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7-26 17:42: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设想:

  以《红楼梦》歌曲(王立平作曲)的欣赏作为贯穿文学欣赏的红线,以曲调的风格来体会其悲剧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公开课)

  教学流程:

  一、由《红楼梦序曲》交代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二、读课文宝黛相会,参译木石前盟(关于贾宝玉的性格暂且按下不提)。

  三、如此一对有情人该成眷属吧,而结果却是枉凝眉(欣赏词曲《枉凝眉》)。

  四、为什么会如此呢?要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谈起。(分析归纳课文中侧面、正面及《西江月》二词展示的宝玉性格。)林黛玉支持贾宝玉,薛宝钗规劝贾宝玉,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五、且悲剧是那样的`深沉与惊心动魄,欣赏词曲《葬花吟》。

  六、悲剧还不仅仅是木石前盟成镜花水月,金玉良缘也是美中不足(欣赏词《终身误》)。于是共同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板书:

  附歌词:

  1、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2、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3、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扌不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5、咏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6、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间,终难定!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熙凤的“才”、“德”和“情”。

  2、引导学生思考才与德的关系。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王熙凤的“才”、“德”和“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才与德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人际交往的一般过程:初遇、相识、相知。

  对经典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课本是初遇、课外阅读是相识、阅后品悟是相知。

  二、初印象:

  《林黛玉进贾府》里对王熙凤的印象:

  服饰:艳丽

  外貌:标致

  语言:圆滑

  三、再相识:

  1、王熙凤的才:

  1)胸无点墨的诗才

  2)出类拔萃的口才

  3)不让须眉的干才

  2、王熙凤的德

  1)王熙凤对贾瑞:“毒设相思局”

  2)王熙凤对尤二姐:“借剑杀人”

  3)王熙凤对张金哥和守备之子:“权弄铁槛寺”

  精于算计、心狠手辣、贪图财富的女子

  3、王熙凤的情:

  1)王熙凤对贾琏的真情

  2)王熙凤对贾母的.真情

  3)王熙凤对秦可卿的真情

  4、王熙凤的命运:

  1)、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四、后深思:才与德的关系

  王熙凤惨淡结局的原因?

  1)社会:无可挽救的末世之族。

  2)个人:有才无德,为个人利益极尽算计,精明没有人格魅力,失去人心,无人追随。

  五、永远新的“旧故事”——经典阅读、常读常新

  1)、对比新旧故事: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红楼梦》中更血肉丰满的王熙凤

  2)、阅读的意义:

  1、阅读经典,评析人物,也是在品读社会,体悟百态人生。

  2、既然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便通过阅读增加生命的厚度。

  六、课后作业

  重读一部曾感动过你的文学著作,将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3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小说阅读

  1、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清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2、梳理情节: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认清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

  (3)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有关联的人物、事物。

  3、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提供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所

  (3)反映时代社会特征

  (4)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境

  (5)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6)暗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3、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4、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稳)

  5、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6、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此作部分摘录如下:

  贾宝玉——假宝玉林黛玉——怜待玉薛宝钗——削宝拆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甄宝玉——真宝玉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贾化——假话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秦钟——情种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抱琴--元春的大丫头,司棋--迎春的大丫头,侍书--探春的大丫头,入画--惜春的大丫头)

  秦业——情孽仁清巷——人情巷十里街——势利街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怡红院——遗红怨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王熙凤:站在冰山上孤零零的雌凤。(一说“亡西风”或“枉为犀利的女子”)

  7、选段在作品中的位置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预习自测

  1、积累字词的读音。

  阜盛()

  绾着()

  内帏()

  盥沐()

  两靥()

  忖度()

  嗔视()

  茗碗()

  懵懂()

  憨顽()

  纨跨()

  敛声屏气()

  2、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厮:

  纳罕:

  敛声屏气:

  憨顽:

  懵懂:

  潦倒:

  纨跨:

  膏粱:

  探究题

  读课文,首要探究课文文题,“眼睛是心灵的叛敌”,文题如眼睛,由文题可以知道文章大概内容。你从文题“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写出来。

  当堂训练题

  下面是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和贾府布局图。

  1、从图中找出选段中的对应的人物及他们的关系。

  2、试在荣国府平面图上画出林黛玉进贾府走过的路线。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二、重、难点

  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大意。

  2、默读课文,疏理小说情节,圈划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句。

  3、鉴赏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的录音,勾起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回忆,营造气氛。

  2、作者简介及《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作品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优美生动,描写人物血肉饱满,个个鲜明,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写作规模宏大,结构谨严。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图示如下:(板书)

  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3、学生自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二、作业布置:阅读反复课后第三题,勾画出展现人物性格的主要语句

  第二课时

  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一、二集,对比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代人物形象

  结合电视剧和课文,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别是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阅读古代小说的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方法:

  1、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特点。

  2、从分析宝黛及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入手,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

  《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王熙凤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肖像、语言、动作

  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

  见风使舵、笑里藏刀

  黛玉有极强的自尊心、美貌多情肖像、言行

  谨小慎微、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肖像、言行

  似傻如痴离经叛道正面描写和侧面

  宝玉封建贵族的叛逆者描写相结合

  具有反抗封建束缚

  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的布局装饰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贾府这样奢华的环境中,生活着一些什么样的任务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节选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的?

  (1)对肖像的描绘

  特别的服饰:珠光宝气——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特别的容貌:“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的本性。

  (2)见黛玉时的言行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嫡亲的孙女”“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该打该打”——善于奉承随机应变

  (3)回王夫人话

  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事。(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小结:精明能干、惯于权术、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笑里藏刀

  关于林黛玉

  (1)、原文中哪一句话能说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2)、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妹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执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林黛玉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肉地疼她,宝贝似地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3)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

  ——众人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度不凡;他们更多地注意到黛玉的外在形象,宝玉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他眼中,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俏丽,极富神韵。而她给宝玉最深的印象是“眉尖若蹙”,这难以舒展的眉头,愁苦抑郁的`心情,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种基调。

  (4)、阅读文中对林黛玉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①心理:第一段描写体现其细心、多虑、自尊

  ②语言:两次有关读书问题的得体回答:小心谨慎、谦恭得体、随机应变

  ③动作:两次让座的描写:谨慎小心、谦恭推让、知书达理、举止得体、聪明懂事入乡随俗的世故人情

  小结: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

  2、关于贾宝玉

  (1)、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找出相关语段,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11、12段。从两方面,一是王夫人嘱咐林黛玉的话;二是林黛玉原先在家听母亲所说。按封建正统观念,男儿应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宝玉喜怒无常,厌恶读书,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与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格格不入,所以贾府内外的人甚至连亲生母亲都贬斥宝玉,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2)人物出场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方面:①外貌描写

  ②用两首《西江月》

  ③通过语言动作刻画

  ①第14段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华美高贵,突出宝玉在贾府受宠的地位;再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的年轻公子。作者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

  ②语言,动作

  A、语言——给黛玉取表字。体现了宝玉对这个妹妹的喜爱,平等观念。

  B、动作——摔玉。正是他叛逆性格的充分表现。

  ③《西江月》词:略

  小结:眉清目秀英俊多情似傻如痴离经叛道封建贵族的叛逆者,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04-22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12-12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08-08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3-03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02-09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04-2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4-14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汇总15篇]05-14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