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7 18:24: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

  《庐山的云雾》是我面向本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有20人之...《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范文1《庐山的云雾》是我面向本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有20人之多,还包括学校的领导。这阵容真的是久违了,尽管事先我是做了准备的,但还是难免心理紧张。开始上课时,我几乎进入不了这个角色中,课堂上的一些小教学环节,我随意的删减和增加,结果有时候出现了一点语无伦次之感。后来的课堂上竟然还出现了一点电脑的小故障,这些都不是我上课前所能预料到的。一堂课就是在我这样的紧张和出错中结束的。

  课后,想想这堂课,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课,或者说确实出现了很多小差错,也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

  1、文中的一个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读音,我把p和p混淆了,另外,学生在读系(j)腰带时,个别学生也把这个多音字读成了x的读音,我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养不够扎实所引起,以后还必须加强这一点。

  2、课件运用出现了偏差。上到课快接近尾声时,突然电脑出现了一点

  小故障,这是我从来没有碰到的事,可我却不会当场处理,导致还有几个课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来,课堂环节也就到那出现了一点偏差。这时的我真的是心慌乱万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该做怎样的调整呢?我一边上,一边调整着我的教学机智。这一事件告诉了我,事先我应该多考虑一些的,更应该把上课的基本功练过硬些,尽管我的年龄告诉我不再是个青年教师,有些技能确实不如年轻的老师,就有如那个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我确实无法和年轻老师相比。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年轻教师,年老的教师,我们都是教师,我们的职责是一样的,对孩子应尽的义务是一样的,我不能亏待我的学生。所以,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提高自己,而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来做事。

  3、最后的总结语中,我提到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庐山很美,这儿还曾发生过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由郭凯明和张喻演的《庐山之恋》,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代的苏轼游览了庐山后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时,我看见底下听课的老师在笑,我猜测他们一定是由我说的那《庐山之恋》引起的联想了。这是个爱情故事,跟三年级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适合。课后,我证实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师们的笑确实因此而起。课后,有的老师还提醒我说,那儿不该这样设计。关于这一点,我真的有点自己的想法。谈到爱情的话题,我们难道就一定要在课堂上保持缄默吗?或者说避开这话题一概而不论吗?何况我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去故事梗概这内容啊。记得有一次,我在让学生课外延伸时拓展了这样一练习题:写出带有月字的成语。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里就有花好月圆,花前月下等词语,这些词语也跟儿女谈情说爱有着关联。事后我还曾与学生闲聊问

  及他们是否真懂这些词语的意思,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他们也并非一无所知的。难道理解这些词语,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吗?其实,在我看来,有些东西的教育是可以潜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个阶段才拿出来大张旗鼓的说教。一般的来说,孩子们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话题,你越不想让他知道,他越想去窥视,结果就因为小孩的幼稚而闹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无知的事造成终生的遗憾。我更佩服在内蒙古开设的性课堂教育课,虽只是尝试,最起码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对孩子加强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课程。而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冒大不违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有些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对孩子无害,都是可以尝试的。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

  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

  《标准》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让他们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总之,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

  《庐山的云雾》是我初次面向全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我对这次公开课非常重视,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听了全国的优质课,借鉴了名师的教学设计,但是上课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分析反思。

  一、我的课堂教学借鉴了名师的教学设计,但是我忽略了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问题较难,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学习内容太多。《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重点是

  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虽然也对这两段进行了重点讲解,但也讲解了一、四自然段,这使得我要讲的内容太多。

  三、教学内容多,学生无法一下都吸收接受,同时为了能上完课,缩短了师生互动的时间,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我讲授的时间过长。

  四、问题设置太碎,也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五、教学最后的微课展示,时机把握的不好,如果放在第二段讲完后放就更好。另外微课的内容程度有些深,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不易理解。教学过后,我深刻反思了,相信在以后的讲课中我能够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讲出更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4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探究

  上新课前,请学生谈谈庐山有那些著名的景点。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到:宋朝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因势利导,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庐山的云雾。

  二、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三、在新课学习中,注重学科的交叉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学生画好后,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并说清分别画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雾,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说完后,我在加以引导,作者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其实云雾不止这四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你展开想像。做一个小小的美术家,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学生画,画完后,师生共同交流。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借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课件,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学到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鼓…励他们进行想像绘画。通过绘制出来的直观画面在让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的意思,让他们领会作者使用“戴、系”等动词的准确与贴切。

  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想像感悟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美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像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的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我从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云雾在瞬间还会有什么变成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想像,踊跃发言,云雾变成了:一之威武的狮子,一群可爱的白兔,一只美如凤凰的孔雀,一只凶猛的老虎……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这些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们齐答“惊叹”!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朗读,启发学生充分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之后,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想像云雾在瞬间还会变成什么?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谈谈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高了他们的想像力和朗读水平,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5

  我上的区级研究课《庐山的云雾》,研究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的研究”,从备课到上课几易其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我有如下感受: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前提对文本的准确的把握。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瞬息万变”,通过对云雾的变化的快、变化的多、变化的大的体会,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瞬息万变”的,为孩子写喷泉的“瞬息万变”奠定基础。

  2.让孩子的表达的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有表达的欲望。课堂上设置的“水游城的喷泉”的话题让孩子兴致很高,并且这个话题和庐山的云雾有相似之处,也方便孩子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创作。

  3.课堂上要让孩子学会互相欣赏对方的习作。本来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小组中交流习作这个环节,但是在课堂上请了几个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后已经没有多余时间了,可是许多孩子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临时增加了小组交流的环节。但我仍然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互相评论习作的机会太少了,如果是不考虑为听课教师呈现一节完整的课,我会教孩子如何听别人的习作,如何欣赏、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亮点,如何为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而不是将今天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的评价,毕竟有局限性。

  4.在第一次的试上中我没有进行喷泉的某一特点的具体训练,所以孩子的想象、所写的题材还比较宽泛。正式上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以“千姿百态”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了完整的叙述。没想到这反而束缚了孩子的表达,在后来的写作中大部分孩子都写了“千姿百态”,所以,如何进行方法的指导又能不局限孩子的思维,值得再做思考。

  5.课堂教学中有些疏漏之处:比如总分结构应再强调一下,倾听孩子读的习作,随机对孩子的习作的点评这点做得不太好。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6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这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渐渐走进庐山,这时再引出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指导“庐”和“瀑”的书写,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四会字,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写错,故在上课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后,从“在庐山,最有名的还不是瀑布,而是它的云雾”导入课文,在自读之后进行段落单独初读,接着就是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过程。首先就是“幽谷、游览、似乎”,在这三个词语中分别指出注意要点,“幽谷”的含义和“游览”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读音和近义词,接着是“飘飘欲仙”和“腾云驾雾”这两个四字词语的意思,特别抓住动词来体会,并让学生自述了成为仙人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学生对这些词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庐山的风景秀丽。

  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第二小节着重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着怎样的形态呢?引入课文,自读后让学生找出这一小节的动词,从动词身上找寻突破口:“笼罩、缠绕、遮挡、系、戴”,动词最关键的就是理解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面出发,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有的在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用身边的“无字词典”来理解和运用,效果不错,最后两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系红领巾”、“戴眼镜”,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特别要说明的是,为了让“教考合一”,根据当前的形势,我又让学生实践了“弥漫”的“漫”字的“一字多义”,学生在运用中也能得心应手。后来让学生带着这些对词语的理解,回味课文,朗读起来明显会好得多。

  再后来就是第三小节,第三小节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其中较难理解的就是几个四字词语,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字,活用“引申”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后,回归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结束全文第一教时的教学。

  课后,我向王校长请教的时候,王校长指出:从总体上说,这节课完成了既定的课时目标,课堂反响也较融洽,但依旧是在操作和引导上的功夫还欠火候,有两个问题,提出了之后学生并未能领会,导致有些冷场。可能是由于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预见到这点,没能很好地从“儿童立场”出发,换位思考,还有就是朗读的少了些,这篇写景的课文更应该多读,多让学生在朗诵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后也会注意到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认真地研究业务,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里再次感谢王校长的教诲和师傅刘亦老师对我的付出和指导。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相机引出课题,并结合课文第一句话指云雾是庐山众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随作者去登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结合学生以往看《西游记》等动画的.经验,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思;利用图片,想象“云遮雾绕”、“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感情的教育,首先应该使学生体会的庐山的美,庐山的云遮雾罩的美妙景象,了解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在课前,布置学生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可以是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关庐山的古诗,还可以是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理解词语时可借助学生的已知经验,再适当引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8

  《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我是不怎么会上的,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的这节课在我的头脑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我在老家就听于老师上了这节课,听了以后,我本人就被云雾之美感动了,这种感动一直到现在,我一直思考,假如我上节课,我很难达到给予学生持久的感动。于老师的教学已经在我的头脑中定位了,这种定位是一种非常美的定位。现在的我还没有到过庐山,我觉得我一定会去的,那时我一定能够诵起云雾,感受着苏教版这篇课文给予我的世界。

  因此,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是想着“定位”这个词。我试图寻找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学生定下一个永恒持久的“位”。

  一是这课的几个词,是个“位”。这课有几个词怎么也得成为孩子生活的必需。比如“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巨大天幕”、“瞬息万变”、“云遮雾罩”等。这些非常有动感。把这种动感交到学生心中,阅读之“位”就容易定了。

  二是背诵课文是一种定位。背诵不只是为了考试,不只是没有积累,如果用“定位”的思维来认识,那背诵的另一种功能就自然体现出来。在这一课中,这种功能的表现便是享受庐山之美,这种美要想成为一种永恒,那就是艺术化背诵才能够达到。

  三是研究研究让这篇文章变厚成书,这是第三种定位。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学习这课都能够到庐山,但网络信息这么多,让学生利用资源研究研究,在班级成立研究小组,让更多的学生把自己的'认识组合起来,也许这一课就会更久地保存在人的记忆中。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做的。这几天,我在读着王宏甲写的《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这本书告诫我们新课程老师,探究性学习是一条非常好的路,我们要把这条路铺在课堂中,铺在学生的心中,铺到世界里,不能仅仅地铺在试卷中。我们不可一味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探究,我们不能认为这一课,如果也去探究,会打破文章的美。我们应该改变思维,让学生认识的更多。要想让学生爱上庐山云雾,享受云雾世界,那就应该引导学生读超过这篇文章3至5倍量的庐山世界,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之举。

  另外,这一课用了好多“一”这个字也非常有价值,我们用这些“一”也可为学生定位。比如,“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个“一”连接在一起,也是一片好美的云雾光景。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9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0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写景文章了,同样了跟第二课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课伊始我首先先带领学生观察一组图片领略一下景色秀美的庐山,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得享受去感受庐山。本课也出现了许多的生字词,比如说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一泻千里等等一些词语,从字面上孩子也不是能够理解,因为这些词语大多数跟现实生活扯不上多大的关系,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孩子既不那么死板了记住词语的意思,还又能形象的记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于永正执教的这篇《庐山的云雾》,于老师对于这两个的词语的处理,是运用动作,表演,让孩子形象地去记忆,今天在课堂上,我实施了一下,孩子们都很活跃,看着表演哈哈大笑,有的孩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地配合,大声的说,表演的不好,没有办法,只能让再请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很好,虽然演技有待提高,但是也让全班孩子从他们的表演中领略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我想孩子们肯定记住这样两个词语。

  也有不足之处,凡是这样的表演课堂,孩子们都很难收住,这也是我困惑之一。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对各个环节用的时间不匀称,在第二段就花了大多的时间,在补白的地方孩子们都像傻眼了一样,好像就没有办法说出来一样,是不是跟平时的课外阅读有关呢?课外阅读少?还是我本身没有激发的好?或许都有这样的原因吧,还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1

  一、课文介绍

  《庐山的云雾》这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课文集中笔墨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以“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开篇,整体介绍了庐山的景色到底秀丽在哪里。点出“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给人一种飘飘悠悠的感觉。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通过对庐山云雾特点的具体描写,展现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通过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给我们充分说明“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词语的意思。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了庐山的云雾整体给作者的.印象是“云遮雾罩”让人“流连忘返”。

  二、教学设计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孩子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庐山的美景。因此,开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庐山的美景,然后引申到庐山云雾的学习上。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首先我主要抓住了庐山“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找出关键词、句,抓住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说明庐山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特点。比如:“云雾笼罩山头时,像绒帽;缠绕山腰时,像玉带……;刚刚、转眼间、明明、……”从而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学生仿写练习和词语积累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这两自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我通过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集体朗读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能力。最后,通过欣赏庐山云雾变化多端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和祖国河山的秀丽景色,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三、自我评价

  在此次的教学设计中,令我满意的是抓住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消除了紧张的情绪,课上的比较流畅,与学生配合的也比较好。但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指令不清晰;段落的学习中过渡的不够自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口语化语言比较多等等。因此,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充分说明我离一名好老师的距离还有很远、很远,这无疑给了我继续虚心学习的动力。以后我一定多多向老教师请教,认真钻研课标,争取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2

  课文的2、3自然段是中年级非常典型的总分结构段落,形象的比喻、大胆的想象更是这两段语言的鲜明特点。

  教学第3自然段中“笼罩山头”“缠绕半山”的云雾时,让学生在我的简笔画上添上云雾,孩子们一读就形象地画了出来,“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的轻柔之美跃然眼前;而教学“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云雾时,让孩子们看文中插图,那“茫茫大海”“巨大天幕”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在孩子们形象感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入情朗读,并引导他们关注标点——为什么要两处用上句号和分号?孩子们再次品读课文,明白一类姿态的云雾结束处用句号,并列的一类云雾用分号,引导孩子们精细地关注了文章的表达。

  教学第4自然段的“云雾瞬息万变”时,还是从形象入手——云雾是怎么变的?

  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先让孩子们朗读这些词组,感悟想象云雾的轻盈及壮观,然后抓住关键词“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感受云雾的变化之快!

  在上述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努力做到让课文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好多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云雾变化的快,在省略号上大做读写结合的.文章,让孩子们想象还有哪些形态变化的云雾。我觉得这样做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在教学时,保留了文本的留白,反复让孩子们朗读作者写出的两种变化,让孩子们讨论:作者为何只写这两种变化?通过这样教师的不为,让学生自己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作者有意不写,把云雾变化的多、快都融进了简单朴素的表达里。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3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二、读说结合,感悟云雾特点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瞬息万变”这个词语的理解来展开教学。学生们理解了“瞬息万变”就是指云雾变化快而且多,然后到文中去找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字词,从字词中理解快,并重点理解加深记忆便于背诵。对于体现庐山云雾变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种,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不仅仅只有这些变换,还有更多更多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用“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的句式来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变化。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朗读水平,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

  实践证明,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想象,促使学生萌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广阔的时空中个性得到了张扬。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4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体味庐山云雾的美,我采取齐读、自由读、师生互换合作读等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描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时候,通过比较句子,找出能感受变化之快的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段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和变化之多。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头”的“白色绒帽”,“半山”的“玉带”,“山谷”的“茫茫大海”以及“山顶”的'“天幕”,更看到了“九天银河”“一缕青烟”“四蹄生风的白马”。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没有及时给出学生相关的图片、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

  《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 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

  在讲授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如临其境,脸上写满了对美的向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3-11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4-15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04-02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09-27

《庐山云雾》说课稿08-20

《庐山的云雾》教案08-31

《庐山的云雾》表格式教学设计09-28

《庐山云雾》说课稿8篇08-05

《庐山的云雾》教案15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