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
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及其对成才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到如今已经经历了9年多的专业读书训练,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假如此刻我要让你们说说读书学习有何意义、作用,学习的方法应该怎样学习的态度应该如何,我想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还是给不了一个完整的答案的,今天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了一篇关于劝勉学习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们来体验大师笔下的学习意义、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问题。
二、介绍作者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荀子的介绍:
出示PPT: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三、解题、疏通全文
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
明确:是“勉励”而并非“劝说和规劝”之意。
2、疏通全文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指正音及停顿。
接着师生们一起对照注释来进行疏通和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字词。
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一定要严格翻译文本,达到确凿的答案。
四、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
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研读第二段
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教师概括板书)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第二层:包括中间两句话,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四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由上面的比喻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三)研读第三段
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至最后,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本段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五、归纳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六、总结全文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我们从这篇《劝学》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愿同学们课外不断地关注荀子的文章。当然我们在荀子的一番勉励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让我们记住“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吧,不断地用人类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教学设计12-2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9-0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11
课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优秀12-1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12-29
《劝学》教案设计08-01
《劝学》教案12-03
《劝学》的教案07-27
《劝学》说课稿06-18
劝学高中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