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文《掌声》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2、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内在含义。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发散思维,导入新课:
1、假如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
2、还有哪些科学技术带给了人们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结合课件演示,小结,板书课题。学生谈谈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之间共读课文,相互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做到声音自信、朗读正确、流利。
2、分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谈一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本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重点地进行引导。
4、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边读边交流。
课件出示辅助练习,全班交流完成:
①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的世纪。
② (谁)靠(什么)呼风唤雨。
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
④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用一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⑤是(什么)创造了人类的美好生活。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自主学习,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围绕中心段来写的。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找边总结。
3、全班朗读汇报交流:
①读第2自然段,并对比“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朗读总结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②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板书作对比: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③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相关词句体会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④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总结: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⑤齐读第5段,根据相关语句,师生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1、再次谈谈你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2、结合我们的身边,再次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舒适和方便。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1、小练笔:《畅想未来》
2、手抄报:《科技时代》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所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学法:
以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预习
一、谈话导入
(1)举起手来,跟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呼风唤雨”,(学生书空),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那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交流)
是的,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后来人们用它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3)我们接着写,板书“的世纪”,
指课题,哪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呢?(20世纪)一个世纪是多少年,那20世纪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4)对,这个世纪就是一个,一起读——(指课题,学生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回顾课文
1、轮读课文,回顾内容。
(1)谈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路甬祥爷爷专门为少年儿童写的,内容精炼易懂,语言简洁通俗。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很多遍,大家一定读得流利准确有感情,下面我们就来展示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谁来?
(2)指名轮读课文,评价。
2、抠出读书问题,进行读书练习。
三、精读课文
1、课文说,(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出示第二段的设问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这是第二段开头的几个句子,在这一问一答中,你发现句子有什么特点?
(1)什么是设问句?
(2) 小结:设问句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一用,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3、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边说边在课题后打上一个大问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除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完整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请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
(2)经过思考,同学们一定有了新问题,我们来交流交流,学生提问。(随机板书问题)
4、读书释疑。
(1)发现和发明
这么多的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发现和发明具体有哪些?请默读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划出来。
A、品读发现和发明的句子。哪是发现,哪是发明,为什么?
B、学生交流,出示“发现”“发明”释义,明晰“发现”和“发明”的区别。
谈话:“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表面看上去很相近,可仔细推敲,却差别很大。“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原先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C、选词填空:
①人们登上月球前( )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 )月球上没有生命。
②人们为了( )海洋深处的秘密,( )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
D、男女分读“发现”“发明”部分,体味表达特点。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体会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发现和发明。(板书:举例子)
②体会句式对称,而且用词很精妙,不同的事物用上不同的动词。(板书:用词精妙。)
③齐读写“发现”和“发明”的句子,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用词的精妙。
E、拓展延伸。
20世纪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和“发明”吗?
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出示课件发明发现,体会发明发现的多,感受句子中“等”用得准确。
③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选一至两种发现和发明来说说吗?
出示词语:普及制造发射使用发射开启欣赏
看着这些词语,结合上面的发明和发现慢慢想。
学生交流,仿写句子。
小结:仿着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学习的方法。
5、改观。
20世纪,我们拥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在古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和20世纪之间这种巨大的变化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3-4自然段,找一找。
A、体会农耕社会的.贫乏。
交流古时候人们生活状况,引出句子“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B、仿写句子。
仅仅是没有这四样东西吗?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农耕社会里,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C、体会现今社会的变化。
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他们的哪些愿望变成了现实?
D、体会改观的大。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读着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你从哪看出来?
小结:是呀,20世纪相对于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来说,是很短的一小段。作者引用一个诗句就把20世纪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时间之短,但变化之多、之大、之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多么让人惊叹!那就用惊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E、对比读古代生活和现代改观,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出示对比段落,男女生读相应的语段。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朗读,大家知道路甬祥爷爷在向我们阐明古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观,用的是什么表达方法?
6、总结,齐读第一段。
通过古今作比较,让我们对科学带给人们的舒适和方便有了强烈的感受!这就是“作比较”的妙用!古今对比,让我们知道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听写本课词语。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掌声》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9
《掌声》教学设计12-10
掌声教学设计12-05
《掌声》教学设计11-16
《掌声》的教学设计11-11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3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6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05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02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