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 学习课文,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下面让我们细细品味。(板书课题)
2、请看学习目标:(略)
3、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庐山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请看第2自然段。
2、自由朗读并思考: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在下面画“______”。
(2)文章哪个词说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3)找出比喻句,比喻句中拿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先总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接着具体描述如何“千姿百态”,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式”。
6、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画不同姿态的云雾,其他同学在下面画。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
(1) 中心句。
(2) 庐山云雾的特点。具体怎么写?
(3) 比喻句,拿什么比作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3、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瞬息万变: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教师小结:正因为庐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游客们舍不得回来了。(板书:流连忘返)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你能说一个令你流连忘返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说。
三、总结:
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是庐山的一绝,有机会我们可以去领略一下。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去领略一下祖国的美好河山。
四、课堂练习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图,老师简介庐山。引入课题。
2、生闭眼想象,师创设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庐山。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在庐山看到什么?
2、大声朗读课文二自然段,想象画面。
3、说说看到了几幅画?分别是什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找到相应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5、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四个比喻,并相机指导朗读。
①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抽读、理解“笼罩”、指导朗读)
②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同桌读、指名读)
③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理解“茫茫”、师范读、自己练读、齐读)
④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理解“天幕”、齐读)
6、师版画几种姿态的云雾,让学生用“像”来说清楚什么位置的云雾像什么。
5、师总结,揭示中心句。理解“千姿百态”。
过渡:这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们心动,倘若有风吹来,云雾便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理解“瞬息万变”。
2、再读课文,勾出描写庐山云雾变化快的词语。
3、学习书中的第一个变化。(抽读、指导读、男女生读)
4、学习书中的第二个变化。(自己边做动作边读、齐读)
5、课件出示各种各样云的图片,生想象云的样子,补充在段尾。
四、指导背诵二、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与二、三自然段相应的图片,生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流连忘返”。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课后拓展
课件出示描写庐山风景的诗歌。(自读、齐读)
七、作业
老师推荐《黄山云海》《阿里山的云雾》两篇文章,请学生在网上找来读一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理解“千姿百态”“笼罩”“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词语。
2、认识中心句,学习用比喻句说话。
3、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生字,记生字。
3、读词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第2、3自然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谁来说一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此时你正漫步在山道上,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伸手摸摸,身边流淌着的还是——云雾。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庐山,一起来欣赏这庐山的云雾。 【简笔画:庐山】
二、精读感悟,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云雾的千姿百态。
1、请大家打开书63页,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话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4种) 【课件出示提问】
2、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云雾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3、生汇报、上台画云雾。
(你喜欢哪种姿态的云雾呢?你能上台画一画这种云雾吗?
其他同学根据课文想一想,他们画得对不对。)
4、师指导朗读
(1)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抓词品味:笼罩 白色绒帽
(2)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抓词品味:缠绕 系在 一条条玉带
(3)弥漫山谷的云雾
抓词:弥漫 茫茫的大海
(4)云雾遮挡山峰
抓词:遮挡 巨大的天幕
5、云雾仅仅只有这四种姿态吗?(不)从哪看出来的?(省略号)
有说不完的姿态,怪不得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6、找到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了吗?在哪里?
(第一句)把它划下来,这句话就像首领一样,统领全段,这就是中心句,也叫总起句。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这段话的意思,又告诉我们整段话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副板书:先总后分】
7、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后分的方式来写的?(第三段)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随机板书:瞬息万变】
3、理解“瞬息万变”:很短的时间,云雾变化既快又多。 【板书:快 多】
4、这神奇的云雾,变化速度特别的快!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特点? 【课件出示第三段】
5、生评议 指导朗读
找出写出云雾变化快的词语: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又变成
6、神奇的云雾变化不仅快,而且姿态多。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姿态?
(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指导朗读,重点理解
(1)“一缕轻烟” 【图片展示】
(2)“一泻千里” 【图片展示】
引诵古诗:
《望庐山瀑布》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激发想象:这瞬息万变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呢?
引说: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转眼间就变成了————……】
【课件出示: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8、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里,就有了这么多的变化,怪不得大诗人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
三、小结全文,回味云雾之美。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马上回家吗?难怪来到庐山观赏云雾的人们,都会说——
【课件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指导朗读
【板书:流连忘返】
2、欣赏庐山云雾风光 【播放视频】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庐山的云雾构成一幅神奇的天然山水画,让我们好好地欣赏它的美。
3、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出了她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也学习这样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写我们美丽的家乡桂林,好吗?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云雾简笔画) 瞬息万变
快 多
流连忘返
第三课时
一、掌握第2、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练习写《我的家乡——桂林》。
二、完成该课练习
【《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06-07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9-02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8-22
《庐山的云雾》教案11-17
《庐山的云雾》教案07-11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10
《庐山云雾》说课稿8篇11-29
《庐山的云雾》教案15篇11-02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06-30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