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
的围,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2
课程资源分析
本课是《爱在人间》单元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前面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解读单元主题这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表达的主题思想明确,教学上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爱的主题,通过寻找、朗读、感受、体会对比点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教法选用
文章内容和主题比较浅显,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读懂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会表达、不愿表达;还有在表现手法上可能没有老师的启发,他们或许不能主动发现所以教学时候力求能够做到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能够表达,并且浅文深教:引导学生怎样很好地运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用自主阅读、问题引读、同伴研读、读悟交流、质疑促读、以读导写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寻找课文对比点,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的美好情感
3、能够恰当运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
学习重点
发现对比点,感受、体会它的作用
学习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谈谈对生活的认识或者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地抄写词语并造句;朗读课文23遍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都是在讲述爱在人间的故事,我们一起再次点燃感悟之火,用“有了爱就有了”说出自己的体会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一个爱的故事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既是温习感悟,也是训练学生提炼能力
问题引读
整体感知
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交流:
1、文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读出来
3、你怎样理解“哦!冬夜的灯光”这个标题?
朗读、交流、表达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主要内容以及内涵
同伴研读品味探究
这个故事在叙述的时候能让你很鲜明的感受到真情、关爱、友谊等,你能发现这种叙述的很突出的特点吗?请圈划、交流
预设:从自然环境看这个小镇有什么特点?小镇上的人的表现让我和我的妻子有怎样的感受呢?
寻找、圈划、交流
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探究内容,对本课运用的对比手法有鲜明的认识和理解
读悟交流
反馈运用
请大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一样事物或者两样事物注意要体现对比的`表达作用,要有一个突出的中心
写作、表达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体验运用对比手法之妙
质疑促读
以读导写
到第十段,文章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诗句结尾呢?试着给本文换一个结尾
朗读、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奉献你的爱心,你就会得到无限爱心点亮心中爱的灯光,照亮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灯光伴随我们成长
我们一起用充满爱意的眼光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选一个能够感动自己的故事运用对比手法描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灰暗:漆黑一片(平时)——恐惧忧虑(先前)——
偏僻寒冷荒凉(客观)
橙黄:一路灯光(此时)——不感到孤独(后来)——
温暖友谊乐观(主观)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借助工具书弄懂字词,积累字词。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积累美好的语句。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多角度地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文章主旨的重大作用。
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冬夜的灯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品《冬夜的灯光》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体会文章内涵。
1、学生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借助工具书弄懂字词。
2、思考问题:
a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找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主要内容,使之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间渗透着对记叙文六大要素的.回顾。)
b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什么含义?
一是实指,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位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
三、师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
1这位医生的感人之处在哪儿呢?他离开自己舒适可爱的家,来到奥克斯这个荒凉小镇,这里很偏僻,天气又冷,他却依然留在这里给别人看病。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出诊。
2医生出诊,极为平常,怎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冬日荒原,乡村夜路,狂风暴雪。)
3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冬夜天气情况的句子。文章7、8段写到:“堆积的乌云”是“寒天下雪的征兆”,雪后天气严寒,人会“猝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
4以上这些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除了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外,还有什么作用?(衬托气氛、突出主题。)
5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医生毅然出诊,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医生恪尽职守的高尚品质。)
6是什么力量把医生一家牢牢地留在这里而不回到舒适温暖的家呢?因为这里有温暖、友谊和乐观沿途的农家。平时,用灯特别节约,可是为了让医生顺利出诊给婴儿看病,他们开亮灯火,把漆黑一片的荒野照亮。
7这时医生的感受是什么?路虽危险,已不感觉恐惧和忧虑,“感觉就像在黑夜中经过灯塔一样”。
8我认为到第十段,文章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诗句结尾呢?结尾诗句让人们重温这个美好的故事,有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9文章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与小镇上的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对比,黑暗又更加突出深夜中灯光的亮。)
四、总结课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爱的奉献》用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吧,用金子般的爱心去点缀我们金子般的童年。下面我们在韦唯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讨论。
五、作业:课外阅读巴金的散文《灯》朱自清的散文《冬天》。
六:教后小记:
板书设计:
冬夜的灯光
莫里斯吉布森(英)
冬夜:黑暗寒冷(环境描写)
灯光:光明温暖
小镇:荒凉(环境描写)
人们:热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气氛、突出主题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4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法,能了解“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表达文章中心及语言情感抒发中的作用,积累精美语段。
3、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难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继续训练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分析理解课文。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1.播放《爱的奉献》,可以在课前作为背景音乐。
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就有一位医生,他与小镇上的人们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作品《冬夜的灯光》。
3.出示学习目标。听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吗?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学生在文中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相关语句的旁边进行批注。
5.概括课文的主题内容。(通过“我”冒着生命危险出诊,沿途农舍的灯为“我”指路,反映了小镇居民邻里和睦团结、急人所急、互帮互助的友爱,及对“我”医生冒险出诊的敬意和感谢之情,使“我”感受到了这里居民的乐观温情和友谊。)1.自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容易写错和读错的字词):偏僻,提防,引擎,熄灭,辽阔无垠,穹窿,猝不及防,婉言谢绝等。
3.谈感受
4.圈划
感动理由可能会有:
一、平时一入夜,荒野漆黑一片,当医生半夜开车去求医的人家时,沿途农家灯全部打开了;
二、平时农家用灯很节约,但给医生引路,他们把灯全部打开;
三、当医生给孩子看完病开车回家时,沿途农家的灯仍然开着,人们用自己的灯光护送医生,医生的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了,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
四、平时,医生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
五、医生在给孩子看完病后完全可以留下来,等天亮再回去,但是他没有,他心里想的是:说不定还会有病家来求诊。在朗读的基础上,扫除文字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圈划、批注,使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质疑,小组交流你在阅读时,对文中哪些地方产生过疑惑?请写出你所质疑的问题,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疑惑:
1.文章第四小节具体写病家告诉“我”他的家怎么走,而且病家认为很容易找,“我”却给他搞得糊里糊涂,路真的容易找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不容易,表明去农家的路难认,突出灯光的作用。)
2.文章第八节为什么要写“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侯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用农家平时用电的节约更能突出西部农家的互助、温暖、友谊。)
3.文章第十小节
中写到:“我就发现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句中的“恐惧”和“忧虑”分别指什么?(“恐惧”指外面已经下大雪了;“忧虑”指复杂的乡村,乡路,不认得路回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自我感知、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
小组成员合作,筛选信息,集体探究1.每个学习小组筛选出最具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参与小组的讨论,注意提醒学生多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方面筛选问题。
2.教师可以预设以下问题: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
(2)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
(4)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5)对比手法的感知作用分析。思考:①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两种颜色是什么?这两种色彩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这篇故事当中所蕴含的温暖感觉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种色彩的强烈的对比当中感受到。接下来我再请同学们仔细的把文章看一遍。再找出一些文章当中的对比之处,色彩对比也好,环境的对比也好,我前后感受对比也好等等。同时考虑一下设置这样的对比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学生可能有的疑惑: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冬夜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和温暖。)
2.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用阿瑟查普曼的诗,其用意是什么?(从内容上说,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从结构上说,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
从表达效果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3.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本文以“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在一个风雪冬夜,农家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冬夜”又喻指黑暗、寒冷,“灯光”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关爱的友情,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4. 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文章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5.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参与从学习小组中筛选出来的最具价值的问题,在集体中进行讨论。
再次朗读,加深体验请学生自由朗读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加深情感体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语段。进一步体验文字表面和文字里面的含义。
拓展能力训练在我们的身边,每天也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来说说最感动你的身边的人是谁?为什么?在教师以“爱”为主题的背景音乐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感悟身边的美。
课后作业1.请在课外查找、收集有关 “爱”的歌曲,“爱”的诗歌,“爱”的故事。
2.自选题:(1)发现身边的“感人”故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2)悄悄为他人做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按照要求,自行选择完成作业,实现阅读和实践相融合。发现“爱”,感受“爱”, “传递”爱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总体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积累美好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朗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里的握手比较有力,那里的笑容比较长久,那就是西部开始的地方。”这是一位诗人用诗句赞美了人间的一种真情。这种真情在美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哦!冬夜的`灯光》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体会文章内涵。
大家一定急切地想知道课文的内容,下面就请你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富有感情。思考:
1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什么含义?
(一是实指,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位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二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 )
三、师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
1这位医生的感人之处在哪儿呢?(他离开自己舒适可爱的家,来到奥克斯这个荒凉小镇,这里很偏僻,天气又冷,他却依然留在这里给别人看病。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出诊)。
2医生出诊,极为平常,怎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冬日荒原,乡村夜路,狂风暴雪)。
3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冬夜天气情况的句子。(文章7、8段写到:“堆积的乌云”是“寒天下雪的征兆”,雪后天气严寒,人会“猝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 ,“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
4以上这些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除了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外,还有什么作用?
5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医生毅然出诊,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医生恪尽职守的高尚品质)。
6是什么力量把医生一家牢牢地留在这里而不回到舒适温暖的家呢?(因为这里有温暖、友谊和乐观沿途的农家。平时,用灯特别节约,可是为了让医生顺利出诊给婴儿看病,他们开亮灯火,把漆黑一片的荒野照亮。)
7这时医生的感受是什么(?路虽危险,已不感觉恐惧和忧虑,“感觉就像在黑夜中经过灯塔一样”。)
8我认为到第十段,文章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诗句结尾呢?(诗中“握手”、“笑容”描绘了小镇上人们相互关怀、相互扶持的纯朴民风,而“握手的有力”、“笑容的长久”深情地表达了这种关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友谊和乐观。呼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并且以诗歌结束文章给人一种美感,和意味深长的思考。)
9文章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与小镇上的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对比暗又更加突出深夜中灯光的亮。)板书:
时间:冬夜(环境:寒冷。黑暗; 灯光:温暖,明亮)
地点;小镇(环境:荒凉、偏僻、寒冷; 人们:热情、友谊、乐观)
人物:医生(上路之前:恐惧、忧虑; 路途之中:温暖、感动)
四、总结课文。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歌曲《爱的奉献》用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吧,用金子般的爱心去点缀我们金子般的童年。下面我们在韦唯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讨论。
五、作业。
1.请在课外查找、收集有关 “爱”的歌曲,“爱”的诗歌,“爱”的故事。
2.发现身边的“感人”故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优秀 】相关文章:
《灯光》优秀教学设计02-09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12-13
《灯光》教学设计06-11
《灯光》教学设计08-28
经典《灯光》教学设计07-30
灯光教学设计08-19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4篇)06-08
《冬夜的灯光》教学设计03-08
课文《灯光》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