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2023-03-15 18:24: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过程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过程设计15篇

教学过程设计1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泡茶,激发幼儿对花茶的兴趣,知道花也能泡茶。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各种花茶的名称。

  3、感受粗浅的茶文化,尝试以茶代客。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花茶若干,一次性透明杯若干,小勺若干,开水壶(茶桶)六只,各种花的字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语言导入

  玩了“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个游戏,累吗?(累)现在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休息、喝水)对啊!我也累了,看看,这里有水吗?(有,幼儿桌子上的`茶杯里有白开水)喝吧,喝吧!

  2、情感深入

  哈哈,我可是第一次和你们做游戏哦,来为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成功干杯(幼儿在位子上举杯)(让幼儿发现我的茶里有东西,而且是有颜色的)想知道为什么?好,可以!

  二、体验理解

  1、认识可以用来泡茶的花

  那你们先来看看,我的茶杯里有什么?(幼儿观察后回答——花)真棒! 找找啊,花在哪儿啊?对。在你们的桌子上,认识吗?哦,不认识,那怎么办啊?(幼儿想办法认识)这样吧,我们请今天来的客人老师告诉我们,你拿好你想知道名字的花的名字卡,找客人老师问,它叫什么名字,喝了之后对我们有什么作用?知道后可要记住哦,把它告诉你周围的好朋友,这样不就都认识了吗?(幼儿开始行动,并要求幼儿认识后将字卡放回原处。)

  2、了解粗浅的茶文化

  来吧,把你认识的花名告诉大家吧!(要求说话完整)告诉你们哦,我们中国,是茶的故乡,就象常州是我们的故乡一样,所以呢,这个泡茶啊,可有讲究了,让我先来泡一杯茶吧!(

  教师示范,并用语言讲解步骤)

  3、尝试自己动手泡茶

  幼儿自己泡茶,并说说自己泡的茶:什么名字?什么颜色?味道如何?

  听清楚要求和值得注意的事项

  *茶叶不能放很多

  *水只能倒半杯

  *当心开水烫,注意次序

  *细心观察,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2

  设计意图:

  连环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他们相依相伴。连环画中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通过画连环画、编故事,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本周我班主题活动《形形色色的动物》,我设计了一个大班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活动《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与孩子有着不解之缘,与动物的交往几乎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孩子都曾经饲养过蚕、小鸡、小鸭、小狗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不同生长过程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本次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画连环画的形式简单表现出动物的生长过程,激发他们探究奇妙的动物世界,自主地认识动物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热爱动物的情感,并能珍惜它们、爱护它们,让人与动物成为和谐的整体。

  活动目标:

  1、了解连环画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创作连环画,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创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尝试用连环画的形式简单表现动物的生长过程;

  3、培养孩子们热爱动物的情感,并能珍惜它们、爱护它们。

  活动准备:

  1、IBM电脑教育软件,PPT课件《乌龟的生长历程》,多媒体电脑,照相机;

  2、事先让孩子了解一些动物的.生长过程,活动室周边悬挂一些动物生长过程的图片;

  3、绘画用的纸、笔若干。

  活动重点:

  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活动难点:

  尝试用连环画的形式简单表现动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拍电影。

  1、出示IBM电脑教育软件中的“拍电影”游戏,让孩子操作玩一玩。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时候能放出电影,有时候不能放出电影来呢?启发孩子说出排对了图片的顺序就能放出电影来。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动物的生长也是如此,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慢慢地从小长大的。

  二、制作电影。

  1、请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幼儿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教师演示PPT课件,让孩子在欣赏乌龟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了解连环画的基本特点:由几幅能够表现事物发展顺序或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图画组成的一种绘画形式。

  3、请幼儿来当电影制作人,尝试制作电影。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用3~4张色纸画出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画好后在纸的右下角按动物的生长顺序编上页码。

  4、幼儿尝试画连环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三、看电影。

  1、教师用照相机将幼儿画好的连环画拍下来,并输入电脑,制成简单的幻灯片播放给大家看,并请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生长,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2、请孩子将自己制作的连环画拿给客人老师看,并说说该动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延伸:

  1 请幼儿与家长一起为连环画制作封面与封底,把它制作成一本科普书。

  2、把幼儿自制的书放在区角里供孩子平时阅读、讲述用。

教学过程设计3

  人教版必修四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过程:

  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角逐称职泥淖引擎犄角狭隘尴尬旮旯包庇内讧畸形蹉跎刽子手徘徊纨袴内讧 箴言桎梏鞭笞 庇护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处境/处所贝壳/地壳哄闹/起哄禁止/情不自禁/睡觉/觉察给予/送给参谋/参差牵强/倔强悄悄/悄然无声提心吊胆/提防学校/校对刹那/刹车臭名远扬/乳臭未干伺机/伺候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3)、读下面的几则绕口令:

  ①、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②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三、新课推进: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一)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二)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三)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龟兹(qiūcí)单于(chányú)炮烙(páoluò)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仇(qiú)单(shàn)朴(piáo)查(zhā)区(ōu)

  召(shào)逢(páng)种(chóng)万俟(mòqí)尉迟(yǜ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误读现象,收集整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和异读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4

  讲评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知识点。

  2、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剖析、矫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学习目标:

  认真细致进行错例分析,用心思考,积极交流,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体会数学方法和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典型错误的剖析与矫正。

  讲评过程:

  一、 整体回顾、介绍本次考试情况

  1、本次考试平均分87.3分,及格率94.1% ,优秀率68.6%,最高分 110分,最低分21分。

  2、根据本次成绩对前五名和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成绩前五名:李俊宁110分,翁睿110分,张蒙丹110分,杨蕾,王烨,石殊凡,赵欣瑶,时若莹,沈建翔,王朝晖107分。进步比较大的前五名学生:张琼月,刘子璇,董志强,吴姝静,张轩。

  二、教师分析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表现在不认真审题,不细心答题,如第6小题结果没有化简,第16小题没有注意x与y的顺序,第五大题的应用题,有的同学没有按题目

  的要求解,等。

  2、部分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强,表现为计算速度慢,计算的准确率低,不能灵活的使用运算律及一些运算方法。如第1小题判断四个数能不能成比例的技巧,解比例时的一些运算方法,等。

  3、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第2题,有部分学生按边长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题,有的同学先算面积,然后再用比例尺算实际面积,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于附加题无从下手,等。

  三、学生自我分析试卷

  学生的有一些问题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做错;有一些是自己的知识不够牢固,经过自己的学习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有一些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再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象这一类的问题肯定可以学生自己处理好,那么就不需要老师来帮忙,只要给以时间和信心就可以了。

  四、小组内互帮互助学习

  当学生的问题自己解决掉自己能解决的之后,这时转入学生的互帮互助阶段,在小组内由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在这个阶段由学生给学生讲解达到学会的目的。组内都不会的问题就由组长记录并交给老师。

  五、老师组织讲解

  根据各小组的统计,根据各组情况由多到少(不会的小组数)的

  顺序来解决。经过了两次纠正(自纠和互纠),学生的问题基本解决,剩下的问题再由老师组织,让会做的小组给同学们讲解。讲解题思路,老师适当补充、引导、评价。

  六、老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相互帮助有没有成效要靠自觉,老师可以检查,拿出一部分比较有意义的,需要老师来讲解的问题检查学生,顺便让学生说出老师要说的话,然后有必要就补充、评价。让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考察内容解题技巧。

  七、当堂检测

  1、用2、4、8、4、写出比例式:( )。

  2、行驶的路程一定,则车轮的周长和它的转数成( )比例.

  3、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图上长6厘米,则比例尺是

  ( )

  4、若5X-7Y=0,X:Y=( ) 5、在比例尺是1:200的图上,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3㎝,

  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6、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需要86块。如果改用边长是2分米的方砖要( )块.

  当堂检测:

  1、用2、4、8、4、写出比例式:( )。

  2、在A×B=C中,当A一定时,B和C 成( )比例.

  3、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图上长6厘米,则比例尺是

  ( )

  4、若5X-7Y=0,X:Y=( ) 5、在比例尺是1:200的图上,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3㎝,

  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篇二: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

  数学单元试卷讲评课通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系统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解题的'方法及拓展。

  2.课前学生独立订正——课上教师总体分析——师生互动,重点讲评、拓展。

  3: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自觉查漏补缺,认真订正试卷错误。 教学重点

  1、教师根据学生试卷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归纳、整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答题方法、答题思路上的欠缺,使试卷分析更有针对性。

  2、要求学生课前独立订正试卷,自己查漏补缺,最后确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与考数40人及格数40,其中成绩较好的有; 杨嘉欣 杨 荷 成绩比较差的有:陈昌裕 曾庆渊 林 鑫

  (一)试卷整体分析

  分析试卷:

  1、检测题的形式与平常要求一致。

  2、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基础知识、知识的应用安排较合理。

  3、难度系数偏低。

  分析学生:

  1、答题不够规范,部分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

  2、填空、选择部分做得较好,拓展部分问题较多。

  (二)重点题目分析及知识拓展

  第一题,考察知识点为XX的意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审题不清。解题方法:①确定关键词;

  ②第二题,判一判。考察知识点为是否理清易混淆的概念。

  第三题,选一选2。重点是对XX的理解。

  第五题,解决问题4。XX情况,对学生有难度,需要帮助。

  (三)其余题目,学生讲评,教师适当补充。

  小结:希望同学们认真订正,从中汲取经验,使知识和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四)跟踪练习

  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是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避免讲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遵循先“生”后“师”,先“筛”后“讲”,既“点”又“面”,明“路”后“果”的方法来上好单元评析课。

教学过程设计5

  【活动意图】

  小鸭和鱼是孩子们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动物,他们喜欢做小鸭捉鱼的游戏。通过做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同时还可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进行初步的环保意识教育。为此,我设计了小鸭捉鱼这一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练习抬着走,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

  2、培养幼儿讲卫生、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进行初步的环保意识教育。

  【活动准备】

  1、木质斜坡4条(代表4条小路)。

  2、塑料筛3只;鸭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塑料玩具鱼、塑料棒、小树模型、废纸团、废纸筒、树叶、饮料罐等若干;《母鸭带小鸭》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老师、幼儿分别扮演鸭妈妈和小鸭的角色,随《母鸭带小鸭》音乐旋律模仿鸭子做运动动:鸭子捉鱼(弯腰点头)、鸭子蹲、鸭子扑水(跳)。

  二、游戏活动

  1、教师说明游戏的名称及玩法,并示范走斜坡的基本动作要领。

  教师带领幼儿听着音乐走到四条小路的起点分别站好,说明游戏的名称及玩法,小鸭捉鱼回来时必须从小路的两边跑回来,并把小鱼放在筛子里,下斜坡时要注意中心,两手侧平举。

  2、进行小鸭捉鱼游戏。

  (1)初次捉鱼

  鼓励幼儿勇敢走过斜坡,并站在斜坡旁进行保护,及时纠正幼儿走斜坡时的.动作。

  (2)再次捉鱼

  幼儿再去捉鱼时,发现没有鱼了,只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垃圾)。老师问“小鸭子,池塘里发现什么了什么事?有垃圾,池塘的水会变得怎么样呢?怎样才能使池塘变干净?”引导幼儿回答并动手收拾垃圾。

  (3)垃圾收拾完,继续玩“捉小鱼”的游戏,幼儿游戏2—3次,把小鱼捉完为止。鸭妈妈带领小鸭子听着音乐模仿小鸭抬着鱼回家。

  三、活动评价

  小鸭妈妈表扬合作认真、“抬鱼”本领强的、讲卫生、爱劳动的小鸭子。

  【活动延伸】

  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小鸭捉鱼(或捡垃圾)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捉的鱼(捡的垃圾)最多,并安全抬回家(放入垃圾箱)。

教学过程设计6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7

  《反垄断法》第17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低买高卖)

  (二) 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掠夺性定价)

  倾销:具有市场竞争地位的企业把其产品价格定在生产成本之下,在其竞争对手被排挤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滥用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一行为之所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因为它违背了公认的商业道德而不具有合理性。但如果行为人拥有市场支配地位,进而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则这一行为即可以被认定为限制竞争行为,受反垄断法的调整。

  (三) 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拒绝交易)

  (四) 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特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独家交易)

  (五) 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是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搭售)

  (六) 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差别待遇)

  (七) 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三、经营者集中

  (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股份、资产以及3)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

  2、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1)横向集中

  是指因生产或者销售具有可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而处于相互直接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之间的集中。

  2)纵向集中

  是指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彼此之间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但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集中,亦即某种产品的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合并或者上游经营者与下游经营者之间的'合并。

  3)混合集中

  一般指既不存在竞争关系也不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并,即跨行业的企业合并。

  3、法定情形

  《反垄断法》第20条规定的【禁止经营者集中的情形】

  (一) 经营者合并;

  (二) 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 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与审查

  1、申报制度

  1)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制度分为事前申报制度和事后申报制度。

  我国《反垄断法》采取的是事前申报制度: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前向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2)经营者集中申报豁免(经营者集中为改变其整体对外市场份额状况的情形)

  《反垄断法》第22条: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行机构申报:

  (一) 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资产的;

  (二) 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本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2、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因素

  《反垄断法》第27条: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 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二) 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三)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 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影响;

  (五) 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3、经营者集中的豁免

  《反垄断法》第28条后段: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五、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一方面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同时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经常存在竞合现象,但是各种专门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已经提供了特殊保护;

  另一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规范市场竞争关系、保护公平交易的一项基本法律,它还可以在知识产权法提供的特殊保护之外为知识产权提供附加性或兜底性保护。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但是知识产权已经规范的侵权行为,应当直接使用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只有对那些缺乏特别法规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才需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做出裁判。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形式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体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正当行为的实施者是以营利为目的,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并能够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经营者。

  2、客体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体是指经营者通过事实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良好的竞争秩序。

  3、主观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指经营者事实不正当竞争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4、客观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事实了与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相悖的行为。

  二、市场混淆

  (一)概念

  市场混淆,又称仿冒行为,是指经营者使用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商业标识,致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减损他人商业标识的市场价值的行为。

  (二)市场混淆的特征

  1、主观方面:市场混淆的目的是开展竞争,市场混淆人具有主观过错(故意),其目的在于使交易对方为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产生混淆或者误解,误认为是特定经营者的产品或服务来扩大自己的销售量。

  注意:如果不具有竞争目的或者与市场竞争无关的混淆,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范围。

  2、对象方面:商业标识是市场混淆的客体或者对象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示范条款》第2条——典型商业标识:商标、商号、特殊标记、商品外观、商品或服务标示、知名人士或者众所周知的虚构形象。

  3、内容方面:市场混淆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使用与他人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商业标识。包括冒用行为和仿用行为

  4、后果方面:市场混淆或者淡化他人商业标识。

  (三)市场混淆的表现形式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规定,市场混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 假冒他人合法商业标识行为

  2、 仿冒知名商品其他标志的行为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教学过程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设计9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3—14页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局部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识别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同学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3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同学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研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一起讨论。

  (同学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同学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同学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一起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5页第2、3、4题。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第1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设计10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 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 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1、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2、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4、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5、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6、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2、3、4)

  7、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 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 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8、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9、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0、老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1、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2、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3、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4、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 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2、小组交流。

  3、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 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2、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习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 “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11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是显得落后。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职教类生源数量聚减,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庆幸的是,各个学校的领导阶层已经关注到这些,校外办班点,东西南北学校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已逐渐缓解生源数量的问题,但是生源的质量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就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厌学、学不懂等诸类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旨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职校学生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一、职校教学现状

  1.教材过少,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空洞。

  中职教师都知道,现在的中职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成分较复杂,他们大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学生,这就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中职教材只适应一般学生的教学,对于本校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显得不相适应。如此,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就显得空洞,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任务。

  2.理论教学“本本主义”较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殊不知这些书本知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适应职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更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3.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校招收的教师大多刚刚毕业或者任教不久。因此,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很少,什么样的教师适合职校教学,还在摸索探讨之中。加上现在职业学校走的基本是以实习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技能,以理论文化课作为补充的新路。而由于现在的职业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总提不起精神,从学不懂到厌学再到不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成绩门门红灯,而我们则失去了“因材教学”“因人教学”的意义。

  二、过程评价方案设计

  我认为,既然职业学校不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研究性人才,而是培养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社会劳动创造者,那么怎样上好职业学校的课,成了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经过五年的学习研究,设计出一个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方案,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综合评价分100%=试卷卷面分a%+平时综合分(100-a)%

  其中平时综合分100%=笔记分30%+作业分30%+上课表现30%+平时印象分10%

  公式中的试卷卷面分为最后考试试卷的最终得分,a取决于考试最终的难易程度分别为60和70。

  针对现在的职校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现状,我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记笔记,并且每个月检查评分一次。评分等级为优100分、良90分、中8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如果有学生实在不能完成,则要求补全,并以及格计算成绩。

  为避免学生抄袭作业,我一般会从9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留20―30分钟给学生完成作业。在学生做的作业中,如果认真完成的则在每次上课前进行表扬,得到表扬的则给予2分奖励。

  上课表现分指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如回答问题,举手并答对的加5分,答错的加2分;点名回答正确的加4分,答错的`不加分。这种奖励的措施优点是可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缺点是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一些人。所以我就规定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一次课(两节课)不能超过3次。

  平时印象分一般是指学生上课有没有迟到、旷课、睡觉、讲话,有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做其他事情,等等。

  三、过程评价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这种评价方案针对现在的职业学生的特点制定,我认为其优点有:

  1.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性,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特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陷阱”。

  2.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这种评价范围广,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校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3.评价形式的综合性,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充分把职业学校教学目的表现出来,能够让那些学习头脑不“好”,但其他表现不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

  但是,这种评价设计也有缺陷,比如加减分值的设定有时流于随意,考试考查科及实习教学科目的考查容易主观化,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这种以教学过程评价方案为雏形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况且,从评价理念来看,此种评价方案也已经注意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也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评价内容的多维及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从评价操作可行性来看,也容易操作,如综合平时分也都是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教学中已经做过的,只要做好个体的记载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过程(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类,水被氧化成氧气)。但实质上包括一系列的光化学步骤和物质、能量的转变问题。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又是理解光合作用实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基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难点: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3.教学策略

  通过呈现科学史上科学家的一些实验资料,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思考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最终得出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从未涉及过,尤其是其中很多的化学变化。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是近乎空白的,同时在物理的能量转换和守衡知识方面也没学过,要求我们授课时能够尽量运用浅显的语言、直观的图解、恰当的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比较两个过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比较。

  2.更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与实质。

  能力目标

  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世界是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教学媒体设计

  PPT课件、板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写一写: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说一说:依据总反应式说说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实质。

  投影: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复习:叶绿体的结构。

  提问: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的什么部位酶呢

  过渡:在叶绿体这个细胞器上是如何完成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呢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没有作用有何作用光如何起作用物质如何转变能量为何这么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问题驱动,深度参与:

  问题1: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没有关系

  投影资料1:1913年,德国的威尔斯泰特对叶绿素分子进行了研究。在阐明了它的化学性质之后,研究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他发现:在光下,叶绿素的含量较高时,CO2转化为糖类的反应速率较快。

  推论: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追问:叶绿素等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何作用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4页恩吉尔曼实验及P65页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图,分析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

  过渡:色素吸收的光能可以干嘛呢

  问题2:光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如何起作用

  投影资料2:193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希尔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他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H受体的水溶液中,在无CO2的条件下给予光照,发现叶绿体中有O2放出。(教师简介离体的叶绿体和H受体)

  结论:在光下,叶绿体能将水分解成O2和[H]。

  投影资料3:1954年,美国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反应体系中供给ADP、Pi和H受体时,体系中就会有ATP和[H]产生。

  结论:在光下,叶绿体中生成了ATP和[H]。

  问题3:在光下,叶绿体能发生哪些反应能量如何转变

  总结:在光下,叶绿体中发生的2个反应:水在光下裂解、ATP的形成。

  分析:这两个反应的场所在哪推断原因整个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变形成的ATP和[H]有什么作用呢

  问题4:在光下叶绿体反应产生的ATP和[H]有什么用呢

  投影资料4:1954年,美国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继续做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只要供给了ATP和[H],叶绿体就能将CO2转变为糖。

  结论:在黑暗条件下,ATP和[H]是CO2转化为糖的必要条件。

  问题5:CO2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反应究竟如何进行

  投影资料5:从1946年开始,美国的卡尔文等研究了小球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CO2转化为糖类的路线。他们向反应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14CO2 ,光照30秒后检测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将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几分之一秒时发现, 90%的放射性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在5秒钟的光照后,卡尔文等同时检测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六碳糖(C6)。

  投影资料6:卡尔文及其同事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有光照和CO2供应的条件下,C3和C5的浓度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但是,当改变其中一个实验条件后,二者的浓度迅速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停止CO2供应时,C3的浓度急速降低,C5的浓度急速升高。停止光照时,C3的浓度急速升高,C5的浓度急速降低。

  分析:C3、C5浓度变化的原因。推断ATP与[H]影响的具体反应。

  总结: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题6:CO2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反应在哪里进行

  投影资料7:用温和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结构完整,这样的叶绿体能够完成整个光合作用,包括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用剧烈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含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叶绿体基质。这样的叶绿体能在光下产生O2、ATP、[H]、但是不能固定CO2。

  结论: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划分依据、具体变化、场所,具体联系。再次点出总反应式和实质。

  能力提升: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CO2条件下:

  1.当CO2浓度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时,植物叶片中的C5化合物含量会突然上升,这是为什么

  2.如果其它条件不变,突然停止光照,则植物叶片中的C5化合物含量会有什么变化

  光合作用的过程知识点归纳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其过程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 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 C3+[H]+ATP(CH2O)+ C5

  复习光合作用过程,应注意:一是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否需要光能;二是应理清两个反应阶段在场所、条件、原料、结果、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下表)。

  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区别条件需要叶绿素、光、酶和水需要酶、ATP、[H](NADPH)、CO2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在叶绿体基质中物质转化1.水的光解:2H2O4[H]+O22.ATP形成:ADP+Pi+能量ATP1.CO2的固定:CO2+C52 C32.C3的还原:C3C5+(CH2O)+ H2O能量转化光能电能储存于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实质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并生成O2同化CO2形成(CH2O)、储存能量联系⑴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⑵光反应为暗反应准备了物质和能量,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是形成有机物,并最终储存能量的过程,没有暗反应,有机物不能合成;因此,二者是一个整体,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13

  设计意图: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潜力,设计了玩报纸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心思考、尝试,动手。活动旨在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用心动脑,大胆参与,主动地探索报纸的不

  同玩法,在不断地尝试、游戏中,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用心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

  活动目标:

  1、综合发展幼儿头脑灵活性、动作的协调性,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品质

  2、透过活动,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报纸若干小圆球若干胶带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在音乐的情境和节奏下,教师引导幼儿做走、跑等准备动作,活跃活动的气氛。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报纸不同的玩法

  师:报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纸,除了阅读,增长知识外,它还是一个很好的玩具,小朋友你们想想,报纸能怎样玩呢?

  然后把本班幼儿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报纸若干,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励幼儿思考报纸的玩法,教师来回巡视,做及时的指导,纠正。发现好的及时鼓励,使幼儿在游

  戏中与同伴交流玩法,尝试别人的玩法,体验游戏的乐趣。

  透过幼儿的群众思维和个别创新,真的发现了幼儿有很多不同的玩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报纸团成团,在地上滚,

  这个游戏能够两个幼儿一齐玩,也能够多个幼儿一齐玩,

  (2)、四个小朋友撑起报纸,把小球放在上滚动,

  这个游戏务必是多个幼儿一齐合作才能完成,每个幼儿务必有用心的.职责感和群众荣誉感,才能顺利的完成游戏。

  (3)、把报纸进行折叠,变成自己喜欢的模型,

  这个游戏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用报纸去折叠和拼撕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而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很专注,很有成就感。

  (4)、把报纸卷成小棍,扮孙悟空做搏打游戏,

  这个游戏很新颖,独特。吸引了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个性是小男孩十分的喜欢,争相效仿,参与到游戏中来。

  3、大家一齐做游戏,根据幼儿的喜好选取以上四个游戏,把幼儿重新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游戏竞赛。

  幼儿在游戏中,自主的参与意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游戏热烈而有序,有而在游戏中获得了满足与快乐。

  整理活动:

  收拾物品,结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14

  一、教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由“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入手,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听读课文:(课文朗读录音)

  1、提出听读要求:①给生字词注音;

  ②思考:你认为米妮是什么样的人?

  2、听完录音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全班56个人,分成14个小组,四人一组自主合作学习。

  1、思考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写米妮的勤劳的?找出这些语句并加以分析?

  ②文中两次写到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③作者又是怎样写米妮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的?

  ④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交流活动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下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准备)

  (五)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话题目:我跟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创设情景,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创设情景一:放录相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描写其舞蹈动作的优美;

  创设情景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情景一:让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情景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精彩片断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崐。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教学过程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1、以疑导入,引发求知欲。先展示六螺帽,八角石英钟、多边形水果盘等多边形实物。由此激发学生自己要设计,怎样设计的求知欲。然后提出具体问题。

  引题:我们学校要准备建造一个各边长为5米,各内角都相等的十二边形花坛。问各角是多少度?

  2、复习提问,知识巩固。

  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⑵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推导方法。

  3、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怎样求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研讨新知

  1、以动激趣,浅探求知。

  一画:画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二量:量出五边形、六边形各内角,并求出其和(让学生自己求知)。

  三比较:比较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多少倍,并由此去探索他们之间的初步规律。

  2、观察联想,启迪思维。

  (三)回顾小结,验收成效

  1、已知边数如何求内角和;

  2、已知内角和如何求边数;

  3、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求其n边形的边数。

  (四)课后作业(教材P91习题7.3第8、9题)

【教学过程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12-12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04-18

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计划书11-06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教学设计06-15

a的教学设计09-07

an教学设计11-23

教学设计09-23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