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干、赶、起”三个生字。
2、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意思。
3、抓住小路的“美丽”,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并练习说感叹语气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干、赶、起”三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孩子去和森林里的动物交朋友。找到它们需要经过这样一条小路。(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学生自由发言)
2、师:是呀,多美的小路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美丽的小路》。(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识字。
1、师:动物朋友们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这篇课文里出现了哪几位我们喜欢的动物朋友呢?点名回答。
3、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说这些动物朋友的时候,把最后一个字念轻轻的,听起来很亲切,我们也这样一起和他们打打招呼吧!(课件出示:鹿先生 鸭先生 兔姑娘)(相机学习生字“先”、“鹿”。)
4、师:这篇课文里像这样轻声的词还有很多,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捂鼻子 拍脑袋 喜欢)(相机学习生字“鼻、脑、袋”。)
5、师:有时轻声还会躲到词语的中间去。(课件出示:散散步 说说话 洗洗澡 浇浇水)
6、师:孩子们读得真好听,我们其它生字词语也跟着跑出来,想让大家读读它。(课件出示其它生字词。相机学习词中的生字的读音。)
7、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8、交流识字方法。(课件出示本课的所有生字。)学生从字音,字形等方面交流自己识记的方法。老师指导多音字“干”和轻声词“脑袋”的“袋”单独读的读音。
9、检查识字情况。点名读。
10、课文里还有这样的长句,你能读好吗?(课件出示:1、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2、可是过了不久,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地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3、没过多久,一条干干净净的小路又出现了。)
11、师:请大家再把这三段话连起来用心地读一读,读着读着,你们发现小路有什么奇妙的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丽——不见——又出现)
三、精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美丽。
(一)、感受美丽。
1、师:你想知道这条小路美在哪儿吗?课文里是这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这条小路哪里美呢?请你用课文里的词语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意思。练习用“五颜六色”或“花花绿绿”说话。
2、师:小路这么美,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让大家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小路的美吗?(点名读)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体会感叹的语气
1、“朋友们都喜欢在这美丽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瞧,谁来了,他说什么呢?(课件出示2、3自然段)
2、谁来模仿一下他们说话的语气吧。(点名读。)
教师预设:你为什么要把“多美”和“啊”字读得又重又长呢?
(这样可以表达出对小路的赞美之情。)
师:瞧,这种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句子,末尾就需要用上“感叹号”。(板书:!)
师:当老师悠悠地从这美丽的小路上走过,不禁感叹:--------------(生答:啊,多美的小路啊!)
当孩子们蹦跳着从这美丽的小路上走过,不禁感叹:--------------(生答:啊,多美的小路啊!)
当我们来到百花盛开的公园,你会不禁感叹:-------------------(课件出示图片,点名说感叹句。)
当我们看到可爱的松鼠正吃着松果,忍不住感叹:-------------------(课件出示图片,点名说感叹句。)
师:老师看到我们班的孩子学得这么认真,忍不住感叹:啊,多可爱的孩子们啊!
四、指导书写
师:小路这么美,孩子读得也这么美,能不能写得也这么美美的呢?(课件出示:干、赶、起)
1、你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字形呢?
2、跟随课件按笔顺书空。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预设学生会说“赶”和“起”。)
3、指导书写“赶”。一观察“赶”字的结构,二观察两部分的大小。三观察主要笔画。
4、描红。发现了什么?(预设:发现走字底的横的右边要短,捺很长,要稍平着写。)
5、书写两次。同桌互评结构和主要笔画写得怎么样。
6、展评,集体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唤起学生对歌曲的记忆。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我”难忘什么?补充想象,还有什么难忘的?
(3)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 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1)出示八个成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读准成语的音,不懂的成语做个记号。
(2)交流朗读成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对八条成语的理解:或根据已学的课文、了解的人物来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或根据著名人物的故事来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纸背”时可举怀素写字的例子;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或让学生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如“风华正茂、出类拔萃”
(4)再次朗读,加深印象。
(5)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6)集体背诵。
(7)指名背。
2、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3)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 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