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1 18:15: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1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霍金的感人事迹,感受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演讲幽默的语言风格。

  难点:

  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教学步骤

  趣味导入: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穿越小说,那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看了哪些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呢?你们看的穿越小说,有穿越地球看到宇宙世界的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讲说宇宙未来会怎样的文章。

  作者简介(展示图片)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提醒学生:可积累很好的作文素材或论据。如--斯蒂芬霍金的工作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有着如此伟大发现的人,却是一个身患肌萎缩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几乎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头向前垂落。正因为这点,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尊敬。在他开始患病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于是抓紧时间,全心投入,谁也没想到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但那种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是没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于宇宙的未来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

  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

  50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フ饩褪谴蟊炸宇宙的基本理论。

  文体了解

  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讲演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题解: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整体感知

  预习了本篇文章,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只要是文中提到的都算对)

  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读起来虽然有点困难,但我们还是知道它在说什么。看来同学们的领悟能力还不错。那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阅读1--6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讲演的题目是“宇宙的未来”,却先讲了许多历史故事,这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是跑题了还是还是与话题有关联?

  答:如同中国古代说书人先讲一段别的故事以引出正题一样,属于反面落笔,这篇讲演先从古代的先知和女巫谈起,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作者敢于讽刺那些古代预言家,正是代表科学界表明了一种自信,因为科学的预言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所以说,“讲史”是为了“衬今”,不是“跑题”,而是与话题相关的。

  (2)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2.阅读7--10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十自然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答:“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3.阅读第11--1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答:人类社会的未来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4.阅读14--25段,思考一下三个问题。

  (1)预言宇宙未来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在于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2)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

  答:“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3)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的暴涨理论”.

  5.最后一段是总结。文中最后一句:“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文章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哪些?

  答:表现了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也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体感知

  体会这篇演讲词幽默风趣的预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这样的语言是很多的。

  文中表现作者幽默风格的句子还有哪些?

  (1)第四段: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

  (将假设的情景置于句末,起强调作用。这句话让人在笑声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想误区。)

  (2)第五段: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

  (“幸运的是”四字,极尽讽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宗教预言屡屡失败,不断另立新说,以摆脱尴尬局面。这样说,有利于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抓住听众的心。)

  (3)第八段: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用比喻说明了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即便知道了,它的“物理方程的解”也会出现混沌的性质,不可能有确解。作者之所以这么说,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对文中提到的巫师等的讽刺。)

  (4)第十段: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指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和速度。)

  (5)第十二段:它只能把食物加热到绝对温度的2.7度,所以不能用来温热你的外卖比萨。

  (说理时不忘调侃,使行文生动活泼。)

  (6)十六段:然而,我比其他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言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再次显示了诙谐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自己的预言是满怀信心的。这句话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同时也以幽默的语气说明宇宙坍塌时间远在人类灭绝之后,不必为此恐慌。)

  (7)最后一段:“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明确: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疑难探究

  1.作者关于宇宙的未来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2.你怎样看待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

  答:霍金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种推测,无法得到证实,他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虽然都很伟大,但都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缺少科学的实证,因此都没能获得需要实证的诺贝尔奖。其他科学家站在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发现。所以我们对霍金观点的可以学习,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

高三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中图版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人类红绿色盲症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遗传图解的分析,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

  ③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④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和人类性别决定图解,培养学生合理判断、图文转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书写遗传图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素养。

  ③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④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和伴行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1、人类的性别比例及原因。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了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了解了遗传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新知识(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性别决定,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课时安排:2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以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用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性别决定”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书写性别决定方式的遗传图解,规范正确书写要求,再利用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找关键点,分析总结出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3、“伴性遗传”教学中,先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和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分工合作讨论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阐述出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再通过对课本探究活动中家庭遗传系谱图自主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进一步揭示出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以及伴Y遗传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3、课堂习题检测和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达到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述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阅读,聆听。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由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出示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

  性别决定:

  1、染色体的类型:

  ①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男性和女性),让学生观察、分析,找出两幅组型图的差异。

  ②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说出染色体的类型,及两种染色体的定义。

  ③引导学生笔记,划出关键词。

  ④创设问题情景:正常人体细胞有条染色体,其中为常染色体,为常性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性别决定方式: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7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新知自学】部分填写。

  ②提问: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什么?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1)设计问题串:

  ①人类的性别决有什么决定?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女性的组成是?

  ②男性可以产生几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是?女性可以产生几种卵细胞?其染色体组成是?

  ③子代性别比例是多少?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属于什么类型?

  书写遗传图解:

  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②纠错、点拨。

  解释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提示学生将遗传图解转换成文字,找关键点。纠正学生叙述错误。

  了解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引导学生自学XO型、ZW型性别决定方式。

  伴性遗传:

  辨色能力测试:

  教师: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展示辨色图片,请学生辨别图像。

  伴性遗传概念:教师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找关键词。

  思考、回答。

  观察、判断。

  描述。

  记笔记。

  思考,填空,

  回答。

  阅读,思考,自主学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学案上完成。

  学生讨论后准确描述。

  自学相关链接,总结阐述,书写图解。

  学生辨色,检查自己色觉。

  学生总结概念,划出键词。

  承上启下,引出性别决定。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

  为学生书写遗传图解做铺垫。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为下节课书写色盲症六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做铺垫。

  培养学生图文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出伴性遗传概念。

高三教学设计3

  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指导下,根据高三年级组工作计划中对英语学科的具体要求,结合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景,本着着眼联考、放眼高考,拼在本学期、赢在明年高考中的理念,现将本学期英语教学计划制定如下。

  一、具体情景分析及目标

  在上学期的联考中,17班及格率为66、67%,18班为42、55%;平均分分别为93、12和83、77、两个班相比,18班英语成绩相对较弱一些,但总的来说,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语言运用本事差,试卷中阅读、尤其完形填空失分情景严重,改错题存在越该越错的情景,书面表达语言不规范、词不达意情景明显,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部分学生没有良好学习英语的习惯与本事,高分段学生匮乏。

  本学期学校指标任务是:尽量缩小与同级学校的差距,期末联考中力争保三争二。

  二、教学资料及要求

  本学期需要进行英语sbⅲ中unit1-unit10的教学,之后进行第一轮复习。进行第三册教学时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增强主干知识的系统性;第一轮复习侧重帮忙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高中所学英语基础知识(重点是词汇、语法),夯实学生基础,抓中等促学困,进一步巩固优等生,为第二轮复习的侧重“学生专项解题本事及综合语言运用本事的提高、培养学生应试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特殊原则

  1、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少讲多练,精讲精练,力争做到习题讲评过程中“三讲三不讲”,即讲清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我解决的不讲,估计讲了也不能理解的则不讲。对于基础知识题要做到:先练后讲,逢讲必练,讲后再练。

  2、坚持抓“主要矛盾”的原则

  所教班级学生词汇掌握欠缺,因而影响到其他各单项成绩的提高。所以始终把学生的词汇积累与提高阅读本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单词轮回记忆和长期的阅读训练,帮忙学生拓展词汇量,拓宽知识面,重点提高概括,推断本事和长句理解本事。

  四、总体安排

  1、8-10月完成第三册unit1—unit10单元新课教学,并且结合《三维设计》进行第一轮复习和语法复习。其中每周结合《英语周报》和《双语报》进行两次综合练习并写一篇作文。

  2、11-10、1月进行第一轮复习。其中每周进行一次综合练习及写一篇作文。

  3、2—4月进行第二轮复习,即语法专项练习及语篇综合训练,侧重本事培养,强化技巧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本事,提高应试本事技巧。

  4、5月—高考,根据《考试说明》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针地进行实践和语言运用本事训练。

  五、具体措施

  1、高三英语第三册教学

  第三册英语课程编排与总复习有必须的关系,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性,语篇数量增多,词汇量也明显增加,是提高学生阅读本事的好材料。教学速度加快,详细讲解新词用法,同时简要复习高考词汇惯用法,课文以阅读为主,分析篇章结构、主旨大意、作者写作意图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本事,教师必须要做好指导工作。

  2、抓好词汇复习

  根据《高考词汇手册》,把词汇复习主要穿插在高三新课讲授之中,做好词汇复习工作。词汇量的大小是英语学习及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它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其他各方面本事的提高,所以必须要扎实、有效,争取做到长效。

  3、夯实语法知识的基础

  在新授课时结合《三维设计》及《三年高考两年模拟》进行语法复习,然后在第二轮复习时进行语法专项指导与练习。对学生进行语法复习,要各个击破、一一掌握。同时加强单项选择题解题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4、加强语篇整体把握及阅读训练

  在高三总复习中,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的主线,是新教材、新大纲和新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在这四项专题训练中,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的要求,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必须要有时间限制,即应在35分钟内完成五篇阅读中的20道选择题。要充分利用平时所掌握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反复揣摸作者意图及思路,整体把握文章,最终高质量完成阅读任务。每一天让学生有阅读材料并及时讲评。每一天做一篇完形填空和一篇阅读理解,以强化阅读理解的训练。坚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阅读训练,阅读速度和正确率定会日渐提高。

  5、书面表达及改错

  书面表达训练分体裁进行,首先让学生背诵每种体裁文章,然后让学生经过把范文与所给语言信息进行比较,再进行同体裁文章写作训练。坚持写作、不断修改,强化训练,提高写作本事。每周至少一篇作文,经过面批、抽查相结合,以及课上利用多媒体展台全体学生共同批改的形式,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短文改错训练经过单句、段落的方式进行,尤其结合学生写作训练材料、让学生相互改正自我写作中的错误,切身体验错误的存在与隐形,进而运用到段落的改错训练中。本学期改错训练主要放在套题训练中进行。

高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概念

  ⑵掌握每期等额分期付款与到期一次性付款间的关系,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解决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抓住分期付款的本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

  教师运用基于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该部分知识内容特点(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主题---分期付款有关计算,教师协调全班学生分为十组,每四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者担当组长,每组确定同一任务。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每组确定帮忙解决某组员最想卖的商品,到各大商场记录分期付款的.资料,同时寻找分期与数列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通过课中学习,确定分期方案,并核对方案的可行性,教师选几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仪向大家介绍组里确定的分期方案;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谈谈自身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及感想。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习了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提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幽默广告视频:丈夫正看球赛,妻子一过来就换电视剧,丈夫很郁闷,一客服对他说:“您可以分期付款买东西,提前享受。”结果,丈夫和妻子一人一台电视,但当丈夫看球赛正酣时,儿子又过来把台换了。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以幽默广告形式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例:他准备花钱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平板电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据了解,苏宁电器允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购物,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该店提供了如下几种付款方案,以供选择。

  分析方案2:(选择次数中间的方案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数列知识)

  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设每期还款x元,第k个月末还款后的本利欠款数为Ak元,则

  解得:

  三、随堂练习:

  由学生完成上表中“方案1”和“方案3”,熟练探究方法;

  可见:方案3使得付款总额较少,同时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改往日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具备的全面性)

  请同学们总结:

  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求x的数学模型:

  (重点)练习:分组讨论计算某个组员利用自己零花钱分期付款购买自己最想要的某种商品,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来谈谈组里给他的方案意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小组代表发表了本小组对某商品的分期方案,较多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思维过程,教师提醒.

  ①分期付款有哪些一般规定?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②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五、布置作业:

  某学生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于xxxx年考上北京大学,因家中无法负担其学费,遂决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制四年,每年9月1日申请贷款5000元。他如何还贷?请为他确定还贷方案。(什么是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程序怎么样?利率是多少?如何计算?每月需还多少?)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尊重差异,实施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

高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高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若 ,则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说明: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板书设计

  §6.1.2 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教学重点:定理4,5的证明.

  教学难点:定理4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定理4:若

  若

  证明: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当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推论1:若

  证明:

  ①

  又

  ∴ ②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若

  说明:(1)推论2是推论1的特殊情形;

  (2)应强调学生注意n∈N 的条件.

  定理5:若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说明:假定 不大于 ,这有两种情况:或者 ,或者 .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当 时,显然有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 矛盾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已知

  证明:由

  例3 已知

  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6.1 4,5.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4 推论1 定理5 例3 学生

  内容 内容

  证明 推论2 证明 例4 练习

高三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了解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知道爱国情操的多种表现。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提高对爱国情操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爱国情操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 :

  对自己祖国尊严的扞卫。

  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提问:1、什么是情操?什么是爱国情操?

  2、国情操的三大要素是什么?说一说它们的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情操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一种持久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爱国情操是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构成了爱国情操的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你知道爱国情操都有哪些表现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某人是否具有爱国情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爱国情操的表现(板书)

  活动:讲述爱国者的故事。

  步骤:请5位同学依次到讲台讲述准备的故事。

  教师总结:从大家讲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世界各国的人民,无不对养育自己的祖国怀有崇敬和依恋之情。

  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这种伟大的情操表现是多方面的。

  1、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板书)

  举例:李嘉城回家乡建学校的事例。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无限的热爱。

  每一个人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一些工作,献一份力量都是热爱家乡的表现。

  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在那些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身上,转化为祖国和家乡浓浓的眷恋之情。

  举例:某位华侨的思乡之情

  2、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板书)

  举例:王昭君出塞、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国家统一,人民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历史上一切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都是反对国家分裂的,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着强烈的企望。

  3、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抱有坚定信念(板书)

  祖国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如同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出路。“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让学生比较旧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有什么不同。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出国留学回来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医生等爱国人士。学生举例。并说一说:“贫贱不能移”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爱国是无条件的,不应该因祖国的贫穷而有所差异,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是当代爱国情操最重要的表现。

  4、对祖国的尊严坚决维护(板书)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扞卫祖国的尊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祖国歧视和侮辱,是爱国情操的一个重要表现。

  举例:美国飞机撞击我国战机时的我国的表现。

  扞卫祖国尊严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遇到下列情形,你会怎样?

  投影:对我们伟大的祖国——

  对外来侵略者,我们——

  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我们——

  对爱国人士,我们——

  在扞卫祖国尊严的问题上,对不同人的态度不同,爱憎分明也是爱国情操的具体表现。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国情操的主要表现。还知道了世界各国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因而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操。通过学习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人。

  板书设计

  二、爱国情操的表现

  1、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对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

  3、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抱有坚定信念

  4、对祖国的尊严坚决维护

高三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四、布置作业:

  1、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甚任之

  2、怒而疏

  3、作《离骚》:

  5、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④复释张仪

  ⑤诸侯击楚

  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三教学设计9

  【高考要求】: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B)。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重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7)若角与角有相同的终边,则角(的'终边必在轴的非负半轴上。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3、一个扇形弧AOB的面积是1,它的周长为4,则该扇形的中心角=弦AB长=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精讲点拨】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例4、若一扇形的周长为20,则当扇形的圆心角等于多少弧度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矫正反馈】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迁移应用】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高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和准线.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掌握抛物线的焦点、准线及方程与焦点坐标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训练学生化简方程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根据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可以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与准线.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以及p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抛物线的四种图形,标准方程的推导及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通过回忆椭圆与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引入抛物线的定义,从而推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抛物线的四种形式(记作§8.5.1A)

  第二张:例题与课时小结(记作§8.5.1B)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我们知道,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当常数在(0,1)内变化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那么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什么曲线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三种圆锥曲线——抛物线,以及它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板书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1)”.

  [师]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对抛物线大家已有了哪些认识?

  [生]在物理学中,抛物线被认为是抛体运动的轨迹;在数学中,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图象.

  [师]2.二次函数中抛物线的图象特征是什么?

  [生]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它的对称轴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两种情形

  [师]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突破函数研究中的限制,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

  Ⅱ.讲授新课

  [师]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尺固定在图上直线l的位置,把一块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着直尺的边缘,再把一条细绳的一端固定在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的一点A,取绳长等于点A到直角顶点C的长(即点A到直线l的距离),并且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铅笔尖扣着绳子,使点A到笔尖的一段绳子紧靠着三角尺,然后将三角尺沿着直尺上下滑动,笔尖就在图板上描出了一条曲线.请同学们说出这条曲线有什么特征?

  [生]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P到F的距离与它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再把图板绕点F旋转90°,曲线即为初中见过的抛物线.

  [师]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下面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来求其方程,大家先想想一般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生]首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然后在曲线上任取一点坐标设为(x,y),再根据题意找出x与y的关系即为所求方程.

  [师]现在大家自己求抛物线方程,根据抛物线定义,知道F是定点,l是定直线,从而F到l的距离为定值,设为p,则p是大于0的数.

  以下是学生的几种不同求法:

  解法一:以l为y轴,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定点F(p,0)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

  y2=2px-p2(p>0)

  解法二:以定点F为原点,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定点F(0,0),l的方程为x=-p.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x+p|

  化简得:

  y2=2px+p2(p>0)

  解法三:取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有F(,0),l的方程为x

  =-.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

  y2=2px(p>0)

  [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第三种解法的答案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且方程中一次项的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我们把这个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坐标是(,0),准线方程是x=-

  ,第一课时(抛物线)人教选修1-1

  .现在大家开始做课本P118上的练习第1题.

  学生们经过一番运算,得出当坐标系变为以过焦点且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作为y轴,原点和抛物线都不变时,抛物线方程为x2=2py.

  [师]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如下表所示:(打出投影片§8.5.1A)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y2=2px(p>0)

  (,0)

  x=-

  y2=-2px(p>0)

  (-,0)

  x=

  x2=2py(p>0)

  (0,)

  y=-

  x2=-2py(p>0)

  (0,-)

  y=

  [师]下面结合表格,看下列例题:(打开§8.5.1B)

  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1.先根据抛物线方程确定抛物线是四种中哪一种,求出p,再写出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先根据焦点位置确定抛物线类型,设出标准方程,求出p,再写出标准方程.

  解:1.∵抛物线方程为y2=6x

  ∴p=3

  则焦点坐标是(,0)

  准线方程是x=-

  2.∵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且

  ,第一课时(抛物线)人教选修1-1

  =2

  ∴p=4

  则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x2=-8y

  Ⅲ.课堂练习

  请学生板演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①焦点是F(0,3),

  ②准线方程是x=-,

  ③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解:①∵焦点是F(0,3)

  ∴抛物线开口向上,且=3

  则p=6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x2=12y

  ②∵准线方程是x=-

  ∴抛物线开口向右,且=

  则p=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y2=x

  ③∵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p=2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y2=4x、y2=-4x、x2=4y、x2=-4y

  (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①y2=20x,

  ②x2+8y=0,

  ③2y2+5x=0.

  解:①∵抛物线方程为y2=20x

  ∴p=10

  则焦点坐标是F(5,0)

  准线方程是x=-5

  ②∵抛物线方程是x2+8y=0,即x2=-8y

  ∴p=4

  则焦点坐标是F(0,-2)

  准线方程是y=2

  ③∵抛物线方程是2y2+5x=0,即y2=-x

  ∴p=

  则焦点坐标是F(-,0)

  准线方程是x=

  Ⅳ.课时小结

  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都只含有一个参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惟一确定.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9习题8.52、4

  (二)预习内容:该小节剩下的两道例题.

  ●板书设计

  §8.5.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抛物线(二)标准方程(三)例题

  定义推导(四)练习题

  (五)课时小结

高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销雨霁霁:ji天气晴朗

  D逸兴遄飞遄:chuan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xxx对xxx: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高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1)投影材料1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 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 不好 “这”字带有贬义

  2)投影材料3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明确: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释“圆”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 “套板效应”

  三、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材料5: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 刻苦自厉 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讨论课 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读本)

  一、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练习二)

  二、课堂交流,(开放式)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高三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会用导数的运算法则求简单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导数运算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多项式函数的求导

  一、复习引入

  1、已知函数,由定义求

  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常数函数

  (2)函数

  二、新课讲授

  1、两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2、导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函数有导数,那么

  也就是说,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的导数的和或差;常数与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常数乘函数的导数.

  例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5)为常数)

  例2:已知曲线上一点,求:

  (1)过点P的切线的斜率;

  (2)过点P的切线方程.

  三、课堂小结:多项式函数求导法则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5)

  (6)

  2、已知曲线上有两点A(4,0),B(2,4),求:

  (1)割线AB的斜率;(2)过点A处的切线的斜率;(3)点A处的切线的方程.

  3、求曲线在点M(2,6)处的切线方程.

  五、课堂作业

  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5)

  (6)

  (7)

  (8)

  (9)

  (10)

  2、求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3、求抛物线在处及处的切线的方程。

  4、求曲线在点P(2,-3)处的切线的方程。

高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学会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平常的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化诗词入文的用法及技巧

  【教学难点】:

  化诗词入文的常用方法

  【教学方法】:

  提问法、诵读法、写作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今天我们讲一讲作文如何让作文语言亮起来。)

  一、导入:高考对作文语言要求是两个层次,基础要求:语言通顺、流畅、无语病。发展要求:1.语言要有文采、有表现力。2.语句要精彩、有深意。

  那么如何在达到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让语言更有文采更有表现力?看看从这段文字中能不能有什么启发(齐读):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我想生活在唐朝》

  该文段的语言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达到这样效果的途径就是——就是充分利用诗句的魅力。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目标是掌握一种有利于表达升值的方法:化诗词入文(板书)。(如何化诗词入文呢?)

  二、自我观察

  问:观察下面三个句子,看看如何他们在化用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②美就是那化作春泥的落红。③美是飘零而下碾做尘土的秋叶对春日破土的渴望。(我们把这三种引用诗句的方法概括为直引、截引、化印)

  结论:直引、截引、化引(板书)。(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看这些方法的具体要求。)

  三、难点突破

  1、请大家看四句话,看看是直引的四句诗分别作了句子的什么成分?

  ①秦少游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道出了爱情的真谛。②刻骨的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仗剑高歌狂人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④-1、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④-2、只有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

  结论:直引,具体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在完整引用诗句的时候,除了简单的放在主语宾语的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其他不同的位置,让句子看起来更富有意蕴。其实不同的位置取得效果会有细微的差别。)另外,我们要注意

  知识强化:1、要做到诗文与语境吻合,行文畅达。2、诗句要做适当的议论。3、诗文名句的选择要避俗就雅,避陈就新。

  我们来进行一个口头作文训练。

  即学即用:任选一句下列诗句仿照刚才的事例用直引写一句话,注意引用的位置。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直引是最简单的引用诗句的方法,在文段中我们可以多句引用,营造一种气势。)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种方法。

  2、原句: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思念是幽梦还乡是的无言泪千行。②柳永梦醒杨柳岸的那一弯残月照亮了思念的颜色。③思念是泪撒千行的相顾无言,是酒醒何处的晓风轻抚。

  结论:截引(截引可以是对一句诗的节选,也可以是多首相关诗句的节选)

  知识强化:第一步:根据文意找到需截取诗句的中心词。第二步:找到需截取诗句的修饰语。结合自己的语句组合成适当的句子。(相比直引,截引需要了解诗歌句意,在此基础上对诗句进行必要的改造,需要更高的语言表达技巧,也能赋予语言更为丰富的表达内涵。来看第三种方法)

  3、看下列片段,看看化用了那些诗句?

  ①曾经,想要学东坡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雨中吟啸徐行,淡妆浓抹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幽婉,随手斟三杯两盏淡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雁字回时,西楼望月,便能道尽万古痴情。——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季节》)

  ②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余秋雨《阳关雪》

  结论:化引

  知识强化:第一种:用诗词的意境。第二种:用诗词的场景。

  小结:浅者用其言中者用其意深者用其势

  四、自我演练

  围绕“心灵的选择”话题将下面诗歌用直引、截引或化引的方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可用其他诗句!)

  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点评:非常有气势,有些气贯长虹的感觉非常有画面感,细腻而动人。很富有诗意,准确的讲诗句和话题联系在了一起。贴近话题。

  五、美文展示

  ①“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②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在你身陷世俗时,却不同流合污。正因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才使陶潜有不为口腹折腰的脊梁;正因为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才使李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大诗句。由此可见,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与你相互依存,息息相关。所以,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可以让你“出淤泥而不染”。——20xx年高考标杆作文《与你为邻》

  六、知识拓展

  化诗词入文在文章中具体可以运用到这些地方:①标题②文头③文据④文尾。

  ①《竞争不是无情物》——20xx年广州一模优秀作文

  ②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知识,有胆识,置个人度外,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虽九死而犹未悔”,他们“位卑未敢忘国忧’,虽遭“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摧残,然而他们义无反顾,以笔作矛,指向这个国家乃至时代最需改进的罪错。他们是守望者,守望这个不甚完美的天下——深圳20xx一模《守望天下,胸怀大爱》

  ④君子爱名,取之有道。或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以天下为已任之王安石,取名以天下大任;或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才情横溢如司马相如,取名以风流才华。所谓君子爱名,必先为君子,而后爱名,且取之以正道,——深圳20xx一模优秀作文《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七、课堂总结

  化诗词入文并不是简单的把诗词填补进作文中,而是要融入其中,不是为诗而诗,要能真情流露。另外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所背诵的诗词,我们背诵了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诗词不仅仅为了默写的六分,更是为了六十分以及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高三教学设计1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基本不等式,并了解它的几何意义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强化证明的各类方法;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12-07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11-30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高三教学教学计划11-21

电路教学设计01-06

《aoe》教学设计01-06

风筝教学设计01-06

手工教学设计01-06

《翠鸟》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