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09 13:49: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1

  学习要点:

  1、了解《国语》的相关常识

  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4、多义词积累:知、复、既、劝、遂、当

  5、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西施故事引出人物:

  范蠡的结局——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文种的结局——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3、相关常识:

  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

  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正音:

  鄞Yin卑事Bei

  三、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知:①管理,主持②交好,相亲③通“智”,聪明,智慧

  劝:①勉励,奖励②劝说③劝进——鼓励、促进;受到鼓励

  封:①加土培育树木,引申为聚土筑坟②边界

  旅:①军队,众②寄居③俱,共同

  遂:①成功,顺利地做到,顺利地成长②于是,就③终于④田间水沟;通达

  当:①掌管②面对③介词,在某个时候④把守⑤必定⑥将

  常:①符合规定的②永久的、固定的,引申为规律、规则③长度单位,两寻为常

  四、古今异义:

  爪牙: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

  于是:在这方面——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

  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

  至于: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表示达到其中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五、词类活用:

  又郊败之,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

  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使动用法,使…退兵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作动词,穿

  六、特殊句式: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又何求焉——宾语前置

  行成于吴——状语后置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七、句子翻译:

  1、于是葬死者……补民之不足

  2、今夫差衣……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八、问题讨论:

  1、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外:卑事夫差,忍辱负重

  对内: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向民谢罪,安抚百姓

  奖励生育,发展人口

  扶贫助弱,招揽人才

  发展生产,以身作则

  让利于民,民富国强

  2、“致取父母昆弟而誓之”和“致其众而誓之”两个誓言怎样理解?

  前一个誓言,既形象生动,又颇具个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后一个誓言,既有对双方形势的评介,又有对双方实力的比较,更对志向和操守及纪律的作了强调,并用“助天灭之”以显示替天行道进行鼓噪。这一切都将为复国成就大业奠定基础。

  九、作业:

  1、阅读《语文读本》上的《国语》相关篇目

  2、完成书后练习二、三

  附录: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较长的时间繁殖人口,聚集才力,教育人民,使国家富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刘向)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谓处处都有贤人。(论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谓培养人才不容易,须作长久之计。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谓人的言行总是处在众人的监视之下,如有不善,无法掩盖。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那么勾践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点拨: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

  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3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勾践灭吴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 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 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 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 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 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 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

  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

  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3)重要字、词

  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

  虚词:无乃、苟、已、其

  (4)重要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

  ②判断句 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 例:于是葬死者

  (5)词类活用:

  ①使支用法 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 例:必庙礼之。

  指点迷津

  1、创设语境,导入课堂。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生动活泼。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

  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如:

  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嚭的阴险狡诈、卑劣无耻。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提示:未雨绸缪

  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嚭各是什么态度?

  答案提示:

  类比推理。子胥认为不可。太宰嚭认为可以。

  讨论题目之一:子胥和太宰嚭的态度不一致,孰是孰非?

  答案提示:

  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嚭为个人谋私利。

  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4、课文第四段提问:勾践为鼓励人口增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适龄、适时婚姻,奖励生育。

  5、课文第五段提问:越人坚持请战的理由是什么?用现代汉语表达。讨论题目之二:说一说越人为什么愿为国君卖命。

  答案提示:越国人,像受戴父母一样受戴国君,像孩子思报父母之仇一样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首有敢不尽力的吗?

  讨论题目之二提示:越王治国有方,爱民如子,下下一心。

  6、课文第六段提问:越人为什么取胜,取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同仇敌忾。勾践治国有方。

  7、阅读下文,结合课文作比较阅读。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钗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于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闻齐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不可。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与邹、鲁之君会以归,益疏子胥之言。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盘庚》曰:‘古人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吧。’是商所以兴也。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吾俱亡,无为也。”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徼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字胥谏不用,因辍,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臣使人微伺之,基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子胥曰:“嗟乎,谗臣宰嚭为乱,王顾反诛我。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时,诸子弟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立,欲分吴国与我,我顾不敢当,然若之何听谗臣杀长者?”乃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氛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乃自刺杀。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乃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后十余年,越袭吴,吴王还与战,不胜,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许,吴王将死,曰:“事故以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令死者无知则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仇雠chóu苑囿yòu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翻译全文。

  (略)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翻译全文。

  (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二(知、复、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检查作业

  答案:知(1知道;2感到、觉得;3主持;4通“智”)

  复(1繁复;2再;3恢复。)

  既(1不久;2已经;3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翻译全文。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无不餔也。(餔,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翻译全文。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亿有三千(有,通“又”。)

  2.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

  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练习三(略)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越王勾践》观后感

2.《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3.《藏戏》教学设计

4.《绿》教学设计

5.《礼物》教学设计

6.《白杨》教学设计

7.《山雨》教学设计

8.《品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