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3 09:31: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

  这节课放在滑轮、轮轴等课后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对斜面有一定的认识,从生活中也得举出很多例子,并且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斜面可以帮助我们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有了前几节课的知识基础,这节课设计实验方案对于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实验难度也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实验过程中还是有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

  1、如果选用钩码作为重物,这些钩码本身质量不是很好,学生沿着斜面拖动钩码时,钩码容易脱落,这里需要费一点时间。

  2、实验的难度不大,可以把课的重点放在数据分析上,受前几节课的影响,学生做完实验一后,根据数据都认为斜面能够省大约一半的力。今天实验一搭好的坡度的确能省差不多一半的力,这时候老师可以趁机追问,所有的斜面都能省这么多力吗,学生马上就提出省的力与坡度大小有关,这时候就可以很自然地开展实验二的研究。

  3、在拓展应用时,我提出五金店有两种螺纹密度不同的螺丝钉,哪一种更省力,学生明明知道坡度越小越省力,可是回答时还是认为螺纹比较疏松的那种更省力,原因是转的圈数更少,下次应该直接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更有助于拓展。

  至于下一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由于材料比较难准备,我设计了记录单,让学生课后先自行探究完成,课上交流汇报,不知道到时候效果怎么样,拭目以待吧。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2

  斜面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斜面省力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通过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过猜测斜面的作用引出验证实验的设计和讨论,重点回顾对比实验,注意变量的控制。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比较浅,数据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结论。继后抛出“怎样的斜面更省力”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同样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来。“同学们的数据比较都能证明使用斜面省力,为什么省力的大小不一样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响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有些学生对于变量和不变量这个问题没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训练的较少,致使学生实验完成的效果不好,汇报结果时有些仓促。看来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对于些课,我有些思考。什么是斜面?小学科学六上课本16面描述如下,像搭在汽车车厢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小学科学常用的举例式定义。)在网上搜到这样的话:斜面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

  依此类推,引桥、匝道、盘山公路是斜面,这好象没有太大的疑义。接着书本上说螺丝钉也是斜面,还特意放了张螺纹局部放大图在旁。螺纹弯曲的样子和盘山公路十分相似,但是拧螺丝钉和提升重物有什么联系的吧?至于说拧螺丝钉能省力,那我说是因为用螺丝刀时利用轮轴原理,否则直接把螺丝钉按进木板,螺纹还在,但你会觉得省力吗?

  菜刀、剪刀、斧头这一类工具的刀刃都是倾斜的面,与没有开封的刀口比较是省力,但也没有涉及到什么提升重物,都是向下用力或左右用力,凭什么说它们是斜面?还有,滑梯是不是斜面?房屋的三角顶是不是斜面?我真的有点迷糊了。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还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打压、终止学生的发言。要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我通过提问:上山的公路为什么设计成盘山路,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盘山路是斜面,“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我给学生做了演示试验,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斜面越长越省力。但是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4

  这课的教学类同于前几课,用弹簧秤上的数据比较来了解、说明斜面的作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学中我对课的面做了适当的扩充,对于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实是同斜面长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还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研究,学生对斜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研究.因为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放得紧凑一些,对于斜面省力情况,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有比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现行的六年级孩子而言,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斜面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教材安排了螺丝,我觉得这个材料是很不错的,我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两类螺丝的比较(螺纹比较稀疏的和螺纹比较密集的),其实这两类螺丝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我安排了两张同高度,不同长度斜面的三角形,让他们在自己的笔上卷一卷,我们发现斜面长的三角形卷起来后,螺纹会更紧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类螺丝,螺纹更紧密的螺丝拧起来更轻松。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5

  前言:每一节课做课件和写反思,确实是很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这几天,我感觉到身体透支了,过些时候也许不这样做了,也许还会继续……

  今天上斜面一课,让学生分组做了“同一斜面不同重物”和“同一重物不同斜面”两个实验,忽略学生操作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本课教学任务算是顺利地完成了。根据各组的实验数据,我们概括出以下结论:斜面都能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力情况越不明显。学生很乖,有实验做就很兴奋了,课堂上没有什么刁难性的提问或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否也意味着学习不够主动?

  我习惯了跟自己过不去——备课时,有几个关于斜面的'问题又让我纠结了。

  纠结一:什么是斜面?

  什么是斜面?小学科学六上课本16面描述如下,像搭在汽车车厢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小学科学常用的举例式定义。)在网上搜到这样的话:斜面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

  依此类推,引桥、匝道、盘山公路是斜面,这好象没有太大的疑义。接着书本上说螺丝钉也是斜面,还特意放了张螺纹局部放大图在旁。螺纹弯曲的样子和盘山公路十分相似,但是拧螺丝钉和提升重物有什么联系的吧?至于说拧螺丝钉能省力,那我说是因为用螺丝刀时利用轮轴原理,否则直接把螺丝钉按进木板,螺纹还在,但你会觉得省力吗?

  菜刀、剪刀、斧头这一类工具的刀刃都是倾斜的面,与没有开封的刀口比较是省力,但也没有涉及到什么提升重物,都是向下用力或左右用力,凭什么说它们是斜面?

  还有,滑梯是不是斜面?房屋的三角顶是不是斜面?我真的有点迷糊了。>

  纠结二:斜面都能省力吗?

  既然钻了牛角尖,只能继续研究下去。就拿滑梯来说吧,人从上面滑下来,和直接从上面掉下来,哪里说明省力了?如果没有省力,那不是和斜面都能省力的结论相违背了吗?

  曾经看到一个看图分析题,我还做到课件里了。题目和答案如下:

  现在想想,费力答案中的E,还是斜面吗?我觉得和斜面区别的面有平面和直面(也可以称之为垂面)。图中的E显示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斜面,它和直接提升物体已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不能省力了,因此这个题目我觉得应该选D才是。

  纠结三:重要的摩擦力被忽略了!

  顾此然后失彼,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老毛病。讨论斜面,把摩擦力给忽略了。讨论滑轮组,不仅把摩擦力忽略了,还闭口不谈滑轮自身的重量,这是科学研究吗?在力学知识中,摩擦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摩擦力无处不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还专门有两课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分别是“运动与摩擦力”和“滑动与滚动”,可到六年级这个时候却都不提了,难道前面都是白学了?

  是不是可以尝试聊聊摩擦力?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分析使用斜面提升物体时,摩擦力起着阻碍运动的作用,这时候拉力不仅要克服物体的重力,还要克服摩擦力(光滑斜面的摩擦力是比较小的),这时候重力弹簧秤上显示的读数仍然比直接提升物体所需的力小,说明斜面确实是省力的。

  斜面为什么能省力呢?网上大多数的回答是用公式来说明的,不过我不喜欢,我选择的是:重力沿竖直斜面的分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相互抵消了。

  后记:纠结的原因,是因为斜面的定义不明确。我想,要把上面说的问题解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解释:斜面,是指有倾斜的面的构造,利用这个面做事,可以省力。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6

  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习他人的做法,让学生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测量的物体,尽量让学生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能有较明显的区别,如果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别不大而影响学生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7

  今天的这堂课有点特别,并不是因为教学的内容。而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第一次遇到了随堂听课。

  快上课时,教导处的陈老师突然宣布下节课来听我的课。顿时,我的头皮有点发麻,尽管已经备好了课,但是,对于这一突然来袭,我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总感觉准备不够充分。今天是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单元所要学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斜面。斜面是生活中经常出现和用到的一种简单机械。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联系第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使用工具》中的一个问题“如何将油桶搬上货车”。我以此为切入口,在黑板上作画,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出我们的新课,了解斜面的概念,还能加深学生对之前选择工具知识的理解。

  针对设置斜面搬油桶这一方法,学生很容易能回答“使用斜面能省力”。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呢?于是乎,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不断的暗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回答如何设计这一实验方案:通过对比沿斜面和竖直方向拉同一物体的两个力的大小,如果沿斜面拉的力比较小,就可以得出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时,我稍加点拨几个注意点,在斜面上如何操作,强调“缓慢”和“平行斜面”两点。接下来各组同学可以相互合作,进行实验的探究,随后各小组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坡度与省力的关系,我以攀登高山为引,黑板上出示左右坡度不同的大山,让同学选择攀登的方向。这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这一观点。那么是否正确呢?沿着第一个实验的思路,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轻松的设计出这个实验的方案了。我只要稍微提点,对这一方案给与一定的完善和记录的说明就可以了。经过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已经得出了斜面的能省力的作用以及坡度对省力程度的影响。接下来,回归到我们的生活,让他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斜面的影子呢?滑梯、楼梯、上下高速……一连串的回答从同学们的口中冒出。寻找斜面对他们而言非常简单,于是我还是以那座山为题,提高难度巩固加深。“当个设计师”来帮我们设计一座通到山顶的观光山路。让他们理解,另一类“S”型的斜面。并以两个螺纹疏密的不同螺丝钉为例,判断哪个更省力?这样一来,整节课得出的两个推论,都可以得到应用和加深了。

  上完课,我的心里很没底。这节课下来,我曾经几次强调过课堂纪律。个别环节的进行,感觉还不是很顺利,需要修改。于是,趁下节没课的机会,我赶紧请教旁听的两个人——我的师父与陈老师。这次我真可谓受益匪浅。一段时间的教学下来,我并没注意过自己的教态和语言习惯。原先,我习惯了初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还是过多地注重于知识点的获取,甚至有点心急得去带领了学生的思维。而小学科学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注重的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和兴趣的培养,从观念上我要重新体会和把握。教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共同去研究发现某个科学知识的。这一方向性的偏失,给我实验探究上的时间分配也造成了影响。经过师父的指点,我明白了一搬一节科学课的开展,它的实验部分至少要在10-15分钟之间,而本节课我只用了7分钟,过于仓促。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的反馈环节。这节课的两个实验都是属于探究验证型的,这样在汇报反馈的时候。每个组都可以首先分析自己组得出的数据是否能验证推论的正确性,几组下来清晰明了,也可以反问有没有能够证明推论错误的观点,更加有说服性。对于我而言,还有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就是课堂纪律。部分调皮的男生总是管不住自己,有些做实验当成是玩耍的心理。而我的说话还是存在些问题,欠缺技巧。比如太急于想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就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吻,虽然简短,但是效果不理想,还给人感觉高压的形式,不够走进学生。另外,还有些语言过渡等的细节问题都要引起注意。

  总之,评完这节课,我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以前,我只把它看做一个极为普通的副科,只要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够了。但现在,我觉得真正上好一节科学课是多么的不易。走进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寻找科学的足迹,激发科学的积极性。小学科学的道路上,很多的崎岖等待着去跨越和超越!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8

  本课教学以学生所常见的生活场景:“工人叔叔往卡车上搬运油桶”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斜面是否省力?怎样搭斜面更省力?并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研讨设计并操作实验,,然后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最后回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各种斜面(其中包括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了“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反过来还能应用于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搭建各种不同的斜面拉动木块测量拉力”的实验和模拟制作螺丝钉螺纹的活动,体会到“动手做”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的结论不止一个,科学的发现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还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在记录表上盖“棒”字章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反馈、表扬鼓励学生各个探究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总之,这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实验、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在这节课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没有放开学生的“手脚”。上课时虽看似所有的实验设计都是由学生独立提出完成的,其实这一切都是按着我的思路在进行着。这突出体现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衔接口上,斜面的省力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可能有关系应该由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从而设计出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不是由我来抛出问题,按照我的思路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知识点的拓展延伸不到位。在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斜面的作用之后,应该让学生自己找找生活中的工具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这不仅巩固了这节课的内容,还复习了前几节课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科学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和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9

  上课之前我表演小魔术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让学生回顾任何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进而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本课的两组实验设计,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比较容易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进行“斜面的作用”实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动手能力的制约、时间的制约等,常常导致实验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不能达到人人参与,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实验变得更为科学、实用、有效?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实验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于是我想到用门铰链将两块桐木板结合在一起,通过桐木板的角度变化,让学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学生可以通过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在斜面上测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导致的力的变化,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个人只需简单的操作过程就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力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自制教具,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一小组4名学生为单位,每个学生通过本教具所花费的实验时间大约为3分钟,整个小组的实验时间大为节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同时满足了人人动手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实验后,对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将全班的实验数据利用不同颜色制成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对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一目了然,直观地认识到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顺着这股“东风”,再让学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得出结论,通过先小组观察螺丝钉的实物,认识“螺纹”的构造,再观看教师准备的“自制螺丝钉”,通过观察和把玩“自制螺丝钉”,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认识到斜面的变形。在此基础上认识盘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变得更为方便。

  本堂课我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才会深刻认识到斜面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所谓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他们不但对“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会更为浓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会更加关注。

  回顾本堂课,我觉得自己在材料准备、课程整合、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在指导学生探究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识,但总是担心学生在设计和操作的时候不够规范,不够科学严谨,有的时候没有放心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指导地过于细致繁琐,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这些都是我以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0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同行们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KT板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如图:

  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同学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想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同学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习他人的做法,让同学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同学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同学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同学,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丈量的物体,尽量让同学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干有较明显的区别,假如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异不大而影响同学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同学讨论、考虑、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同学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同学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同学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同学: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同学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2

  这课的教学类同于前几课,用弹簧秤上的数据比较来了解、说明斜面的作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学中我对课的面做了适当的扩充,对于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实是同斜面长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还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研究,学生对斜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研究。因为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放得紧凑一些,对于斜面省力情况,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有比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现行的六年级孩子而言,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斜面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教材安排了螺丝,我觉得这个材料是很不错的,我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两类螺丝的比较(螺纹比较稀疏的和螺纹比较密集的),其实这两类螺丝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我安排了两张同高度,不同长度斜面的三角形,让他们在自己的笔上卷一卷,我们发现斜面长的三角形卷起来后,螺纹会更紧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类螺丝,螺纹更紧密的螺丝拧起来更轻松。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3

  《斜面的作用》这课的教学同于前几课,用弹簧秤上的数据比较来了解、说明斜面的作用。教学的的效果是很理想的。教师的演示实验很能从数据上说明问题,斜面越长越省力,但是斜面不省距离。在教学中我对课的面做了适当的扩充,对于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实是同斜面长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还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研究,学生对斜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研究,因为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放得紧凑一些,对于斜面省力情况,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有比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斜面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教材安排了螺丝,我觉得这个材料是很不错的,我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两类螺丝的比较(螺纹比较稀疏的和螺纹比较密集的),其实这两类螺丝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我安排了两张同高度,不同长度斜面的三角形,让他们在自己的笔上卷一卷,我们发现斜面长的三角形卷起来后,螺纹会更紧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类螺丝,螺纹更紧密的螺丝拧起来更轻松。

  整一堂课我在原来的教材基础上作了必要的突破,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不妨大家可以也试着尝试一下,做实验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

  一个重点:斜面省力的因素、三个环节:什么是斜面?斜面可不可以省力?斜面如何省力?

  一:什么是斜面?

  在学习《斜面的作用》一课开始为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这是感性成面的定义。同时教师给出了一个理性方面更为形象的定义:一条倾斜的表面。通过这两条定义学生就可以很明确的判断出什么是斜面。

  二:斜面可不可以省力?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斜面?斜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帮助?斜面既然是一种简单机械,那么省力或方便就是它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列子,如:小区门口自行车的斜道、人行天桥的斜道等等。

  “有没有什么办法证明斜面可以省力?”

  学生提出用实验方式进行验证,教师则提出在实验前先行讨论并书写实验计划。并请一个实验小组上台述说实验计划,并演示实验方法。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让学生反复演示用测力计提拉重物读取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自行发现本次实验的难点:如何准确的读取实验数据?保持均速运动并重复测量。

  实验数据:

  第一组:直线0.47N0.48N0.48N第二组:直线0.48N0.48N0.49N

  斜面0.32N0.33N0.32N斜面0.11N0.10N0.13N

  对比实验数据,学生可以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三:斜面如何省力?

  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后,又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两次省力的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导致了实验数据的不同?首先排除误差,误差不可能导致0.2N的差距。角度,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角度的不同是导致省力大小的关键因素。由此进行第二次实验验证大角度与小角度省力大小的不同。

  实验数据:

  大角度:0.27N0.29N0.27N

  小角度:0.11N0.13N0.13N

  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省力的大小与斜面的角度有关。

  不足之处

  一:开课过于抢时间

  由于特殊原因,导致上课时间有所延迟,但这个延迟不应该影响到课程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应按计划按步骤逐步推进。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抢时间的错误,其结果是明显的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连接不畅,大多数学生未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和思考。

  二:学生自我总结过少。

  实验是学生做的,数据是学生得出来的,可到了总结阶段却与学生脱离了。别人给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得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今后对这一环节要加强。

  三:重在思考

  小学科学课有其特殊性,它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每一个课题都来源与生活,学生的每一次思考也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紧密的与生活相联系。在第一环节什么是斜面中,得出结论后应让学生多想想,那儿是斜面?那儿有斜面?如果加上这一步骤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高一数学《直线点斜式方程》教学反思

2.《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3.《泉水》教学反思

4.《燕子》教学反思

5.猫教学反思

6.《穷人》教学反思

7.《aoouiu》教学反思

8.线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