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教学难点:
揣摩典雅而有精辟的语言。
预习:
1.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黑板,我写了一个“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由于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资讯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作者简介。
三、认识新朋友
课下大家已预习了课文,你们认识这些新朋友了吗?(出示课件)
唏嘘(xī xū ) 噩(è)耗 呵(hē)斥 诘(jié)问
伎俩(jì liǎng )
颠沛(pèi )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 zhōu )
连声诺(nuò)诺
猝(cù)然 昏厥(jué )
四、我读我知
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大家肯定很高兴。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吧!(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看,我有这么多收获,与我一起分享吧!并配有相应美丽图片为背景。)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我说我惑
大家有这么多收获,看来读得很仔细很认真,那么在预习时有没有疑惑呢?说出来,也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吧!说不定,有的同学还能帮助你呢!( 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我的疑惑是……,快来帮帮我吧!并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
(生说出自己的疑惑。)
六、我行我秀
(若学生所说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差较大,这时可预设几个问题。)老师我还有疑惑,大家想不想帮帮我?好!我思考,我能行!我说出,我一定是最优秀的!(同时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只有学会思考,我才是一个有深度的人。只有敢于表达,我才会是一个最优秀的人。)
1.大家说,信客这个职业好不好?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选择当信客?先自己考虑,后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一块儿解决。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能就具体语句谈一下你的理解吗?(对学生来说这可能有难度,师可先举一例,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说出。)
词语如“破烂灰暗”、“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炼,值得我们积累。
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
七、我思我写
(教师激情地)信客走了,静静地走了。(稍顿)……或许在许多年以后,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但作为学习了本课的我们每一个人,一定会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得到许多思考。那么就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来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不过我先提示一下,可从他概括信客的一生,也可从他的品质或精神的角度;也可从他的职业特点的角度写;也可结合社会实际(我们现在的社会呼唤诚信这一点)来写。写出其中一点即可。注意写出你的理解,写出你的感情来!
(生写。后读出。)
师出示自己写的墓志铭:
例一:肩挑生死祸福担,尝遍人间屈辱苦。
饱受冤屈辞职业,为人师表扬美名。
例二: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但生死祸福担(上联)
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下联)
虽死犹生!(横批)
八、我说我得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出色,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总结一下,说出来吧!(生自有说出自己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文章,进一步感受余先生的语言风格。
附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重点设计了“我读我知“我说我惑”“我行我秀”“我思我得”“我说我得”等几个环节,目的在于突出“我”的地位,凸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课末的写作训练,教师的对联结课,点明课文中心,启迪学生做人,既注重了对课文的感悟,又适当地向课外做了拓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预习检测】
1. 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 和 。
5.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 改变的内能;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 改变内能的。
6.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
20xx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8.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阅读课文7页内能,回答下列问题:
1)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
2)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有______,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能。 3)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内能越________。
4) 物体的`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______(停止吗?),所以一切物体________。
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 学生活动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使一块冰熔化?怎样使一根铁丝的内能增大?
小结:⑴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____和_____,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做功的实质_________。
⑵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差)
2、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
原因: ,
说明: 。
3、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原因 ,
说明 。
小结:⑶ 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物体对外,内能 ,温度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 学生活动三:群策群力
1、1分钟竞赛:举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2、讨论达成共识: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⑵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不可能)改变?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⑴物体内能的变化(一定、不一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
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
★ 学生活动四: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总评:本“教学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概述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 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 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 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我选我的理由,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初读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这篇课文写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板书课题:我选我。
2、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板书:1、我是谁?
2、他选自己做什么?
3、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前面两个问题谁能解决,愿意来告诉大家?
用──选──当──的句式回答。
2、让我们带着第三个问题再仔细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2、自读2、3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关于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回答,师出示重点句子:
⑴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理解静悄悄。这句话说明了同学们对这件事很认真,我们试着自己读一读。
⑵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自信、勇敢)
想想王宁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读出相应的语气。生评价那种语气最好,为什么?
⑶大家都愣住了。
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大家想到选自己
⑷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自读这一句话,讨论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师生交流明确要懂得为别人服务。
4、读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指导学生用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大家说──。的句式表达各自的理解。
5、你喜欢王宁吗?为什么?(自信、勇敢、为别人服务)
四、分角色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课后可安排一次真的班队选举)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回忆性的叙事文的主要特点;掌握“赋、敷、衍、稚、逮、络、绎、娓、蕴、摹”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按照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真切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先生教诲学生的五个事例。
2、难点:先生的“揶揄”之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呵、络、绎、蕴、癖、悼”等生字词语。
2、理清全文思路,归纳钱先生教诲学生的五个事例。
[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词的学习、理解,钱先生教诲学生的事例。
2、难点:概括钱先生教诲学生的五个事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教诲过我们,使我们得以茁壮成长的老师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谢稚柳先生通过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来表达他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板书课题)
(二)课题简析,作者介绍。
1、 课文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①、回忆性、记叙性
(投影) ②、点明地点。
③、“情” 中心内容
2、 题目又使我们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归纳:
①、关于“寄园”……
(投影) ②、为何难忘?
③ 、怎样的一种感情?
3、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述。
学生讨论,明确:
①、寄园——作者少年时求学的地方(读书园)
(投影) ②、难点——钱名山先生的教诲。
③、情 ——对钱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作者:谢稚柳,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投影出示作者照片)
(三)字词教学,幻灯出示。
1、加点字注音:
呵斥( )( ) 懊丧( ) 蕴寓( ) 悼念( ) 赋( )
敷衍( )( ) 临摹( ) 促膝( ) 驰骋( ) 瓣( )
癖好( )( ) 悚然( ) 伫立( ) 熟谙( ) 寥( )
揶揄( )( ) 灵柩( ) 怠慢( )
2、根据语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 )
(2)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 )
(3)形容讲话生动、使人爱听。 ( )
(4)像茅草堵塞着道路,忽然被开通了,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5)喜爱学习,不知疲倦。 ( )
(四)听课文录音,思考:
文章以叙为主,是一篇记叙文,离不开写人记事
文章:难忘寄园 难忘钱先生 具体事例
1、明确文章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记叙事件的?
2、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完成课本练习一表格第一列内容。小组讨论,书面完成内容(投影)记叙了什么事情
(1)见课文
(2)每天晚上,围坐在钱先生周围,促膝聊天。
(3)常到钱先生的书房去欣赏,临摹艺术作品。
(4)钱先生评论“我”的一幅画。
(5)钱先生批评“我”炫耀诗才。
小结归纳:五件小事,构成了一幅严格而又和谐的“寄园读书图”,充分表现了钱名山先生循循善诱,严而有格的教学特色,这就是“我”终生“难忘的原因”。
(五)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难 忘 寄 园 情
谢稚柳
回忆性 师生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⑴ 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⑵ 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⑶ 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⑷ 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⑸ 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
2、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⑴ 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⑵ 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⑶ 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2、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⑴ 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⑵ 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练……
⑶ 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⑷ 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
3、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讨论明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
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7、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
⑴ 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
⑵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
⑶ 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实用)08-26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9-01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热】教学设计方案11-06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