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26 12:13: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展示课件)

  理想的意义(1)

  理想的历史意义(2、3)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任务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以有趣的童话形式加以表现,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适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学情分析】

  本课处于二上年级的初级阶段,而且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对于三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文章当中后两种是图文并茂,非常清楚。而第一种,由于学生的年龄,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蒲公英。因此,利用板画认识感知,自由做画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己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地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知识目标:

  ⑴ 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安排】

  一、整体感知

  1、导读: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离开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是啊,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植物妈妈有办法吗?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的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简洁、有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的部分读一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2、指名说的过程中相机追问:

  ⑴ “降落伞”是什么样的?看老师板画。

  ① 这降落伞多美啊!有了它,蒲公英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

  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② 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

  (抽读评析,选读得最好的学生读。)

  ⑵ 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谁能把它画出来?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做画,评出好的画,贴在黑板上,再来夸夸她。

  ② 苍耳、豌豆这两种植物,书上都配有插图,惟独这一节没有。在理解了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参照另两幅图来画一画,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⑶ 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故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让学生们品尝到自学成功的快乐,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和信心。

  3、合作学习其余两节:

  ⑴ 分小组合作学习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三小节,喜欢豌豆妈妈的就学习第四节。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办法,演一演情景,夸一夸“妈妈”。在四种学习方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

  ⑵ 全班交流,相机追问:

  “铠甲”本来指古代士兵穿着保护身体的铁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拿出课前采集的苍耳种子摸一摸,掐一掐,体会苍耳种子坚硬的布满刺的外壳。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个办法可真有趣啊!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抽读评析,小组赛读。)

  ① 豌豆妈妈怎样传播种子?豌豆娃娃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看一看图回答。(播放豌豆娃娃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动画)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快活吗?全班齐读第五小节,这一节你们认为哪些词语最重要?怎样读最好?抽读,教大家读。

  (全班即兴创作,加上动作、表情用朗读的方式夸夸豌豆妈妈。)

  ② 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蒲公英妈妈靠风力吹,苍耳妈妈靠动物带,豌豆妈妈靠太阳晒来传播种子。

  三、拓展延伸

  1、过渡:

  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三种办法吗?还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

  2、植物妈妈还有哪些办法呢?让我们一起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吧!(起立,和老师欢歌共舞)看(屏幕上出现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我们已经来到了野外,这儿是植物的世界,知识的海洋。同学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像课文一样夸一夸这些植物的妈妈吗?为你最喜欢的植物编一编儿歌。

  在理解、熟读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进行仿写,不失为积累语言、提高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四、背诵积累

  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植物妈妈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用背诵课文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学生们反复背诵,比赛谁先背出来。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逐渐内化,自然成诵。机械的背诵只能挫伤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检测设计】

  1、积累,填空:

  植物妈妈的办法( ),只要你( )。蒲公英妈妈( ),只要( ),孩子们就( )。

  2、收集:

  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好办法呢?请你自己去查一查。

  【板书预设】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力吹

  植物妈妈 苍耳 有办法 动物带

  豌豆 太阳晒

  【资源库】

  1、种子的旅行:

  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等到成熟了,它们就去旅行……

  蒲公英张开降落伞,随着风儿飘不停。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在那里生根。

  风滚草的果子,卷缩成一个个球形。随风在草原上滚动,把种子播进泥层。

  池塘里的睡莲,种子在水面漂行,随着波浪漂呀漂呀,沉到水底发芽生根。

  椰子树的果实像只小船,它的外壳又坚又硬,浪潮把它冲上海岛,岸边又会长出新的椰林。

  有的种子成熟了,蚂蚁会来搬运;有的种子靠鸟传播,鸟粪里常有幼苗诞生。

  有的种子长着钩、刺,能挂在人的衣服上旅行;有的种子根据湿度一张一缩,像动物向前缓缓爬行。

  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一代又一代啊,繁衍它们的生命。

  2、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絮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平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点评】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具体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屉原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 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 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液中溶质离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的导电性

  强

  弱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物质类型

  大多数盐、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 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 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 、BaCl2 、NaHSO4 、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 HCl=H++Cl- KCl=K++Cl- Al2(SO4)3=2Al3++3SO42-

  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 电 解 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解 弱 电 解 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 (部分电离) 弱碱:如NH3 H2O、Cu(OH)2

  水:H2O

  [布置作业] P18习题一、1 习题四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

2.【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

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4.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四篇

5.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4篇

6.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7.【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

8.【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

9.【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