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5 14:35: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篇[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篇[优]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复习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用面积公式来算面积。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与比较等方法去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通过让学生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关键: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先出示长方形图,再出示正方形图,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

  你们真聪明,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格子,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利用面积公式来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利用平移,半个格子凑整及轴对称图形特点求图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平移成为长方形,2个半格凑成一格。轴对称图形只要数一半,乘以2就能算出整个图形面积。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为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变成

  为正方形来计算出面积。把2个半格合并成一格,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快速计算出面积。

  二、新授

  1.激发学习兴趣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教案

  这2个不规则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究竟是哪个图形面积大呢?

  今天这节课就具体来研究它们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课题)不规则图形面积

  2.图形A 我们先观察图形A,你有办法计算它的面积吗?

  A、小组讨论

  B、汇报各种计算的方法

  5×4-4

  2×5+3+3

  4×3+2+2

  4×4……

  C、电脑演示并且总结出割、补、移三种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割的方法:4×4=16 补的方法:5×4-4,这两个方法!

  师总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3.图形B

  图形B也是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吗?

  独立思考,然后把结果写在纸上面。

  交流:(利用补的方法将它转变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4×4=16

  电脑演示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师:现在可以知道图形B和图形A谁大谁小吗?

  要准确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计算,在计算时方法越简单越好。

  三、巩固练习

  这里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一画,说一说,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交流)

  说说:求凸出来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求凹进去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小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熟练掌握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

  重点难点:

  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媒体,介绍嘉年华。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算式:60×4=240 (板书)

  看看同学们是否算得对?(媒体演示)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生:“先用个位上数与7相乘再用十位上的数与7相乘。”

  探究二

  师:“竖式计算,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把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好,只要计算两步,第一种要计算三步。”

  小结:因数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再把因数末尾所有的0添上。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谁算错了?错在哪里?”

  生:“第一位同学十位上的0没有和4相乘。”

  小结:因数中间有0时,别忘了也要相乘。

  探究四

  分析题意,列式计算

  师:“15×4+18,先计算什么?”

  生:“先算15×4”

  小结:计算中应注意先乘后加。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200×15

  学生独立完成。

  师:做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练习二

  1、出示三道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2、出示一道递等式。

  师:递等式中要注意先乘除后加减,我们再来练习一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准!

  练习三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①:“乘法的竖式计算一般把数位多的方在上面,从个位算起。”

  生②:“因数中有0,0也要计算。因数末尾有0,可以巧算。”

  生③:“递等式计算要先乘除后加减。”

  …………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1、用竖式计算

  ⑴ 8×200 ⑵ 1020×50

  2、递等式计算

  ⑴ 127×4-239 ⑵ 42+158×6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5-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6-23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优秀1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28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优秀12-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通用2篇)05-12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