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7 13:04: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喜欢鼓励性的语言,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其主要内容就是在小刺猬和小獾的相互鼓励中,小獾获得了自信,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本课我着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等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创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在导语部分,我的随机称赞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还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本课的教学中。并且在这部分我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心理渗透教育。

  2、营造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的“催化剂”。我带着笑容、称赞、鼓励来到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言说、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一名大度智慧的引导者,巧妙地运用激励手段,催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学中,针对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插入小刺猬和小獾的图片,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体态特征,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营造氛围作了铺设。

  4、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舞台。喜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表演活动更是他们喜欢尝试的实践活动,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这一活动,培养了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本节课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初读课文。(略)

  教学要点: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同学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老师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出示课件: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大屏幕上也有老师平时称赞同学们的话,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读一读吧。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以后会怎样做?

  2、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不少。你们表现得好,就应该得到称赞。我们发现别人的优点,也应该及时地去称赞他。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小童话故事。(板书:称赞)。

  二、学习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欣赏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块来欣赏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两只小动物都是谁?(指名回答)。你喜欢它们吗?它们都长什么样子?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

  看图片:图片上的这只小动物是谁?你能说一说它的样子吗?(指名形容刺猬的样子)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跟老师一起再看看它的长相吧!(教师利用课件介绍三种獾)。谁能形容一下獾的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你们完成任务了吗?那么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互相称赞的呢?谁能读一读?(指名读)你读得可真流利。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愉快、诚恳)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再来读读吧。(指名读)

  (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得可真到位,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你真棒!)(谁愿意再来试试)

  3、这样的称赞会起到怎样神奇的效果呢?请同学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小獾是怎样说得。(指名读出来,学生找准确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小獾说的话。)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理解“泄气”一词,并指名说说它的意思。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獾很感激小刺猬,在它泄气的时候给它鼓励,让它有了自信。)。再齐读。

  4、请同学快速读读1-3小节,找找小獾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泄气了?(出示课件)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

  理解生字“粗糙”。然后齐读。

  5、看着这样一个个粗糙的小板凳,想想小獾当时会怎样想呢?

  师:是啊!小獾虽然做得并不怎样,但当时的他却更需要别人的称赞啊!这时,是谁发现了小獾的优点?

  (出示第3自然段小刺猬称赞的话)引读:

  6、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接着会怎样做呢?

  师:是啊!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称赞,当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就更应该称赞,因为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不但做成了板凳还学会做椅子了。

  如果小刺猬不去称赞小獾,而是去挖苦,讽刺它,你想想小刺猬会怎样说呢?

  7、那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听了小獾的称赞后,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出示课件,齐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决不能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因为称赞有着巨大的魔力:(出示)因为称赞能。(学生自由发挥说)

  8、是啊!称赞多有魅力啊!综合刚才小朋友说的,我们一起来记一记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称赞带给我们勇气和自信,称赞带给我们进步,称赞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齐读。

  三、分角色表演读。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朗读比赛的小游戏,找两个同学分别给小刺猬和小獾配音,下面的同学可不是没事干啊,你们要仔细地听,给他们当评委,看看谁读得最棒。

  四、总结: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人更多的称赞。

  五、拓展延伸:

  1、自已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反思

  1、学生能处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微笑,对学生积极的发言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课一开始的时候,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注视着老师!老师称赞你们!你们真棒!)。针对孩子们喜欢动物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用课件展示刺猬和獾的图片,这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刺猬”和“獾”这两种小动物,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孩子们有了兴趣、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愉悦的氛围。学生乐学,爱学。

  2、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加强了朗读练习,如自读、指名读、对比读、分角色读、选择重点段落读等。在朗读的同时,加深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理解“泄气”一词的含义,并且让学生谈一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重点理解“粗糙”的含义以及理解小獾看着这样粗糙的板凳心理的感受是什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词品句。在此基础上我还重点加强了对学生朗读课文情感的培养。比如: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部分学生在读此段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地、诚恳地、愉快地称赞别人的语气读得不是很到位,在此我进行点拨,把读得语气到位的学生树为榜样,其他学生模仿读,学生一下就找到了感觉,把称赞的语气读出来了,增强了语感,体会到真诚的称赞能带给人们自信,激励了学生敢读、想读、爱读的学习精神,促进了情感的交流。学生从中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在教学中,我时常注意称赞学生的感悟理解,点滴进步。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注入了不截的活力。

  现在反思课堂,我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学了《称赞》这篇课文以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同学应该怎样去做呢?这一问题创设有些空洞,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说一说怎样发现别人的优点,或者当别人做得并不太好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发现闪光点,及时地给予称赞。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说起来也会更加具体。

  2、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我还不能完全的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着,教师成为引导着和参与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一定的约束。

  3、整节课我都重在挖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显得有些繁琐。忽视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有些形式化,即感悟道理多,亲身实践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以上不足,转变教师的角色,从“领导者”变为“引导者”。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深挖教材内容,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xx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向学生讲一讲北京的风光,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预设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广、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北京的风景图,课件,升旗仪式录像片等。

  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1、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还记得这些朋友的名字吗?自由叫叫他们的名字。

  出示三个笑脸,猜猜每个笑脸后面藏着哪个字。要求讲清是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字。

  2、复习词语:多想、告诉、小路、不能、北京城、xx、广场、升旗

  指名读、带读──齐读。

  二、学习一、二两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xx,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女孩子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回答:

  ⑴理解“遥远”

  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是呀,北京城离大山很远很远,从大山那边坐火车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北京,北京城实在太遥远了。

  出示词语:(遥远)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⑵山里的孩子即使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了大山,坐火车去北京还要很长时间。

  出示句子: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指名读──齐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⑶理解“壮观”

  出示词语,读词语。

  北京虽然非常遥远,但它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很向往的地方,特别是xx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升旗仪式吧!

  播放录象:升旗仪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是呀!看到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你还想到了什么?xx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比有什么不一样?

  F、每天早晨,当xx广场上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工人、农民、学生都注视着红旗,向我们的国旗致敬,广场上人是那么多,解放军是那么威武,这场面是多么壮观呀!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xx,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

  先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句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我们小朋友和这位山里的孩子一样是多么渴望能亲眼看看xx广场上那壮观的升旗仪式啊!

  1、指名多生说,你想去看看吗?

  2、我们小朋友都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出示课题齐读:我多想去看看。

  3、如果我们小朋友真到了北京,除了去看xx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你还想去看什么?

  4、北京值得去看的地方确实很多,老师收集了一些北京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一出示图片,配以教师的讲解:

  xx、xx广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香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央电视台

  5、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更想到北京去看看了?

  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⑴先和同桌相互读读这句话,比一比谁更能把心里的渴望读出来。

  ⑵指名读

  ⑶想读的站起来读

  ⑷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齐读。

  四、配乐诵读全文

  多么强烈的渴望啊!让我们拿起书,把全文深情地读一读。

  五、总结

  过渡: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又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此时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1、出示句式:北京,我想对你说。

  自由说──指名说。

  2、是呀,北京你真美啊。我们爱北京。

  出示句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五星红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的游客。2008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到时北京将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让我们共同期盼,共同等待。让我们再一次道出我们的心声:

  出示课题,读题:

  ⑴让我们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⑵女孩子甜甜地对北京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⑶我们一起怀着对北京的无限热爱,无限向往,一齐说。

  六、写字

  指导书写“广、升”。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xx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

  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xx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时,学生们便情不自禁地起立,唱起了国歌。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看看北京,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品读时,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课题的循环呼应,释放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感受的话,学生的情感就难于释放出来,因而,课堂中我让学生通过课一开始读课题,课中读课题,课结束再读课题,一次又一次使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习: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绶带颀长盟军诺曼底熹微

  一栋枪毙门闩蜷身吆喝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至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习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语文教学设计4

  《尊严》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营造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感受哈默鲜明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一、创设情境,感受饥饿、困乏

  1、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无情的损害、灾害。画面出现不同的灾害以及人们逃难时的可悲场面。重点选播人们由于遭灾而饥饿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灾难,进入情境。

  2、教师引导谈话:假如你是逃难人之一,有人把食物送到面前,你会怎样做?

  3、学生谈话。

  4、导入课文内容。

  (1)教师总结: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自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尊严》(板书课题)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2)投影打出课文插图图片,教师讲述课文第一段话,引导学生看图:逃难的人什么样?

  (3)教师小结: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人例外。他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自读课文,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或同桌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试着自己概述课文的内容。

  3、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体会年轻人的表现

  1、教师引导谈话:年轻人的表现怎样?画出课文中对他的描写,标示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准备全班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标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4、小组内研究汇报形式,准备汇报。

  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汇报体会:抓词句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画图表。

  如可以抓住以下词句体会“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吗?’”

  在学生评价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通过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表现年轻人即使自己极度困乏,也保持自己的尊严,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其他逃难人的表现,理解年轻人的与众不同,进而体会年轻人的尊严。

  四、扩展延伸,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

  1、引导谈话:你还知道相似的故事吗?现今社会,在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

  2、学完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白了什么?)回去写读后感。

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1、这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童话单元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习作指导训练课。

  2、本节口语交际+习作指导训练课,指导学生选择几种动物或物品为主人公,想象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也可以写为《小木偶的故事》续编的童话故事,并讲一讲,演一演,引导学生尽情体验童话的快乐。

  【教学要求】

  1、学生在本单元童话课文《巨人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等课内阅读教学训练及课外阅读童话故事的指导训练上,结合本课的口语交际+习作指导训练能开展以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为主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2、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在伙伴的竞激帮助下,大胆想象故事的主人公、情节、细节,用生动恰当的语句编写成童话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然后与小伙伴分好角色编排动作演一演,尽情体验童话的快乐。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为主的综合性学习,能在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及美好的情境中模仿创造真、善、美的故事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指导鼓励学生在伙伴的竞激帮助下,大胆想象故事的主人公、情节、细节,用生动恰当的语句编写成童话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然后与小伙伴分好角色编排动作演一演,尽情体验童话的快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

  使所有学生都能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2、技能方面:

  使所有学生能结合自己熟知、喜爱的动物或物品大胆想象,具体、有条理地表达美好愿望,从而逐渐提高学生想象、书面表达口语交际表演、创造创新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所有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尽情体验童话的快乐,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的以及竞争合作交际创新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几天,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网、调查采访等途径搜集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图文音像资料。教师调查采集学生关于童话的认识要求的音像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引导学生想象的图画、及童话文章。

  2、第二课时课前一天,引导学生制备好表演服饰布景道具。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布置表演区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导入

  (5分钟)

  1、播放采集到的本班学生关于童话的认识要求(有代表性的二、三人)及渐快渐强的非本班学生展示着他的童话说着“我的童话!”“我挑战!”的音像,最后定格本课的课题:我的童话,我挑战!

  (3分钟)

  2、随机抽查学生愿不愿有自己的童话,愿不愿挑战?并让他们大声以呼号形式表达。

  (2分钟)

  3、板题:

  我的童话,我挑战!

  二、想像训练与点拨

  (10分钟)

  1、展示收集到关于童话资料,同桌交流说文中的主人公是生活右的什么?

  (2分钟)

  2、小组探究交流:生活中你最熟悉喜爱什么动物或物品,说说它的特点及你喜爱的原因。

  (2分钟)

  3、多媒体课件占拨:

  (3分钟)

  ⑴ 猜謎:

  ① 像狗不是狗,走路胖悠悠。巴掌比你大,别说爱它。──打一动物

  (小熊。)

  ② 没脚没手它能爬,爬上爬下吹喇叭,牛儿见了不喜欢。捉了牛角牛害怕。──-打一植物

  (牵牛花。)

  ⑵ 点拨:

  ⑶ 鼓励想象:

  具体而有条理地说说自己美好的想象与愿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

  板书:

  具体 条理 美好愿望

  4、范文引路:

  《平等王国的猎人》。

  (3分钟)

  四、学生作文,个别指导写及如何讲、表演及制备好表演服饰布景道具等

  (25分钟)

  〖板书〗

  我的童话,我挑战

  具体

  想象**** 条理 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一、多媒体导入

  (5分钟)

  1、播放采集到的渐快渐强的本班学生展示着他的童话说着“我的童话!”“我挑战!”的音像,最后定格本课的课题:我的童话,我挑战!

  (3分钟)

  2、随机抽查学生愿不愿把自己的童话讲出来,演一演,愿不愿挑战?并让他们大声以呼号形式表达。

  (2分钟)

  3、板题:

  我的童话,我挑战!

  二、小组讲故事训练与点拨

  (15分钟)

  1、多媒体影像:

  ⑴ 讲童话:

  《平等王国的猎人》。

  (2分钟)

  ⑵ 规则点拨:

  板书:

  绘声绘色

  2、四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小组内讲故事训练与点拨:小组把自己写的故事的像老师那样讲一讲。

  (6分钟)

  3、选出本组的故事大王(可选讲的好,写的好等多人),选出一个最佳故事,讨论分配角色、动作及表演服饰布景道具等准备。

  (7分钟)

  三、表演挑战赛

  (20分钟)

  1、规则点拨:

  (1分钟)

  板书:

  挑战 虚心学习 文明点评

  2、挑战点评:

  ⑴ 演出每组。

  (3分钟)

  ⑵ 点评每组。

  (1分钟)

  〖板书〗

  我的童话,我挑战

  讲童话 绘声绘色

  演童话 挑战 虚心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曹禺和《雷雨》的相关知识以及戏剧的一般常识。

  2.理清《雷雨》的人物关系,分析其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品味剧中周朴园鲁侍萍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

  2.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雷雨》中的两场戏。

  2.本文将采取活动式(表演)、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表演课本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在观剧、讨论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知识储备

  A. 作家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中国现当代剧作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B.时代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C.文本要点

  《雷雨》剧情。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lun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lun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基础知识

  1.生字

  涔(é):形容雨、汗、血、泪等不断流下或渗出。 谛(dì):仔细。 愕(è):惊讶;发愣

  2.词语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意气:文中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向下流。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门当户对: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

  规矩:(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拜望:探望长辈或领导(敬辞)。

  恩怨:恩惠和仇恨。多偏指后者。 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认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成功地表现了“周朴园”和“侍萍”个性特点的?

  子问题1:《雷雨》这个标题可否换成《两个家庭的悲剧》?请谈谈理由。

  子问题2:《雷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一折故事的情节。

  子问题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的场面,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细读原文后,填写下表。

  人物: 周朴园/鲁侍萍

  个性化语言

  动作

  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

  子问题4:A.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子问题5: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的场景,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举例简要分析。

  子问题6: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课文小结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在戏剧艺术上,《雷雨》臻于完美之境。它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它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丰满而复杂;它具有一种诗意之美,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一起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课文所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是在周家客厅里。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激烈冲突。周朴园、侍萍相认的情节是剧情很重要的发展。因为他们的对话揭示出两人年轻时曾经有过婚恋纠葛并生有两个儿子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全剧的关键情节。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则让周、鲁两家中的五个人之间初次发生联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因为激烈的阶级利益冲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 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周朴园对周萍、周冲两个儿子分别说“不许多说话”、“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么?

  答:

  2.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句的语言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感情?

  答:

  3.这个片断中有许多矛盾冲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答:

语文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纳、闷、丘、迎”等12个生词。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学习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析。(难点)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并摘抄下来。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一、自主学习: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huānyíngháowúbǎoliúchuánshòu

  ()()()

  nàmènfēngchénpǔpǔwénmíng

  ()()()

  2、我会填上恰当的字。

  日夜()()风尘()()

  学()()博()无保()

  远近()()()餐()宿

  3、小组合作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课文,品读一下孔子是如何拜师的。并用“—”标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2)品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表明路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写出了孔子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

  3)品读句子,对比理解“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近义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体会一下这些词能不能互换?

  4)通过讨论,我明白了课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拜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和老子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我会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说一段话。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

  五、当堂检测:

  1、我积累的孔子名言有:

  (1)三人行,

  (2)不亦悦乎?

  (3)知之为知之,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他是我国伟大的和。

  (2)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去洛阳拜大思想家为师。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趣味语文”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趣味语文”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难点: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给你们批改作文时,常常发现一些同学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如一次习作中,一位同学写一个热心助人的同学,文中这样一句“她看到一个小妹妹找不到妈妈急得直哭”,想写这位同学帮助那个小妹妹,可是他乱用标点写成“她看到一个小妹妹找不到,妈妈急得直哭”(出示),结果闹出了笑话。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趣味语文,相信大家会对标点的作用会另有一番看法。

  二、学习新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中的故事。思考: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书法家?书法家又怎样化险为夷的?

  2、学生读后交流

  书法家在给慈禧太后在扇面上题诗时忘记写“间”字,惹怒太后。书法家说他这是把王之涣的《凉州词》填成了词,当场断句。太后听后转怒为喜,连连称妙,得以化险为夷。

  3、通过诗词比较,体会词的妙处,感受标点作用

  (1)出示诗、词,齐读。

  (2)体会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意境。

  ①指导学习诗题、字意(出示)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指玉门关。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度:越过。

  ②理解诗意: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③体会意境: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3)体会书法家所填词的妙处。

  出示词,词与原诗相比眼前景色、所听到的声音有变化吗?没有。有哪些景色?声音是什么?词中再次通过黄河远上、孤城、杨柳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诗相同。但是通过“羌笛何须怨”中的“何须怨”劝慰将士不要哀怨,哀怨是没有用的。他的断句使比诗更含蓄、有深度。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

  哪有杨柳可折。书法家是妙用标点 化诗为词,展示了他的才华,佛爷转怒为喜,因而得以化险为夷。这就是标点的妙用,我们要重视标点的。板书:标点 妙用

  4、学习诗词的简单知识。

  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诗词的不同。我们来了解诗词的简单知识。出示: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古体诗只要求大体押韵,句式可齐可不齐,句数不限。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声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又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两联必须对仗。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密切结合。

  师生朗读。

  四、通过故事,再次感受标点的魅力

  1、教师提供故事:有一个老财主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老财主根据自己主观愿望,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教书先生看后,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好了么?接着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合约。弄得这个老财主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合约是什么呢?出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2、讨论:老财主、与教书先生怎样理解合约的,巧用标点表达出来。

  学生同桌交流,出示:老财主(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教书先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同学们,教书先生用智慧恰当使用标点惩治了老财。板书:恰当

  五、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1、同学们,你们搜集妙用标点句子了吗?生汇报,出示。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人多病少财富

  某家有黄花少女人才十分丑陋全无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合作断句。

  同桌试着巧用标点,表达不同意思。

  3、展示汇报

  用不同颜色笔加上标点,说说你要表达出什么?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标点,你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小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运用。我们一定要重视标点。板书:重视

  七、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巧将标点变动,变成一首词或小剧本。(提示剧本有: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板书设计:

  趣味语文

  妙用

  标点

  重视 恰当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知道文章叙述了自己在新疆的经历和感受,重点写了游览赛里木湖的情景,抒发了兴奋之情,表达了要和好朋友分享快乐的愿望,但它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是以信的格式写出来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信上。

  2指导学生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分析例文,了解信的基本格式,明确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明确各部分书写在什么位置,明确信的内容,需要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3指导学生分析“习作要求”,知道是给亲戚或朋友的一封信,注意有的放矢,用语得体。

  4指导学生选择写信的对象和选择好信的内容,鼓励学生写好后寄出这封信,为日后书信交往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今虽然有了电话、电报、电脑等先进媒体,可人们的社会交往仍离不开书信,本次作文要求给你的亲戚或朋友写一封信。

  二读析例文

  1引入例文<<给好朋友的一封信>>,认真阅读。

  2简单交流,指出文体,并结合信的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珠社会交际作用。

  三系统介绍,严格要求

  1着重提出,信的格式不能搞错。

  2系统介绍信的格式。

  (1)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

  (2)每个部分该写在什么地方,都有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格式。

  (3)还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四小型练笔,填写格式。

  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正文内容。

  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叙述见闻,也可以介绍经验,交流思想等。

  六对照要求,完成草稿

  七组织修改,注重格式

  八认真誊写,符合规格

  写信给别人,越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越是说明对别人的尊重。

  九简介信封写法,鼓励投寄

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

  2.连近义词,学习补充句子,朗读背诵成语,积累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学做名人卡,了解名人的典型事迹,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1.写好汉字,积累语言,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2.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其更加具体、生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名人事迹。

  四、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我会写。

  (1)出示两组汉字,读一读,仔细观察,说说这两组字的区别。(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偏旁:第一组都是“折文旁”,第二组都是“反文旁”。

  结构:第一组都是上下结构,第二组都是左右结构。

  (2)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别指学生说,教师归纳,顺口溜帮助识记)

  (3)教师示范书写。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第一组字中的“复、夏”要区分,“复”的中间是个“曰”字,“夏”的中间是个“目”字,写“折文旁”时,“横撇”与“捺”之间拉开一点更美观。第二组“反文旁”的字,基本上以竖中线为界,“牛”字和“正”字的末笔改“提”)

  (4)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书写时坐姿要端正,每个字要写匀称,写美观,写正确,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5)同桌互相评议,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贴上一面小红旗。

  2.我能连。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2)观察范例,理解题意。

  (“毁灭—消灭”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这道题目就是要我们将近义词有线连起来)

  (3)学生自由地连线。

  (4)品读五对近义词,全班交流,说一说每对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我能填。

  (1)播放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个句子:

  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又潜入水底叉鱼去了。

  (2)读一读,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句子,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生动、更具体)

  (3)好句欣赏。(播放课件)

  穷孩子凯利不得不挨家挨户推销产品。

  顶着烈焰的火箭,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插蓝天。

  狡猾的狐狸在树林里垂头丧气地转来转去。

  (4)你能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生动、具体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评议。

  (5)鼓励学生读好句,并在平时习作中要学会将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二)百宝箱

  1.出示三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找规律,说说成语的意思。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表情和心情的描写)

  第一组成语都以“眉”字开头,这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第二组成语都以“心”字开头,“心平气和”指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及其舒畅、愉快;“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悦。第三组成语都以“笑”字开头,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2.你还能说出用“眉”、“心”、“笑”这三个字开头的成语吗?

  (小组合作,边说边记,看哪组记得最多。如:眉清目秀、眉目如画、眉目传情、心悦诚服、心不在焉、心服口服、心驰神往、笑逐颜开、笑里藏刀……)

  3.成语接龙。

  (用开火车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快、跑得远)

  4.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

  (三)大舞台

  1.汇报交流搜集的名人事迹。

  2.你了解到的名人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名人名字)

  3.这么多的名人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4.播放课件,教师展示搜集到的名人简介及其典型事迹。

  (小结:这些名人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做名人卡,向名人学习。

  (1)出示名人卡片范例,仔细观察卡片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2)学生动手制作名人卡。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并美化名人卡)

  6.交流分享,展示名人卡。

  (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7.举办“名人展览”。

  (此活动可放在班上举办,邀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参观,也可以放在校园内举办,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名人,向名人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春笋的勇敢、顽强和向上生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积极上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笋的勇敢、顽强和生长的快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音乐:小朋友,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沙沙地下着,有个小娃娃想从地里钻出来,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欢迎它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欢迎它的到来!

  (春笋图象: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师:快和它打个招呼吧!

  你们会写春笋娃娃的名字吗?看老师写,小朋友可以跟着书空。听,春笋还要对我们说悄悄话呢。(春笋: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快乐的笋娃娃。我想邀请你们加入我的行列,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

  (1)现在你们这些可爱的小春笋正睡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睡的可香可甜啦!学生趴在桌上闭眼。

  (2)放雷声:咦?笋娃娃,你们怎么一下子都醒了?

  聪明的笋娃娃,雷公公刚才对你说什么了?学生想象说话。

  (3)指导朗读:说得真好,在雷公公有力的召唤声中,睡在泥土里的小春笋睁开了眼睛。能读好这句话吗?

  出示句子: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指名读,评读(有力,表情,动作)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外面的世界这么美丽,这么热闹,小春笋,你们还愿意在黑黑的泥土里呆着吗?

  可是,你们的头上压着厚厚的泥土,还有坚硬的石块,难道你们不怕吗?

  (2)那你想怎么做呢?学生说话“我想”(边说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厚厚的泥土被你们冲破了,坚硬的石块被你们掀翻了,我真想竖起大拇指,赞扬你们真——勇敢的春笋,让我们——

  (2)引读出示:我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自由读,比一比,谁勇敢,谁坚强!

  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评价。

  (3)看到你们这么勇敢,老师也想来帮你们一把。范读,

  (4)现在有没有感觉增添了力量?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评读:加上动作,会比老师读得更勇敢呢!祝贺你小春笋,终于从地里冒出来了。你真了不起,能战胜坚硬的石块!

  (5)瞧!(贴春笋图)春笋从泥土里冒出来啦!多么勇敢的小春笋,多么坚强的小春笋!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齐读,分组赛读

  (6)想象说话:小春笋,你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渡:出土的感觉多好啊,祝贺你们,小春笋,终于凭着自己的勇敢坚强冒出了地面!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

  (1)小春笋,你长得什么样子啊?自由发言(形状、颜色)

  (2)观察真仔细,我们来看出示: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指名读,评价(声音、站姿)

  (3)笋娃娃,老师可喜欢你们了,想赞赞你们的样子。

  师: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老师读得怎么样?

  这样改好不好?集体讨论

  听得真认真,看来这个字还真不能改。老师再来读一遍。范读

  指导朗读:春笋真可爱啊,圆圆的身体,尖尖的脑袋,多像刚出生的娃娃,你能读好自己的样子吗?

  指名读,评读(表情、动作)。想读的'一起读。

  2、学习第二句到第四句

  (1)笋娃娃虽然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冒出了地面,但他们并不满足。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

  放课件:生长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春笋生长得多么快乐,听,他们还唱起了歌儿呢!一起唱吧!齐唱《小雨沙沙》

  (2)小春笋就是这样快乐地、有力地生长。你们看——出示:我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有信心把这快乐用朗读告诉大家吗?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反复地读这三句话,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四个人比一比。准备好了就举手!

  指名上台赛读。自评:你很自信,你认为自己哪儿读得好?师评。

  希望小朋友也能认真读书,不怕困难,充满自信地和困难作斗争,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3)让我们和春笋一起长大,一起读,出示:我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齐读,分组读。

  (5)祝贺你,小春笋,不,现在你们是一棵棵挺拔的竹子了。你们长大了,这里就变成了一片茂密的竹林。风儿吹过,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快乐的歌唱呢!让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体会长大的快乐吧!出示:我们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我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齐读。

  四、想亲眼看看春笋的生长过程吗?完整欣赏课件。

  小春笋,愿意把你的生长过程介绍给大家听吗?四人一组先说说,指名戴上头饰上来说。

  五、小结:今天我们和春笋交朋友,收获真不少,回家把你的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了解汉字的特点.

  2.初步感知形容词的特点和作用.丰富学生词语.

  3.引导学生仿照练习“那么……那么……”说、写句子。

  4.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5.阅读短文,拓展阅读。

  6.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

  1.课件出示“脚往城墙里伸”的图,请学生观察:图上画的什么意思,谁能看懂?

  2.古时候的人用这种图形表示一个意思,是什么呢?

  3.课件出示象形文字“足”:这就是象形字“足”。引导观察每部分像什么。

  4.后来足又经过了哪些变化呢?

  5.课件分别出示小篆“足”和楷体“足”。

  6.你还知道哪些汉字的演变过程?

  7.出示字卡片:跑、跳、踩,指名认读。

  8.提问: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意思上有什么相同的吗?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足字旁的字?

  二.读词语,说词语.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尾巴长长的牛角尖尖的泡泡圆圆的 雪白的浪花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

  2.自由读两组词语,思考:每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组之间对比有什么不同?

  3.启发思考:你还能仿照两组不同的词语说一说吗?

  4.学生板书自己知道的词语。

  5.全班学生齐读进行积累。

  三.读句子,写句子.

  1.课件出示例句。

  2.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有几部分组成?(泡泡怎样了?什么样?)

  3.仿照句式说一说。

  4.填空练习,指名读自己写的句子,小组互查。

  四.积少成多:读读背背:

  1.看书自由读《宿新市徐公店》,读准字音。

  2.熟读、练习背诵。

  3.互相检查。

  四.阅读平台:

  1.回忆读书的方法: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如何读准生字字音?有不理解的词语怎样做?

  2.按学过的阅读方法自学短文:(自由读《快乐的回忆》,圈出不认识的字,标出自然段,查阅自己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3.读中思考阅读思考题:贴鸡毛多有趣呀!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这个游戏怎样玩?

  4.小组讨论交流。

  5.师生总结归纳: 板书:选鸡毛——大找门——一手按,一手抚摸使鸡毛发电,同时唱歌——松手贴住鸡毛,比贴的时间长短。

  第二课时语文大课堂: 玩得真开心

  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一定会玩很多游戏吧?都玩过什么呢?能说一说吗?(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切西瓜……)

  二.小组讨论:想玩什么?怎样玩?

  三.组合玩游戏,同时注意观察。

  1.学生讨论:我们要观察哪些内容? 游戏前有什么准备?各自什么心情? 游戏过程中人物做了哪些动作? 说了什么? 什么表情? 什么心理?…… 游戏结果怎样? 各自什么心情?

  2.思考:要想把游戏说好还得把哪些内容说清楚? 游戏名称是什么?游戏规则是什么?

  四.选择喜欢的进行小组游戏。

  五.小组交流你看到的情景,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说具体。板书学生说话时带出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进行积累,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小组汇报,学生评议,老师点拨。

  七.练习把游戏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八.指名读写好的内容,进行评议。

  九.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玩得真开心人数游戏名称、游戏规则玩法胜负游戏前(准备、心情、表情、语言)游戏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游戏后(胜负双方什么样?动作、神态、语言)

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了解作者的经历及作品风格。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重点的基础知识。

  (3)。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

  (2)通过阅读文本学习作者用素朴幽默的语言配合表达主题。

  (3)通过分析作者围绕主题选材、组织材料,培养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并学习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心态,面对困境仍乐观的精神。

  (2)思考汪曾祺先生及西南联大师生“不在乎”的人生态度从何而来。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如何围绕主题选材,用幽默素朴的语言配合表达主题。

  2、理解使联大师生面对轰炸警报表现出“不在乎”的精神底蕴,使汪曾祺先生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使联大师生面对轰炸警报表现出“不在乎”的精神底蕴,使汪曾祺先生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讨论探究—思考总结—作业巩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充分预习后,一课时即可,程度差一点的班级可用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是战争年代,传来连续不断的警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躲、藏、逃等)那么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代,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如何面对警报的?

  二、品读文本

  问题1:快速阅读文本,寻找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表现,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态或性情或精神风貌,并加以概括,用词不能重复。

  (本题设计目的:化繁为简,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直线思维)

  参考答案:下列内容顺序和部分词语均可调换。详细内容参阅课文。

  1、雷海宗先生:背得很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是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

  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

  从中看出他的敏感,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异中求同,便于分析散文的特点“神聚”)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散文的特点:

  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幽默,都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教师整理: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们感受的却是诗意,为什么?

  屏幕提示:

  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虽没有做过类似的表述,可确实是沈从文美学主张的实践者。作家敏锐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韧的精神,作家的责任感又促使他要把这种精神、这种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沦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问题6:《跑警报》中的“跑”能否换成“躲”“藏”“逃“等词?为什么?

  提示:①注意从主题的角度理解用词

  ②区分几个词的内在含义。

  五、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创作风格,以及他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而对散文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多借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六、作业:

  1、汪曾祺喜欢写民间小吃,《跑警报》中有所体现。在他的小说《职业》中也细致描写了几种民间小吃。参阅《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职业》,你认为写小吃表达了汪曾祺怎样的情感?对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何作用?

  2、整理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文化名人及民情风俗。

  七、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12-3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12-30

语文教学设计01-06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语文教学设计11-20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9-27

语文蜘蛛开店教学设计01-03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2-30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2-27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