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2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让学生具体观察树叶和单摆的摆动特征,明确观察的重要性。一些现代观察仪器可放录像,通过介绍我国的先进仪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⒉本节内容最好在实验室里上,采用边讲边看边操作的方法,使学生能同时听到、看到和触摸到实物,多种感官同时感觉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印象深刻。增加学生对常用自然科学用具的新鲜感,提高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观察是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怎样观察,了解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介绍初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现代观察仪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观察的重要性和怎样学会观察。
⒉教学难点:怎样学会观察。
三、教学准备
单摆、树叶(每人一片)、有关现代观察仪器的录像带。显微镜、量筒、量杯、天平、刻度尺、温度计、秒表、镊子(以上每桌各一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引入(教师提问)
⒈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⒉有一位同学只在街上转了一圈,能说是观察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析导入课题。
㈡讲授新课
⒈观察的重要性
a、让学生观察树叶。要求观察:
⑴树叶的颜色 ⑵树叶的形状 ⑶叶脉的形状
请几位学生报告观察结果。
b、演示单摆的等时性实验。要求观察:
⑴小球来回摆动幅度如何变化?
⑵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有否变化?
然后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⑴你知道气象台根据什么才能准确做出天气预报吗?
⑵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是怎样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
⑶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是怎样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的?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并小结:
⑴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察看活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认识自然规律提供了依据,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观察要勤思考,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⒉使用工具观察
a、让学生继续观察树叶的下列几项:
(A)树叶的总长度
(B)树柄的长度
(C)叶片的厚度
(D)叶片的面积
b、让学生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
提出:直接运用眼、耳等感觉器官去观察,认识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使用工具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观察a项需刻度尺。观察b项需钟表。然后放一段录像,要求学生明确现代观察仪器的作用和功能。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小结:
⑴直接观察(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认识范围有限。
⑵借助工具(间接观察)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⒊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指出观察树叶的颜色、状态和叶脉的形状,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物体的冷热程度等只需要粗略地知道,不需要知道具体数量,叫定性观察。
指出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树叶的长度是多少,这种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叫定量观察。
指出:一般的观察顺序是先定性,再定量,不能定量的,只能定性。
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各项分别属于定性观察、定量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中的哪种?
⑴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形状。(定性观察、间接观察)
⑵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的直径大小。(定量观察、间接观察)
⑶观察公园里各种各样鲜花的颜色。(定性观察、直接观察)
然后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部分观察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一下,并问:⑴你认识它们吗? ⑵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让学生逐一看清楚,简单地介绍工具的作用并填入表中。
名称 刻度尺 量筒量杯 天平 温度计 秒表 显微镜
作用 测物体的长度 测液体的体积 测物体的质量 测物体的温度 测时间间隔 观察生物体微观结构
㈢小结
五、极书设计
第一节 学会观察
⒈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查看活动。
⒉观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⒊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⒋定性观察:只需要粗略的知道物体的形状、结构、冷热程度等。
⒌定量观察:科学的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了解其推导过程。
(3)、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
生:我们学过正方体。
师:还有吗?
生:圆柱和圆锥。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学生尝试交流、分类。
师: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哪些是一类呢?
生: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
生: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
师: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
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分类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一)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师:你认识它们吗?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
师:你还记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
生: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
生:圆柱、圆锥都有一个曲面。
2.长方体与正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
预设:(1)长方体的特点。
生1: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2: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预设:(2)正方体的特点。
生:3: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4: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生5: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3)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相互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3.圆柱与圆锥。
(1)师:你对圆柱与圆锥有怎样的认识?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预设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
生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5: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
(2)师:圆柱与圆锥可以各由什么平面图形旋转而成?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操作或画一画,并相互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生:圆柱展开是一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圆锥展开是个扇形。
(3)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
师: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
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1.教师拿出一个由若干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组织学生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2.课件展示教材第88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2或S表=ab×2+ah×2+bh×2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S表=(ab+ah+bh)×
生2:正方体的表面积:S表=6a22=2πrh+2πr2
生3:圆柱的表面积:S表=S侧+S底×
师:你能填一填这个表格吗?
学生交流填写,教师给予指导,并课件展示。
2.立体图形体积(容积)的计算。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容积)及圆锥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测量教学设计06-13
科学教学设计10-31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29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12-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11
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10-03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10-08
科学《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设计09-05
三年级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