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中国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⑵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⑷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⑸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⑴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⑵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⑶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⑷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⑴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⑵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⑶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⑷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⑸你有什么体会?
⑹再读13自然段。
⑺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②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1-25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1-08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11-17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01-0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08-31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8-20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1-20
关于《丝绸之路》的教案设计10-02
教学设计优秀(优秀)10-22
优秀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