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7 16:53: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经典)《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5篇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 5/6-4/92/3 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师:观察这几个算式,他们都是有关分数的计算,里面包含了加减乘除还有小括号,想一想,它们的运算顺序是这样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出示:同学们买了60米的彩绳,做大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3,做小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绳?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 (2)60(1/3+1/2)

  =20+30 =605/6

  =50(米) =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等式连接起来,(=)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习

  3/420/17-3/43/17 6-6/13-7/13 (5/6+3/4) 12

  师:如果把最后一个算式的字母6换成7,4换成5,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还简便吗?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做此类计算题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样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你会解决这类问题了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 1/2 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则混合运算歌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平气和不烦燥,

  【教后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要想上好计算课,一定要熟悉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开展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这样的计算课堂一定会告别枯燥,焕发课堂的活力,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红花朵数的1/3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41/3,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结合思路理解运算顺序,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还让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简便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在解决中国结的问题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分析问题思路时,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够,没有让学生完整的思路。

  2. 由于我感觉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为了赶进度,留的时间过于少,使学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的一节课,前两节学了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两节的铺垫,本课内容偏重于综合应用,计算难度不小。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经过了乘除法的简单混合运算,加上小括号后计算顺序完全不一样,学生计算起来容易把括号丢掉,因此,本课的教学难度较大。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3

  教学目标: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对比,让孩子们认识括号的作用,开门见山,一目了然】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7×(7-5) (77-42) ÷7

  =7×2 =35÷7

  =14 =5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让孩子们掌握带括号计算的真谛,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合作探究的乐趣,为孩子将来团队意识的建立提供帮助】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问题: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带括号计算的顺序,体会括号的作用】

  拓展: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孩子们将前面学过的知识练习起来,从而达到孰能生巧的效果,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在混合运算中,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反思:本课教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极容易把括号丢掉,因此让孩子们理解括号的含义以及用法就特别重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熟练应用,所以我设计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帮助孩子们理解括号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爱上计算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 =96(元)

  =96(元)

  答:一共要付96元。

  教学反思:

  一得:

  一失:

  一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37+26=76-39=605+59= 30×23=

  12×8= 27+32=48+27=4500×20=

  二、新授: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2)综合:12×3+15×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240÷6-2×1745-20×3÷4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维拓展:

  4. 把下面三组用字母表示的算式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⑴ a × b = c ⑵ x ÷ y = a⑶ y × b = x

  X – y = ax × y = b a ÷ b = c

  X + y= b b – a = ca +y = x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小朋友们喜欢玩积木吗?你是怎么玩的?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玩积木,在玩的过程中除了能体验玩积木的快乐,还能探究数学的.奥秘。

  二、你说我讲

  1、连乘计算

  课件出示积木图1。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发现2个一组,一行有4组,摆了3行。

  生2:我发现2个一组,一排有3组,摆了4排。

  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算出一共摆了多少个积木吗?

  师:请小朋友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答题卡1上。

  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

  生1:我先算的是一行有几个,这是4个2,2×4=8(个),再算3行有几个,3个8,8×3=24(个)

  生2:我的算式是2×4×3=24(个),先求1行有多少个,再求3行一共有多少个。

  师:真聪明,你列了一个综合算式。老师把这个算式记在黑板上。(2×4×3=24)

  师:咦,你为什么把2×4写在前面?

  生:我先算的是一行有多少个积木,是4个2,所以2×4=8.(师在2×4的下面板书8),再算3行,8×3=24。

  板书:2×4 ×3=24(个)

  8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先求一行有多少个积木,哪个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的算式是2×3×4=24(个),先求一排有几个,2×3=6(个),再算4排有多少个,6×4=24(个)

  师:这位同学也用了一个综合算式来算,(板书:2×3×4=24(个))你为什么把2×3写在前面?

  生:我是先算一排有多少个积木,2×3=6,再算4排有多少个积木,6×4=24。

  板书:2×3×4=24

  6

  师:说得很有条理,看来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回想刚才的计算过程,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试试看。

  2×3×5= 3×3×2=

  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连除计算

  师:学会了连乘的计算顺序,你会计算36÷6÷2吗?

  生尝试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先算36÷6=6,再用6÷2=3.

  师:这种算式叫什么名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它叫连除,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板书课题:连除)

  师:你学会了吗?那老师就考考你,敢不敢接受挑战?

  24÷6÷2= 32÷4÷2=

  3、乘除混合计算

  师:课件出示积木图2.

  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行摆8个,摆了2行。

  师:如果摆4行,每行摆几个?你能算出来吗?生尝试解决。

  师:谁来说你的算法和理由?

  生:我的算式是2×8÷4=4,2×8先求一共有16个积木,然后摆4行,除以4,算出每行是4个。

  师:说得真好。

  (板书:2×8÷4=4(个))

  16

  师:你会计算15÷3×5吗?

  生独立计算。

  师:这两道算式是乘除混合计算,(板书课题:乘除混合)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也是从左往右计算。

  师: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怎样的?

  生: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2.3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例1,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我了解到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并且能够正确按照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2/3+1/6=   3/8-1/4=   4/7×2/5=   5/9÷5/6=

  完成后,抽几个学生汇报结果,并分别说一说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2、教师告之学生:今天我们就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评析: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需要先掌握一步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通过复习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极回忆,并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后续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师:前面学习过哪些混合运算呢?

  学生:学习过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计算这些混合运算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回忆,提出了学习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三个关键问题: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和书写形式。在多位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了总结,并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和研究重点。

  从刚才的练习中,我知道同学们对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乘除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怎样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呢?这就要研究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预设一:

  如果学生能够推理出答案,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询问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同时,让其他学生理解这种推理方法是通过对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类比来实现的。

  教学预设二:

  如果学生不能猜出,教师则先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顺序,然后明确告诉学生,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在学生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师:我们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后,就可以试着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例1:3/4-3/4×1/6

  2/9÷[(1/2+1/6)×4/3]

  先抽学生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第一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第二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②3/4×①1/6

  2/9÷③[(1/2+①

  1/6)×②4/3]

  然后抽学生在黑板上来计算,让其他学生注意这个同学的计算顺序和书写形式。计算完后从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对这个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一是计算顺序对不对,是不是按照刚才讨论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的;二是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三是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给学生布置练习二十一中的1、3、4题,其中每题都有不同类型的括号,包括小括号、中括号和无括号。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作业交上。随机抽取几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进行全班订正。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重点抓“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和书写形式”这样三个关键问题,这就是混合运算教学的重点,这样从讨论内容和评价内容突出这三个关键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教学重点突出。

  2、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了。同学们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呢?

  建议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作为例题教学。

  教师:你准备怎样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呢?能把你的方法先说一说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先算出做学具用了多少纸?再用3/4m2来减去用的纸,就能算出还剩下多少纸?

  教师:按照你的意思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3/4-3/20×4,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按照我们讨论的解题方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先计算使用学具所消耗的纸张比例,即3/20 × 4,再用3/4减去所使用的纸张数量,即可得到剩余纸张的比例。

  教师: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又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法,也就是先算3/20×4,再算减法。

  教师:按我们列式时解题想法的计算顺序和写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吗?

  学生:是一致的。

  教师:说明什么?

  学生:这说明我们列出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是正确的。

  教师:像这样检查自己写的算式是否正确?你们会了吗?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并在全班交流时分享你们的想法和做法。请描述你的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说明你的想法和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一致。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将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我们会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一致性,以此凸显混合运算顺序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按要求添括号)

  教师出示:2÷3/4-1/2×5/8,提问:如果这道题要求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该怎样添括号?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判断是否正确。

  同桌按上题要求互相练习剩余两题。抽学生作业在视频台展示并评价。

  2、练习二十一第1题剩余题目,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2、3、4、5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一排楼房的图片、连成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列式的方法可能有:(板书)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板书:连乘算式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1、一只小燕子孵出以后,一天要吃35只害虫,5只小燕子30天要吃多少只害虫?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7×9×8517-216÷618×(86-27)224+25×28

  五、布置作业:教材47页第3、5题

  六、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连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7——29页内容。教学目标:

  1、会利用方程表达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的结果。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尝试让学生自己先画图,试着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找出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找到题目中最基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生搜集到生活中的关于“节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今天看到有很多老师来,我们六(5)班很多同学早就按捺不住想要好好表现一下了,马上给你们展示的舞台。

  1、解方程。 6x?4312x?9

  2x?x?7

  ?x?6

  8x?

  7453说一说解方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2、填一填,然后说一说各题中两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1)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的人数少,五年级的人数是六年级的()。

  (2)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今年产值是去年的()。

  3、解决问题。

  小刚家七月份用水14吨,八月份用水比七月份节约了,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水,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3月22日)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都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是呀!我们要节约用水,就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2、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三)

  三、数量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老师家八月份用水12吨,比七月份节约了,七月份用水多少吨?

  2、读一读。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估一估。

  八月份用水多?还是七月份用水多?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4、画一画。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1)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指名板演。

  (2)全班交流。指画线段图的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作图步骤。其他同学可对他的分析建议或者补充说明。

  讲评时,老师引导学生:

  想一想:先画七月份的还是先画八月份的?为什么?明确是把单位“1”的量拿来平均分,所以要先画出单位“1”的量,即先画七月份的线段图。

  还要引导注意:八月份比七月份少的那段要用虚线表示。别忘了在线段图中标出已知数量,用?标出要求的数量。

  5、写一写。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

  线段图形象清晰地表示出了题意,你能根据线段图列出数量关系式吗?自由列。

  6、算一算。利用等量关系计算。

  我们用线段图和列等量关系式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利用等量关系算一算。生推荐或自荐上来板演。

  7、查一查。

  (1)你能对你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吗?生自由检验。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2)检验刚开始上课时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改题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都比较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一下,看看你还有没有办法解决。

  (师把题目中的“比八月节约了”改成“比八月多用了”,问题不变。)

  师:这一次也请你先估计一下哪个月用的水少,再画一画线段图表示一下题中的数量关系后计算。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讨论交流比较热烈。

  2、以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的小窍门”为情境设计练习题:“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淘气家从自家的坐便器水箱做起,在水箱中放入了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现在马桶的水箱每次用水是20立方分米,比原来节约了1/3,你们算一下马桶原来用水多少立方分米?

  五、总结评价,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类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分析解答?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1题和第3题。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三)

  老师家八月份用水12吨,比七月份节约了,七月份用水多少吨?

  (线段图)

  解:设七月份用水X吨。解:设七月份用水X吨。

  x-X=12(1-)X=12 X=12 X=12 77X=14 X=14答:七月份用水14吨。

  答:七月份用水14吨。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单位“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分数减法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2、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它的2/5,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没用?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9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

  教学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三年级有43名学生,平均每人每学期用4本练习本,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多少本?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

  教师同样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师让学生翻开书第11页,自己解答题目: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这题要求的是新增加5台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多用电的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且检验。检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检验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带着集体进行检验。

  第一单元

  2.做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且进行检验。

  3.做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提问:怎样把上面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想上一节课的第4题里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然后问:想一想,怎样把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把所改变的题目写在黑板上:15辆汽车一年可以节约10800千克汽油,平均每辆汽车1个月节约汽油多少千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选做练习三的第11*、12*题。

  这两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做,教师个别辅导。

  第11*题,可启发学生想:根据“每组人数相等。”这个条件联系前面的已知条件,就可以确定是把180个同学平均分成了9组(5+4组),每一组的人数是180÷(5+4)=20(个)。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个同学,就是求5个组是多少人,即20×5=100(个)。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180÷(5+4)×5=100(个)。

  第12*题,可启发学生想:要想求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4860千克,求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这是我们刚学过的连除应用题,我们会解答。求出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3200千克。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练习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74-26=

  3.6+5.4=7.4-2.6=

  2、递等式计算

  36+18+64125-27-73

  二、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三、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不计算,你知道谁的得分高?

  生4:5号选手的得分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通过估算的`方法知道的……

  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解决“5号选手比9号选手的总分高多少?”这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师:这道算式里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9.43-8.65-0.40

  =0.78-0.40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四、拓展训练

  2.35+4.28+0.65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加简便?

  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要注意什么?

  五、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异同?”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1

  一、标准分析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不少内容,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请小组合作,讨论整理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三)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只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第二:只有乘、除法混合的运算,也是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第三:加、减、乘、除法混合的运算,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第四:算式中有括号的,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五)整理总结

  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混合运算,我反问一句,四则混合运算指的是什么呢?

  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没有括号的,一种是有括号的。没有括号的算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加减混合或只有乘除混合,这样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六)巩固练习

  1、P12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的结果,评议订正。

  2、P12做一做第2题。

  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P14第四题。

  下面各题,看谁做得都对。

  75+360÷20-572-4×6÷3

  75+360÷(20-5)(72-4)×6÷3

  (75+360)÷(20-5)(72-4)×(6÷3)

  教师巡视纠正。

  4、课堂作业

  (七)课堂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口算卡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3、小结

  4、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加减统一为加法对简化计算所起的作用

  2、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讨论、积极思维探索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设问题情况

  +(-1)-(-2)+(-3)-(-4)+(-5)-(-6)……(-50)

  鼓励学生发言、讨论交流

  1、出问题

  (1)如何解该?

  (2)如何将减号进行转变?

  三、新课讲授

  根据上题,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是先把它化为有理数的加法,即加减统一成加法

  例:(-8)-(-10)+(-6)-(+4)如何统一成加号?

  省略加号如何表示?-8+10-6-4

  注: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刮号与它前面的加法省略不写

  如何读呢?

  按和式读做“负8,正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做负8加10减6减4

  例1、把(+1)+(-3)-(+2)-(-4)-(+6)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解:原式=(+1)+(-3)+(-2)+(+4)+(-6)

  =1-3-2+4-6

  学生板演,练习用两种方法读出

  例2、计算

  (1)-24+3.2-1.6+3.5+0.3

  (2)0-21+3-(-0.5)-(-6)-(+4)

  解(1)因为原式表示-24,3.2,-16,-3.5,0.3的和,所以可将加数适当交换位置,并作适当的结合进行计算,即

  -24+3.2-16-3.5+0.3

  =(-24-16)+(3.2+0.3)-3.5

  =-40+3.5-3.5

  =-40 .

  (2)0-21+3-(-0.5)-(-6)-(+4)

  =0+(-21)+(+3)+(+6)+(-4)

  =-21+3+6-4

  =(-21-4)+(3+6)

  =-25+9

  =-16

  提问:如何解?(多种方法)

  法一:按正常顺序来解(从左到右)

  法二:运用简便方法来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运算律?该如何灵活运用?

  如何使得计算简便?

  1、正数和正数放在一起,负数和负数放在一起

  2、互为相反数的放在一起

  3、同分母的放在一起

  4、能凑整的放在一起

  四、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和的形式,并说出他们的两种读法

  (1)(-12)-(+8)+(-6)-(-5)

  (2)(+3.7)-(-2.1)-1.8+(-2.6)

  2、计算

  (1)-30-11-(-10)+(-12)+18

  (2)3 1/2-(-21/4)+(-1/3)-0.25+(+1/6)

  五、小结:

  1、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注意点

  (1)互为相反数放在一起

  (2)同分母的放在一起

  (3)能凑整的放在一起

  (4)小数与小数放在一起,整数与正数放在一起(等等)

  六、作业:P47习题2.8(2、3)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较难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卡片)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100÷5等于20,再乘以3)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乘除法连继计算时中,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脱式过程中要按运算顺序划出运算顺序线,还要做到“三核对”,一要核对从书上把题抄到作业本上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二要核对从横式抄到草稿竖式的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三要核对把草稿竖式上的得数,抄到横式上是否抄对,有无遗漏.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 (2)(440-280)×(300-260)

  =160×(300-260) =160×40

  =160×40 =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2)题是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同时脱式计算.两种形式脱式都是正确的,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做一做: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投影)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2.判断.(准备“√”“×”反馈牌)(投影)

  (1)45+55÷5-20 (2)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 ) ( )

  (3)48+20÷4×5 (4)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200-100

  =49 ??=200

  ( ) ( )

  3.在□内填上得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4.根据下面两组题目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1)96÷8=12 (2)12+24=36

  12+18=30 36÷9=4

  84-30=54 4×5=20

  列式:________ 列式:________

  5.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是三步,而且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出现了两个小括号.所以,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也和解应用题一样,要先审题,看看题目中含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决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

  作业:第92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资料〔四则运算顺序〕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先算乘法和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简称“先乘除,后加减”.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 );中括号,记作[];大括号,记作{ }.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减)乘,除加(减)除混合运算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法则,在运算顺序上不会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根据具体内容,重点放在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之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5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习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学习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习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27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3-21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9-27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18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12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篇03-27

只含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05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02

混合运算说课稿07-09

《混合运算》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