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九、作业
默写两首诗
十、家庭作业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望洞庭》教学设计06-30
望洞庭教学设计06-11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03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01-31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02-05
《望洞庭》教学设计(集锦15篇)03-07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5篇04-12
《望洞庭》教学设计集锦15篇05-30
望洞庭教学设计汇编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