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和意图:
《短歌行》、《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而且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遂成传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们很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诵读、品味、鉴赏《短歌行》、《赤壁赋》精美的语言,体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讨他们对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凉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和增强他们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学情及其学习态度: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牵线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强引导,要把学生机械枯燥地积累文言文的语言知识的困扰和负担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欣赏《短歌行》、《赤壁赋》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时,对曹操和苏轼产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去形成对于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难点和重点:
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受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发、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2.诗文导入: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
3.《短歌行》及《赤壁赋》的创作的背景
(1)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在一统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别是贤才之心,故有求贤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于《短歌行》之中。
(2)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遭遇中的一个莫大打击,然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赤壁三绝”流芳于世,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掌握“虫字旁”和“目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借助儿歌了解小鸡、小鸭、小狗以及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揭题激趣
1、开展画手印的游戏。老师谈话:“小朋友爱画画吗?上课前,老师先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在白纸上画一画自己 的小手掌印。”(共画三幅手掌印:1、五指并拢:2、五指张开;3、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
2、揭题谈话:冬天下雪了,大雪像厚厚的被子盖在大地上,瞧,这就是雪后的大地!(出示雪景图片)在这美丽 的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学生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板书问题概要:1、谁?2、为什么?)
二、阅读探究,感悟理解
1、初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对课文;2边读边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读后反馈,结合训练:1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板画动 物图片)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雪地里来了小画家。
B、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词语:“一群”积累新词:“三五成群”)
2、再读探究。
过渡语:小朋友的学习还真有效率!接下来请大家再一次去读读课文,要求还是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称这 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学习成果。
(3)读读议议,感悟理解。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说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2、重点句朗读指导:第三句话读时稍快,语调有起伏。第四句话朗读时突出“几步就成”。
3、讨论一:小动物们为什么能画出不同的画面呢?(学生联系课前游戏说一说,然后完成文后练习“读读连连”。)
4、讨论二:为什么小青蛙不参加画画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下列句段,进行阅读拓展。
冬天到了,天气寒冷。有些动物为了保持体内温度,开始了长时间“睡觉”,这就是动物的冬眠。常见冬眠的动物 有:青蛙、蛇、狗熊……
三、课堂总结,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阅读课文时应“边读边思考”。
2、教学生字。
1读对生字;
2记一记“蛙、睡”;
3比一比,口头组词:
月()儿()同()我()力()
用()几()洞()成()为()
四、教学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谁? 为什么?
小鸡图-------------- 竹叶(图)
小狗图-------------- 梅花(图)
小鸭图-------------- 枫叶(图)
小马图-------------- 月牙(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抽、续”等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其中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生动有趣,层次清楚。文中风娃娃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长得很可爱。学生对于它的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创设情境,和风娃娃交朋友,了解风娃娃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加动作表演读等方式,在读中感悟。最后可让学生对风娃娃说几句话,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
1、平时,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风?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教师板画)学生说出风娃娃,师板书。
二、识字
1、过渡:想了解风娃娃的故事吗?那就自己先正确地把故事读一读。
2、风娃娃的故事中还有很多的生字娃娃很想和大家交朋友。同桌两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他们。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⑴课件出示词语:
抽水吸气纤夫流汗行驶表示风筝伤心
责怪断断续续无影无踪高兴极了
①指名同桌读;
②齐读;
③开火车读。
⑵生字娃娃回到了句子妈妈的怀抱中,你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
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三、读中学文
1、过渡:
现在,句子妈妈领着生字娃娃回家了。
同桌一起读读故事,如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帮他改正过来。
2、现在我们举行一个朗读比赛,四个组比一比,哪个组读得好。
3、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知道了什么:
⑴同桌互说;
⑵集体交流,师适时板书。
4、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⑴我们先跟着风娃娃到田野里去看一看:
①自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风娃娃是怎样做的。
②同桌两个合作,一人读课文,一人加动作表演。
③师读课文,学生表演。追问: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高兴?
④齐读。
⑵风娃娃不光吹动了风车,让秧苗喝足了水,还吹动了帆船呢。
①生自己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齐读。
⑶风娃娃帮助了人们,人们都感谢它,风娃娃心里很高兴。如果你是风娃娃,你会想些什么呢?
①生自由发言;
②齐读第四自然段。
⑷帮助人们做好事,只要有力气就行了,事实是不是这样?风娃娃好心帮助人们做事,可是却做成了坏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自由发言。
⑸风娃娃做了坏事后,人们都责怪它,它伤心极了。可是它还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责怪它呢?你能不能提醒它一下,让它改正过来?
①同桌表演:一人当风娃娃,一人当好心的小朋友。
②指名说。
⑹师总结:
大家都是些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风娃娃听了大家的`劝告之后,一定会改正的。
四、扩展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风娃娃,课后了解一下风娃娃还可能做什么好事、什么坏事?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学习成果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风娃娃还可能做什么好事、什么坏事?
二、复习巩固
1、抢读词语卡片。
2、生字组词比赛:
⑴以组为单位给生字找朋友,写在一张纸上。比比哪个小组找得多。
⑵教师把生字卡片贴在学习园地里,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生字找朋友。
三、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说风娃娃在哪里,他在干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的特点,并说一说。
3、教师范写一个字,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笔顺。
4、学生先书空,再描红、临写。
五、扩展活动
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了解风在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风娃娃
吹大风车
好事吹帆船感谢高兴
吹风筝
好心做了坏事吹衣服、小树责怪伤心
【教学后记】
风娃娃的故事,学生在学习时比较简单,通过读能够明白风娃娃的心情,了解风娃娃的故事。吹大风车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加动作表演读,体会到了风娃娃的力气大,对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发言时,语言不够流畅,还需要加以训练。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点评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欣赏犟龟这一形象,理解“犟”的多层含义。
3、体会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重点
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的情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尽可能多地探究、挖掘出精深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童话的世界。同学们有没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呀,它几乎是伴随我们成长的。那么大家听过几个版本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让我们来说一说。
有小乌龟赢的,有兔子胜的,有乌龟和兔子一起到的,还有……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它是由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给我们带来的《犟龟》。
(二)介绍作者
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补充。
米切尔·恩德出生于德国,后离开了德国迁居意大利,1974年厚积薄发,发表了小说《毛毛》,并因此成功为20 世纪登峰造极德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如今米切尔·恩德这个名字,已像安徒生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了。
(三)既然米切尔·恩德已像安徒生一样家喻户晓了,想必他的童话故事一定很精彩,让我们来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朗读时要圈点勾画,看一看童话里写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将能表现他们性格特征的词语画出来。教师出示要求: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各种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揣摩它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四)整体感知
指名同学接力复述课文。
(五)列举小动物进行性格分析
作为一篇童话,同学们一定比老师更有发言权,那么我们来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在书中看出他有怎样的性格,他说话是的语气和神态应该是怎样的?
(蜘蛛:嘲笑、自以为是;壁虎:傲慢、无奈:蜗牛:迷糊、明智,弱小而友善;小乌龟:自信、执著、坚定不移)
(六)这只小乌龟特别在哪?(众答:犟)对,同学们真聪明,把这个字的读音“jiàng”念对了。但“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犟”上面的偏旁是“强”,倔强,下面的偏旁,是“牛”,平时我们爱说,“某某真是牛脾气”,放在一起就是像牛一样倔强执拗不听人劝。
(七)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呢?这一次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各种小动物的语气,语调,语速。
1、为什么说小乌龟是个犟龟?
(归纳:因为小乌龟能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都不改变初衷,一往无前。)
2、小乌龟认准的是一个什么目标呢?文中哪句话最能突出它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归纳:“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3、文中一再重复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归纳:突出小乌龟决心之坚定,既定目标不可更改,并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那么小乌龟是顺利地实现了它的目标么?在这个过程中它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碍呢? 相机板书:
蜘蛛——嘲笑,爬得慢
蜗牛——方向反了
壁虎——婚礼取消
乌鸦——狮王去世
小乌龟——我的决定不可改变
(归纳:路途远,时间短,还有蜘蛛、蜗牛、壁虎和乌鸦的拦阻和建议。)
5、那小乌龟面对这些困难和阻碍害怕了么?退缩了么?
它在应对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还表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谈。
(归纳:有自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顽强的毅力,还要能听取正确的意见。)
小结:这样看来,光有对目标的坚定执著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敢自信,顽强坚毅,这样才能到达你心中的目的地。
6、可老师还有个疑问,如果小乌龟赶到目的地,没有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那小乌龟此行还有没有意义呢?
小乌龟锻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交了朋友,证明了“我能”……(有创见的看法应给予肯定。)
(小结:看来,成功不在于一定达到预定目标,只要在追求的过程中,能有收获,能证明自我,能使自己成长,就是成功。)
(八)师:我们读了,听了,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有不少收获,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疑问,现在,就请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先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呆会儿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希望同学们像——休一样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九)大家表现得很不错,提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谈一谈你的收获。
(十)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小乌龟的“犟”值得吗?
师小结:我们做事也会像犟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振翅高飞的雄鹰。同学们,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小乌龟一样,犟的精彩,犟的可爱,犟的有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认知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暗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听。
师:好的,不过老师有一要求,请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好不好?
生:好的。
师:这时发生在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二、新课
师:请大家先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下斑羚这种动物!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这就是斑羚,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请大家带上屏幕上的这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学生读课文。(允许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都已经把课文内容了解了,也充分酝酿了,来哪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意见?说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身陷绝境——出现生机——成功飞渡——种群得救(老师板书)
师: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老师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对课文内容熟悉了,我想请同学说说你认为课文中哪个故事情节最让你感动?
学生回答。估计很多同学都会找到斑羚飞渡这一情节。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认为斑羚飞渡这一故事情节让人感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一回事呢?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学生看课件。
师:看完后你能给大家描述下你所看到的吗?
学生描述。
师:你能从书上找出是怎样描写第一队斑羚飞渡的情形吗?请大家看看哪些句子是描写小斑羚的,哪些句子是描写老斑羚的?
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这两句描写斑羚很精彩,但是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大家认真找一找,找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听,同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同学发言。估计出现的句子有: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声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斑羚那拨去了。”这句话令我感动的是镰刀头羊本来应该在年轻那拨,但是为了种族的生存自己却了去了即将死亡的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我佩服它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师:说得好。……
生: 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因为这句话说的是当斑羚群遇到危险时,老斑羚为了下一代的生存机会而心甘情愿选择死亡,它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这种精神也同样震撼了老师的心。
生: 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撼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我读完这段话让我很感动,老斑羚在面对死亡时,是那么的勇敢坚强,他为了挽救下一代的这种精神让我十分感动。
师:你的话也感动了老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没想到,老斑羚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我感动于老斑羚对死亡的毫不恐惧。
师:面对死亡,任何人与动物都会感到恐惧,老斑羚的精神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这段写得很悲壮,彩虹象征了斑羚那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纯洁高尚。
师:说得真好,我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老斑羚们在面临绝境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为下一代做出牺牲是它们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铸就了种族生命的辉煌。那么大家能给我们总结出斑羚的精神来吗?
师生归纳斑羚的品质。(出示课件)
师:这一群可爱的斑羚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碧绿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忧无虑地飞奔是多么惬意,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它们却飞来横祸,再上伤心崖边,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上演了凄美壮丽的一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归纳出是人的狩猎
师:那么你对文中的猎人有什么看法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只要指出他们的行为不对即可,也可以有批评。)
师:假如你是那名猎人,你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呢?
生回答。(1、懊悔。2、对死去的斑羚的哀思。3、对幸存的斑羚的欣慰。4、对其他人的告诫。)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你能就“人与动物”的关系拟一条标语吗?(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也拟了一条,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三、小结
师:对了,刚才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不错。斑羚飞渡惊心动魄,斑羚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人类需要发扬的,但斑羚飞渡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刚才大家拟的标语可以看出,在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人类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请记住并转告你周围的人: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师:大家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告诉我们身边的人
师生: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四、作业
师:刚才大家以那名猎人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大家下去后再以小斑羚、老斑羚为例,替他们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请大家看大屏幕,今天的作业是(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出示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围绕一天,通过对具体的事例的描述,展示了人们珍惜时间,在一天里做出的成绩,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读文体会:什么叫“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昨天你是怎么过的?做了哪些事?想知道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过一天的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自读课文,读准读顺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相互检查,读勾画出的生字、新词,相互帮助。
3、出示小黑板,检查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的'情况。绿荫如盖 佩佳 羞愧 馋涎欲滴 翻耕砌墙游 手好闲 麦茬地。
4、分段抽读课文,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更准确、更流畅。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师生评议)
四、质疑
把读课文时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 二 课 时
一、精读课文,习得方法
(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把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二)全班交流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研读重点词语。
1、“游手好闲”
①、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②、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 坐 吃 嬉戏
③、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④、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二、拓展升华
1、你知道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吗?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课后利用资料办一期班报。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6-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8-3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02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