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谈话激情
板书:辩,通过查字典,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事情与人争论过,结果怎样?
2、板题揭题。
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初步感知故事。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交流。
过渡: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将故事读通,还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展。
2、同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检查预习效果。
(1)小黑板出示词语,认读:
火烤皮香肉嫩评理剖开真笨关键聚精会神
赞许
味道充饥浪费满意不以为然时机争论不休
煮烟熏火燎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评价)
4、感知故事内容。
(1)读盛老师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经过
故事地结果
(2)交流
三、再读课文,读好对话。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提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与别人争论时的心情,同时注意提示语中的词语,练习感情朗读。
2、交流:兄弟俩争论时各自内心是怎样的?
都想着自己的做法好吃,谁也不让谁。同桌再练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小结: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为如何吃而争论不休,还找来一位老人评理,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
四、指导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重点指导:“嫩”“聚”;提醒“赞”的最后一笔。
3、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练习讲一讲盛老师讲的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该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谁能讲一讲盛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提示: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
(尽量用书中的语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感悟道理。
(一)、读文中的感想
1、同学们听了盛老师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指名读,思考:故事中的“抓住时机”是指什么?
“先做起来”是指什么?交流。
3、“赞许”是什么意思?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交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交流。
5、认识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省略了同学们的其他感想。书写形式:表示整段的省略。
6、小结:兄弟两个因无谓的争论而错失良机,后悔莫及。像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三、拓展阅读。
1、出示故事阅读《二叔公讲的故事》《最大的麦穗》。
2、交流:你想说什么?
3、小结: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
四、读写结合。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还有什么感想呢??”老师笑眯眯地问大家。
请你接着这句话,以对话的形式,写出大家发言的情景。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读写作业。
板书设计
争论的故事
善于抓住时机不浪费时间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
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争论的文章。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过渡: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争论的结果又怎样?)
二、初读指导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烤鸭评理剖开可惜真笨浪费关键原谅烟熏火燎
(2)指名逐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读的是否正确。
4、理解课文的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告诉学生:第2~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内容,因此第2~4自然段的末尾,不加下引号,只在故事结束的第5自然段末尾加下引号。
三、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明确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中带点的字,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了什么是争论起来了?他们是怎样争论的?(请两位同学读读兄弟俩的对话)(2)
理解“不以为然”。(出示:不以为然1、对2、如此这样3、然而)谁能找到“然”字的解释?
(3)指导朗读兄弟俩的对话。看插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出示:“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指导要领:第二句要突出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第三局要突出弟弟不服气的语气)指名读、分角色读)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齐读)
3、过渡:兄弟俩谁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你能找准“休’的解释吗?
(出示:争论不休: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
他们找谁评理,老人建议说——(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当他们俩都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大雁早已飞的无影无踪了。”
5、师讲盛老师讲的故事。
学生看课件: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指学生填写。)
2、齐读这段话。
四、继续精读课文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老师适当评价,并引出书中同学们的想法。(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
(出示:“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3、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句话
把这四句话不改变原意,换一种说法。
5、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情况,得出结论。
出示并引导齐读: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6:读最后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聚精会神“与“赞许”的意思。指导朗读。过渡:
是啊,不管做什么事,关键要板书:(抓住时机,先做起来)他们说的都有道理,“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她的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今天,因为你们争论很精彩,讲故事很生动,理解很透彻!顾老师对你们的表现也很满意!(赞赏的微笑)
老师想送你们两句名言,希望你们深深记得:
出示名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巴尔扎克
(齐读)
五、总结升华。
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时机,就会与成功擦肩而过。孩子们,虽然你们的年龄很小,但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以后将会面临无数的机会。让我们牢记《争论的故事》,把握瞬间,成就梦想;把握机会,创造辉煌!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讲讲故事的情节。
2、领悟故事所蕴涵的“做事要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屏幕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谈感想
同学们,今天的课上,老师先要和大家一通走近一个有趣的故事中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吗?
交流感想:
有一位盛老师也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她的学生听,我们来看看她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感想。
二、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6-12小节
2、拼读词语真笨、抓住、关键、赞许。
3、再读,说说你同意哪个想法?为什么?相机出示小黑板,理解内容并且读好句子。
4、还有其他意见吗?结合省略号理解
5、在这些意见中,哪条总结的比较好?再读一读。因为同学们回答的'好,所以盛老师听的聚精会神,并不时的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赞许是什么意思?盛老师为什么不时的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近故事中,近距离的来接触一下这争论的兄弟俩。
1、自由读课文。
2、读读新词:火烤、评理、剖开。
3、再读课文这一部分,讲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兄弟俩争了又辨,辨了又争,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又道理,理由是?
5、文中有个词语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是争论不休,给休字找找合理的解释。
6、既然是争论不止,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体现争论的激烈语气,试试。
找出提示语,理解不以为然,找出然字的合理解释。
7、先自由练习,再指名朗读。
8、听录音,再读。
9、教师引读文章的4、5自然段。
10、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同时展开想像,续说故事。教师适当指导,评议。
11、齐读这个故事,体会不同的语气变化。
四、整体感知,领悟故事的道理
面对争论不休的兄弟俩,我们真想说一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先做起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当引导举例。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06-17
争论故事教学设计11-05
《争论的故事》说课稿06-15
《猫的故事》教学设计11-27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11-28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2-06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11-08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2-27
《范仲淹故事》教学设计08-08
照片的故事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