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1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笋”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重温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
1.播放《建党伟业》主题曲《追寻》的mv片段。(板书:追寻)
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
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颗心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过渡:我们曾追寻一句话体会京剧表演术家的民族气节!
图片
“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
2.引出课题:追寻一段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一起为那段历史拍摄视频,制作一份《“追寻”光辉的足迹》短视频。(补全课题:延安,我把你)
3.拍摄视频之前,我们需要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不朽的回忆!读题猜测,作者走进延安可能会“追寻”什么呢?(预设:事物、历史、人物、事件、地方、精神……)
(设计意图:以音乐的旋律,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结合情景朗读,感知“追寻”的含义,唤醒整个单元的“人物和事件”关联语文要素,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词与句,体会“追寻”之韵
1.初读正音,感知诗韵。
(1)自由朗读,辨析词语词语:
(预设:“炕”后鼻音,“脊”读三声。释义“满目琳琅”也作“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2)设疑生思,发现诗韵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预设:诗中“追寻”的事物;每个词的都有相同的“αng”韵。)
(3)练习朗读,相机指导(预设:借助节奏划分,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读书诗歌的声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关键词语,既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感知词义,又进一步引发思考,发现全诗押“αng”韵,体会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文体特点。)
三、感知诗中景与物,融入“追寻”之境
1.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过程中,我的眼中发现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朗读圈画,汇报交流,结合景物变化,展开想象,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分享眼中的变化,触摸时代的变迁。
(预设:从破旧的茅屋,低矮的窑洞到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电器满目琳琅,说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破车老牛的落后生产力到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的日新月异,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一去不返。)
(设计意图:俗话说:眼见为实。外在的变化显而易见,学生容易从视觉“追寻”的表象入手,引发对翻天覆地变化缘由的深层“追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感知“追寻”的内涵。)
四、穿越诗境朝与夕,品悟“追寻”之味
合作探究,借助《“追寻”光辉的足迹》视频拍摄记录单,结合背景资料深悟“追寻”的内涵。
2.汇报交流,借助《“追寻”光辉的足迹》拍摄单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1)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板书:延河)
资料:延河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当年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
(2)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板书:枣园)
资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3)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板书:南泥湾)
资料:南泥湾是一条杳无人烟的溪谷。三五九旅奉命进驻这里,自制工具搞生产。他们以惊人的毅力,艰苦奋斗三年,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4)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板书:杨家岭)
资料:杨家岭是中央领导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曾召开过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毛主席在这里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名句。
(预设: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追寻延河,就是追忆与革命者并肩战斗的岁月;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追寻伟人的足迹,遵照党的指导思想,建设美好的明天。)
2.师生合作,情景朗读体味朝夕变迁的不凡。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配乐朗读)
师:那“延河叮咚的流水”两岸不在泥泞,如今遍地繁华……
生: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师:那“枣园梨花的清香”依旧满城芬芳,这清香在述说……
生: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师:那“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崛起了斗志,崛起了新时代……
生: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师:那“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场景历历在目,点燃自力更生!
生: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过渡:孩子们,“我”从延河,追寻到枣园,从南泥湾,追寻到杨家岭。
其实,我也曾在长征胜利会师的吴起县追寻;也曾在党作战总指挥部王家坪追寻,更在顶天立地的宝塔山上追寻……甚至,把整个延安,追寻(板书:追寻)。
“我”追寻到底是什么呢?(板书:延安精神)
(预设:追寻伟人的足迹。追寻革命的岁月。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延安精神。)
成果分享:短视频预设30分钟:借助记录单,分享“追寻”过程中,分配时间最长的部分,为什么?
3.回顾诗文,锁定“作者足迹”,借助资料,串联“事件意义”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足迹、意义)
(预设:借助板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梳理概括现代诗歌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场。教学由扶到放,教师相机点拨,教在难处,教在疑处,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现代诗歌的空间。结合背景资料,层层深入思考“追寻”的意义,通过情景朗读生发对“延安精神”感悟。借助“锁定作者足迹,串联事件意义”的思路,给予学生概括现代诗歌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领悟“我”心情与志,传承“追寻”之路
情景一:中国的航天历经14年不懈努力,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如今神州登月,蛟龙潜海,高铁纵横……中国科技的飞跃中,你追寻到“延安精神”了么?
情景二:中国女排,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冉起……在中国女排拼搏里,你追寻到“延安精神”了么?
情景三:94岁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默默奉献60年,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在老红军的身上,你追寻到“延安精神”了么?
结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孩子们,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它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子里!
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揣感动与梦想,追寻“延安精神”的足迹,向着明媚的春光,向着火红的太阳,一路向前,齐读!(音乐:《我和我的祖国》)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事件,拉近学生生活情景,升华“延安精神”,扩大“追寻”的视野,从国家科学技术的腾飞,到女排自强不息的信念,到老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守……把“追寻”道路延展至诗外,传承到当代。将“延安精神”根植于心,内化于行。)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04-27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学设计05-10
你寄过贺卡吗教学设计04-15
《飞吧,你飞吧》教学设计12-30
《我写我》教学设计04-11
《我选我》的教学设计01-16
《我选我》教学设计07-21
《我想》教学设计11-21
教学设计《我的信念》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