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台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父亲”的描写,把握“父亲”形象。
2、探索李森祥创作主旨,理解“父亲”。
3、品味“台阶”,理解其象征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一、导入
1、(课前欣赏)刘和刚的《父亲》,创设情境。
刘和刚的一曲《父亲》,曾经让无数为人儿女的人们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位父亲,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2、屏幕显示: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们。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个片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李森祥说,这是他童年记忆里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他创作了《台阶》这篇小说。
很奇怪,这个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台阶》这篇写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初读文本,了解“父亲”。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从文中哪些细节看出?
课前预习时同学们主要存在这样一些疑惑,我做了整理,同学们思考时可以结合这些问题。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位谦卑、勤劳、贫苦、要强、不服老的父亲。”
三、细节品味,品析“父亲”。
1、为何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但老师还想说这是一位尴尬的父亲。这在文中第21小节。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关注父亲有哪些尴尬的举止。
屏幕显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一起读一遍)。
什么叫尴尬?
在这个片段中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还能从别的地方看出来吗?
“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原先父亲在儿子眼中是很勇敢的,现在竟然不敢放鞭炮。
3、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
就是这样一位质朴、谦卑的父亲,他的一些言行却让我们感到非常疑惑。
屏幕显示:“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说明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请同学们揣摩一下父亲当时内心还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加一个破折号?读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破折号?学生自由读,揣摩父亲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后说的那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个父亲,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我想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
四、再读“父亲”,探寻主旨。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1.好强不服老的父亲一把推开我时,我真的站在了一边。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的行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屏幕显示: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不张扬,好强不服输的父亲,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呀,李森祥也说这是一个理想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中真实的父亲,那么他生活中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他说他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让他永远也忘不了。(指明学生读)①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②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
你们觉得他现实中的父亲怎么样?
屏幕显示: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竟被他削没了。
这里的“山”老师加了个引号,他指代什么?
李森祥是《天下粮仓》的.编剧,他后来在进行长篇创作时,一稿废了又写一稿,每当他写不下去时,他眼前就会出现了这座“山”,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你觉得这座“山”还指什么?
当他父亲去世后,有一天他跟母亲在夜里长谈时,他突然读懂了他的父亲。他泪流满面,所以写下了这段话:(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创作谈》
2.这两个父亲之间,有相通之处吗?
艺术和生活中的父亲应该有相同之处,现实中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也有相同之处。那么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也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屏幕显示)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以《台阶》为题目?
作者说“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所以,文章塑造的是父亲这一形象,却以“台阶”为题,--父亲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
3.父亲在造房子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老去,我们也在一点点地成长。
屏幕显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为什么父亲明知自己老了,还问我这人怎么了?
这句话是小说的结尾,老师把标点空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为“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加标点。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再说说怎么加?①先问号,再省略号;②先破折号,再句号。③先省略号,再感叹号……
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
4.媒体展示助读材料: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
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五: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张大春《聆听父亲》
2.让心灵静下来,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写进自己的随笔。
台阶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台阶》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文章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分析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当适当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设计思想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基于此,围绕教学过程要紧凑、问题设计要精心,抓主抓重,切中主题,设计了四个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五、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台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导学案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自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内容;并提出疑问,确定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品析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细节,把握父亲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感情。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析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细节,把握父亲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感情。
一、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二、预习反馈,确定教学目标
1、预习反馈
师: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老师发现大家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各位组长经过筛选整合,更是慧眼独到地选取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呈现)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
师:本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3个问题。
三、初探“台阶”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回答?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划一下,再一起来读一遍。
四、细读“台阶”
1、父亲是怎么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先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生: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累垮了。
师:语言很流畅,概括性很强。
2、父亲具体是怎么造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让我们去文中找找具体的细节。
在学《背影》一文时我们已经学会如何抓住细节品味人物形象了,请同学回顾一下( 找片断位置——读课文内容——扣字词分析——探内心世界 )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父亲的性格特点。
学生品读圈画,做好批注。
4人小组讨论交流 。
④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总结升华
过渡:同学们的解读都很精彩,最后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在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中,你读到了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生总结,师以台阶形式板书父亲的品质)
五、深入“台阶”
1、通过父亲造台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父亲用他的勤劳、执着……一步一步踏上了他人生的高台阶(画出台阶形状)那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
生:对父亲的热爱。
生:对父亲的崇敬。
师:对,还悟出其他情感吗?
2、重点朗读文章的最后两段,思考,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生:……
师:对,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验。但是我们文章中为什么用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句号呢?(课件出示材料)
师:任何创作都源于生活,中国农民的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父亲的命运也只能如此,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句号,那么在这个语气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情感?
生:悲痛、惋惜、无奈之情。
师:还有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的面对困境更让人惋惜悲痛呢?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再读最后一段,读出无奈、悲痛之情。(指导朗读)
4.师总结: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
六、作业布置
凝望这座台阶,我们看到了李森祥对父辈的理解;
回首这这座台阶,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亲说?
课后,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台阶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双重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三、教学方法 :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勾画圈点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每个人都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感受一个农民父亲的情怀。
预习检测
1、字词的音形义
凼( ) 涎( )水 烦躁( )
砌( )墙 倔强( )
神色、态度不自然( )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
人多的公开场合。( )
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自学检测。
(要求:先自己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感知父亲的形象,回答下面问题)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的依据。
2、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梳理小说的情节
为了建一个象征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新屋,父亲坚持不懈奋斗了大半辈子,这是一个勤劳的、吃苦耐劳的父亲?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文本,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塑造父亲这个形象?
三、捕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怎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呢?(播放微课助学)
2、小组合作,用微课中提到的方法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并归纳人物特点。小组交流后,确定发言人,以“这一节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的父亲,表现了父亲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的句式汇报。
四、读懂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把握主旨。
1、为了地位和尊严,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意志力),儿子理解父亲吗?
请用““我”——父亲,依据是——”的句式回答。
儿子理解了父亲,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
2、仅仅是父亲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吗?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
师:1980年,四川美院院长罗立中的油画《父亲》,让许多中国人都受到深深震撼,踏上台阶,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父亲——这些典型的中国农民,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虽然贫穷,但依旧艰苦创业,影响他们的孩子改变命运,拼搏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我们人生的台阶,父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拓展迁移,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体味父亲形象。(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师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
还有我呢
有人曾说,小时候,父亲的面子就是孩子面子,长大了,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面子。老师衷心地希望好好学习,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形象: 自尊要强 勤劳节俭 老实厚道 质朴谦卑
思想感情:崇敬 怜惜
七:作业布置
父亲或母亲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用一个片段把它描述出来。
台阶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李森祥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经年累月,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身体垮了,人也衰老了。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亲那辈的农民,为了获得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者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关爱父亲,感受父辈一生艰辛却不知累的伤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之前,大家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音乐视频 筷子兄弟的《父亲》)
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中的顶梁柱,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父亲的“台阶”。
二、自学导引:(独立自学,找出疑惑!)
(一)通读文本——感知课文情节
1、为什么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因为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台阶低地位就低。
2、父亲为了筑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父亲有什么表现?
不自在,父亲老了。
三、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二)品读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从中分析人物形象。)
句式:“父亲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 (可以在文找出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四、展示点拨(积极展示,战胜自我!)
(三)探究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开动脑筋,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各抒己见哦!)
五、拓展延伸(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四)拓展延伸——倾诉心中真情
下面的问题,任选其一。
1、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你出人头地了,请以作者的'身份给逝去的父亲写一封信。
2、看到文中的父亲,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你想对此时正在辛勤劳作的父亲说些什么呢?请给你的父亲发一条微信。
教师送上一首小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深深的皱纹爬满额头!
看今朝,老骥伏枥,累,奔走的身影何时作了?
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无力的双脚。
无悔的一生,播撒在无际的田郊。
重温经典,让我们经典中介绍这节课。
播放背景音乐龚玥的《父亲》,及歌词。
台阶教学设计6
一、导语
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台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抓住全文线索,学习如何选材。
教育重点:
揣摩全文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策略和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本单元讲述都是小人物平凡的经历与感受。鲁迅笔下的阿长、朱自清回忆中的慈父、杨绛文中老王……他们虽然平凡,但是我们却恰恰被他们的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动着,思考着。其实,现实世界的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爱体会,或许都会对蕴含在彼此身上的那份平庸与伟大又一种新的认识与体会,就如浙江作家李森祥笔下的那平凡的父亲……
*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梗概,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故事梗概:
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总是对人家的高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为此却付出了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
[问题组]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4、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探究,教师点评指导。
[明确]
1、因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我”的家乡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因为如此,父亲认为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怕被人小看,所以,想通过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来改变自身的地位。
(教师出示投影片,补充“马斯罗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本文,父亲觉得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2、父亲通过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材料,通过往瓦罐里塞角票的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资金。父亲就这样积累了大半辈子,“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了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3、父亲反而觉得不自在了。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低下,父亲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一下子难以消除的,所以,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改变原先的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自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上去坐了。
*思考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揭示父亲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2、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展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明确]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台阶低,经济地位就低下,就会受到别人的歧视。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2、①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因为全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只能以形写神。
②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可是,父亲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已经成为了习惯,因此高兴的方式也有点与众不同,感觉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3、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4、学生自主品读课文,交流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拓展延伸
1、全文的中心事件是讲述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故事,但文中却夹杂了一些看似与中心事件无关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宏愿劳苦了一生,但是,当新屋真的建成了,父亲却付出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与课文中的父亲进行比较,谈出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确。
[明确]
1、关于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这段看似多余的内容交待了如下信息:
1)交待台阶的来历,强调父亲的体壮如牛(与后文父亲闪了腰形成强烈对比。)
2)交待台阶粗糙,强调“我”家经济条件差,交待父亲建造高台阶房屋的心理原因。
3)描写“我”跳上跳下,强调“我”的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描写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情景,说明父亲终年辛劳,暗示“我”的家庭穷困。
这段内容,看似多余,实则与后面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楚与辛酸。我们在探究本文的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一下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我们应将亿万农民的希望铭记在心,发愤图强才是!
台阶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朴实的语言。
教学重点
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和文章朴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重视认识了解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演讲引入。
1、演讲词:(播放背景音乐)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李森祥、现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那一句?
(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
明确: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父亲勤劳、朴质……
还有善良、执着……
还有点抠门,小气、邋遢(由洗脚洗出一盆黄水可以看出)。
三、合作探究。
1、下面请同学门一小组为单位解决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老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什么要造新屋造高台阶?
明确:在我们的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说你: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2、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甚至到了抠门、小气的程度,这样的异常艰难,本以十分感人了。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本文用法台阶的组织材料,叙事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所以作者在台阶上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
文章的主线就是台阶。
文章的题目就是台阶,课文就是围绕台阶写的。
3、提问:这篇文章在写法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看动画、听歌曲,感受如山的父爱。
(播放音乐:韩红的《天亮了》,并由老师讲解以下的内容。)
1999年6月,贵州麻岭游览区发生缆车坠毁事件。23个游人中只有一个2岁的孩子幸免遇难,因为他的父亲在缆车坠地的一瞬间,把他举到双肩上而使他毫发无伤,而他的父亲却摔成了一堆肉泥。著名歌手韩红,依据这个真实的故事作了一首曲子就是《天亮了》请同学们欣赏。
听完了歌我们已被这个伟大的父亲感动了,可我们的父亲呢?回想一下你的父亲他可能没有抚摸过你,在你跌到的时候也可能没有安慰过你,甚至没有依据关怀爱护你的话,你觉得你的父亲爱你吗?你觉得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准备一下,说说好吗?
学生交谈。(略)
台阶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能复述故事。
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尊敬父辈、理解父辈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和新词: 啃 蹦 撬 磕 门槛 厚道 糟糕 醒悟 晌午 烦躁 头颅 自言自语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二、请学生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声。朗读时思考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想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朗读结束后,请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台阶低;父亲一年到头不停地劳动,积攒钱造房子;新屋造好了,父亲身体也垮了。)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请5-6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详细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
要表现父亲常年在外劳动。
2、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态?
想要在住房条件上搞好一点,觉得自己应该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同时也觉得自己有能力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
3、摇放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父亲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心里在思考,我一定要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
4、从课文中选取使用准确、生动的动词,作一两句话做点评。
(……父亲的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承前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这里的”挑“字用的.准确、生动)
5、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勤劳动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1)父亲一生勤劳、顽强、倔强,淳朴、善良、谦卑;有志气,不甘人后,不怕千辛万苦,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2)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凭着自己一身力气,辛勤劳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费用,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房。
6、找出小说中围绕父亲和台阶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1)”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
(2)”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四、总结。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凭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房。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另外,要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作业。
台阶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关爱父辈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导入新课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1、字词
凹()凼()硌()涎()水揩()嘎()筹()划黏()撬()尴尬()
过瘾()唿()嗒熬()住憋()住门槛()
微不足道:微小而不值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2、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
四、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看法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4.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五、小结: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
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台阶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跨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制作课件时,选取了三幅图片,有些神似或相关的农民图像,引导学生感悟或对比父亲形象,加深对“父亲”的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会更好。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涎水(xián)淌汗(t?ng)揩汗(kāi)嘎嘎(gā)
黏性(nián)掺水(chān)蹿上(cuān)胯骨(kuà)舀米(y?o)
尴尬(gān’gà)聊天(liáo)撬石板(qiào)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台阶教学设计12
李森祥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阎维文的《父亲》渲染气氛,课件展示油画《父亲》)
解说: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我们透过那个在困顿中艰难前行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重的爱。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也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们现实的生活画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而凝重的精神世界吧!
交流预习
1.生字正音:
凹(āo)凼(dng)门槛(kǎn)涎(xin)水揩(kāi)
筹(chu)划黏(nin)尴尬(gāng)撬(qio)
2.交流作者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3.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4)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总结: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2)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讨论归纳:
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六、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同学们,大家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研究一下,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在我们跌倒时,父亲教会我们怎样站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勇敢的去面对。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注我们平凡的父亲,也关注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人们。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 。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 。”
八、布置作业:
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父亲老了
建好九级台阶
准备建造高台阶
三级青石板台阶
台阶教学设计13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
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简介作者。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节。
4、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讨论。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后,父亲又怎么样了?
⑷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⑸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5、研读赏析,小组讨论:
⑴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6、拓展延伸:
⑴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
⑵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有什么特点是你感动最深的?请你以“给父亲画像”为话题,说一段话(注意抓住父亲的特点)。
7、布置作业。
台阶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1、揭示课题
2、呈现李森祥创作谈:“《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那是1988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请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的理解。
3、每篇文章都有重点,有它的学习目标,请学生读两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通过自读,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凹凼()尴尬()撬()烦躁()并解释词语。
2、学生自由速读全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a、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开展小组讨论,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b、你能感知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吗?以谁为故事叙述者呢?采用第几人称呢?
c、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怎样做到材料的详略安排?
d、你认为文章的关键句是哪句?说说你的看法?
10分钟后,看谁能到台上准确地回答问题?
3、自学指导(二)
请独立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10分钟后交流,比谁踊跃、比谁正确、比谁理解独到,比谁分析有道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4、课堂练习:
a、以“台阶是父亲的————”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从文中找到依据。
b、本文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物?
c、运用视角转换进行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学生探讨,发言后,教师引导: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四、课后练习
1、请你以《父亲我想对你说》或者《我和父亲》为题,写一篇随笔抒发你对父亲的爱。
2、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在这一天,让父亲休息一天,给父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给父亲送上一个深深的祝福!
台阶教学设计15
目的要求: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具准备:U盘
教材分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 型:新授。
方 法:自学指导。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二、检查预习
识记字词:
凹(āo) 凼(dàng) 门槛(kǎn) 涎(xián)水 揩(kai) 嘎(gā) 筹(chou)
划黏(niá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三、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五、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六、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第 二 课 时
课 型:新授。
方 法:自学指导。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答: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
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设置问题情景三: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三、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四、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走进“父亲”: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提示: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提示: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提示: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5、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义?
(提示: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台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台阶》的教学设计06-28
《台阶》教学设计04-19
台阶教学设计15篇08-25
台阶教学设计(15篇)10-21
台阶公开课教学设计11-22
台阶教学反思10-04
八年级《台阶》优秀教学设计通用03-26
《台阶》教案08-28
《台阶》说课稿03-07
《台阶》教案(经典)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