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0-10 10:44: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 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摆弄”一词。

  ② 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 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四自然段

  ① 指导朗读句子

  ② 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观察雨的变化,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的点和线,表现雨中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雨中的情景,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创作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学习观察方法,发现不同的雨,用长短、粗细、疏密等不同的点和线。

  教学难点:表现人物动态、雨具在雨中的不同情景。

  解决措施:通过观看图片,观察雨的多种形态,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体验用点、线不同的美感画雨景。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不同雨声的录音

  学生:彩笔或油画棒

  4、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播放雨声的音效录音)猜一猜,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生答(下雨的声音)

  板书?? 下雨啦

  (二)探索新知

  看视频,欣赏图片,观察下雨的情景,边看边想用怎样的线画看到的雨,老师示范引导,说说看到怎样的雨景。

  展示课件: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

  那雨是什么样子的?是大雨、小雨还是……(出示有关雨的图片)。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是小雨?(生答听着雨声沙沙,看着画面上细细的雨丝)(出示城市里雨中情景)快看雨下大了地上有很多积水,汽车驶过溅起很大的水花,水花真漂里亮啊!谁能给大家说说水花什么样子,怎样能画出来?(生讨论说说)我们创作的时候可以试试画画。

  (出示范画课件)

  欣赏图片《听雨图》,教师讲解。

  简单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悠闲的雨景,几笔瓜叶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绿油油的瓜田画面。小朋友在听雨,给人以美的享受。

  (出示雨中情景图片)学生欣赏;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表现的。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重点讲解。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片?画面上表现了什么,给大家说说。

  3、谈创作,学生作画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知道大家也想创作一副雨景图。我们先来谈谈创作雨景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结合图片和学生讨论,重点讲解)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1.课题名称:

  《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初读课文,感知课内容, 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4.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以往在此班上课的观察与了解我认为: 在智力因素方面:

  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单元大纲要求。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通过老师的分课讲授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利用课件和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单元的大纲要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表达策略、参与策略) 6.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詹天佑》教学的重难点是: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教学的重难点是: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彩色的翅膀》、教学重点是::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中华少年》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7、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通过图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自由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课文指导 A 小组分工,分几个角色。 B 几人合作朗读课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段课文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课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段课文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8.资源

  · 指导教师一名; · 网络教室;

  ·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 ·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若干

  · 关于介绍第二单元的图片、视频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表格,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网站的网址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网站的材料。

  9. 评价

  ?学生自评:

  ?“第二单元的学习成果”讨论评价表

  请公平的为各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打分可以是1~5种的任意一个。其中5为最好,1为最不好。

  拓展思考题/活动: 1、在读中探讨、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让学生探讨、理解课文。在课的结构上体现了“三大读”:感知性读、感悟性读、巩固性读,很有层次性;而在形式上有:默读、个别读、范读、引读以及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的分角色读。

  2、抓住重点进行学习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让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文文质兼美,不仅让读者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也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在学习本文时,一是要着眼于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二是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设计】

  一、语言描绘导入(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示有关蝈蝈图片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后示文章中描写蝈蝈的语句并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绿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色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反思】

  本文应重在对学生的语言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学时,应把握文本,以朗读、感悟、体验为主,并进行一定的语言训练,达到学习和运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各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组同学准备两个完全一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找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并说出计算公式。教师提问: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关于三角形,你学过哪些有关的知识。学生回答,师展示。

  二、分组操作和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一)

  1、上节课,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2、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4、学生小组合作,拼剪图形。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剪。

  5、各小组填写发现报告单,填写我们是用()拼或剪成了()。

  6、小组汇报摆出的结果:

  7、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种: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第二种: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那么,我们的平行四边形跟三角形有没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思考:

  ①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那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还可以怎样写?(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二)、课件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三)、归纳公式

  1、(屏幕显示提纲)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回答。

  A、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C、你能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3、进行爱国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

  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你知道吗?),学生阅读后,汇报知道了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三角形面积是S=ah。()

  2、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3、完成做一做。

  4、联系生活,做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5、拓展题。

  四、作业:

  P86—3、4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课前活动,猜小动物的谜语

  1.身披绿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谜底】青蛙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谜底】燕子

  3.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谜底】蜜蜂

  二、直接揭题,激兴趣认课题

  1.师:课前,我们猜了很多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小动物。看老师写(板书:小动物)物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生:牛字旁)牛字作部首的时候,要有变化――(“横”变成“提”)右边是个——(勿)请勿吸烟、请勿打扰的“勿”,合起来还读(物)。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生读)。

  2.师:今天,燕子、青蛙和小蜜蜂这三个小动物就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在他们之中,你最喜欢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卡,帮学生正音。)

  (1)出示“小蜜蜂”。师:蜜蜂是小小的虫儿,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虫字旁”。“蜜蜂妹妹”:让我们热情地和小蜜蜂打招呼。

  (2)出示“小燕子”。指名读。

  “燕子姐姐”:小燕子到处飞,见识广,我们亲热地称呼它--(齐读)

  (3)出示“小青蛙”。指名读。

  “青蛙哥哥”:让我们和青蛙打个招呼--(齐读)

  3.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先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

  三、初读课文,创设情境识生字

  1.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小动物商量过冬)

  师板书:过冬。齐读课题。

  2.师:青蛙哥哥、燕子姐姐和蜜蜂妹妹,多亲热的称呼啊!老师告诉你们,这三个小动物还是好朋友呢!(出示课件)看,它们在干什么?

  出示:他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齐读。

  他们还会在一起干什么?你能这样说吗?(课件出示句式: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日子过得。)

  (出示课件)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3.师:快乐的时光总是走得那么快,转眼间,秋天到了。(课件出示动画:秋风吹,树叶落。)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说话练习的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刮”字。)秋风的力气真大呀,把树叶都吹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我们就说—刮,指名读。

  4.师:是啊,秋风刮起来,天气渐渐凉了。三个好朋友该怎么过冬呢?于是,他们就商量开了。(出示“商量”的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并用联系字义法识记“商”的字形。)

  (1)出示“商”:瞧,这个字怎么读?

  (2)出示“量”:谁来读这个字?

  (3)出示“商量”:这两个字合起来你会读吗?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商量,所以你们看“商”字中间是个“口”,一个人能商量吗?所以“口”字上面是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字里面是什么?

  5.师:瞧,小燕子扑棱着翅膀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也赶来了,小蜜蜂当然也少不了。(课件出示动画:三个小动物赶来商量。)这就是??(出示“聚到一起”的词卡,指导学生认读。)

  6.师:丁老师老师也和大家聚到一起学习《小动物过冬》。(指黑板,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7、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四、读通课文,分角色明知识

  1.师:小动物们到底是怎么商量,又是怎么过冬的呢?请小朋友拿出课本,大声地读课文。(要求: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读,边读边想想,小动物各是怎样过冬的?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商量的?先是谁和谁商量?然后呢?(带领学生根据板画梳理结构。)

  3.师:你记住他们的商量结果了吗?他们各是怎么过冬的?你记住了谁的过冬方式??小燕子

  (1)师:小燕子要飞到暖和的南方去。(出示“暖和”的词卡,指导学生认读。)太阳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感觉暖和。学习“暖”:左半部分是什么?和太阳公公有关。左半部分特别难写,一起来学一学。

  (2)师:这儿冷了,就换个暖和的地方过冬,小燕子多聪明啊!哪只小燕子来给我们读一读?

  (3)师:小燕子,我们可舍不得你,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出示“春暖花开”的词卡,指导学生认读。)你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把每一个字的意思弄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花儿都开了。你们看,春天的花儿开得多美啊!这就是--(齐读)

  (4)师: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时刻,等待小燕子早日归来。(引导学生齐读。)?小青蛙

  (1)师:同样是吃虫子,小青蛙可不搬家,它有自己的过冬办法。我请一个神气的青蛙哥哥大声地给我们说说。

  (2)师:哪只小青蛙能边做动作,边给我们说说啊?(出示“钻”的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用表演法理解字义。)钻到泥土里才能好好睡上一大觉。

  (3)师:青蛙哥哥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说一说。

  ?小蜜蜂

  (1)师:小蜜蜂早有准备。勤劳的小蜜蜂在哪里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师:蜂巢是什么啊?“巢”就是“窝”的意思。鸟巢就是鸟窝,蜂巢就是蜂窝,是蜜蜂的家。冬天我们见不到小蜜蜂是因为它怎么样啊?(出示“藏在蜂巢里”)吃着早就准备好的蜂蜜。小蜜蜂的过冬方式,让我们联想到了哪些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3)师:让我们成为勤劳的小蜜蜂!一起读。

  4.师: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事多商量还是挺不错的!

  五、同桌合作,读对话识问句

  1.师:我是小燕子,谁是我的好朋友小青蛙?我们来商量商量。(与学生合作朗读课文,并指导听的学生学会在心里跟着读。)师:我还想和小蜜蜂商量商量?谁来当小蜜蜂?

  2.师:你们能像我们这样商量吗?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可以是小燕子和小青蛙,也可以是小燕子和小蜜蜂。(学生同桌合作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师:会商量的小燕子和小青蛙在哪里?(学生朗读。)

  4.师:瞧,一商量小燕子就不担心小青蛙了,在没听小青蛙讲之前,小燕子的心里可充满了担心。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文字:小燕子的两句问句,指导学生读书要关注标点符号。)

  5.师:小燕子和小蜜蜂是怎么商量的?(学生朗读。)

  6.师:最后,我要请一个最关心朋友的小燕子,最神气的小青蛙和最勤劳的小蜜蜂来商量商量。(学生朗读。)

  7.师:朋友间遇事互相商量,彼此关心,多么美好啊!

  六、词串学习,知约定悟情感

  1.师:它们知道了各自有各自的过冬方法,并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你有什么好

  办法记住“第”字?

  2.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词语和“第二年”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得到吗?

  3.师: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文字:第二年明年来年)

  4.师:这是好朋友间美丽的约定,友情的约定,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还在这里相见,到时候还会有许多令人高兴的事情发生,下节课我们会接着学习第二年发生的事。

  5.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词语,记一记藏在其中的生字。(课件出示文字:三组词串)第一组:商量暖和哥哥接着刮起来

  第二组:钻到泥土里飞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

  第三组:第二年明年来年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写“汇、刮”,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运用立桩记忆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熟悉课文,找出本课“汇、刮”

  2. 准备教学课件。

  3. 准备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制作指导关键字及背诵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

  3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和评价指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二、提示重点,明确目标

  这节课重点探究课文中间部分的行文顺序和组段的规律。

  三、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1.由教师背诵第一段导入,学习第二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树木的生机勃勃。

  (2)学生自读、探究整段,找找还有哪些词“用得真好”。

  (3)交流汇报。

  重点感悟:“汇” 也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第一步,读“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第二步,出示“汇”字。

  课件演示,理解“汇”字的意思,形象记忆字形:三点水就如同积雪化成的水,淙淙地流进小溪(“象形”的半口匡)。

  第三步,指导书写“汇”字。指导要点:偏旁三点水,写在弧线上,上面两点要写紧凑一些。

  第四步,学生练习写“汇”字。

  第五步,再读带有“汇”字的句子。

  师:想象雪水“汇”成小溪的景象,有感情朗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引导学生有感情齐声朗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引导学生体会关于小鹿的描写也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指导要点:加入动作演示,想象、感受小鹿愉快、得意的心情。

  (5)交流感受,体会春天的活力之美。

  (6)感悟第二自然段的组成

  (不仅写了树木抽枝长叶,还写了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师生合作配乐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树,女同学读春水,男同学读小鹿)强化对组段特点的感受。

  (7)指导学生用立桩记忆法背诵这一段。

  第一步,展示记忆立桩词:

  树木 抽出____ 长出____

  积雪 汇成____ 流着________涨满____

  小鹿 散步 俯下____ 侧着____欣赏____

  第二步,解释立桩词

  师:左边是关于“春天小兴安岭的主要景物”的三个词语,右边是关于“主要景物具体形象”的若干词语。

  第三步,指导立桩记忆的方法

  师:要做到高效背诵,就要找到一根支持背诵的拐杖──先记住要点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加快记忆。

  第四步,练习背诵

  ①学生自己试背。

  ②指名背诵,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背不熟的可以读文。

  ③齐声背诵。

  2.学习第三段──感受夏天葱茏之美。

  (1)默读第三自然段,探究发现这段与前一自然段在组段上的相同之处。(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夏天草木葱茏的特点的。 第一步,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第二步,默读,圈出表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第三步, 交流读后的感受。第四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夏季树木的葱茏之美。第五步,背诵这句话,巩固立桩背诵法。

  (3)书写“挡”字。

  第一步,教师指导书写。

  第二步,学生练习书写。

  第三步,师生合作再读这句话。

  (4)再读此段描写树木周围美丽景象的部分。

  学生自读:“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5)交流感受,体会夏季的葱茏之美。

  3.学生分组自学四、五段──感受秋、冬之美

  (1)学生分为自学第四段的和自学第五的两大群体,每一群体

  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四段或五段。探究发现这两段与前面“春”“秋”两个自然段在组段上的相同之处,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完成表格练习。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自己组的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两段组段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随文指导学写 “刮”字。重点体会“刮”字左宽右窄,竖勾要长且直。

  五、回归整体,表达感受 ,总结点题。

  第一步,自己准备。

  第二步,学习动情地背诵。

  第三步,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收束全课

  利用老师交给的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汇挡 献 刮

  春 夏 秋 冬

  ↓

  季节 → 树木 → 其他景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2.【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6篇

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4.【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

5.【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9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5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7篇

8.【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