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6 14:30: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知道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附: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板书上节课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点的特点向我们介绍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分四个小组进入这四个景点拍摄留影吧!

  二、学习课文,汇报学习成果

  1、学生分四大组分别交流学习四处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勾画体现景点特点的重点词,概括各景点的特点,组长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师:第一组,你们浏览的是长廊,

  (1)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板书:长、美),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出示长廊课件)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指导朗读)

  (2)第二组,你们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以什么为背景?为什么?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谁来向游客介绍金碧辉煌、气势雄伟的万寿山建筑?

  (3)第三组:在佛香阁前留影,由上往下拍摄,会看到什么景物呢?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板书: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近到远)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近到远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4)第四组:在昆明湖留影,这一景点有什么美?

  学生汇报这一处美景,师板书: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师出示图片。

  指名有感情朗读,再向大家介绍。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师放录象)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观赏为主,让“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冶情感。

  我还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通过拓展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颐和园》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知道这是哪吗?(出示图片)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颐和园中的景物。

  (1)那我告诉你们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你会怎么读课题?

  (2)今天的颐和园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美丽的大公园,你又会怎么读课题?

  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语言,去游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

  (二)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1、出示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指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

  2、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移步换景的提示语。

  (1)教师:作者就是这样走一走,停一停,慢慢看,寻找打动自己的特色景物,这种移步换景的顺序特别适合于参观游览和描写古典园林。

  (2)其实,在颐和园还有很多的美丽景物例如:(出示换灯片)边出示,教师边叙述:“德和园”大戏楼,是我国中国最大的古戏楼,“西堤六桥”据说比苏州的西湖的“苏堤”还要美。但是作者就选取这“三种”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

  3、交流总分总的顺序。

  (1)教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把这两句话调换吗?体会总起句和总结句的作用和总分总的'结构。

  (2)通过比较,教师总结:第一句是引出颐和园的美,让人去欣赏,去读,是引出下文。最后一句是游览之后,作者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是对全文的总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作者是由情入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正像写景文章中所说的“此时景语皆情语”

  (三)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物特点。

  (1)教师:那就让我们进入颐和园,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出示学习指南)

  (2)体会长廊的“美”“长”。

  “美”:花、画的数量多、颜色多、内容多。

  “长”:七百多米,一眼望不到头。

  (3)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教师:我们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的方法来学习下面的内容。(出示换灯片)教师: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1)抓住佛香阁形状的特点,排云殿“金碧辉煌“的特点。体会古典建筑的“宏伟”。

  教师:站在宏伟的佛香阁前面,居高临下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

  (2)抓住颜色:红的、黄的、金的,体会皇家建筑颜色上的古香古色。

  (3)去掉湖水中比喻和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比喻的形象,让景物的姿态生动的跃然纸上。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4)出示《桂林山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5)出示《观潮》描写了潮水的哪些方面?

  (6)出示《望洞庭》体会古诗中怎样描写水。

  (7)小练笔:写一写你见过的江河湖海中水,写一段关于水的描写。

  学生进行练写,教师巡视。

  教师选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五)教师小结:其实颐和园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我们的祖国更是美不胜收,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运用上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就会创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老师留一个写文的作业:运用移步换景的顺序,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要忘了修辞这个法宝。写一写你游赏过的美丽的景色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识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7课《长城》。即使没去过北京,大家也知道北京的许多著名景点,除了长城以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

  <评: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个地方。〔播放课件〕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一段描述,猜一猜是说的北京的哪个著名景点?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利象征”,园中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当中;)她,就是北京的:生:颐和园。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这儿,注意“颐”字的写法,看清笔顺。

  <齐读课题>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

  师:谢谢你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介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游览一下北京的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师:据老师了解,你们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真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请同学读题>好,下面开始吧,边读边找,用笔划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数”的好习惯。

  问题:1.初次游览了颐和园你们有什么感受?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用“――”划下来。

  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点。

  〔板书:美丽的大花园〕

  师:如果你是这里的导游,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领游人游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2.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大家也有这么多感受,那么,想不想去细细欣赏一番?

  师:谁愿意当这个小导游领大家到长廊去走走?在小导游的介绍过程中,请游客们总结一下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读第二段>〔板书:长美〕

  师:你们是从小导游的哪句话知道长廊很长的?

  〈评:找的真准确〉

  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老师这也有一句话,〈出示大屏幕〉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2.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请学生读第二句〉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哪一句较好,为什么?

  数字说明,更具体些。

  师:既然第一句好,请你再来读一下第一句好吗?把长廊的“长”读出来。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②“一眼望不到头。”

  师: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长廊“长”的特点,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长廊的“美”?

  ①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读的真好,能不能领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从图上找一找横槛在哪里?横槛上的画怎样?

  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

  师:据资料记载: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的图画有14000余幅。你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

  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既然这句话这么好,大家一块读,体会一下。

  <找生读>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长廊的“美”?

  生:“……神清气爽”

  师:你认为哪个词用的比较好,让你感觉长廊很美?

  〔板书:神清气爽〕

  师: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这一句,感受一下。

  <齐读>

  师:长廊又长又美,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把长廊的“长、美”读出来。

  过渡:参观长廊真是美不胜收,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板书:万寿山脚下〕这里有一位小导游,请大家站在山脚下仰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快点找一找:

  ①生:佛香阁。〔板书:佛香阁〕

  师:在插图上找一找佛香阁在哪里?请你给大家指一指,大家说他找得对不对?

  若对:师:你是根据什么找到的?

  若不对:师:大家说你找的不对,你再读读课文中写佛香阁的句子,再给你一次机会。

  师:你们还能望见什么?

  ②生:排云殿。〔板书:排云殿〕

  师:课文中描写“排云殿”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金碧辉煌。

  师:“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的建筑物才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师: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现出金碧辉煌,很有皇家气派,所以,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总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生:〔板书:宏伟(壮观)〕

  师:大家再大声齐读一下这一段,读出他们壮观的一面。

  <评: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很响亮>

  过渡:刚才在万寿山脚下从下往上看了万寿山的景色,下面我们就到山顶上去看看,这次老师来当你们的导游可以吗?

  <师范读>

  师:这里可是站得高看得远,由近至远,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景?

  ①“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美的?

  生:这里的颜色特美,有黄的绿的屋顶还有朱红的墙,五彩缤纷。

  ②“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这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湖面的什么特点?

  生:昆明湖的静和绿。〔板书:静、绿〕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注意这次要把湖面的静和绿读出来。谁来说说你还看到什么了?

  ③“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我如果把这里的“滑”换成“划”行吗?〔板书:划〕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上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讨论一下能不能换,为什么?

  <师巡视,提示>

  ①游船和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行驶很慢。给人们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划动似的。只有这样,有人才能尽情地欣赏。“滑”字展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想法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②如果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字好。

  师:你的想法很美妙,抓住“不留痕迹”这一点来说。

  ③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知道,精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好了。

  师:又有新想法了,请你来说。

  ④你的想法也不错,有点难度了,由“玉”想到平滑。另外,“滑”字还以东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师提示:“滑”字可以组成什么词,“划”字又能组成什么词?比较一下你们组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现在应该理解这里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了吗?这段文字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浮现出昆明湖的美,感受一下那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是啊,谁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现在就请大家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叶走进你们的心里。

  <指名读>

  师: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吧!

  <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请大家再来默读第5自然段,这次自己是小导游,你准备领游人去哪里游览,游览什么?

  生:“堤岸两旁数不清的垂柳”和“小岛上一片葱绿”。

  师:本文中斜率的词语有很多,你们平常积累了哪些和“绿”有关的词语?回想一下,看谁说得多。

  生:碧绿、葱郁、绿油油、翠绿、墨绿……

  师:看来大家平常都很注意积累词语,那我们在写作文时适当的运用这些词,就可以把文章写生动了。

  师:还记得我们走过的石桥吗?它叫什么名字?看看插图,数一数是不是十七个孔?桥栏杆上有没有小狮子?涂上狮子很模糊,文中说:它们“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个句式在课文前面哪个地方出现过?

  师:“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想象一下,它们会有什么姿态?

  <生描述、扮演>

  师:假如你西安再走在十七孔桥上,手里抚摸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你想说什么?

  [板书:有趣]

  师:这么多有趣的小狮子,我们齐读一下这一句,体会一下。

  <评:同学们读得真棒!>

  3.结束旅游

  }和壮观

  长廊长美

  ↓

  师:可以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一节课我们是游览不完的,有机会大家亲自去游览一番。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万寿山{

  美丽的大公园↓

  山脚下仰望{

  山顶上俯视湖面静绿

  佛香阁

  排云殿金碧辉煌

  昆明湖{

  堤岸

  小岛

  十七孔桥有趣

《颐和园》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抓住重点段落3---5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培养观察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新课导入:

  1、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畅游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领略了长、美、奇的长廊,你们还想去参观园内其它的优美景色吗?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游览,请同学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下,抬头看见高高耸立的佛香阁,下面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登上万寿山向下俯视,颐和园大半的景色尽收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游船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真的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从万寿山下来,只见昆明湖两岸栽着杨柳,湖中心的小岛一片葱绿,岛上有一座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柱子,每根柱子雕刻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信步游览,园中景色让我们目不暇给,兴趣盎然。

  2、游览完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你们陶醉吗?谁来说说你们的感受?

  3、作者和大家一样也被吸引住了,他是怎样把这么美丽的颐和园写生动,写具体的呢?请自读3----5自然段,边读边想想。

  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他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呢?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写。先写万寿山,再写昆明湖,最后写十七孔桥)

  请学生板书: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请大家用——划出3、4、5自然段中最能够表现写作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齐读。

  3、这些景色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再认真的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画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小组自学,老师巡视,随机点拨。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交流。

  5、小组汇报。

  你们认为哪里的景色最美,你就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

  老师随机板书:佛香阁

  (佛香阁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很耀眼。)

  (耸立——高高地建立在山上,说明了佛香阁很高。)

  老师随机板书:耸立

  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随机观察插图。

  老师随机板书:排云殿金碧辉煌

  (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示出金碧辉煌,很有皇帝的尊贵。)齐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茂密的树丛是绿色的,有黄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小组读。

  正前面——一块碧玉。游船——不留一点儿痕迹。(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昆明湖很平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行驶过也不留痕迹。)老师板书:静绿

  (1)初读:同学们真棒!读得快、找得准,咱们呀先到湖面去看看。请读第四自然段中写湖面的句子,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看画面,想一想这湖面美在哪里?(请生说)

  (2)试读:是啊,水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平时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学生自由读文)

  (3)谭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老师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范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那就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们的心里。

  (4)齐读: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一读。

  过渡: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谭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在颐和园中还有哪些美境界让你们陶醉的呢?继续汇报。

  昆明湖围着——倒垂的杨柳。(杨柳随风飘舞很好看。)

  湖中心——宫殿的一角。(岛上树木很多,树木很茂盛。)

  石桥——十七孔桥。桥上有百根柱子,柱子上雕刻着不同形状的狮子,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的不同姿态吗?指名说,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三、深化、拓展。

  到颐和园游玩真令人乐而往返,假如在2008年,你能荣幸地成为颐和园的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各国参加奥运会的朋友介绍呢?可以介绍整个园,也可以重点介绍某个景点。小组讨论,选举代表介绍。

  四、总结。

  在即将离开颐和园的时候,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这样好了,让大家在读声中,再次领略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吧!

  五、板书设计:

  颐和园

  总:美丽的大公园

  分:长廊:长美奇

  万寿山:佛香阁耸立

  排云殿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有趣

  总:美丽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能力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写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天老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习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①

  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面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自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习。

  ②

  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自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自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可以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写,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能力,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通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

  总写

  长廊 长、美、奇

  颐和园 分写 万寿山 雄伟壮丽

  昆明湖 物多景美

  总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忙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资料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潜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透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必须想明白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状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明白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透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潜力和实践潜力。)

  3、小组交流:

  学生能够画游览示意图,能够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透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必须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述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述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能够朗读,也能够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能够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取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样样?为什么怎样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长廊:

  师引导:透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样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能够透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潜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透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此刻,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贴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到达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到达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长廊油漆栽满昆明湖清爽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自由汇报。

  师以小调形式询问阅读情况。

  ⑴昆明湖的美丽景物有哪些?

  (堤岸、石桥、小岛、石桥)

  ⑵大家当当导游介绍这些景物:

  生1讲堤岸:以他自己的语言讲,注意不能忽略长、式样不同、倒垂的这些特点。

  师适时予以提示,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汇、诗词、修辞来讲具体景物。

  请一生上台画堤岸,大家想象:

  长长的堤岸像什么?

  (龙)

  师想象创设:

  婉蜒的龙,正腾游上岸,伏在岸边,翘头欲向天空飞去,却迷恋这美丽的昆明湖水,久久不肯离去。

  问生:美不美啊!

  (美)

  大家一起把这么美的景物读一读。

  再请一生上台画杨柳,请大家齐诵《咏柳》等课外学过的有关柳的诗、词或由生想象自己补充。

  想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万枝笑春风;长腰柔摆舞春风。

  (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

  现在一起读两处景物,要求读出美来,读出对景物的爱来。

  湖心岛、十七孔桥一样讲法,注意强调十七孔桥的特点:

  上百根石柱、上百只小狮子,姿态不一。

  要求读出趣味:

  齐读,抽几个记性好的学生找几句优美的来背一背。

  2、讲万寿山及山脚:

  我们已经游览过了昆明湖现在向万寿山迸发。

  ⑴大家知道文章的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交代了地点,我们由昆明湖去万寿山也应该怎样交代于句呢?

  生自由说后归纳: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万寿山。

  昆明湖的水,倒映着万寿山,我们向万寿山走去。

  绕过昆明湖,就是万寿山。

  师启发,那我们不看山底,直接登山了,同意么,不同意,就从山脚看起。

  走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

  ⑵自由读第3自然段:

  把看到的景物用“ ”画出来。

  汇报景物: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佛香阁。

  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要读出大殿的美。

  ⑶自由读第4自然段:

  来到了山脚,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登上万寿山”)

  方法同上:

  找、说、读。

  师注意:

  由“掩映”一词挖掘山的神秘美,出示简笔画讲词义:景物一半被绿树所遮只露出一半。由“耸立”一词讲建筑物的高大。

  再注意:由“镜子”“碧玉”讲比喻的好处,使所描写的景物变得生动、具体。方式可飞用比较句对比着讲、体会。

  师归纳:

  万寿山这一段先写近的景物,再写远的景物,从“向东远眺”这一语句可以看出这一方位顾序。

  出示练习:

  要求读出美。

  接下来该去哪里?

  (长廊)

  怎么交代顺序?

  (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3、讲长廊要求生自学此段:

  注意点:

  ⑴方位顺序要讲到:

  长廊──长廊两旁。

  ⑵景物有柱子、栏杆、长度、间数(这里采用了数字的方式,具体地交代了长廊的长)、横槛、花木。

  4、归纳出“美”后齐读长廊这一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先学( )再学( )和( ),最后学( ),每一段开头都介绍了方位:来到昆明湖;绕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如果你去游颐和园你能这样游览?不能还得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还得从大门进入,先游长廊,再游万寿山脚和万寿山,最后游昆明湖。这说明写作也得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切景物都是美丽的,这几个白然段都围绕着1和6自然段写,这头尾两段各起什么作用:总述与总结,这叫首尾呼应。

《颐和园》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运用品读学习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手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北京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北京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北京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北京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习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设计10-18

颐和园教学设计06-27

颐和园教学设计(经典)04-20

《颐和园》教学设计03-22

(合集)颐和园教学设计11-09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11-26

《颐和园》教学设计荐05-20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05-10

颐和园教学设计集锦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