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弈》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不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通过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4、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仔细体会文章所运用的对比手法,深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古文吗?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同学们自己习作课上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提倡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字的读音和意思跟现代的不同,而且语言简略,意思深刻,多读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是什么意思?
2、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学下棋?结果怎样?)
三、看图了解故事梗概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出示文中插图)。
2、学生自己练说图上内容。
3、指明交流图上内容。
四、读通课文
1、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学文言文的诀窍,同时,学习古文的难点也在于会读,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哪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2、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没有标点却拖了长音的地方画斜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生按照停顿,自由练读,然后再小组里读。
4、指导朗读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读出滋味来。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情况,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2、结合课文回答
⑴、谁和谁学下棋?弈秋是个怎样的人?
⑵、他两个学生表象怎么样?学习的结果怎样?你喜欢谁?
⑶、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用一些成语来说说两个人学习的情况吗?
⑷、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拓展学习
表演“学弈”的故事
七、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它是那样的凝练,读起来意味无穷,其实我们平时说话或写作时也偶尔会用一些文言,像“明日之星”“逃之夭夭”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学好文言文。
八、作业
背诵课文
《学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1)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师: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3、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老师总结: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旗,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注地学下旗,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
二、读通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逐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逐句了解文章的意思。对理解有难度、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生自学。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来朗读呢?
师范读。
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
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师:按照我们刚才悟出的读文言文的方法,你在下面也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3、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评议
齐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谁找到感觉了?个别读
师:还谁想读,好,现在同桌之间,女生先读给男生听,男生再读给女生听(生读)
师:男生女生谁读得好?学生争说
师:孰好孰差,口说无凭,我们拭目心待,男生女生各找一个代表赛读。
师:女生的清脆,男生的厚重,个有千秋,咱们综合一下吧,齐读。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吗?别急,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以后,你们会读得更好,到时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师: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先对照文中注释,把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弄清楚意思,然后再试着把字和词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特别象,谁知道这个字?
生:老师,奕,神采奕奕的奕
师:知道“神采奕奕”是什么意思吗?
师:说得好,就象现在大家上课的精神状态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保持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来继续我们的学习。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指读课文)
②奕秋是个怎样的人?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
③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旗,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到这里来,想着拉系着丝绳的箭,把它射下。)
根椐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要怎样读?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评评?生评。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读?为什么?(突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射,古文还要注意停顿,速度要放慢。)
全班齐读这两句。
④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
⑤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
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为(谓,说)是其(他,指后一个人)智弗若与(吗)?(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另个人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怎样读?生齐读。
怎么样他读出疑问的语气了吗?⑥课文作了回答吗?
生: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中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要怎样读?读出肯定的语气。生齐读。
⑦师: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生2:一心一意。生3:全神贯注。生4:一丝不苟。全力以赴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有这样的精神肯定会获得成功;(板书:成功)
师: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学得怎么样?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一心二用……)师: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学生说体会)
师: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是不是最主要的呀?最主要的是什么呀?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师:我们看这篇文章,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好懂,现在读出了韵味,你们的秘诀是什么呀?
生:先理解意思,认真读,再仔细体会感情。
师:好,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地把全文读一遍。(齐读)
能背诵吗?学生试背全文。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你给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言文讲成故事吗?
2、生准备后讲。
3、这里老师也准备了几则文言文,请同学们读一读。(示文言文)
板书设计:
24学 弈
一人 专心致志(成功)
一人 三心二意(失败)
附文言文四则:
守株待兔
宋②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③,兔走④,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⑤而守株,冀⑥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正在耕作的农民,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忽然一只兔子跑来,一头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掉了。于是他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捡到了,自己反而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仍想沿用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来统治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的一类人。
“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故事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偶然事件,引出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后果,进而从中悟出“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道理,比喻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鹬蚌相争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 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学弈》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⑴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
二、熟读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⑴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不足:
一、老师的范读不够十分优美。
在范读时,没有更多的注意语速和感情。感情不充分,节奏感不够强。
二、由于一时疏忽而没有把较简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致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感受节奏有些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应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与评价。多给学生以自信。
四、让自己的精神更饱满些,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五、把导入过程的名言警句,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学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书读课文,学会背诵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听音乐,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问:看图,你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生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师谈:一个人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舍去懒惰,得到勤奋;舍去玩耍,得到知识;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大海,容纳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大家平时有何爱好?(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看这个人的爱好是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他们在下棋。
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学奕)
三、 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师:“奕”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学奕”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 教授课文内容:
一、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读,弄不懂得语句;
2、小组合作,互读找不足;
3、派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 理解大意读通顺。
1、找学生读;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齐读;
4、老师范读;
5、师生互读。
三、抓关键语句,分析
师: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划出,默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学生答)
再次指读此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五、 背诵,抽查。
六、 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谁来背诵课文?(学生举手,叫起两位学生)
师:如果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到结果吗?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也。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他们的老师不同吗?他们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两位学生又是怎样的人?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师: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三心二意的事吗?说给大家听。从这个事情当中你有何认识?
总结: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干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七、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件)
《学弈》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鸿鹄。
《学弈》教学设计5
教材: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1课。(“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25课)
设计理念:
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好处。《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不仅思想内容好,而且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教学本文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照注释,先读懂课文,再仔细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能连贯地说出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对照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联系生活,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三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激趣。
师: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人写的文章——《学弈》,它和我们现在学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一般都当“的”字讲,如“希望之星”、“惊弓之鸟”等,但在古文中,它却有多种意思。《学弈》这篇课文里,“之”字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意思,大家一会儿读的时候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
2、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3、解题。“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看注释)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简单地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和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反复朗读,读通全文
1、初读激趣。同学们,文言文无论是阅读还是理解都比白话文难得多,今天,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能自己把课文读通,那他一定是学习文言文的高手。
2、学生练习读,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
3、教师范读。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作停顿,或按停顿在书上加圈点,叫做断句。我们读的《学弈》,是加标点的,读时应作适当停顿。句子中一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因诵读的需要要拖长声。听教师范读,动笔在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的地方画一条斜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学生练习朗读。(可自由读,互相读等)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佳的办法。教师首先以“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高手”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其次,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在朗读上的区别,即速度要放慢,自然停顿要得当,学生得到启示后,再反复练习朗读。通过练习,应让所有学生能够熟读课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读懂课文
1、自读自悟,揣摩句意。
师:文言文不仅在朗读上与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在理解上也较白话文困难。谁能在老师不讲的情况下,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试试看,先结合注释把每句话的意思读出来,再连起来说整篇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通过自学读懂了哪些句子,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突破难点。教师围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理解“通国之善弈者也”,“者”:“……的人”如:作者——做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
(2)两个学生是如何学习下棋的?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引导理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中出现三个“之”字,前两个“之”字都是指弈秋说的话,后一个指的是天鹅。
(3)这两个学生学习的态度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又如何呢?引导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这第二个人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重点引导理解句中两个“之”字都是指第一个人。
(4)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理解文末的一问一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非然:不是这样的。
4、试着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读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本环节教学,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采用点拨的方式,引导独立思考,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重点句的基础上,理解全文,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四、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1、师:两人在一起学习下棋,结果却不一样,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假如我们召开一个“学弈经验总结会”,在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作为嘉宾,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吗?
2、创设“孟子讲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设计意图: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某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学弈经验总结会”和“孟子讲学”两个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由体验到加深理解。所创设的前一个情境意在明理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后一个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故事,背诵课文,而且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从故事中悟出道理。达到教学目标。】
五、总结学法,课外延伸
1、说一说你是怎样学懂这篇课文的?
2、评议谁是学习文言文的高手。
3、课外拓展,出示几则文言文,供学生选择阅读。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和课外延伸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和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增加阅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学弈》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奕秋、通国、教诲、俱学、弗若、曰、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课文的内容
4、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寻宝。这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学弈》就是一篇优秀课例,想学好文言文吗?老师知道学好文言文的诀窍,你们想不想知道?出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án)”(学生齐读)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一诀窍去寻宝吧。不过要想得到宝藏需要你闯过如下三关(课件展示)指名读。一是“读”,能正确隔词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二是“义”,能根据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三是“悟”,能结合实际,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敢不敢闯关?“闯关寻宝活动”开始了。
首先进入第一关:读。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想展示一下?
1、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读好文言文速度要慢,能正确隔词断句。
2、师范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读一遍。根据老师读的用笔在文中标出停顿,并在心里跟着老师读。生给老师评议。
3、自己练习读,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小伙伴,也可以问老师。
4、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评议。
5、齐读。
进入第二关:义。
三、整体感悟大意
让学生对照着课本中的注释,结合着插图,自己试着揣摩每句话的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大意,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说课文的大意,互相评议,补充。只要主要意思不错即可,学生说不准的,教师给予点拨。师适当板书。
2、师说课文大意。生评议。
3、小组质疑,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进入第三关:悟。
四、交流感悟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师总结并板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善始善终、一心一意等,不能三心二意。)
2、你做到了吗?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交流。
小结:做到的同学继续保持下去,没做到的同学从现在起立即改正,会让自己更优秀、更出色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顺利闯过了三关,你找到宝藏了吗?告诉大家你都找到了哪些宝藏?指名交流。
师小结:会读,能理解课文大意,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认识了文言文,等等,这都是无价之宝,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五、品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1、指名读,评议。
2、齐读。
六、小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1、出示部分课文内容,一些重点词句用括号表示,让学生试着填空。
2、学生自己练习。
3、指名交流。
4、同桌互相检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1、正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
2、自己设计感兴趣的作业。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一人
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学弈》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cai课件、毛笔作品《学弈》一张
教学过程 :
一、导课。
1、简介文言文。
知道什么叫古文吗?古文也称文言文。(板书:古文文言文)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25课学弈,这个“弈”字就可以解释为名词——‘围棋’或动词——‘下围棋’)
2、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板书:读、译、背)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2、检查初读情况,教师顺势配乐范读全文。(出示纸抄课文cai课件播放音乐)
3、引导学生自悟读好文言文方法。(板书:放慢节奏)。
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个长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
4、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学生各自练习朗读。(要求学生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
6、检查朗读。
(1)、指名读(谁敢站起来晃一晃啊?)
(2)、重点知道读最后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说本古文的大概意思。(读了那么多遍古文你们知道大概意思吗?)
8、引导学生自悟译好文言文方法。(板书:对照注释)
过渡:说得好,那老师为你们几个问题可以吗?“弈秋”是什么意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瞧,聪明的你们不是自己悟出译文言文的方法了吗?为自己鼓掌吧!
三、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1、指出古文中较难明白的字词进行对照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赢奖品。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下位,寻找合作伙伴,成立合作小组并选出组长进行合作学习。组长根据句子难易进行分句翻译。组长再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成果汇总集,翻译整篇古文。)赢奖品的要求:(1)、组员选其中一句进行翻译,翻译得越通俗越明白的组获得奖品。(回答时按以下句式:我会翻译“***”一句古文,整句古文翻译成“***”)(2)、组长翻译整篇古文,优秀组获得奖品。
3、汇报小组学习情况,赢奖品。
四、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创设古文情境,让学生在演读达到熟读成诵,并在吟诵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的道理。)
1、找一位学生扮演弈秋,两位同学扮演学下围棋的学生,老师扮演天鹅还有引读者,其他同学做被引读者,进行表演。(在最后引读部分,老师要重复: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与学生谈话中领悟故事蕴涵的道理。(板书:甲>乙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
3、通过演读,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课文,那要背下课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想象情景)
五、作业。
1、背诵《学弈》。
2、到网上搜索有关成语故事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网址:
板书设计 :
副板书: 25 学弈
学古文(文言文)的方法: 甲 > 乙
读:放慢节奏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译:对照注释
背:想象情景
《学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学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用具: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来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战国时期亚圣孟母三迁思想家)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出示孟子的画像)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孟子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交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板书课题)
4、“学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2)检查初读情况,教师顺势配乐范读全文。(CAI课件播放音乐)
(3)引导学生自悟文言文特点以及课文大意。
(4)过渡小结。
四、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反馈疑难问题。(CAI课件显示疑难句子)
(3)自主合作解决疑难,读懂课文。
请学生下位,寻找合作伙伴,成立合作小组并选出组长。组长根据句子难易进行分工合作。(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合作)组长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成果汇总集合。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合作成果。
A、汇报疑难句子的解决情况
B、汇报小组合作成果,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内容。
(4)小结过渡
五、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1)创设“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叙说、辩论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的道理。
(2)CAI播放“专心致志”成语故事,加深体会。
(3)创设“孟子讲学”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读、演读达到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文言文吟诵的韵味。
六、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1)总结文言文成语故事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推荐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七、当堂训练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xx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xxxx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xx
2、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3、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xx,一个xx,告诉我们xx。
板书设计:
25学弈
专心致志
《学弈》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利用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学以致用,读懂延伸拓展中的文言文。
4、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中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试读通课文;
(2)利用注释,理解课题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学法。
1、导语: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学过了两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认识了聪慧过人的杨氏之子,为知音之死而破琴绝弦的伯牙,还有实事求是的圣人孔子。
学了三篇文言文,我们也总结出了学习的好方法:
2、出示,引读:
(1)读好课题,明确题意。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4)复述故事,体会道理。
(5)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3、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好方法,再学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文。
二、揭题读题,明确题意。
1、板书课题:《学弈》。齐读课题。
2、简介出处和孟子: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1)“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2)谁跟谁学下棋?怎样学下棋?学习的结果怎么样?请连起来说一说。
二、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出示字词,检查预习认读情况。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朗读。)
3、过渡语: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刚才的同学度的对不对呢?请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在文中注上停顿记号。(范读课文,学生做记号。)
4、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合作小组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我们知道,要读懂文言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可以利用文后的注释。
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研读交流:
(1)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弈秋、两个学生)
(2)弈秋,何许人也?请找到文中介绍弈秋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出示注释和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指名说意思。
举一反三:假如有一个名叫“辉”的全国著名的围棋高手,谁能像这句话一样介绍他?假如是名叫“林”的舞蹈高手呢?
齐读,读出弈秋的技艺高超。
(3)两个学生是怎样学的?用波浪线划好有关句子。
出示注释和句子:“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名说意思,感情朗读。在教学中,随机理解三个“之”的不同意思;说说“专心致志”的近义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等);“惟弈秋之为听”举一反三:对“伯牙向成连先生学琴时专心致志”,“王献之跟父亲学书法时特别认真”进行仿说;用成语概括另一人的学习态度(三心二意、心不在焉、一心两用、心神不宁等)。
(4)学的结果怎么样?用双横线划句子。
出示注释和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指名说句意,重点关注“之”的意思(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感情朗读。
(5)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感情朗读全文。
四、复述故事,体会道理。
1、同桌互相说故事内容。在出示,齐读译文。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出示: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五、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3、再次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出示: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宋(宋国)人有悯(担心)其苗之不长(生长)而揠(拔)之者,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归,谓(告诉)其人曰:“今日病(劳累)矣!予(我)助苗长矣!”其子趋(赶去)而往视之,苗则槁(ɡāo枯干)矣。
1、请利用注释,写一写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题。
《学弈》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yú)。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yù)寇(kòu)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yì)(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弈》教学设计12
学弈教学设计
一、感受文言,了解特点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生:古代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
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以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学弈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生:"弈"就是下棋。师:"学弈"呢?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三、个体自学、同伴助学
提出要求:
1.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4.这则文言文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展示评学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师:"读者"呢?生:读文章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师:没错。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师: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生:只听弈秋的话。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还有谁再来翻译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说他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五、拓展延升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2.背诵课文。3.拓展阅读:《司马光警枕励志》《囊萤映雪》
《学弈》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配乐师导入: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围棋更是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板书: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围棋的文言文(补齐课题)。
2.(1)生齐读课题
(2)“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师:这个故事仅仅告诉我们学弈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质疑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示范读)。
3.生试读。
4.古人曰:学贵质疑(板书),读了短文,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5.生质疑(师不作回答)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古文,一起解决问题。
(三)研读交流
师: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
1.课件出示:句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师:弈秋,何人也?何为善弈?(指名答)那么再加个“者”呢?指导“者”的意思。(老者、智者、强者······)
(2)弈秋是什么地方最善于下棋的人?(生答)你从哪个词知道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
(3)板书:对照译文学。
(4)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我们现在就是古人了,谁愿意站起来和老师表演一下?师:弈秋,何人也?生答。把“弈秋”换成学生的名字,把“善弈”换成“善读”再读。表扬:××,通国之善读者也。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学校
甄玉
2.课件出示:句二:“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叫弈秋干什么?你从哪个字知道“诲”就是“教”的意思?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一定能交出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吗?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我。(指名读)这就是说两个人学习时,什么不同? 师板书:其一人 专心致志
(2)还有那些词是专心致志的意思?(指名回答)
(3)你们是从哪个句子知道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什么意思?整句什么意思? 师:图上何人专心致志?请你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等)(学生回答)
(这个人专心致志地跟弈秋学习,树上的鸟儿在尽情的歌唱,他听不见,因为他在---惟弈秋······;草丛中的虫儿在尽情的演奏,他听不见,他在惟······;窗外的风声听不见,他在惟·····;河里的水声听不见,他在惟······。多么专注呀,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弈秋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就做什么,算不算真正的专心致志,算不算真正的会听呢?)
师:想想这个人只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学习,那叫不叫真正专心致志,应该怎么做?(持之以恒)
(4)师小结:看来,要做到真正的专心致志,必须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现在就让我们用这“四到”感受其一人的专心致志)
(5)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课件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探究质疑: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请合理想像,说说这个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学生交流)
(1)另一人怎么学的呢?(板书:一人)
(2)学习两个“之”的不同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师总结:这种做事东想西想,胡思乱想就叫-----三心二意,还有哪些成语表示这个意思?
(5)男女生赛读(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总结:看来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都在惟---(甄老师之惟听),二人如此学弈,结果如何呢?
4.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设想你就是这个差生的家长,你该怎么说这句话?(指名读)
(2)设想你是这个好生的家长你该怎么读这句?(指名读)
5.课件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
(1)研读这句话。
师:看到这里,我们不经要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
是你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生答:非然也
师总结:是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那是因为---其一人(专心致志),维弈秋之惟听。
(3)梳理课文,完善板书。
(四)研读探究,感悟道理
(1)指名说自己专心致志的经历。
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说来听听
(2)我们学习、工作、做事都要专心致志,古人也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几个例子吗?(头悬梁,锥刺股)
课件配乐,师小结
师:古人是这样,伟人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专心致志地做任何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都是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人生的赢家。
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再次感悟这人生的真谛,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听。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
(1)师生齐读。
(2)全体起立,摇头晃脑读。
(五)当堂背诵。
(1)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弈秋,何人也?使弈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怎么样?
(2)生配乐试着背诵。
(六)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些文言文来读读。
附:板书设计
其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学弈
三心二意
对照译文学
联系上下文学
条件相同
态度不同
结果不同
《学弈》教学设计14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二人弈。
2、弗若之矣(yǐ yì)。
3、为(wèi wéi)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yú yǔ)?
4、鸿鹄(hú háo)
二、形近字组词
弈()悔()
奕()诲()
三、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唯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而射之。
四、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惟弈秋之为听。()
五、理解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学弈》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
一个,一个
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弈》教学设计15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⑴ 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⑵ 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
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
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⑴ 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⑵ 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学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弈》教学设计08-26
学弈教学设计06-21
《学弈》教学设计06-25
学弈教学设计05-06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09-13
【通用】《学弈》教学设计05-13
《学弈》优秀教学设计08-04
[通用]《学弈》教学设计02-21
《学弈》教学设计优秀02-20
《学弈》教学设计15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