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26 20:03: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0分钟)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放鱼

  3、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10分钟)

  (1)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板书:我父亲)

  (3)反馈,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重点指导: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出示课件)

  相机提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板书:得意)

  指导朗读:你想重点突出哪些词?

  (4)“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2、研读“放鱼”部分:(15分钟)

  (1)过渡语:是呀,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2)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且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板书:依依不舍)

  (3)这一部分对话较多,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来学?(分角色读或表演等)

  (4)引导提问: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此时……你想到什么问题没有?

  (板书:不容争辩)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2分钟)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启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释题激趣,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

  要下雨了。

  点名读题。

  提问比较:

  “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

  (“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2、启发激趣:

  你知道下雨前有哪些自然现象吗?

  (点名说,收集资料)

  3、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呢?

  读一读课文。

  (点名说)

  (贴出小动物的图像)

  小朋友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景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待会儿,就请同学们扮演这些小动物,喜欢哪个动物就读那个动物说的话,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二、读读说说,理解品味

  点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他们读得好不好,在动作与表情方面有没有小建议送给他。

  1、燕子低飞: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他为什么要大声喊“大声喊”是因为小白兔觉得小燕子跟往日不一样──往日飞得高,今日却飞得很低,感到有些奇怪,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急切的、疑问的语气。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感悟,比一比谁读的好?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

  板书:

  ……正……呢!

  小燕子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要下雨了吗?”谁能读读这句话?与“是要下雨了”比较(小白兔将信将疑,要读出这句话的疑问的语气 )。

  2、小鱼游出水面: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

  语速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

  (小鱼的行为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缘由。)

  ⑵ 是啊,小鱼怎么有空出来呀?谁能读读小鱼说的话再告诉大家?

  (原来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指导读小鱼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亲切。)

  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伸直身子,张口“透透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雨前天气闷这一现象的感受。

  3、蚂蚁搬家:

  ⑴ 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读蚂蚁说的话,“是”要重读,要读出句子肯定的语气。)

  ⑵ 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会向什么地方搬东西呢?

  (往高处搬,以避免雨水的冲击,板书:蚂蚁搬东西)

  ⑶ 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又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为此时,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点指导读第8自然段,语速稍快,特别要读出小白兔急切的语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有生动活泼的描绘,所以,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能力上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体裁、教学目标复习、思考、圈画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课文层次结构等)阅读、交流、思考

  3创设问题:为什么说松鼠是一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朗读、个别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各表现哪些方面朗读、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质疑: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能否换位置来介绍?质疑、思考、发言

  3学习评价: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个或者哪些方面?并请说明理由畅所欲言

  4思维拓展:放准备好的一小节松鼠的影片,提出问题“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的特点外,你还认为它具有哪些特点?”欣赏、思考、自由发言

  5组织讨论: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体会分组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供其他一些小动物图片,让学生介绍他们印象最深的方面讨论、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1.把刚才语文活动的发言整理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2.课后收集有关松鼠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结合课文的介绍,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松鼠的手抄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蜜蜂》。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内容,二是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 , 四说学情 , 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学情

  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 A 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 B 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 1 )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 2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 3 )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5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独学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这些词语我会读。

  抛弃 证实 扔掉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

  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蜜蜂

  验证内容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 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 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准备得不是很充分,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指正。谢谢!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儿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则名扬世界的感人的童话作品,让我们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读书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课文?

  (默读、大声朗读、站着读、两个人一起读)

  2、书读完了,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

  (高兴—生气—难过—不平—气愤)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三、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听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卖火柴的小女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学思考,发表见解。

  3、围绕中心事件(擦燃火柴)质疑。

  估计:擦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擦燃火柴?

  四、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1、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3、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4、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她的悲惨经历,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谈印象。

  3、小结:是的,小女孩的命运真惨,在富人们狂欢的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在别人幸福地度过新年的时候,她却悄悄地可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品读中心句,质疑领悟全文。

  1、过渡:可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说(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读到这儿,我真是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2、估计学生会质疑:

  A、围绕“看到、美丽”

  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B、围绕“幸福”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4、引导归纳:品味读书的方法之一:围绕中心句,质疑品析。(抓中心词质疑,抓特点质疑。)

  (一)品读课文,感受“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大段。

  2、学生交流,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播放美丽幻想的动画。

  这些东西对小姑娘来说可真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想小姑娘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时心情怎样?她可能会怎么做?把你自己当成是她去替她想一想。(也就是——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如果你为小姑娘感到高兴,你可以笑,可以叫。

  4、我们的安徒生先生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么美丽的东西的呢?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大段,拿出笔来划一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丽景象,用你刚才体会到的心情和感受去有感情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然后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研究或印象最深的一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时候注意那些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到最好。

  5、学生朗读、交流、比赛。

  6、小结归纳:品味读书方法之二:感情朗读,产生共鸣(发挥想象,突出重点词)

  (二)、品读课文,认清现实。

  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是多么幸福,这些老师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的美丽的幻想,(板书:幻想)火柴再明亮,再温暖,也终究是要熄灭的。现实还是那么残酷,这些美丽、幸福的幻影还会存在吗?(或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景呢?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现实生活。)

  1、学生自由畅谈。

  2、比较体会。

  (1)出示三句话:

  A、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B、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C、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读读想想这三句话,说说你读懂了哪几句?

  (3)、过渡引导:为什么还要写到星星?

  当小女孩看到惟一疼她的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她忍不住叫了起来,这时她的.心情怎样?怎么读这句话?

  A、自由练读

  B、指名读

  C、齐读

  3、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擦燃火柴与她前面四次都不同,请同学们找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读一读,比较一下不同之处,哪几次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A、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3、学生读句子,比较、品味。

  4、教师小结归纳:品味读书方法之三:反复比较,体会滋味。

  (三)品读课文,领悟“幸福”。

  过渡:小女孩一开始舍不得擦燃一根火柴,可后来为了留住亲爱的奶奶,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说明她是多么地渴望得到奶奶的关爱,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1、认真读读课文十二、三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女孩在临死前拥有过幸福?

  2、小结:我还记得安徒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小女孩是拥有健美的心灵的,她勤劳、善良,渴望幸福,也懂得感受幸福,可是她在富人们奢华狂欢的大年夜被饥饿和寒冷夺走了小小的生命,对于她来说,甚至离开这个世界才意味着解脱,意味着幸福,这真是太悲惨了。

  三、升华和延伸。

  1、谁给了她这么悲惨的命运?

  2、读了这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如果这个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你会和她分享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四、活动实践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写一写:

  A、改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

  B、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

  教法、学法:

  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过“泼水节”吗?

  2、 简介泼水解

  3、 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

  2、 出示

  泼水节 木桶 互相 湿淋淋

  吉祥 幸福 不肯离去 凤凰花

  西双版纳 赛龙舟

  A自由读

  B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C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D去拼音读

  E教学生字字形

  F把书翻到生字表,按笔顺描红

  3、 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 开火车读,师生评议

  5、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6、 讨论交流

  A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之一,在云南省南部。

  B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图片: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

  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 的)歌,跳着( 的)舞,赛起了( 的)龙舟,放起了( 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精】教学设计方案08-22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