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4 08:26: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2)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描写了顶碗少年()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着表演的()展开,抓住了少年的()和()进行描写,还通过对()和()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同时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2.读写结合:你看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没有?学习本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它介绍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惊心动魄的表演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成功

  惊心动魄的拼搏: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呢?

  2、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但在这成功的背后,饱含着演员们多少汗水和泪水。正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吧,让我们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3、教师板书课题。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引导整本感知。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位顶碗少年的?

  2、交流、反馈。

  三、品词析句,强化语感

  师:在文中,作者称这位顶碗少年为“强者”。作者为什么会称他为“强者”呢?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他是一位“强者”?自由地读课文,你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一)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段,感悟哲理

  1、预设(一)第一次表演

  出示:“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1)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教师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同学们,少年娴熟柔美的动作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可那摇摇晃晃的碗却让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让我们把那份紧张读出来。

  (2)师: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一大叠碗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此时观众的反映怎样?少年的表现又如何?

  出示:“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1)师:此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微笑着,动作鞠了一躬”来体会少年歉疚的心情)

  (2)师:此时此刻,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

  2、预设(二)第二次表演

  出示:“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碗,又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很沉着”、“不慌不忙”等词体会少年的沉着坚定,毫不气馁)

  师:是呀,当音乐再次响起,我们多么希望表演能顺利完成,可表演还是失败了,此时此刻,少年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看到少年的再次失败,观众有何反应呢?观众在议论写什么呢?

  师引读:是呀,再一次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少年的自信心,这使他——面对如此多热情的观众,又一次的失败,让少年愧疚不已,于是他——

  3、预设(三)第三次表演

  出示:“当那叠碗又剧烈晃动起来,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师:同学们,顶碗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为什么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还能成功?

  (一方面来自老者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少年有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师: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说了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同学们,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

  (2)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你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3)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少年终于获得了成功,每当作者想起这个?

  (4)顶碗少年,心里总会有微微的激动,在作者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是他给了作者人生的启迪。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次,也许就能看到柳安花明!……启迪。

  (5)拓展练习,补充句子

  在_______________,再搏一下,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此刻,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

  (7)再次朗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练,升华情感

  (1)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2)老师引导再读最后一段。

  (3)推荐相关文章阅读,开阔视野。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失败

  丧失勇气→镇静再失败

  自信→充满勇气成功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用指定的词句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

  2、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街琛

一、导入新课

  1、小实验:请同学头顶一本书在讲台走一圈,书本不掉下来,就算成功了。

  2、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一次不成做两次,两次不成做三次,最终都成功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不断的尝试,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3、出示课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⑴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⑶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迁移扩展

  1、理解本文主题。

  2、扩展: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和顶碗少年相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成长的小故事。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悟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三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 、注重整体,培养学生解构文本的能力这篇课文篇幅不长,结构简单,语言平实,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初读课文时,可以在整体观照下,先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大意,对课文写了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达到“知其然”。总结课文时,可以在学生细读文本后,引领学生再次回归整体,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安排材料,达到“知其所以然”。

  2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本文描写细腻,情感真实,教学中,在学生初读、默读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 、渗透人文,领悟哲理这篇课文描写了顶碗少年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永不言败的信念下,最终表演成功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必定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将文本的人文价值渗透在评议本语言的解读、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让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

  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进而感悟事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你们喜欢看杂技吗?

  (出示杂技图片)学生看图片回答。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赵丽宏写的这篇文章《顶碗少年》。(板书课题)

  三、听课文录音,想一想: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听课文录音,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在顶碗表演中失误了两次,但他不灰心,仍继续表演,终于取得了成功的事。)

  3、师:就是这件事,回答得真好。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20年,却让作者记忆犹新,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评价读的情况)

  有些偶然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

  4、师:孩子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到前0 20年的那个大舞台上,去看看那令人感动的一幕。

  5、师: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6、师:孩子们可以交流吗?

  师出示句子:“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1)指名学生朗读。

  (2)指名反馈: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少年的技艺高)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吃了不少苦,流了多少汗。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很下功夫,练了好长时间。)

  7、师小结:是呀,你们看出了顶碗少年背后的故事,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带着你们的理解,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8、师:你们还画出了哪些语句?谁来说说?

  出示句子: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板书:失败)

  9、师:谁来读读?

  10、师:这一次失误,使所有的观众怎么样?那少年有哪些表现,你能读出来吗?

  出示句子:“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1)齐读并引导想象:少年此时在想什么呢?

  (2)生:不要慌,要镇定,跌倒了再爬起来,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11、师: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少年从容自信地开始了第二次表演,文中怎么描写的?可是第二次表演他又怎么样呢?(板书:再失败)这时他的表现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想想此时这位面临两次失败后的少年,心里又在想什么呢?(怎么又失败了呢,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呢……)

  师导: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这对于观众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越来越不满。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反馈:“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加上观众的不满,在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少年几乎失去了表演的信心和勇气,他真的放弃了吗?

  生:没有,因为一位老者对他说了一句话。

  师:老者的出现让演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着重抓住“微笑”、“抚摩”、“摇了”、“说了”等词语体会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引导学生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生:不要紧,要相信自己,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成功的'大门是虚掩的,只要你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

  师小结:在老者的鼓励下,少年的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了,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让我们怀着对少年的赞叹和祝贺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当地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地抖地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板书:成功)

  师导:那真是“一波三折”

  出示: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这是一折;接着又掉下来一次,此为二折;但少年恢复了镇定,开始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所以说是“一波三折”。

  这时观众也给了少年暴风雨般的掌声,如果你是那个顶碗少年,你想说什么吗?

  生: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只要自信、执著、勇敢,就能获得成功。

  12 、师小结:是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文章的作者此时也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13 、师: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让作者难以忘怀,因为他从中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出示: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其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1 、生活当中也有像顶碗少年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人,如:张海迪。张海迪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2 、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失败,你是怎样做的?

  3 、学习本文后有何启示

  把你的启示用简短的话写出来。

  4、交流同学们的启示

  (板书: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拼搏

  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

  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的,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失败也是财富,勇气和坚持会让你看到一片艳阳天!)

  老师也送给学生一句话:(板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五、总结全文

  师:写得多好,你们可以用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不怕失败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搏一下,或许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

  六、布置家作

  1 、学习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收获?

  2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19顶碗少年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02-0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1-15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03-29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04-15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04-27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集锦15篇)04-25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4-17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4-11

《顶碗少年》教案02-26

《顶碗少年》教案05-06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2)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描写了顶碗少年()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着表演的()展开,抓住了少年的()和()进行描写,还通过对()和()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同时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2.读写结合:你看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没有?学习本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它介绍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惊心动魄的表演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成功

  惊心动魄的拼搏: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呢?

  2、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但在这成功的背后,饱含着演员们多少汗水和泪水。正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吧,让我们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3、教师板书课题。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引导整本感知。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位顶碗少年的?

  2、交流、反馈。

  三、品词析句,强化语感

  师:在文中,作者称这位顶碗少年为“强者”。作者为什么会称他为“强者”呢?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他是一位“强者”?自由地读课文,你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一)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段,感悟哲理

  1、预设(一)第一次表演

  出示:“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1)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教师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同学们,少年娴熟柔美的动作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可那摇摇晃晃的碗却让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让我们把那份紧张读出来。

  (2)师: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一大叠碗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此时观众的反映怎样?少年的表现又如何?

  出示:“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1)师:此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微笑着,动作鞠了一躬”来体会少年歉疚的心情)

  (2)师:此时此刻,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

  2、预设(二)第二次表演

  出示:“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碗,又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很沉着”、“不慌不忙”等词体会少年的沉着坚定,毫不气馁)

  师:是呀,当音乐再次响起,我们多么希望表演能顺利完成,可表演还是失败了,此时此刻,少年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看到少年的再次失败,观众有何反应呢?观众在议论写什么呢?

  师引读:是呀,再一次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少年的自信心,这使他——面对如此多热情的观众,又一次的失败,让少年愧疚不已,于是他——

  3、预设(三)第三次表演

  出示:“当那叠碗又剧烈晃动起来,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师:同学们,顶碗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为什么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还能成功?

  (一方面来自老者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少年有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师: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说了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同学们,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

  (2)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你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3)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少年终于获得了成功,每当作者想起这个?

  (4)顶碗少年,心里总会有微微的激动,在作者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是他给了作者人生的启迪。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次,也许就能看到柳安花明!……启迪。

  (5)拓展练习,补充句子

  在_______________,再搏一下,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此刻,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

  (7)再次朗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练,升华情感

  (1)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2)老师引导再读最后一段。

  (3)推荐相关文章阅读,开阔视野。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失败

  丧失勇气→镇静再失败

  自信→充满勇气成功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用指定的词句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

  2、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街琛

一、导入新课

  1、小实验:请同学头顶一本书在讲台走一圈,书本不掉下来,就算成功了。

  2、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一次不成做两次,两次不成做三次,最终都成功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不断的尝试,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3、出示课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⑴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⑶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迁移扩展

  1、理解本文主题。

  2、扩展: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和顶碗少年相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成长的小故事。

集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悟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三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 、注重整体,培养学生解构文本的能力这篇课文篇幅不长,结构简单,语言平实,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初读课文时,可以在整体观照下,先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大意,对课文写了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达到“知其然”。总结课文时,可以在学生细读文本后,引领学生再次回归整体,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安排材料,达到“知其所以然”。

  2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本文描写细腻,情感真实,教学中,在学生初读、默读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 、渗透人文,领悟哲理这篇课文描写了顶碗少年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永不言败的信念下,最终表演成功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必定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将文本的人文价值渗透在评议本语言的解读、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让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

  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进而感悟事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你们喜欢看杂技吗?

  (出示杂技图片)学生看图片回答。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赵丽宏写的这篇文章《顶碗少年》。(板书课题)

  三、听课文录音,想一想: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听课文录音,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在顶碗表演中失误了两次,但他不灰心,仍继续表演,终于取得了成功的事。)

  3、师:就是这件事,回答得真好。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20年,却让作者记忆犹新,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评价读的情况)

  有些偶然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

  4、师:孩子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到前0 20年的那个大舞台上,去看看那令人感动的一幕。

  5、师: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6、师:孩子们可以交流吗?

  师出示句子:“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1)指名学生朗读。

  (2)指名反馈: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少年的技艺高)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吃了不少苦,流了多少汗。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很下功夫,练了好长时间。)

  7、师小结:是呀,你们看出了顶碗少年背后的故事,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带着你们的理解,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8、师:你们还画出了哪些语句?谁来说说?

  出示句子: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板书:失败)

  9、师:谁来读读?

  10、师:这一次失误,使所有的观众怎么样?那少年有哪些表现,你能读出来吗?

  出示句子:“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1)齐读并引导想象:少年此时在想什么呢?

  (2)生:不要慌,要镇定,跌倒了再爬起来,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11、师: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少年从容自信地开始了第二次表演,文中怎么描写的?可是第二次表演他又怎么样呢?(板书:再失败)这时他的表现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想想此时这位面临两次失败后的少年,心里又在想什么呢?(怎么又失败了呢,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呢……)

  师导: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这对于观众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越来越不满。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反馈:“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加上观众的不满,在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少年几乎失去了表演的信心和勇气,他真的放弃了吗?

  生:没有,因为一位老者对他说了一句话。

  师:老者的出现让演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着重抓住“微笑”、“抚摩”、“摇了”、“说了”等词语体会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引导学生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生:不要紧,要相信自己,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成功的'大门是虚掩的,只要你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

  师小结:在老者的鼓励下,少年的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了,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让我们怀着对少年的赞叹和祝贺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当地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地抖地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板书:成功)

  师导:那真是“一波三折”

  出示: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这是一折;接着又掉下来一次,此为二折;但少年恢复了镇定,开始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所以说是“一波三折”。

  这时观众也给了少年暴风雨般的掌声,如果你是那个顶碗少年,你想说什么吗?

  生: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只要自信、执著、勇敢,就能获得成功。

  12 、师小结:是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文章的作者此时也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13 、师: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让作者难以忘怀,因为他从中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出示: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其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1 、生活当中也有像顶碗少年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人,如:张海迪。张海迪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2 、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失败,你是怎样做的?

  3 、学习本文后有何启示

  把你的启示用简短的话写出来。

  4、交流同学们的启示

  (板书: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拼搏

  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

  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的,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失败也是财富,勇气和坚持会让你看到一片艳阳天!)

  老师也送给学生一句话:(板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五、总结全文

  师:写得多好,你们可以用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不怕失败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搏一下,或许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

  六、布置家作

  1 、学习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收获?

  2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19顶碗少年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