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9 10:44: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茶经》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经》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茶经》 教学设计

《茶经》 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陆羽与〈茶经〉》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事迹,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整体入手,抓住陆羽的三件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体会陆羽精湛的茶艺及淡泊名利、献身茶文化的精神,理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原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荼”,会写“煎、舀、吭、嫌、荼”,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陆羽的事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人物的事迹。

  3、学习“分辨南零水”,了解陆羽精湛的茶艺。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茶场、制茶等组图,教师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陆羽与《茶经》,学生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纲: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主要写了陆羽哪几件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理解难懂的词语(2)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哪个词概括介绍陆羽?指名汇报,相机板书:茶圣

  (二)学习2—8自然段。

  1、回顾阅读方法。

  2、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快速朗读2—8自然段,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汇报,相机板书:精通茶艺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diān)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kēng)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1引导学生抓住陆羽“舀、掂、倒”等一系列动作,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2感悟正面描写的写法,相机板书。 ○3指导感情朗读。○(肯定自信)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è)不已。

  1.抓住“陆先生,您真是神了!○”、“惊愕不已”体会陆羽精湛的茶艺

  2.指导学生用敬佩的感情朗读“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3.感悟侧面烘托的写法,相机板书。

  4.想象李季卿会说什么?如果你是陆羽,你会说什么?

  5.分角色表演朗读2—8自然段。

  质疑:为什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课件出示学习链接: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它们一轻一重,一清一浊,对精通茶艺的陆羽来说,自然不难分辨。

  四、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1、教师小结:陆羽真乃一介神人,同一个瓶子里,竟能准确分辨出哪是南零水,哪是临岸江水,不愧是个“茶圣”。

  2、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书写生字,要求写正确、端正、美观。

  2、摘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3、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茶圣正面描写

  (精通茶艺)侧面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9——11自然段,了解陆羽撰写《茶经》的经历,感受人物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献身茶文化的品质。

  2、学习12自然段,了解陆羽推广茶艺所产生的影响。

  3、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讨论:陆羽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

  2、学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

  3、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略)

  22陆羽与《茶经》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sù)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jiān)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吏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yì)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diān)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kēnɡ)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è)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mínɡ)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茶经》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陆羽与<茶经>》是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组织课文,先后选编了《故宫》《青花》以及《编钟》《敦煌壁画》等课文,比较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陆羽与<茶经>》是其中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事迹,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叶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文章特点明了。因为编者特意把它编排在了传统文化学习单元,所以教学中,力求跳出传统教学的定势,而把中心着重放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基础上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由茶文化囊括到其他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受到情感熏陶。 教法预设:

  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图片、音乐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读一篇,知百事的效果。另外依托学生现有的阅读方法引导其在朗读、感悟,进而理解课文,提高

  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教材,谈中国建筑文化代表——故宫、陶瓷艺术代表——青花、古代乐器——编钟在生活中的影响。

  2、揭示教学主题——茶艺,引出传奇人物——(陆羽)(课件)以及他那名垂青史的巨著——《茶经》(板书课题——陆羽与《茶经》)

  3、齐读课题两次。学生展示搜集的关于陆羽的资料,以及对《茶经》认识。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初读课文,找到具体评价陆羽的语句进行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茶圣)学生初谈对“圣”的了解;(课件补充“圣”的三种解释;生再谈对“茶圣”的理解。

  过渡:文章围绕陆羽与茶经写了陆羽生前三件事情。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那么,这三件事都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陆羽作为“茶圣”的品质的`呢?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辨别江水

  A、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8自然段,把自己认

  为最能表现陆羽品质的语句画出来,感情朗读、品悟。

  B、小组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1、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谈自己的体会)

  C、班级分享,指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读句子,师指导朗读,并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动词来体会、感悟。(生做动作,师参与其间,品读句子)

  过渡:陆羽就这样一看,一舀、一倒、一掂、一扬,就辨别出了南零水。所以在场的人都称赞他——真是神了!那个士兵呢?他的心情一定不平静。

  A、分角色反复朗读士兵跟陆羽的对话。

  教师小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前日工。陆羽对煎茶的谁的研究都达到这种高深莫测的程度,陆羽煎茶的本领自然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课件展示智积法师的故事)

  B、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音乐)

  C、填空:陆羽(

  ),所以他堪称“茶圣”

  撰写《茶经》。

  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二个故事,看看在那些方面又能感受到陆羽不一样的品质呢?

  A、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学习第 10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意想不到的地方画上横线,反复领味,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B、交流:(

  1、生读句子,谈感受,抽生补充。引导朗读、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帮助理解“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巴山蜀水”“荆楚

  大地”“吴越山川”)

  C、补白填空(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D、多种形式朗读第10自然段,交流读后的感受。 E、开放式填空:陆羽(

  ),所以他堪称“茶圣”!

  走进《茶经》

  1、学生自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课件补充《茶经》评价。

  3、开放式填空:《茶经》不仅(),而且()!

  4、学习第9自然段

  过渡:陆羽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茶经》这部巨著的呢?请大家好好读一下第9自然段。

  1、(生读)交流。

  2、结合语言环境、时代背景理解“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功名利禄”“闲书”等词语

  3、填空:陆羽(

  ),所以他不愧为“茶圣”!

  推广茶艺

  过渡:陆羽写完《茶经》后,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生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如火如荼”。

  2、师利用课件补充“茶”的发展那历史(课件图片——中国各朝代民间茶社、宫廷品茶活动、僧庙道人、青年茶社、老北京的茶馆、回族的茶馆)

  3、课件展示历史名人对陆羽及《茶经》的评价。

  4、填空——陆羽(),所以他不愧被后人尊为“茶圣”!

  四、拓展

  1、学生谈论生活中对茶文化的了解。

  2、课件展示精美的茶具以及国内外的茶艺活动图片。

  3、欣赏教材没有谈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展示、音乐渲染)

《茶经》 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师: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生说自己对茶的了解或认识),大家知道吗?茶的故乡在中国。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谈到茶,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部书和一个人,这部书就是《茶经》,这个人就是写这本书的作者茶圣陆羽。(板书课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羽了解《茶经》。通过上节初步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陆羽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师要生快速朗读课文再度熟悉这三个事例)

  读完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件吗?(生齐答)

  二、第一自然段

  我们首先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由什么话题开始谈到陆羽的?思考:哪几句话写到了陆羽?(

  2、3句)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地介绍陆羽?(参考: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过渡: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答:引出下文。问:引出什么?答:辨别江水)生答:辨别江水(板书)

  三、学习“辨别江水”

  表演此情形!!!从表演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答:精通茶艺,板书)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具体表现陆羽精通茶艺的语句。(2分钟)课文第4第6自然段。

  答:

  1、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舀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2、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这两句话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生答:动作、语言、神态,师追问:最主要的是什么?生答:动作。问:哪些动作?在书上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划出来,生答:舀、看、掂、倒、扬。

  师:通过对话及动作的描写就刻画出陆羽栩栩如生的神奇形象。) 指导学生朗读

  1、2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 (

  1、肯定;

  2、自信)

  师总结:(其后可全班齐读。)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也难怪取水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个句子)(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1 质疑:为什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师结合学习链接加以解释:因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它们一轻一重,一清一浊,对学识渊博、精通茶艺的陆羽来说,自然不难分辨。)

  师小结:陆羽潜心研究茶艺,对茶、对水都了然于心,即便在同一个瓶子中,也能准确地分辨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其茶艺真是了不得,难怪被称之为“茶圣”。)

  过渡:难道陆羽被尊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茶艺高超?生答:陆羽撰写《茶经》。

  四、讲授“撰写茶经”。

  (板书)撰写茶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9至11自然段,请思考:陆羽为什么要撰写《茶经》?生答:“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师:他真是“志向远大”(板书)啊。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茶经?

  生答:“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而陆羽却毫不动摇。”“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哦,是这一句)

  师: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加粗让学生齐读。)

  师:这两句是对陆羽什么的描写?生答:神情态度。毫不犹豫,表明他拒绝功名利?的态度十分坚决;那毫不动摇呢?又表明了什么,生:坚定,意志的坚定,师:什么意志的坚定,生:撰写《茶经》的意志的坚定。师:从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陆羽什么样的品质呢?提问,谁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淡泊明志(板书)

  师小结:陆羽淡泊名利,拒绝做官,潜心撰写《茶经》,他对茶的痴迷,谁能比得上呢?难怪人们称他为“茶圣”!

  过渡:既然坚定了意志来撰写《茶经》,那么就得行动。 师问:陆羽为撰写《茶经》做过了些什么呢?

  生1答: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 生2答: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

  师:也就说陆羽为了写《茶经》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潜心研究和著述”,共历时“二十六年”。

  师:在这二十六年里,陆羽仅仅游历就耗费了十六年,我们就来看看课文里陆羽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的.语句。

  师读: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问: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这些都是游历时经历的困难与艰苦,那下面一句:足迹遍布……吴越山川。问:这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没错,到过很多地方,游历的地域广。每到一处他就向当地的百姓请教(生接答: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陆羽搜集资料很多,很详细。

  2过渡: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陆羽在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除了课本里提到的,他一定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

  生答:不懂方言,被人嘲笑,交通不便,野兽,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师:这些都是关于游历,那么在撰写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生:整理资料难,写作的枯燥,书没人看。

  师:虽然漫长的26年时间陆羽遭受了不计其数的常人难以想你的困难,但他退缩了吗,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他是多么的执着与顽强啊!

  师:下面听老师来朗读课文,从中感受陆羽的这种宝贵的精神。(师读第10段)

  过渡:陆羽作出了无悔的选择,经过26年的艰苦努力,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完成《茶经》这部传世经典。那么茶经是记载什么内容的一部书呢?

  生:答,师:后面读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哪一句话?生答:(11段第一句话)

  师问:《茶经》有怎样的价值呢?

  生答: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内容广泛,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过渡:撰写完茶经后,陆羽又投入了下一项工作,是什么?

  五、讲述推广茶艺

  (板书:推广茶艺)

  师: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影响有哪些? 生:所到之处……完

  师:师读后跟读,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六、本课总结

  师: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本课主要写的人物是?及他的著作?陆羽为什么被尊为茶圣?(主要介绍了他的哪三个事迹。) 生答。

  (师:本文要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详略得当:以第二个事例最为详细、突出。因为这是陆羽的主要成就。

  2、过渡自然,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结构上,前后照应)

  板书: 陆羽与《茶经》

  辨别江水 精通茶艺

  “茶圣” 撰写《茶经》 志向远大 人品高尚

  推广茶艺 影响深远

《茶经》 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茶艺就是其中一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位像茶叶一样清纯的人物,他就是“茶圣”——陆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陆羽与《茶经》,加深对“茶圣”陆羽的了解。

  2、回忆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谁能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吗?教师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二、自主探究。

  导语:课文中,陆羽的所作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理解或胜任的。

  (一)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二) 组内互动

  1、将你找到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2、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补充。

  三、展示互动

  看来,陆羽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悟一番。你们最想从哪个故事开始呢? A、辨别江水:

  1、分角色朗读故事内容。

  2、说一说: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感悟句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1)说说作者叙述陆羽辨别江水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找出描写陆羽动作的'词和他所说的话。

  (3)你来说说,你找出了哪些表示陆羽动作的词?(舀、看、掂、倒、扬)(如没有找全,再叫另一同学补充)

  (4)那陆羽说了什么话呢? 课件出示:

  ①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②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③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指导学生朗读并指名学生表演。试读①②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坚定)

  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2)撰写《茶经》: 出示:陆羽不仅精通茶艺??(体会陆羽志向远大,淡泊名利献身茶文化的高尚品质)出示:二十一岁那年??(感悟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精力,令人敬佩)(3)推广茶艺:出示:写完《茶经》以后??(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总结拓展:

  1、回顾全文,说一说:陆羽为什么会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2、学完本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

  请阅读有关茶文化的书籍,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

《茶经》 教学设计5

  【课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等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

  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茶经》 教学设计6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获得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蜀、荼”,会写“煎、舀、吭、嫌、荼”,

  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

  博学多才”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中国茶的传奇人物的名字——陆羽。再写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的名字——《茶经》。

  2.一位名人,一部名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名人,这部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浏览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找出每件事的相关段落。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

  4.思考第一自然段和下文的关系,理出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注音或工具书,读准词语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4.个性化朗读自己积累的词语。

  5.交流对“煎茶、源远流长、如火如荼”等词语的理解。

  6.书写生字,摘录词语。

  提醒注意“荼”与“茶”的区别,指导正确书写“荼”。

  四、听写词语,巩固积累

  1.听句子,根据句意写词语。.

  (1)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博学多才)

  (2)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像火一样红,像茶一样白。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如火如荼)

  2.结合课文内容,用听写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理清文章的顺序。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提高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听写词语,运用词语说话意在检查词语识记情况,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话:通过说话练习,我们回顾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走近陆羽。

  二、阅读活动一:理解“茶圣”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哪一个词最能准确的评价陆羽。(茶圣。)

  2.请大家结合工具书谈谈对“茶圣”的理解。(称学识和技能有较高成就的人为“圣”。)

  3.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让我们到文中找出依据。

  三、阅读活动二:说说陆羽

  1.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用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批注出自己对“茶圣”的理解。(展示课件第三屏)

  2.学生抓相关语句,扣住重点词句品析,教师根据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交流的重点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通茶艺”

  “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擅长茶艺,名气很大。)

  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江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他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水的质量,精通茶艺。)

  为什么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南零的江水来?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补充“陆羽与智积法师”的资料,加深体会。引导朗读“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3.过渡:从陆羽辨别江水的动作中我们读出了陆羽精通茶艺。陆羽被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精通茶艺吗?

  ☆“博学多才”

  圈点勾画,进行批注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批注后交流,朗读,是为了深度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意蕴。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阅读方法,又锤炼了阅读能力。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感悟,交流对主人公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

  ☆“人品高尚”“目标远大”

  “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抓住“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因势而导,陆羽拒绝做官意味着拒绝了什么?选择撰写《茶经》意味着选择了什么?引导朗读这两句话。)

  ☆“杰出贡献”“乐于奉献”

  学生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茶经》。(展示课件第四屏)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抓住“如火如荼”“日益”“不仅……还……”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内外的影响。朗读第12自然段。

  4.小结:我们抓住重点词句,相关段落进行品味,了解了陆羽。

  (展示课件第五屏)齐读。

  5.同学们现在对“茶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6.陆羽不仅精通茶艺,有较高成就,还品格高尚,堪称“茶圣”“茶神”!陆羽自己写了一首诗,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分享它。(展示课件第六屏)齐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衔接

  陆羽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茶圣”?我们是从哪几件事中知道的?

  阅读文段、资料相结合,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茶经》的内容和价值。

  陆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二、品味赏析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人物形象突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赏析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展示课件第七屏)找出最令自己欣赏的地方,并说出欣赏的理由。

  1.例:文章第一自然段由茶乡想到陆羽,简要介绍陆羽,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写了有关陆羽的三件事。因此说文章是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安排的。这样行文,文路清晰,给阅读留下捕捉重点信息的抓手。

  2.学生边读边想,交流发现。

  ☆首尾呼应——开篇写陆羽是中国茶的传奇人物,是“茶圣”,结尾写到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个事例,“撰写《茶经》”最为详细、突出,“辨别江水”较为详细,“推广茶艺”则很简略。)

  ☆过渡自然——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引出陆羽的又一个特点。

  ☆“辨别江水”一事中,抓住陆羽的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利用具体数字来突出陆羽为撰写《茶经》的巨大付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巧用关联词——第十一自然段中“不仅……而且……”说明《茶经》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第十三自然段中“不仅……还……”突出了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外的影响。

  ……

  3.小结: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三件事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人物刻画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这些方法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学着运用。

  三、布置作业

  1.读一读,背一背。(展示课件第八屏)

  品味文章写作特色,意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帮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自己领悟到的东西印象往往最深刻。这些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在作文中会经常用到。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生活中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读背茶联,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以致用。

《茶经》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陆羽——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是人们对陆羽的评价。《茶经》——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

  2.一位名人,一部名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名人,这部名著。

  二、回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是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板书) 3.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板书)

  三、品味感悟

  (一)谈话:接下来,我们继续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走近陆羽。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 (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二)理解“茶圣”

  1.这一段里,哪一个词最能准确的评价陆羽。(茶圣)

  2.请大家结合工具书谈谈对“茶圣”的理解。(称学识和技能有较高成就的人为“圣”。)

  3.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让我们到文中找出依据。

  (三)欣赏、评析陆羽

  1.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用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批注出自己对“茶圣”的理解。

  2.学生抓相关语句,扣住重点词句品析,教师根据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交流的重点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茶艺”

  A.课件出示:

  a.(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b.(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B.指名读,找出陆羽的动作。

  小结: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C.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

  理解(教材P113)

  (2)“博学多才”

  过渡:从陆羽辨别江水的动作中我们读出了陆羽精通茶艺。陆羽被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精通茶艺吗?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感悟,交流对主人公的理解。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 (3)“人品高尚”“目标远大” A.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a.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两个句子,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b. (抓住“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因势而导)毫不犹豫什么意思?(说明陆羽拒绝出任高官时一点也不迟疑。)毫不动摇说明了陆羽不放弃撰写《茶经》、推广茶艺的决心十分坚定。

  C.陆羽拒绝做官意味着拒绝了什么?

  d.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B.从这里,你感受到了陆羽怎样的精神?(板书:人品高尚、志向远大)生读屏幕选择撰写《茶经》意味着选择了什么?(引导朗读10自然段)

  (4)“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a.课件出示10自然段,指名朗读。

  b.从加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加点的词,体会陆羽的巨大付出)。

  (板书: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生读屏幕

  c.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有感情地朗读第十自然段(5)“杰出贡献”“乐于奉献”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3 a.学生反馈。学生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茶经》。

  b.课件出示相关内容:《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展示课件)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6)学习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这里写了什么故事?(周游各地、推广茶艺)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四、回顾全文

  课件出示小结。同学们现在对“茶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师:陆羽不仅精通茶艺,有较高成就,还品格高尚,堪称“茶圣”“茶神”!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崇敬之情分享陆羽的诗: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展示课件)齐读。

  五、品味写作特色(完善板书)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人物形象突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赏析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

  1.文章第一自然段由茶乡想到陆羽,简要介绍陆羽,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写了有关陆羽的三件事。因此说文章是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安排的。这样行文,文路清晰,给阅读留下捕捉重点信息的抓手。(板书)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个事例,“撰写《茶经》”最为详细、突出,“辨别江水”较为详细,“推广茶艺”则很简略。)

  3.过渡自然——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引出陆羽的又一个特点。

  4.小结: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三件事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人物刻画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这些方法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学着运用。

  板书设计:

  陆羽与《茶经》

  总写:“茶道”——茶圣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

  推广茶艺——卓越贡献

【《茶经》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茶经》教学设计11-23

《》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07-11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教学设计08-23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赛马》教学设计09-04

《泉城》教学设计09-18

推敲的教学设计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