

  4、观察实验,进行科学假设

  教师将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为什么?

  生:把它们调换一下。

  教师将马铃薯调换放入。

  (生看到大的马铃薯浮,小的沉,兴致高了。)

  生:水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

  生:2号杯的水密度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书里读到过,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

  师:你很会思考,可是你怎么来证明2号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称一下两杯水。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用天平称出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重。

  师:2号杯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别的东西。

  生:水里有盐。我以前见到过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有一个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

  师:难道就不会是别的吗?糖、味精?

  生:一定是盐,我们可以尝一下。

  生:不行,那样很不卫生。

  生:用火烧一下,水干了就能见到盐。

  生:我现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师:需要怎样的工具?

  生:锅。

  生:锅应该小一点,水要少一点。

  师:(教师予以表扬、鼓励)这些东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别的工具替代吗?(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烫着。

  师:眼睛离调羹远些。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二、实验论证,知道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水里加了盐,水的成分变化了。

  实验员领取材料,各组开始实验。

  生:是盐。

  生:这白颜色的是盐。我刚才尝了一下是咸的。

  师:(严肃的)白颜色的就一定是盐吗?没弄清之前去尝可很不安全。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盐?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盐水中浮

  要几勺盐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还要搅拌

  实验现象

  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里含有盐,是它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是什么使马铃薯浮??

  生:盐。

  师:150毫升纯净水在加盐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盐。

  生:纯净水更浓了,密度增加了。

  生: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个马铃薯浮起来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生:水里加进糖行不行?

  生:马铃薯放在其它液体里能浮吗?

  生:还有那些东西放在盐水里也能浮?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老师觉得值得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到课后自己去做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想法,也希望你们有更多的新发现,好吗?

  (分小组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制订计划,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活动,较好地估计了学生,在教学安排上尽量突出了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探究论证等,注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论证自己的假设、推论。教师及时制止了其他学生效仿他人尝食盐的不科学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抽丝拨茧”式地层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常识判断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选择较集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同时,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设计了“变量”和“定量”的关系,强调在比较观察探究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是较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遇。如果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教师出示一只盛水的烧杯,放进马铃薯,马铃薯沉。此时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不改变马铃薯使它浮起来,在水中加入什么东西可以使它浮,那样的教学活动效果又会怎样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善始善终、提出不同见解”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设计点评

  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此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度引导,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设计“变量”,体现实验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课紧扣教学目标,结课时再次点题,使学生对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改变液体的成分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溶解食盐的环节中,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四上年级的《溶解》单元教学作好了铺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活动内容:

  水表面的张力引起的现象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表面张力可以托住一些轻微的物体。而洗洁精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2、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水没有流下来,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和实验的巨大差别中认识到做实验进行探究的重要性。

  4、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充满悬念的、有趣的,并尝试给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活动时间:

  1课时

  知识链接:

  针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作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后面的活动中,洗洁精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出现明显高于杯口的水凸面,出现这一神奇的现象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它有如一层薄膜铺在水面上,禁锢了水的流动。当水凸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产生的重力超出表面张力的承受限度,水就流下来了。

  这个实验中还有一大看点是,看起来在杯中的回形针接近半杯,实际上它们总体积是比较小的,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至于能放多少个回形针,这次实验主要跟杯口的大小和原有水面的'高度有关。

  材料准备:一杯水、针、一小条面巾纸、洗洁精,回形针一盒

  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提问,揭示课题: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然后出示针,问:把针放在水面上,是沉还是浮?

  2、学生猜测,然后实践操作。不管学生多么仔细,针总是会沉到杯底。

  3、设置问题:有没有办法让针漂浮在水面上呢?看来水很有魔力。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1、教师把针放在小条面巾纸中间,再把纸巾的两头提起,再小心地放到水面上。纸巾湿润后慢慢沉到水底,针会浮在水面上。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漂浮的针”的原因分析。

  3、教师在此基础上解释科学原理。是水表面的张力在起作用。

  三、让漂浮的针沉下去:

  1、现在我们想要让针沉下去,但是不能用手去直接碰针,也不能故意把水震动,有什么办法?

  2、让一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3、集体讨论原因。

  活动二:

  一、倒水活动,预设情境:

  1、引入:请一个同学来装一杯水,尽可能装满。

  2、把小的杯子放讲台上,学生倒水。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判断能否再向杯中加水,直至确定杯中不能再加水为止。

  3、拿出一个回形针,问:这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入回形针后水会不会满出来流下来?

  4、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心翼翼地把回形针放入,水没有流下来。

  二、自由猜想,实践探究:

  1、猜想:不让水流下来,这个杯子能放进多少个回形针?

  2、学生自由发表,教师按一定的顺序记录在黑板上。

  3、请一个学生上台放回形针,提示竖立轻放。

  4、在放入较多回形针后(比如50个以上),给学生第二次机会,重新猜测。

  5、继续实践,直到水溢出为止,记录放回形针的数量。

  三、畅谈感受,尝试解释:

  1、请学生说说感受,并小结:做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而且尽可能多做几次。

  2、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3、可进一步引导观察回形针在杯中的占领空间,虽然看起来有许多,实际上是一个错觉,它的总体积其实还是比较小的。

  四、有意拓展,课外延伸:

  1、换另一个大杯子,猜想:装满水后能放多少回形针。

  2、学生实验。

  3、分析影响放回形针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杯口的大小、原有水面的高度、液体的不同,放的人的手法等)

  4、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过程、方法:

  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能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人民币(用针在挂历纸上扎成的盲文数字)。学生用具袜子和衣服、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或谜语导入。

  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2—3分钟

  2.观察手的构造。

  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呢?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5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

  学生:触摸手了解手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教师出示手的骨骼图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8—10分钟

  3.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分组实验。15—18分钟

  4.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小组合作做“猜一猜”游戏。

  大家的桌子里有一个黑袋,利用桌子上事先准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

  区分衣服的正反两面。

  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学生体验盲文。5—8分钟

  5.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5—8分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三、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四、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1)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2)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揭题总结。

  (1)师: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3)瓶子外壁有点凉是因为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带走热量(举例:夏天喝碳酸饮料)

  (4)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老师发射火箭的原理?

  5.化学水火箭发射活动。

  (1)PPT出示活动步骤

  (2)室外水火箭发射活动

  (四)巩固延伸:

  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PPT展示

  2、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新物质)→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记录表

  3、第(1)实验组

  (1)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颜色

  形状形态

  气味

  小苏打的特点

  (2)活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的变化

  反应产生,集气瓶外壁下部比较(热、凉)

  (3)活动三:

  验证气体性质

  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物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现象:()

  1.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阻燃、助燃)

  点燃烧杯中的蜡烛,将橡皮管口放入烧杯内;瓶中加3勺小苏打,再加入半瓶白醋后迅速盖紧瓶口,观察现象。

  现象:()

  1.火焰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比空气轻、比空气重)

  等火焰发生变化后迅速将橡皮管口放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内,并摇晃瓶子,观察现象。

  现象:()

  1.没有变化

  2.变浑浊了

  说明这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研究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反应,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2课《让灯亮起来》。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三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时只涉及活动一的内容。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等。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灯亮起来》是河北版《科学》三年级下第十二课,本课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特点,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结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并做到“深”。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

  2、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3、体验合作式探究的乐趣,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它们的外观和名称。

  2、知道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的连接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教学难点:能够从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归纳出电路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和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境,观察器材

  师: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不仅可以照明,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12课《让灯亮起来》。(板书课题)

  观察认识灯泡、灯座、电池、开关、导线。

  1、简单认识灯座、开关、导线。

  2、观察提问:仔细观察灯泡,你有什么发现?(从外形到构造。引导学生描述到灯泡上有玻璃罩,下面有金属壳,玻璃罩里有灯丝,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引出线上,引出线一端连接金属壳,另一端被金属壳遮住了)。

  3、仔细观察电池,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讲清电池有正负两极,两极的形状,两极上的符号标志及文字说明,商标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验活动,连接简单电路。

  (1)讲述:动手试验,看看有多少种接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2)预想:先根据已有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成功了?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

  找一组学生进行汇报,并把老师板画的器材正确地连接起来。

  3、实验探索:动手试试,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想到的其他方法,并画出连接图。

  4、归结方法

  三、交流:

  1、你们小组试出了多少种连接方法?(小组上台展示图)

  2、提问:

(1)怎样连接才能使灯泡发光?(指导学生具体描述:电池和灯泡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电是怎样使灯泡发光的?

  (3)有没有接上不发光的?你们是怎样接的?为什么不发光?

  (4)在连接电路时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如烫手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实验:如果在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电池夹、灯座,怎样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1)讲述:连接电路时,请注意先把开关闸刀扳起,电路连接完毕,经检查无误后再按下闸刀。

  (2)小组实验,连接电路,教师巡视指导。

  (3)画出连接的电路图。

  (4)交流: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四、拓展延伸,鼓励创新

  1、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连接方法。

  2、交流经验,质疑问难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谈自己的新发现。

  3、布置设计作业:设计一个带有灯的小玩具。

  4、小结:这节课同学们研究得都很认真,请大家回家试试,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小台灯、小电筒或小电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各组同学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了,请你们把上节连接的电路再连接一次,注意接开关时先把闸刀扳起来。

  生:分组连接电路。

  师: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又怎样使它熄灭?开关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

  二、活动:制作开关。

  师:如果想制作一个小开关,你准备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做?小组讨论一下。

  生:各组边讨论边动手制作。

  师:巡视指导。

  生:做好的试一试自制的开关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师:出示各种常见开关,观察提问:

  (1)你认识这些开关吗?在哪见过?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开关?

  三、认识电池。

  师:一个简单电路中有哪些材料?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电池的资料,现在请把你收集到的资料跟你们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4人一组讨论交流)

  生:全班交流:你们组了解了哪些电池?它们用在什么地方?

  有关电池你还了解什么?(如废电池的危害性等)

  四、拓展。

  1、废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怎么办?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

  3、交流废旧电池回收箱的设计、制作及挂放地点。

  五、总结评价。

  1、个人评价。

  2、小组评价。

  3、集体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根据声音、着装等局部特征猜测同班的名字。

  2、让幼儿在活动中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感情,感受愉快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不透光的放块布一块。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鼓励每位幼儿参与表达。

  (1)请幼儿告诉大家你的名字叫什么?

  (2)告诉大家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3)你还知道身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2、游戏时间,请你猜猜我是谁?

  (1)游戏规则:所有小朋友面对着教师,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老师悄悄地指定一位小朋友,用一块细布遮住该小朋友的头或者上半身,其他小朋友放下手,并转身通过被遮挡的小朋友,喊出他们的名字来猜。如果没有猜出来,那被遮挡的小朋友可以发出声音来提示其他人。

  (2)可以变化玩法(如集体猜、分组猜)

  3、游戏升级,增加趣味性。

  幼儿们玩起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发出叫声。有的小朋友学着小鸭呱呱地叫,有的'像小狗汪汪叫,还有的学着小猪的哼哼声,小青蛙的呱呱声,小猫的喵喵声等等。其他小朋友或者集体要猜出这些幼儿模仿的动物名称。这个游戏真的很有趣呢!

  四、活动延伸

  教师遮住班内其他物品的一半,请幼儿来猜一猜。

  五、活动总结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幼儿需要通过听同伴的声音来辨认他们的姓名,也要通过听声音来识别动物。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增进。整个活动充满了欢笑和快乐的氛围!

  当老师准备方布时,需要确保方布的大小足够适合使用。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幼儿的游戏秩序,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电为二次能源,非自然存在,源于其他能源如风能、水能、热能等。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第一课的知识,本课将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① 学生了解电池的种类及能量转换方式;② 通过实验观察和资料阅读认识电能的来源;③ 提升学生的科技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探讨磁能转化为电能。难点:理解和认识到所有电能均源自其他形式的能量。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课的内容,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发电厂电能的来源。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解剖好的'电池,铜片、锌片、导线和浓盐水。学生准备:电流检测器、条形磁铁、导线和手摇发电机。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回顾第一课的知识,引入新课题。

  新授课环节:活动一为“我们来发电”,让学生亲手制作发电器并尝试发电。活动二为“各种各样的电池”,介绍不同类型的电池及其能量转换方式。

  课堂总结: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制作水果电池并阅读相关电学知识。

  板书设计主要展示电能的相关知识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12-2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1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9-01

科学教学设计02-05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29

202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12-14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07-0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大全15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