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1 08:25: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望洞庭》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幻想和想象”这一单元的古诗。本诗描写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夜游洞庭,对洞庭湖万籁俱寂的夜色所发出的由衷感叹。全诗四句,字字珠玑,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宁恬静的画面。作者始终以“远望”的视角进行观察,并且辅以大胆优美的想象,让我们从诗中处处体验美,处处找寻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笔,每一画中。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读课文的能力。古诗虽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气息,因此在教授时,大部分时间可由学生进行自读,从不断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深意,教师可从旁进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相对困难的词句,对全诗内容进行适当提点,以便学生能尽可能领略诗中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所表现出的韵味和含义,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升华至朗诵,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点词语“望”“和”“镜”等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学生升华品味全诗。

  重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大胆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诗歌,通过各种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读熟练)

  教师所制作的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谈话,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

  2、进行和诗歌有关的自我介绍,并以一种游玩的.方式导入课题。

  3、、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去进行观察,并给出这些美丽景色的地点:洞庭。

  (设计意图:游玩于山水之间的诗句,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导入。而这样导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学生尽快地进入诗歌环境。)

  二、朗读诗歌,观察美景。

  1、观察洞庭的距离是远还是近?(远)

  2、从哪个字能看出来?(望)

  3、围绕着图画,自由读全诗,读出一定的节奏。自由读诗后,请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朗读,尤其是掌握一定节奏的朗读,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全诗之前,让学生能通过朗读初步建立一种诗歌的音韵美。)

  三、通过美图,理解全诗。

  1、通过夜间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询问学生能望见什么(在询问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说词句进行适当补充完善)。

  2、由重点词语“湖光”,“秋月”,品味当时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静的风光,理解“湖光”从何而来,“秋月”对我们在夜色中观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见几幅图画呢?分别在哪里?为什么你能够望见?

  (设计意图:此三问为第一句的重点,将重点词语和“两相和”紧密联系,让学生能从美景的欣赏中准确找出“两相和”的原因)

  4、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忍心破坏吗?所以我们要如何观察?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着中心词“望”,让学生明白“望”能够发现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们不忍心破坏,那大自然忍心破坏吗?你从哪里能感觉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感觉升华景物的观察,由表及里,对美景进行层层递进。)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样子的镜子?原因是什么?

  7、原来水面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难怪你能看见两幅图画。再读一二句。(通过“镜未磨”很自然地联系回第一句话的画面,使两句诗有机结合。)

  8、孩子们,大自然虽然不忍心去打扰洞庭湖的美梦,可它用自己的笔为洞庭湖添上了大自然里最美丽的颜色。望一望,它都为哪些美丽景色画上了一层外衣呢?

  9,孩子们,原来大自然妈妈没有打扰洞庭湖的美梦,是想送给她一件青葱翠绿的外衣啊,让我们再远一点,读——遥望洞庭山水翠。

  (设计意图:以拟人的手法进行过渡,突出洞庭湖的颜色)

  10、平静的水面装下了洞庭湖的所有美景,这水可真像是一个——盘子。什么颜色的盘子?为什么是银白色的?

  11、银白色的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学生可畅所欲言)

  12、再读全诗,感受洞庭湖安静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与夜晚的洞庭湖进行比较。

  14、揭示“望”在全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对诗歌的理解再次升华,从对美景的欣赏转变为对生活的感悟。)

  15、配合音乐,再读全诗。

  16、欣赏音乐,再次回忆。

  17、将刚才洞庭湖美景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再次升华,由读到写,让学生写出如同游记一般的几句话或者一段话)

《望洞庭》教学设计2

  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独坐敬亭山》。

  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⑴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

  ⑵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⑶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⑷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⑸熟读成诵。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学后小组交流体会。

  3、群众交流:

  ⑴抓住“湖光”、“秋月”、“镜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优美的意境。

  ⑵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描述的形象。

  ⑶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发展性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拓展延伸

  1、群众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描述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3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

  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积累。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学习时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解诗意为主。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照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

  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

  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

  (板书:天门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青山孤帆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方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

  2.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背诵《望天门山》

  2.回忆学法

  3.揭示课题,正确朗读诗题。

  4.抓关键字,解诗题。

  (1)题目告诉我们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

  (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天气变化)

  5.出示背景资料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 ”划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圈出;

  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美景,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淡妆浓抹镜未磨

  2.认读:潋滟亦洞庭白银盘

  3.分小组汇报交流两首诗意。

  三、抓重点字词,品味美景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过渡:如果想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需好好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

  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板书:晴、雨)

  (1)走进晴日西湖。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

  ①出示词语“潋滟”,根据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图片欣赏(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图片)。说话练习:

  中午,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阳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闪闪,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诗人心境。猜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

  诗中苏轼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晴方好。(换词理解“方”:正)

  (2)走进雨日西湖。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①赏图读词。图文一起出示: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烟雨蒙蒙

  ②看着这些景,读着这些词,雨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

  理解“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出示注释)

  ③提问:置身在这样烟雨朦胧的西湖之上,你会有怎样奇妙的感觉?带着这感觉再读。

  ④理解“亦”:你知道诗句中“亦”的'意思吗?(也)结合《三字经》“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词语“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导对比朗读:下面,我们也来一次人云亦云,让我们用上这个“亦”字一起来夸夸晴雨西湖。(师: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师:水光潋滟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师: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风韵之妙

  ①过渡质疑:在艾青眼里西湖像一面镜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则像一幅图画。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让我们来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据。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理由二: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苏轼这么一比喻,西湖从此就多了一个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板书: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导对话,感受西子比西湖的巧。(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生:夏天的西湖是浓抹……)

  ③小结:西湖无论何时,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打扮都漂亮的西子。引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出示后人评价语,感悟苏轼比喻之妙。(“道尽西湖好处。”“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二)《望洞庭》。

  1.学习第一、二句——欣赏风景的美

  ①出示诗句,朗读,交流:写到的两样好景致(板书:湖光秋月)

  ②闭上眼,听音乐,想象画面。(师描述: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睁开眼,想说点什么吗?

  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图,让人感受到美好、舒畅,诗人刘禹锡用一个字把种感觉写了出来。(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和”:

  出示字典中“和”的7种解释,理解此处“和”的意思;

  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④观微课知“镜未磨”(播放微课视频)

  原来是像一面铜镜,而且是还没有磨亮的铜镜。 (板书:铜镜)

  ⑤读好两行诗。

  2.学习第三、四句——感受想象的妙

  过渡:好一个湖光秋月,好一个镜未磨。诗人一边看,一边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难怪这首诗能流传千年。接下去,诗人接着看,恐怕,会看到更美的景,带来更神奇的想像了吧。

  ①读读后两句,想想诗人看着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么?(板书:像银盘)

  ②引导看四幅图,画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根据刘禹锡的诗句画下来的。(全班选择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相机补充君山资料

  ③欣赏如此美丽秀气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这山水的词了。(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等)

  四、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引读全诗:喜欢洞庭湖吗?喜欢这像铜镜一般的洞庭湖吗?(个别读)喜欢这像白银盘一样的洞庭湖吗?(个别读)

  2.引导背诵:喜欢洞庭的人,肯定喜欢这首诗(课件:填空式____女生读)喜爱这首诗的人也肯定会爱上洞庭湖(课件:填空式___男生读)

  3.全班背诵:喜欢到了极点,就是诗已经不见,但是只要一看到湖诗句就冒出来了(看画面全班背诵)

  4.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另4首

  李白《游洞庭》

  板书设计:

  (略)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会写“饮”和“初”,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谁到过西湖,谈谈你的感受。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来杭州做官,非常喜欢西湖,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每文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称呼还跟它有关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过渡:再读全诗,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艳——波光闪动的样子)

  (1)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2)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第一句。

  (3)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好)

  (4)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第二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来越大——山色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4)(出示描绘雨中西湖朦胧的美的图片)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5)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髀穑磕阕呓丝矗够崛梦骱哪切┚拔锔兀浚ɑǜ蘩觯莞蹋糜稳烁模蛭甑闳髀湓谒巧砩虾苁娣br>(6)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雨中的'西湖是空蒙神秘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赞美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3)苏轼醉了吗?(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在哪里?干什么?

  5.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出示课件及配乐)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饮、初”。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课题。指导识字?“庭”。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3、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4、指名讲讲古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和谐,融为一体。)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轻轻地读、读出柔和之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一起来读……

  (4)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3、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生字“镜、未、磨、遥、银、盘”。

  2、配乐朗读古诗,背通古诗。

《望洞庭》教学设计5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a、词语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 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b、诗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a、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再写下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学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简介“峨眉山”。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指名介绍李白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洞庭》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

  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

  二、读准全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

  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

  三、诗中寻画

  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

  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板书:诗中寻画)

  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b.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洞庭湖湖面朦胧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连用两个比喻,将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b.诗意: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让生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衬着娇娇明月,水天一色,玉宇无尘,而更加清澈、宁静、和谐的是人的内心。被放逐的诗人远离了“紫陌红尘”,却亲近了高旷清超,明月和清风陶冶着他的襟怀的气度,艰难困苦淬炼着他的境界与品格。怪不得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之后,内心依旧能如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宁静和谐。

  6、配乐朗读

  四、吟诵古诗(时间允许)

  1、孩子们,你们那投入认真的模样,那字正腔圆的朗读声配上这柔美的音乐,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真让人陶醉。

  2、那你们想听听古人是怎么读这首古诗的吗?

  3、师简单介绍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声字要拖长)

  4、师带读,师生共吟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作者简介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3、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9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教学随笔:

  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望洞庭》这首诗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或者说在一堂课上,要有一两个闪光点,那么这堂课就会变得精彩的多。

  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古诗,并且要注意朗读的要求。

  生:自由读(有的同学都读了好几遍了)

  师:那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了,看你们究竟有多少人会读这首古诗

  (学生们都高举着小手,都想上来表现一下)生1:开始读古诗(没有感情,语言干巴巴的)

  生2:开始读古诗(声音响亮,有点感情)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你们认为谁读的好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都说第二位同学读的好)

  师:那么读古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生1:要响亮的读

  生2:要读的顺

  生3:既要响亮,还有有感情

  师:除了这些,谁还有补充吗?

  (学生哑口无言)

  这是,指导学生观察图片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片呢?看了这幅画,你的感觉怎么样?

  生1:感觉很平静

  生2:让人感觉很舒服

  生3: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师:是啊,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与湖水看上去十分的和谐,美好,静到了极点。想到这,那这首诗到底应该怎么来朗读呢?

  生:应用平静、柔美的语气来读

  师:说的真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对于朗读的意义,普遍都是认为只要把书读好,读的`响亮,读的正确,读的流利就行了,可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内容,受到熏陶,并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明白应该怎样朗读。更何况古诗写的本来就很美,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出古诗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感情。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这幅画,你感觉怎样,你有什么想说的?再请学生结合诗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能说出图画的内容,还能大致的说说诗句的意思,那么老师便在他们不懂的地方指导,让他们自主的学,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上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最终做到朗读之中领悟的效果。

《望洞庭》教学设计11

  【教学资料】

  资料一《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教材分析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诗人选取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透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二、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必须的自主学习潜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透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忙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简单、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透过诵读,想象和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出的对洞庭湖水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够默写古诗。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入课题

  齐背《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秀美,我们跟随北宋诗人苏轼游览了西湖美景,这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畅游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板书:望洞庭(唐刘禹锡)

  二、想象美景,朗读诗句

  1、听范读,想象画面。

  我们学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明白了作者描述的是晴天和雨天西湖的美景。这天我们学习的是刘禹锡月下观望洞庭湖的山水,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大家闭眼,听老师朗诵,你来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老师范读古诗,学生闭眼细听想象。

  2、交流感悟,板书诗文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仿佛看到了湖光、秋月、湖面、洞庭山水。

  板书景物: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大家抬头望月,月光如水,照在湖面上,山水一色,是那么和谐、优美。所以才有“两相和,”“和”指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美景呢?由于“湖面无风”。作者看着看着那明净的湖面好像一面未经琢磨的大镜子,月朦胧,水朦胧,山朦胧。看起来整个洞庭山水(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恍恍惚惚,朦朦胧胧),所以整个湖面像是一个没有打磨过的铜镜。诗人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看着湖水、看着明月作者产生了如此完美的想象。请大家一起欣赏着美景读出你们眼中的美景吧!

  3、有感情朗读

  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4、学习后两句古诗,体会人物感情。

  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赏湖水。抬头远处望,叫“遥望”,低头看呢!“俯视”,从高处望呢?“眺望”,这时候诗人向远处看去,只见青翠的君山倒映水中。(插入有关君山的传说故事)看着看着,作者好像看到了一个白色的银盘里面呈现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多么美的景色!多么丰富的想象呀!

  5、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这月下山水美景。再次诵读古诗。

  学生反复有感情的吟诵,个别诵读,摇头晃脑的读。

  三、感悟诗情,打着节拍读古诗

  再次体会作者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四、默写古诗

  五、写出诗意。

  课后反思: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描述景物的.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我在设计教法时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美景,但是缺少了“诗情画意”的渗透,本来古诗就是诗画不分家。如果在教学程序中明白观察书中插图或者让学生动手画出美景会更好。在开始教学时如果能够插入音乐效果会更好,一段《春江花月夜》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会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个性是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时。再让学生配乐朗诵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还能够增加一些有关山水景物描述方面的古诗,让大家赏析这些名家名句,让课堂资料更加丰盈起来。

  本节课爱意味成功之处是在朗读古诗时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披情读诗,理解了诗意的意境再去诵读,诗句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也活跃起来。如在赏析前两句古诗时让学生体会那种月下朦胧的意境时采用换词法反复想象未经打磨的镜子,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意思,加深对“遥望”“俯视”“眺望”“仰望”的理解。

  在本节古诗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吟诵,打节拍诵读,学生兴致勃勃,读兴大发,掌握的很好,一节课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望洞庭》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3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此诗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教学理念

  1、“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新课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潜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透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图片flash朗读视频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十分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述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状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那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之后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教学设计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望洞庭》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内容一《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五、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总结

  七、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

  和(柔)

  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补充教材内容三

  欣赏名句积累名句

  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想想诗句的意思,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喻金色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连。

  jiàn qiónɡ qǐnɡ zhuó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这里比喻湖面的明净。琼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着:浮着。

  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yè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镜写湖,形象生动。

  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línɡ

  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澈。

  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zhā shèn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

《望洞庭》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洞庭》教学设计01-02

望洞庭教学设计10-10

望洞庭教学设计11-02

《望洞庭》教学设计08-31

望洞庭教学设计09-15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04-28

《望洞庭》教学设计12-27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02-12

【优秀】《望洞庭》教学设计09-01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