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28 09:13: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四组园的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这一组园的单元主题是通过词语和故事使学生受到启发。这篇寓言故事重点围绕葫芦,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2个生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教学的难点: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我的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颖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通过读读、画画、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交流、互动中,树立自信心,得到相应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出示葫芦实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我接着让学生说对葫芦还有哪些了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教师由问题“葫芦的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呢?”转入了对本课的学习。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由带拼音词语到去拼音、再到单个生字认读,逐层递进。在小组内讨论记字方法,实现了绩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的目标,体现了小组合作。字词教学应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识字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做“盯”的动作,让学生发现偏旁与字义的联系,并让学生扩展目字旁的字有哪些,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另外,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式,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指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为理解与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学生会产生疑问,小葫芦为什么会落?于是我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四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画出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多读几遍,引导学生从“细长”、“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体会“挂”字所带来的美。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借助图片,读出心中的惋惜、难过之情。通过两幅图片,了解了故事的开头和结果,教师巧设悬念,“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具体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详细了解”,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将下节课要学习的二三自然段轻松带出,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五)指导书写

  本课所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说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2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葫、芦、挂、些、盯、邻、居、奇、怪、怕、治,这十一个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会认读藤、哇、蚜,这三个二类字。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的教育。

  3、练习用每天、可爱,造句

  【能力训练点】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洞察事物变化的能力。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疑点】

  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解决办法】

  提前让学生查找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在理解课文时,着重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变化,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学习听课之前查找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

  2、通过各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本课重、难点。

  4、学生自学字,对识记有困难的生字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手拿小葫芦)(生说小葫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7 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

  〖运用比较,指导看图〗

  一、出示课文图,提出观察要求

  先让学生整体的观察这四幅,看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四幅图的`变化(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

  二、汇报观察结果

  1、图中都画了什么?(葫芦、叶子、小花、人)

  2、让学生说一说葫芦发生了那些变化(包括叶子、花、果的变化)

  3、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态)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门仔细听读课文

  三、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四、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字和难写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

  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做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在文中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五、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字词,对有创造性的字形记忆方法要大加鼓励。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的读音。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我要得是葫芦》。(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结合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录象再把课文内容回顾一下请同学们边看边回忆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放录象)(生答)

  二、新授

  1、朗读:

  下面,老师找同学把课文分自然段读一读,注意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生选读)

  2、自学课文: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大家先仔细把课文读一读,然后在仔细想一想,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找出来再书中画一画,然后在讨论交流。(生自学)

  3、汇报交流: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生汇报时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当学生提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时,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当学生提到第二段的内容时,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当学生说到第三自然段时,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当学生说到第四段的内容时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那么,你还有那些地方没有读懂?或者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比如:我们知道了葫芦和叶子的关系,那么还有那些事物之间有关系呢?鼓励学生个抒己见,以不同的事物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课文,评议。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指导看图,认识盯,理解盯(像这样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语的意思;你看这里一下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这个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找一样东西代替葫芦演一演这个种葫芦的人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看课件咦长得好好的葫芦怎么都落了呢?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心情怎么样?那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五、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芦藤哇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1、我们一起来复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说了小葫芦长得好,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勾下来。

  2、抽生说后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课件出示语句)

  3、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

  4、师范读后,

  5、生齐读: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

  6、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可是种葫芦的人得到了葫芦了吗?(课件)你有什么感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4、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要想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就必须要能闯过这三关。

  第一关、会读:

  第二关、会演:

  第三关、会说:

  2、第一关小组学习后交流。

  (1)第一关:哪一组来读读“种葫芦的人” 所想所说的句子。

  (2)勾对的举手。

  (3)小组分角色读

  (4)不读叙述性语言之解读对话能行吗?

  (5)我有几个句子弄不明白,想请教一下大家。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恭喜大家闯过第一关

  3 第二关:会演,小组演了后交流。

  (1)刚才各个小组都演得很热烈,我们来比比,看哪一组演得最好。

  其余的同学都来当评委,注意哪个角色演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什么地方演得不够出色,你怎样改进。生表演。(两组表演)

  (2)假如你是叶子,你有什么话要对种葫芦的人说?

  我是你种的葫芦叶,我对你有意见!你每天都来看小葫芦,可我们叶子呢,你从来没正眼瞧过。我身上长了那么多的蚜虫,你也不管管!为什么?

  引生答我……我要的是葫芦,我又不要叶子!

  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

  4、第三关、会说。小组讨论后交流。

  (1)葫芦为什么会掉呢?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说:“ ”

  三、小结

  是呀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互相联系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相联系的,比如( )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想象拓展。

  1、“种葫芦的人”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 妈听。

  板书设计:

  叶子 葫芦

  │ │

  ↓ 联系 ↓

  长虫────→ 落了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葫芦兄弟》吗?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葫芦娃”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观察,比较: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两张“葫芦娃”的图片,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出示两幅图,比较,学生说话。

  三、设疑、朗读感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整个故事读一读,并找一找,故事的哪一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哪一段是写第二幅图的。

  学生读书,指名说出自己找到的。

  1、学习第1段。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第一段读两遍,看看谁能把这三个词组补充完整。

  出示:

  细长的

  雪白的`

  可爱的

  (2)指导读词组,并结合识字“葫、芦、藤”。

  除了葫芦藤,你还知道哪些藤?(指名说)

  (3)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句中结合学习“哇”。

  2、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怎样了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四段。

  设疑: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鼓励学生自由提问)

  3、学们问得真好!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读故事的第二、三段。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领悟寓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第二、三段。

  (2)指名说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会掉下来呢?”

  提示: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想听听葫芦兄弟是怎么说的吗?(课件出示:葫芦兄弟的话)

  (3)讨论:听了葫芦兄弟的话,谁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得更好呢?

  指名说。

  (4)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结合学习“盯、邻”)

  师范读,生模仿读。多种形式练读。

  四、课堂小结:

  师:你们喜欢这个种葫芦的人吗?为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6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眼睛只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管理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葫芦的“可爱”以及几处对比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相同意思的两个句子的不同语气。

  2、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相同意思的两个句子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个方面。

  教学准备:

  Ppt课件、葫芦贴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反馈。

  三、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1、出示葫芦图片,说一说:小葫芦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2、对比句子: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3、读出小葫芦的可爱。指名读,全班齐读。

  4、联系生活说句子:多么……啊!

  5、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小葫芦的可爱?

  6、出示句子:葫芦藤长叶,开出了小花。课文是这样写的吗?增加了什么?

  7、对比课文中的`句子。

  8、有感情的朗读。

  四、感受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2、理解:“几次”和“一次”有什么区别,通过“几次”感受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出示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5、理解词语: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说句子。感情朗读。

  6、感受“盯”。还有一个字能够看出葫芦可爱,那个人很喜欢。“盯”是怎样看?可以将“盯”换成“看”“观察”吗?

  7、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五、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1、出示葫芦枯萎地图片。说一说:那个人地心情会怎样?

  2、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对比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好好的葫芦为什么都落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学习提示。

  4、学习反馈。

  5、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

  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6、你认为他说的这句话对吗?

  7、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卫生么最后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

  8、如果你是邻居,你会怎样劝那个人?

  六、课外拓展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不久,葫芦叶上爬了一些蚜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7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两位动物朋友,看看他们是谁?

  (PPT出示青蛙图片)你在哪篇课文中认识了它?(PPT出示《坐井观天》),这是一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青蛙?

  (PPT出示寒号鸟图片)你在哪篇课文中认识了它?(PPT出示《寒号鸟》),这是一只(懒惰、不听劝告)的寒号鸟?

  2.这两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寓言。寓言有两大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二是:故事中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3.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葫芦”二字

  葫芦这两个字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芦单个字时读第二声,和葫在一起变成词语时就读轻声了,跟我一起读,芦—葫芦。(开火车读葫芦)

  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他们都是草字头的字)说明这两个字都和(植物)有关。

  2.区分一棵葫芦和一个葫芦

  你们见过葫芦吗?看,这是葫芦,这也是葫芦。我们可以用量词来区分他们。左边这幅图我们可以说:一(个)葫芦,右边这幅图我们可以说:一(棵)葫芦,注意,这个“棵”是什么偏旁啊?对了,他是木字旁,因为葫芦就是一种植物。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一棵葫芦上不仅有一个一个的葫芦,还有开放的白色小花,我们叫:葫芦花,绿色的叶子我们叫:葫芦叶,这长长的一条我们叫做:葫芦藤。这个“藤”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他是后鼻音。我们要把它读好,teng,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藤是草字头,说明这个字也和(植物)有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有藤的植物吗?(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看这些就是他们的藤。)

  3.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这棵葫芦的呢?这棵葫芦上长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叶子,什么样的小花,什么样的葫芦藤呢?请你赶快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并圈一圈。

  都找到了吗?什么样的葫芦藤—细长的葫芦藤,我们除了可以说细长的葫芦藤,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呢?什么样的葫芦花?—雪白的葫芦花,还可以说雪白的什么?什么样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还可以说可爱的什么?

  请全班一起读词组,注意读好“的”的轻声。

  咱们来合作读一读,老师来问,请你来答,注意要读出它们的特点哦:什么样的葫芦藤—细长的葫芦藤;什么样的葫芦花—雪白的葫芦花;什么样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如果没有读好形容词就再读一读)

  现在,老师把这些短语放进句子中了,你还能读好吗?请男女生合作读一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一段话。

  这段话里的形容词真是用的太好了!小葫芦真是太可爱了,所以啊难怪——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了。

  4.这段话除了形容词用的特别好之外,你发现没有,作者在介绍葫芦的生长过程中,还运用了很多的(动词,PPT动词变红色)指名读动词,这些动词大部分都带有一个“了”字,注意要读好它的轻声。

  5.教学“谢”(出示字典中的选项,选择)

  你注意到了吗?“谢”在这里也是个动词,平时它表示什么意思啊?那在这里,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当我们不知道生字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请教一个好朋友—字典,老师已经帮你们先查了一下这个字,在字典里呢,它一共有以下几种意思。(PPT出示谢的字典页面)那么在这里,他表示什么意思呢?对了,在这里,谢就是凋落,衰退的意思。以后,我们如果遇到不知道意思的字,我们就可以请字典朋友来帮忙。

  我们除了要了解“谢”字的意思,我们还要会写这个字,这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三个部分要紧凑一些,每个部分要写的相对窄一些,身的起笔在竖中线,略高于两边。注意身的横和撇不能出头。

  6.接下去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好彩色部分。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难怪了,那个人几天去看一次啊?——每天,每天都要去看一次吗?——要看几次。

  7.现在,老师要把第一自然段的'部分内容藏掉一部分,你们能够根据动词复述出葫芦生长的过程吗?请你看着填空先自己准备一下。

  谁准备好了?

  8.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看看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怎么样了?(PPT播放图片)看,一株好好的葫芦最后变成了这样,多可惜呀!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幅图?(PPT出示第四自然段)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句话,请两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读完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啊?对了,因为第二句告诉了我们葫芦是怎么变黄的呀,对了,是慢慢的,为什么是慢慢的呢?因为蚜虫也是慢慢变多的。葫芦也不是一下子一起落下来的,而是一个一个落下来的,因为蚜虫需要一点一点的吸食葫芦的养分,葫芦就一个一个的死掉,落下来了。

  三、巩固生字,引出下文

  1.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找一找并划一划相应的句子。

  2.第1句和第2句: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叶子,也没有叶子上的蚜虫,所以,最后葫芦才会被蚜虫吃,都落了。)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吗?——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相同之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一些,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呢?种葫芦的人要的是葫芦,所以他根本不管葫芦叶子和叶子上的虫子。所以,葫芦最后才都落了。)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同样的,这句话如果不改变句子意思,换一种说法可以这么说?——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相同之处: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是反问句,它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些。

  3.课文里还有一句话体现了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他要的只有葫芦,请你再仔细找一找。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教学“盯”和“自言自语”。(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呢?——盯。谁能来做一做这个动作?盯,就是长时间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盯着小葫芦,在干什么?——自言自语,那自言自语又是什么意思?——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这个人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呢?——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3.看,这个种葫芦的人从头到尾要的只有——葫芦,他认为要不要管和葫芦有关的其他部分呢?——不要。那他认为的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

  4.小结:看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关系的,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就不能生长了。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没想到叶子对葫芦有重要作用。没有蚜虫,叶子绿,葫芦就长得好;蚜虫多了,叶子黄了,葫芦就会落下来了。

  5.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1)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

  四、写字教学

  指导其他生字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懂得看问题要全面。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

  3.渗透学法顺序学习法。

  4.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悟出事与事有联系,句子与句子有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六张小葫芦图。

  2.一张教学用图。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芦字在本文中读轻声。

  2.邻是后鼻音,要读准字音。

  二、认识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课文思考:

  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爱葫芦,希望葫芦快快长大?

  3.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4.画出描写小葫芦的词语。

  第二节

  一、导入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

  请六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人摘一个葫芦,看一看背后的字,在黑板上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9

  我要的是葫芦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

  弄清课题在第几小段?

  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范读

  全文有几小段?(四小段)

  挂板先写什么?

  葫芦开始长的怎样在第几小段?(第一小段)

  读一段

  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

  请学生读一句,说一句。

  读第一句

  什么意思?(种葫芦的人,先搭一个架子)

  板书贴葫芦架子

  读第二句

  什么意思?(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叶子。)

  长满什么意思?(特别多,茂盛。)

  板书贴叶子

  读第三句

  什么意思?(花谢了,长出小葫芦。)

  板书贴葫芦

  读第四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喜欢小葫芦。)

  读第五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板书贴人

  我们知道这五句话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长满绿叶挂小葫芦

  (叶子)(果实)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因为藤上长满了绿叶,所以藤上挂了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板书看

  种葫芦的人每天去看什么?(去看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怎么可爱?

  师问

  1.架上爬了什么样的藤?

  2.藤长满了什么样的`叶子?

  3.开出什么颜色的花?

  4.小葫芦长得这么好,你喜欢吗?

  导读把喜欢的心情读出来。

  种葫芦的人一心想得到葫芦,得到了吗?

  挂板再写什么?

  后来小葫芦有什么变化,在第几小段?

  读二、三段

  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板书生虫

  种葫芦的人怎么想?

  板书怕什么盯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

  种葫芦人的表现说明什么?(不懂叶子果实的关系。)

  师讲

  植物的叶子是吸收阳光和养料用的。叶子长得好,才能结出果实好。

  这时候,谁来告诉种葫芦人这个道理?

  板书贴邻居

  听了邻居的话,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

  板书还用治要

  还用治什么意思?(根本不用治。)

  种葫芦的人这种说法,说明什么?

  (不懂叶子的重要,不听别人的劝告。)

  说话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导读分角色读二、三小段

  由于种葫芦的人错了,还不听劝告结果如何呢?

  挂板最后写什么?

  结果如何,在第几段?读第四段:

  结果如何呢?

  板书变黄落了贴图

  说话:

  用因为所以说出结果如何

  (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所以小葫芦变黄,全落了。)

  小葫芦开始长得多好呀,后来都落了多可惜呀!种葫芦的人会怎么想?(怨自己不听劝告不治虫子。)

  以后再种葫芦怎么办呢?(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既要葫芦又要叶子。)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读全文

  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生活中事与事之间有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联系。

  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读生字卡片

  葫芦慢慢治

  邻居变黄自言自语

  二、找出哪些字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记忆。

  芦加部首方法。户加一个草字头念l*

  组词:葫芦

  居加部首方法。古加一个尸字头念j&

  组词:邻居

  葫形声字记忆法。草字头形旁表义,胡声旁表音。

  组词:葫芦

  治换部首方法。抬提手旁,换成三点水念zh@。

  组词:不用治

  言部首字组词:自言自语

  三、找出易错难写的字邻左右结构,右耳刀旁。左边容易写今。要与岭、

  领加以区分。

  组词:邻居

  慢左右结构,竖心旁。右中象四不是四。

  组词:慢慢

  变又字底。注意中间两个点的写法。

  组词:变黄

  四、课后作业

  1.造句

  每天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可爱图上画的小葫芦真可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花自言自语地()

  ()葫芦藤一个一个都()

  ()小葫芦慢慢地()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9

  一、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 重点难点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 教学准备

  1、实物:葫芦、葫芦种

  2、生字卡片

  3、动画、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今天,

  2、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神秘的朋友。先看它是谁?(出示葫芦)你看它,圆圆的身子细细的腰,多可爱呀!你认识这位朋友吗?(出示葫芦种)你知道这样一颗小小的种子怎样结出葫芦吗?(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3、有一个人也种了一棵葫芦,可他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要的是葫芦》

  4、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随机强调“芦”的读音

  二、 检查预习

  1、老师已经让你们提前预习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你预习生字的情况。

  2、出示生字,齐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三、 观察插图,整体感知

  1、真不错,小火车开的又快又稳。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

  2、(出示两幅插图)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吗?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4、请同学们边看动画,边听老师读课文。

  四、 学习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葫芦一开始长得怎么样,最后怎么样了?

  2、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答案的?

  3、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哪些语句写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4、交流

  5、小葫芦最后怎么样了?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多可惜呀。我们怎样读出可惜的语气呢?指读。

  五、 学习2、3自然段

  1、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我们从2、3自然段里面找找答案。

  2、自读,思考: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

  3、全班交流。

  4、指读2、3自然段,边听边想:叶子上生了蚜虫,他是怎么想的?邻居劝他治蚜虫,他是怎么说的?

  5、交流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最后是什么标点符号?叹号该怎样读?指读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说法吗?(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句话该怎样读?

  (3)、男、女生合作完整的读。

  (4)、你认为他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随机穿插叶子作用的.知识。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1)、这是一个反问句,我们该怎样读?

  (2)、这句话什么意思?

  (3)、齐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谁能把他说的话完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5)、大家说叶子上的虫需要治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个人的邻居,你怎样劝他?

  6、分角色朗读2、3自然段

  7、说说: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

  8、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

  9、小结:同学们,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使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不但植物是这样,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只有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会避免犯错。

  六、 续编故事

  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会写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它叫——葫芦(生答)(课件.逐渐呈现葫芦两个字)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题: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以标准朗读方式带领同学问熟读课文,并对课文中的每个字发音标准。(课件播放课文的朗诵视频,有趣的视屏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展示葫芦藤哇盯邻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三、教学本课生字

  1、课件出示重点生字,以田字格形式呈现,读准字音。指导认清难字的字形,以及每个字的笔顺、笔画并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动手书写。先让课件动画进行演示书写顺序,再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2、

  4.试着听写本课生字词。订正后,重点练自己写错的字。

  四、创设情境,研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生再读。

  师: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看一次?生: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生再读。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6、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7、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

  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课件:小葫芦变黄,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课件出示)

  (三)、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课件:)

  板书:葫芦图|?

  2、孩子们,不光是我们关心这个问题,有一个“葫芦剧团”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你看,剧团寄来了一封信。(课件出示:招聘启示

  为了解开“葫芦落掉”之谜,我们决定表演课本剧《我要的是葫芦》。招聘演员两名:“小糊涂”——种葫芦的人;“小机灵”——邻居。谁愿意?

  招聘要求:

  1、会读:认真读读课本

  2、3自然段,用“——”勾出“小糊涂”所想所说的句子;用“~”勾出“小机灵”所说的话,好好读一读。

  2、会说:同桌分角色认真练习“小糊涂”和“小机灵”的对话。一边读一边想象和体会。

  3、会演:分角色表演,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注意说话的语气。

  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

  4、为了当上演员,我们一起努力吧!

  5、准备好了吗?我是“葫芦剧团”的团长,选拔演员现在开始。

  (1)第一关: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勾出。

  (2)看看你勾对了吗?师引读。

  (课件):“小糊涂”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小机灵”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小糊涂”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师:恭喜大家通过了第一关。

  (3)第二关:谁会说

  同桌分角色练习对话。到底练得如何,我来检查一下:

  请“小糊涂”站起来。“小机灵”座端正。

  A组: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师:一天,“小糊涂”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生读):

  师:对,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虫,我才不在乎,他心想:哼——(生读):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B组:“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而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能演出来吗?

  师:看一会儿,是“盯”吗?,此时你的眼里只有——(小葫芦)(有这么大声地对自己说话的吗?)

  师:真盼望小葫芦能长得更快些,更大些——“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D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在“小糊涂”的热切期盼中,蚜虫越来越多,叶子慢慢变黄,热心的“小机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再真诚地劝劝他:——“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师:“小糊涂”一听,心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是呀,老兄,是叶子上生了虫子关葫芦什么事,你真是太奇怪了——“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师:同学们,读懂了吗?解决课题上的?(课件)

  “小糊涂”要的是葫芦,不要(),因为他认为()。

  “小机灵”认为:要葫芦,就要()因为他认为()

  板书:小葫芦图叶子图

  E我会演:

  抽同学上台表演。

  师:好,《我要的是葫芦》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

  (1)学生自我介绍:我是种葫芦的专业户——名叫“小糊涂”;

  生表演。(两组表演)

  (2)老师戴葫芦叶的头饰采访“小糊涂”

  师小结。

  五、想象拓展。

  “小糊涂”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图

  只要葫芦

  葫芦叶图

  不管叶子

  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本设计基于故事性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低年段阅读教学的关键,努力实现识字与写字、朗读中随文识字、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的巧妙融合,于情趣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识记“葫、芦、感、怪”等生字;理解“谢”“赛”“盯”“自言自语”4个词语的意思;指导难写的生字“谢”,巩固左窄右宽字的书写规律,重点指导“谢”字两部分的长短变化。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3.在开展“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的讨论中,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葫芦”图片)认识葫芦,指导“芦”在词中读轻声。再借助图片,识记“藤”字。进而扩词积累:黄瓜藤、南瓜藤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跟葫芦有关的课文,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我”字斜钩是主笔,一定要舒展。“要”字最后一笔横要长。“芦”在这儿读轻声。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尝试自学

  1.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2.排列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有一天,他看见葫芦的叶子上生了蚜虫。

  邻居劝他治一治,可他觉得不用治。

  没过几天,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三)引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读懂“葫芦”的可爱及种葫芦人的喜爱。

  ⑴标画出描写这棵葫芦的样子的句子。

  理解“谢”字在本文中的意思——败落,并在本段中找“谢”的反义词——“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导书写“谢”,巩固左窄右宽字的书写规律。重点指导“谢”字两部分的长短变化。

  ⑵教师范读,了解“的”字短语的妙处,尝试运用“的”字短语。

  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范读。(配乐读)

  (引导学生用文中短语或句子说具体,并指导读)

  谁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我们听。

  这样,谁还会读?(去掉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体会“的”字短语的妙处,进而练习)

  的大海

  的天空中飘着的气球。

  2.读第4自然段,理解小葫芦的逐步变化。

  指导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伤心难过。

  3.质疑:那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都落了呢?

  ⑴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走进种葫芦人的内心。

  ①关注“心理活动”,读懂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儿也不在乎。

  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进而换种说法——有几个虫子不用怕。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表达的强烈情感。

  ②着眼“动作”“语言”,体会种葫芦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

  理解“盯”的意思,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对叶子上的蚜虫不屑一顾。

  理解“自言自语”“赛”的意思,并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体会种葫芦人急切盼望小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从而指导读好种葫芦人的话。

  ⑵学习第3自然段,进而读懂种葫芦人的内心。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识记“感”“怪”。了解无论是竖心旁还是心字底,都是内心的一种感受。

  ②指名读。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不治虫?用自己的话说说。进而指导朗读(重读:葫芦)

  ③变换句子,对比朗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发现两个句子意思一样,表达的语气不一样。体会反问句的情感更加强烈,更能表现出种葫芦人的奇怪和对邻居话的不可理解。

  (四)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师:老师就不明白了,既然,种葫芦的人口口声声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生:因为这个人只盯着小葫芦,不管叶子上生了蚜虫。

  师:叶子和小葫芦有什么关系吗?

  师:(板书:相互联系。)叶子可以制造营养输送给小葫芦,叶子被蚜虫吃光了,小葫芦就得不到营养,只好一个一个都落了。你看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五)回归全文,复述故事

  读了故事,若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就厉害了。谁能借助这四句话,四幅图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学生复述故事)

  (六)布置作业

  续说故事:

  第二年,假如种葫芦的人重新种了一棵葫芦,小葫芦又长了蚜虫,他会怎么做?编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文本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读通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他们具有善于表现自己,天性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的特点,所以我主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以及主人公前后心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明白“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即是“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的语气更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分析“小葫芦”、“葫芦叶子”和“虫子之间”存在着联系的道理。

  3、能角色朗读那个人和邻居的对话。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寓意。会分析“小葫芦”、“葫芦叶子”和“虫子之间”存在着联系的道理。

  【课前准备】

  制作课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本课词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老师带来了一些词语,你认识他们吗?

  同桌互考。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带动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热身。】

  二、品悟课文,体会葫芦的可爱以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ppt出图。

  你看,他的葫芦长的怎么样?请在文中找到答案完成填空。

  读短语

  课文具体是怎样描写这棵葫芦呢?用波浪线划出答案。

  这么可爱的葫芦,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ppt: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多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从你们的朗读里我感觉到你们很喜欢这葫芦,其实那个人也很喜爱他的葫芦,你能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

  ppt出示句子1、2

  ppt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我们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欢通过朗读读出来。

  ppt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能体会他这时的心情吗?从哪里体现?动作表演盯,理解自言自语,感情读。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抓关键词动作演读课文,能将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更好地理解那个人当时的心情。】

  三、那个人这么关心他的葫芦,那他收获了葫芦没?

  ppt图二

  这棵葫芦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文那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幅图的内容?太可惜了,你能读好这句话。

  ppt: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设计意图:通过变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疑问和探究的兴趣。】

  四、学习第二、三段

  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还是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段2、段3。先合作朗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ppt:先合作读段2、段3,再交流为什么那个人没有收获到葫芦。用上“因为……所以……”来说明原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呢?

  ppt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你能想象他在说这些话时脸上的表情吗?(不屑、不在乎、没所谓!惊奇)

  《课课练》31页

  仿说句子:

  1、这种话还用听吗?

  2、自己的事情还要爸爸去做?

  3、小河不过十米宽,还用游那么久吗?

  学到这里,我也有点疑惑了,那个人要的只是葫芦吧了,长虫子的是叶子而已,为什么葫芦会掉落呢?你们能结合平时所了解的知识帮我解答吗?

  看到那个人那么愚昧无知,你觉得着急不?他的邻居看见了,实在看不下去,我们看看他邻居是怎么说的。

  ppt“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谁来扮演一下这位热心的邻居来劝劝他?

  指名读,男女生读

  那个人是怎么回应:

  ppt:“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同桌练习角色朗读,读出邻居的热心与着急,读出那个人的无所谓和无知。

  男女生角色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反问句所包含的强烈感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阅读时积累到的知识来解释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那个人的收获不到葫芦的原因—看问题只看片面,不看全部,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通过合作学习,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五、学习段四

  那个人最终还是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去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所以---读

  ppt: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六、拓展

  1、ppt1:种葫芦的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

  2、拓展2: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叶子上又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会怎么做?结果会怎么样呢?

  3、你想以什么成语来概括种葫芦的人的行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倾吐自己的情与意;运用之前所学概括课文,学以致用,理解课文,理解寓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猜故事名字。

  4.教师补充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初步了解葫芦,感受人们对葫芦的喜爱。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3.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图,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哇、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中随文识记。

  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

  ③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设计意图:

  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棵、盯、治、怪”。

  (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教师提醒“棵、怪”中的穿插笔画位置。

  (3)学生书写、组词。

  (4)反馈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

  (1)填上合适的词语。

  (2)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复习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课后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学生字,让学生机械识记生字是很吃力的。这个环节既可以穿插在读词语和说短语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具体语境中去,这样既能理解,又帮助学生运用。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

  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能换成“看”?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4)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待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态度。

  (3)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

  (4)朗读一组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第一句是反问句;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强烈些。

  三、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1.两幅插图做比较,进行发现学习。

  (1)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是绿绿的,一是叶子是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3)葫芦所在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在发现不同点的过程,帮助梳理蚜虫、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教师随机板书:蚜虫—叶子—小葫芦。)

  2.总结寓意。

  3.拓展续写练习。

  设计意图:

  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可以图文结合地研读,从而更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点明三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穿插。评价反馈。

  2.出示:“言”和“邻”,提醒“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注意“邻”右耳旁适当写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匀称,学生自行练习并组词。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4

  一、看图质疑,揭示课题

  1.观察看图:“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绿叶葱茏,小葫芦可爱;再观察图画:“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两幅图对比,引导学生质疑: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变黄了,落了呢?

  2.揭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给文中生字做上记号,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3.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试着说一说,能说多少说多少)。

  三、自主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1.再读课文,联系生字前后的词语或句子读准字音。

  2.用多种形式(如卡片、抢读、轮读)检查生字读音情况,重点检查和纠正“葫”、“藤”、“盯”、“赛”、“邻”、“治”的读音。

  3.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小组内互相交流。

  4.用“谢”、“盯”、“邻”、“治”口头组词语,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要注意鼓励学生一字组多词,发展学生思维)。

  5.指导书写: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爬”、“谢”、“慢”等字)。

  四、熟读课文,了解文中道理

  1.图文结合,说说开始时小葫芦长得怎样。(要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小葫芦开始时长得很可爱。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喜悦心情。)

  2.图文结合,说说后来小葫芦长得怎么样了。

  3.为什么后来小葫芦都变黄了,都落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想的话,他自言自语说的话,以及邻居劝他治虫,他不以为然回答的话,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在具体环境中感悟语言。)

  4.说说你对种葫芦人的看法。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五、启发想象,拓展学习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种葫芦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练习说话,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最后展开评价,看谁的故事编得好。

  参考资料

  ★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经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被蚜虫吸食了汁液枯死,葫芦得不到营养,就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

  ★蚜虫:是一种昆虫,身体很小,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食植物的汁液,是农业害虫。种类很多,如棉蚜、烟蚜。通称腻虫。有的地区叫蜜虫。

  ★绕口令:

  葫芦架,挂葫芦,大虎二虎一起数,

  大虎二虎抬头数。大葫芦,小葫芦。

  大虎数数有三个,一、二、三、四、五,

  二虎数数有两个。葫芦架上挂着五个小葫芦。

  ★续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在那又细又长的藤上,长着许许多多嫩绿的叶子,不久开出一些雪白的小花,慢慢地花谢以后,又长出了一些小葫芦,真是可爱极了!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看小葫芦。有一天,他看见小葫芦长大了,可高兴了!他一边摸着小葫芦,一边说:“小葫芦呀,小葫芦,快快长,可千万别再像去年那样落了!”

  又过了几天,他突然发现有几个小葫芦颜色有点黄,仔细一看,发现叶子上长了几只蚜虫。他生气地说:“就是你们这些小坏蛋,害得我去年没有收成葫芦。今年又来了,看我怎么治你们!”于是他拿来农药,喷洒在叶子上。过了一天,当他再去看葫芦的时候,蚜虫全没有了,那几个葫芦的颜色也不黄了。风儿一吹,小葫芦摇晃着小脑袋,像在对他点头,他笑了。

  没过多久,葫芦藤上挂满了又大又嫩的葫芦。后来,他收了满满一筐葫芦,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09-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1-23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09-2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0-06

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11-2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2-1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0-0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04-0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08-2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优秀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