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 ,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n, bsp;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难点】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
2.走近作者
周国平,著名哲学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相关资料
(1)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3)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险象die()生
各具风yun()
得失之huan()
心旷神yi()
bing( ) 告
e() 运
lu( ) 去
che xiao()(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3)优美的姿态神情。( )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6.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7.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8.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
9.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0.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精读精练】
读《白兔和月亮》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1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13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14.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5.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16.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主题阅读】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
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7、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 ”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答:
18、“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答:
19、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答:
20、“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答:
21、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节较,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23.由今天所学内容我们知道应如何面对厄运?我们遭遇厄运的人应怎样培养坚韧意志?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生动优美的句子划出来,细细品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抓住文中具体的语句来体会、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美好的,早晨的时光是宝贵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18.小镇的早晨
(读课题《小镇的早晨》)镇请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学生跟读、正音)
(二)自学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镇早晨的哪些特点?
刚才同学们都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谁能来说说小镇早晨的美表现在哪3个方面呢?
(恬静、热闹、紧张)
谁能将这三句话组成一句话?
(三)学习第1自然段。
师朗读第一自然段。
重点来理解惊醒唤醒这两个词,将这两个词交换位置又会怎样?让学生来再次理解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
现在让老师来试试朗读这一自然段,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
说得好极了,惊醒和唤醒是对比,那我现在把惊醒和唤醒交换一下位置,你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惊醒是一下子被惊醒了,唤醒呢,是轻轻地被唤醒的)
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已经知道惊醒和唤醒这么一个对比。木船悠闲的摇撸声唤醒了小镇的早晨,是多么恬静啊!课文还在什么地方向我们展现了小镇的恬静呢?(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2自然段,请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
(2)、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这个词语,并写在小纸片上。
(每人3张)
小河
<学生贴> 小船
石桥
2、检查。
那谁知道这句话在这段中是什么句?(总起中心句)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总分)
这里又有哪些景物,我请同学把你找到的景物贴到黑板上。(一人一个景物)
(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你觉得我们可以抓住哪个词语来理解?(恬静)
恬静是什么意思?(安静)
既然恬静就是安静的意思,那么我索性将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句话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不行?(不行)
既然你们说不行,那么从这段文字中,除了安静,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自然段,找找这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的静。恬静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读好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3、讨论、学习反馈,体会情境。
我请同学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是静的?
㈠河水穿过小镇,小河是静的。
A. 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的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你从哪些词看出小河恬静的.美?你为什么选这些词?抓住净、透明、带子、淡淡的、碧绿结合插图来理解恬静。
a 淡淡的写出了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霞光是很柔的,万物好象都蒙上了一层薄纱。多美啊!
b 河水银鳞,使你想到什么?它本来指鱼身上的长满的小小的会发光的薄片,在这里我们作者说小河在淡淡的霞光下,闪烁着一片一片的闪光的鳞片,多美啊!
c.多干净的河水,透过这透明的河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现在,你就在小镇的河边,你会怎么说?
e 轻轻地说明了河水流动时是多么的平静啊!静得仿佛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指名读,齐读。)
㈡小船是静的。
B.①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哪些词看出船很多?(停、各式各样、一只紧挨着一只)
在这么的小船中,最醒目的是什么船?(乌篷船)
②一些油光发亮的物品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
(指名读,齐读,背读)
③这么多的船,怎么会给人恬静的感觉呢?好好读读、想想,哪个词写出了小船也是静的?(停)
㈢石桥是静的。
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你读懂了什么?
遥遥相对的石桥,(看图)它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静静地坐落在小镇的两头。多静啊!这半圆形的桥洞使我们想到了半月形,多美啊!
(一叶叶,悄悄,轻轻,飘,都写出了小舟的轻巧与恬静。)
指导示范朗读,指名读,学生评。
多静的石桥,多轻巧的小舟,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读得多静啊!想把它记住吗?(背读。)
D.刚才我们游览了小镇,知道小镇非常恬静。如果让你给恬静的小镇配上一段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准备不同的音乐,听了以后让学生选择)
播放音乐,齐读朗读第二自然段。
多恬静的小镇,多美的小镇,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中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试背。
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五)小结。
小镇的早晨,有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知道了小镇的恬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3、4自然段,小镇早晨的紧张和热闹这两个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用恬静写一句话;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8.小镇的早晨
霞光(淡淡的)
恬静 小河(静静的)
小船(尖尖的)
石桥(半月形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准备:
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哈达献给解放军》、《织布》;
2、练声:《精彩夏天》、《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基本部分。
1、熟悉乐曲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小朋友相处在一起已经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朋友就要毕业,老师和小朋友就要分开了,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吗?
(2)教师:你还记得好朋友是怎么和你一起玩的,怎样帮助过你吗?
教师:有一首歌曲唱的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分别的时候,好朋友总是唱起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教师范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1)教师范唱。
(2)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教师:你听到歌词里说了些什么呢?说的最多的是一句什么话?“旧日朋友”、“怀念”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和孩子回答小结:说的最多的一句是“友谊万岁”, “旧日朋友”就是“老朋友“的'意思;“怀念”是“想念”的意思。
(3)引导幼儿第二次倾听范唱。教师自然带动幼儿与领座同伴目光对视,随着节拍轻摇身体。
教师:和好朋友一起面对面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吧!
3、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地边弹唱边唱,引导幼儿用轻声哼唱的方法完整感受旋律。
教师:这首歌曲听起来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唱?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是抒情曲调,歌词所表达了离别情绪,十分感人。
(2)教师范唱第一、二乐句,注意提醒幼儿弱拍起唱的强弱处理及延长音的情感处理。
教师弹琴,幼儿反复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两段歌词,幼儿完整唱出歌曲。
(4)提醒幼儿唱准弱起小节。
三、告别时刻。
1、复习《小牧民》,结束本活动。
2、教师:我们马上就要告别了,你想和朋友怎样告别呢?下课后和好朋友可以握手、拥抱、拉钩、击拳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 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 读懂第1、2段课文。
5. 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
2.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播放全文录音
2. 自读课文,把课文介绍的奇石用“——“划下来
3. 说说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
4. 这4块奇石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5. 你觉得文中哪个段落与众不同?为什么?
三、预习课文
四、检查预习效果
1. 多音字组词:
tán ( )
弹
dàn ( )
2.辨字组词:
徽( ) 尤( ) 陡( ) 状( ) 臂( ) 峭( )
微( ) 龙( ) 徒( ) 壮( ) 避( ) 消( )
3.字形分析:微、脖,并交流如何巧记难字。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神奇、陡峭、云海、闻名中外、奇形怪状
5.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共有几句?分别写了什么?
a) 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b) 黄山风景区的景色特点。
3.“那里”指什么地方?黄山风景区整体景色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总写了黄山石的神奇?哪个词点明了在黄山景色中,“奇石”是最有名的?(尤其)给“尤其”找个近义词。
六、研读第2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2自然段
2.指导学生认识并列段式:
像第2自然段这样在一段话中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的“段”叫并列段,并列段中的几个内容可以调换顺序,它与总分段式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总起句,各句之间是表示并列的关系。
3. 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并列段式可分几步来学?讨论后出示小黑板:
1).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
2).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
3).这几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 根据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
(2)这两个内容分别是怎样写的?
①(出示“猴子观海”投影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猴子观海”奇在什么地方?
a) 在哪里观海?
b) 观什么“海”?
c) 怎样观海?圈出3个动词
②(出示“仙人指路”投影片)齐读写“仙人指路”的话,说说“仙人指路”又奇在什么地方?
a) 第5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b) 圈出写仙人姿势动作的3个动词,并在投影上指认“仙人”、“手臂”等。
(3)这两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
a) 默读,用“~~~~~~~~”划出这句话,并圈出最重要的连接词。(“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b) 指导朗读这句话(“也”读重音)
c) 你能把“也很有趣”换个词说说吗?(也很有意思……)
(4)小结:口头填空后完成《作业本》第5题。
(5)指导朗读并背诵第2段。
六、作业:《作业本》第2、3题。
板书: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黄山奇石 仙桃石
金鸡叫天都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 读懂课文第3段是怎样具体描写两块山石的奇特,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认识并列段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其阅读方法。
3. 背诵课文第2、3段,听写第4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3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读懂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录音;
2.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多音字组词。
2. 解释词语。
3. 听写。
4.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 复习“自学提示”,出示小黑板。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3段。
2.这一段讲了哪几个并列的内容?为什么说它们是并列的?
3.读句理解怎样把这一山石的“奇”写具体。
① 第1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山石比作“桃子”和“盘子”,你看像吗?)
② 前面写到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都很有趣,作者不但写了它们像什么,还写出了它们的姿势、动作,把这些奇石给写活了。这段写“金鸡叫天都”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
① 作者想像“金鸡”还能报晓
② 有色彩,很好看,也很像。(理解:为什么叫“金鸡”,能金光闪闪的原因。)
③ 看着投影说说“金鸡”叫“天都”是怎样的奇景,并说这一景为什么“著名”。
4. 课文中是怎样把“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个景观连接起来的?
5. 小结段式特点和阅读方法。
6. 齐读。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 导入:学到这里,请你们说说黄山的奇石为什么“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如果黄山只有第2、3段写的这4种奇石的话,它能“闻名中外”吗?
2. 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等等”,叫得出名的和叫不出名的。)
3. 这段中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奇石的奇?
4. 看投影,仔细观察各种岩石的造型特点,试着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
四、总结谈话
1. 有关黄山景观。
2. 有关并列段式。
3. 小结:黄山石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有机会,大家不妨亲自去看一看,你一定也会陶醉其中的。
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全文。
六、背诵第3自然段课文。
七、质疑问难。
八、作业:
1. 背诵第2、3自然段。
2. 抄写第4自然段。
板书:
猴子观海 一动不动 望 翻滚
仙人指路 伸着手臂 巨石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像大桃子
金鸡叫天都 金光闪闪
课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2、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优美段落。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读中品词、品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2~6自然段,描写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景物特点。
【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齐读课题两遍。(出示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自告奋勇起来读一读。
3、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地方。
(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可爱)
这是在总说西沙群岛。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海的宝岛西沙群岛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
三、自由朗读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2~6段共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几个地方?(点名回答)
四人小组自由选择学习2~6自然段。要求是:每到一处你都见到了什么?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能读出他们的特点么?
四、汇报情况
1、海水:
⑴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什么意思?
⑵ 那些词可以看出来?
(此处播放海水图,让学生欣赏,体会。)
你能读出海水的美么?(同桌读一读请人读)
⑶ 你能找出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原因?
(投影海底结构简图)
请人朗读,老师指导。全班读。
2、海底:
四人小组读,说一说海底介绍了几种景物?
你可以读出它的特点么?
懒洋洋、威武怎样读出来?请人读一读。
想读的站起来读,加上动作。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什么?
还有那些词看出鱼多?成群结队、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你可以读出鱼的多么?(大屏幕出示以海底图片为背景的文字)
同桌读──请人读──全班读
3、海滩:
四人小组读,说一说海滩介绍了几种景物?
贝壳和海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映象?(贝壳奇形怪状、数量多,海龟有趣)
那些词可以看出来?拣不完、颜色不一、千奇百怪(演示贝壳、海龟图)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自读──指名读
4、海岛:
愿意读海岛的同学自己起来读
海岛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鸟的天下)总说
从哪些词表现出是鸟的天下?
主要抓住厚厚的、各种、遍地、堆积等词来理解。(播放海岛的画面)
男孩,女孩比赛读。
五、朗读竞赛、作品展示
1、自由组合、自由选择2~6自然段来读:
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汇报读书情况,全班推选一个小组为优秀奖,其他小组为激励奖。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图。并且介绍他的画。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抓住日夜守护、必将、更加来学习,体会战士们为保护祖国而付出的努力。
七、总结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
教法、学法:
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过“泼水节”吗?
2、 简介泼水解
3、 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
2、 出示
泼水节 木桶 互相 湿淋淋
吉祥 幸福 不肯离去 凤凰花
西双版纳 赛龙舟
A自由读
B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C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D去拼音读
E教学生字字形
F把书翻到生字表,按笔顺描红
3、 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 开火车读,师生评议
5、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6、 讨论交流
A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之一,在云南省南部。
B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图片: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
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 的)歌,跳着( 的)舞,赛起了( 的)龙舟,放起了( 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6-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8-3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02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