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碗碗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预习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围绕“将信将疑”读懂、读好第一部分。
(一)
师:(揭示课题)打碗碗花,见到过吗?
生:没有,我们这儿没有。
师:我也没见过,读读课文,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花。
生:读:“那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
师:大概是怎么一种花,我们来画画,会吗?
生:(生画,教师巡视,与生交流。)
师:你们画得和书上的插图差不多,来,读读,赞美它i
生:——“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师:这么神奇,有趣的花,却有一个坏名声,让人……
生:(生接)打破碗!
师:是啊,你信吗?
生:(齐)不信!
师:因为你们是知道“结果”了,可小作者当时是—
生:“将信将疑”。
师:什么叫“将信将疑”?
生:就是有点相信,也有点不相信。
师: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是说明她相信的,哪些语句是说明她不信的!我们边读边划,行吗?
(自学,教师巡查,辅导困难生。)
师:可以讨论吗?哪些地方说明“我”是相信的?
生:我觉得外婆的.态度证明,那“花”绝对是要打破碗的。
第一句是: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
师:对,你能学着外婆的样子说说吗?
生:(学)
师:像吗?“急忙拉住我,连声说”读出来了吗?
生:(齐读)
师:外婆那么紧张,肯定是真的[
生:还有一句“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生:还有:“我被吓住了”也说明她相信了。
生:还有:“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师:什么叫“郑重其事”?(板书)
生: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生:一本正经地对待这件事。
师:对。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证明“我”相信。那么“疑”又表现在哪里?
生:第七段课文全证明“疑”。“外婆的警告——淡薄了”。“好奇心强烈地鼓动我。”
生:还有,我的“尝试”。偷偷地将花藏起来。
师:我们来读渎课文,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生:练习。
师:完成作业。
1.打碗碗花是一种( )的花。(多种答案)
2.用“郑重其事”和“将信将疑”说说课文的部分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体会小作者的“善良”,理解并运用“如释重负、安然无恙、自信不疑”等词。
师:我们继续学习《打碗碗花》中“藏花”那一段,是第几段?
生:第8自然段。
师:对,边读,边找出写心情变化的词。
生:(自学,划词)
生:紧张一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师:是这样吗?
读读写写“我”紧张的语句。(生读)
师:你们研究了哪几个词?
生:“一声不吭”、“担心”、“骤然”。
师:这“骤然”什么意思?(一下子!)
那小作者为什么那么“紧张”,那么“担心”?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不迷信传说,敢于试验探索的精神。
2、通过重点段的学习,练习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怎样通过试验发现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的,并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教师指导学法、学生自读为主”的原则,要紧紧围绕课后的三个主要问题确定训练点和训练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次由于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词汇比较丰富,富有儿童情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安排充足的时间,以各种形式进行读的训练,通过读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消化吸收文章中的丰富词汇、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用具:
打碗碗花(实物或标本),磁带(背景音乐),投影片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语:在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形态不同、色彩各异的野花,你知道哪些野花?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野花。
2、出示打碗花。
这种花叫打碗花,又叫小旋花、常春藤打碗花。茎很柔软,靠缠绕在其他植物上生长,花粉红色,像喇叭的形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都能见到。
3、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关于打碗碗花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指导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并用“△”标出。(2)读通句子,注意难读的长句,并用“/”标明停顿位置。
2、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自然段。(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速读全文。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浏览全文,理清层次。
想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后鼻音:竞竟耕
翘舌音:茬郑逐释
多音字:“朝代”的“朝”读cháo;“怪模怪样”的“模”读mú;“淡薄”的“薄”读bó;“裂缝”的“缝”读féng。
2、理解词语。
灿烂:色彩鲜艳,明亮耀眼。
异样:样子特别,与普通的不一样。
将信将疑:将,又。将信将疑指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骤然:突然。
安然无恙:恙,病。安然无恙,平安,没有毛病。本课指碗还是好好的,并没有破。
如释重负:释,放下。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通过亲自试验,发现了“外婆”关于“摘打碗碗花会打碗”的说法是错误的。)
4、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1)课文先写了什么?在文中属于第几自然段?(课文先写了“我”家门前不远的水渠旁有一块荒地,荒地里野花灿烂,一茬接一茬。第1自然段讲了这层意思。)
(2)接着讲什么?哪些自然段讲的?(接着讲在灿烂的野花中,有一种新奇、有趣的花,“外婆”叫它打碗碗花,还说谁摘了它,就会打破饭碗,“我”对“外婆”的话将信将疑。第2至4自然段讲了这层意思。)
(3)然后讲什么?哪些自然段讲的?(然后讲“我”做了个试验,发现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第5、6自然段讲这个意思。)
(4)最后讲什么?哪个自然段讲的?(最后讲“我”提出疑问,不知道为什么给这种美丽的花起这么个丑恶的名字。第7自然段讲这层意思。)
第二课时
一、从整体入手,指导学法。
1、这篇课文是阅读课,应该怎样学?
(1)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进行自学。
(2)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
2、自由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关于打碗碗花的一件什么事?(板书:我、外婆的话)
3、作者发现的打碗碗花生长在什么地方?在文中的第几自然段?(“我”家门前不远一条水渠旁边的荒地上,第1自然段。)
二、指导阅读,解决课后问题。
1、导读第1自然段。
(1)(配乐)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着眼睛想象美丽灿烂的野花图,进入情境。
(2)(配乐)轻声齐读,深入情境。
(3)在这小草和野花的世界里,打碗碗花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2、3、4段。
2、导读第2至4自然段。
(1)默读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课后第一个问题:打碗碗花是什么样的?
(2)投影出示第2段。(略)问题:①这一段有几句话?(两句。)②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第一句话写了打碗碗花的颜色,第二句话写了打碗碗花的形状。)③什么颜色?(板书:粉白色)给作者感觉是什么?(板书:异样)“异样”是什么意思?打碗花形状“异样”表现在什么地方?(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④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远到近。)
(3)“我”看到这种花发生了怎样的赞叹?齐读“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4)对于这么新奇、有趣又美丽的野花,“外婆”是怎样给“我”介绍的呢?(指名读完整外婆的话。)“外婆”说这番话时的神色是怎样的?(板书:严肃郑重其事)“郑重其事”什么意思?这里指“外婆”对什么事情严肃认真?(外婆认为“谁摘了打碗花,谁就会打破碗”,她对此严肃认真。)
(5)“我”相信“外婆”的话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板书: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为什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有点相信是因为一向很尊敬外婆,觉得外婆说的话不会错;有点怀疑是因为从来没听说过有专门让人打破饭碗的花。)
(6)小结。
“外婆”把“我”发现的新奇有趣的野花叫打碗花,还说谁摘了它,就会打破饭碗,“我”对外婆的话将信将疑。当“外婆”的警告逐渐淡薄后,好奇心使“我”想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是怎样让人打破碗的。于是“我”做了些什么呢?
3、导读第5、6自然段。
(1)同桌共同学习第6自然段。学习提纲:
①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讲了几个意思?(三个意思。第一句讲“我”瞒着外婆偷偷摘了一朵打碗花藏在衣兜里。第二、三句讲吃饭时由紧张到轻松的心理变化过程。第四、五句讲“我”的重大发现:“打碗花——不打碗”。)
②画出表示“我”的动作的词。(用“。”)
(“背着”“摘”“藏”“端”“一声不吭地嚼”“紧张”“怕”“如释重负”)(板书前三个)
“如释重负”什么意思?“安然无恙”呢?
③当我通过亲自实验发现了打碗花并不打碗后,对外婆关于打碗花的话又是什么态度?(板书:不肯听信)
④这段话讲什么意思?
(2)检查互学情况。
(3)“我”通过实验解决了先前的一个疑问但始终不明白的还有一个问题。
4、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深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打碗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板书:可爱、美丽)正因为它的美丽、可爱,“我”才喜爱它(板书:喜爱);也正因为它的美丽可爱,“我”没有轻信外婆的话。于是“我”通过亲自试验,发现外婆的话是假的。我们通常把古人留下的没有科学依据的现象,叫做“迷信传说”。(板书:迷信传说)“我”没有轻信迷信传说,就说明“我”有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敢于探索、敢于怀疑)是不是老人说的话都不可信呢?老年人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许多话其实都是有道理的。
2、读了这一课,你想到了什么?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21.打碗碗花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几个感叹句。
难点:有关词句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投影、插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指多名学生读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生自学课文。
三、交流:
1.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句子:
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花长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什么叫异样?你从哪儿感受到打碗碗花长得十分异样?
(色:好看,粉中透红;形:像碗,连在一起;趣:碗底露珠)
指导朗读句子。
3.展示打碗碗花图片,交流:
打碗碗花是一种( )的花?
四、研究“将信将疑”和“自信不疑”部分。
什么叫将信将疑?什么叫自信不疑?小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前后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1.研究“将信将疑”部分。
自由读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信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小作者是疑的?可以圈圈划划,也可小声讨论。
2.研读以下句子:
(1)外婆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
(抓住“急忙、连声、拉和感叹号理解并朗读。)
(2)“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3)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什么叫“郑重其事”?你能郑重其事地读读外婆说的话吗?
(4)花里头有好看和不怎么好看的,有鲜艳和不怎么鲜艳的,可我从来没听说有专门让人打破饭碗的。
(反复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将信将疑的心理。)
3.还有说明小作者“信”或“疑”的地方吗?
五、“自信不疑”部分。
引:外婆的行为、语言让我觉得打碗碗花会让人打破饭碗,后来为什么又怎么知道不会打碗,而且是‘自信不疑’”?
研究“自信不疑”部分。(即实验部分)
(抓住一声不吭、骤然、紧张等词理解)
什么叫一声不吭?原因是——?
什么叫安然无恙?什么叫如释重负?你怎么知道的?
现在,让我们替小作者一起告诉大家:“打碗碗花,不打碗!”
(朗读指导)
学到这儿,我们还留下什么问题没解决?
既然“打碗碗花,不打碗!”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我们能不能给它改个名,证明它“不打碗”,或者为“打碗碗花”写个正名启示。
板书设计:打碗碗花
打碗?不打碗!
将信将疑 自信不疑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05-08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7-15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0-21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0-18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1-10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8-27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8-24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08-30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6篇)11-14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