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教案1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主要抓住了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得出是诚心诚意,然后王老师让学生在一顾和二顾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诚,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阅读。
在与学生交流时,王老师.整体把握得很不错,围绕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以及各自的身份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采用了对比研读、引导阅读等方式。
《三顾茅庐》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
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课文就是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的。
(二)生字词语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
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谬(miù)
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三)理清情节
1、释题:三顾茅庐
明确: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三顾茅庐指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建功立业,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摆脱困境的事。
2、情节
开端(①):刘备力排众议,决定三顾茅庐。
发展(②):刘备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
高潮(③):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谋兴邦定国之策。
结局(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讲点拨(时间15分钟)
(一)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正面描写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二)张飞、关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写二人的反对有什么作用?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确:张飞的话表现了他直爽、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备的忠心。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稳重、顾全大局
明确:二人的反对,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侧面描写)
(三)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智大勇。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短短数语,描绘了诸葛亮的外貌、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
【明确】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
(二)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结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宽容大度、虔心诚意,有远见、有政治抱负。
张飞:性格暴躁、鲁莽。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诸葛亮: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关心人们疾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学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明确或点拨。
作为一篇小说,课文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手法进行描写?
典型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梳理归整(时间2分钟)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拓展延伸(时间2分钟)
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学生谈,考虑不到的教师指点
明确:
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2、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3、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师小结(时间2分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三顾茅庐》教案3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同学们,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2、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gang)(manman)埋怨
只得(dedei)(shu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she)(yang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默读课文:
1、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了解课文大意。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
2、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
20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恳请诸葛亮
张飞做事冲动
《三顾茅庐》教案4
周五下午。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案5
学习目标:
1.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回忆《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有名人物,重点谈论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四人,前三者在桃园为振兴汉室而结义,那诸葛亮又是怎样加入这支队伍的`呢?
引出:三顾茅庐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下这篇课文——《三顾茅庐》。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
板书:三顾茅庐
二、整体感知文本,读课文。
1、同学们,已经初读过课文了,那应该知道(a.谁三顾谁的茅庐?b.为什么三顾茅庐?c.结果怎样?)
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2、“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在课文中,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呢?
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三、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可从刘备的语言来探究:
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c、刘备、诸葛亮的对话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
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归纳: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
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板书:三 顾 茅 庐
刘备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案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7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学习重点】
学会抓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殷馗()寰宇()杖藜()
篡逆()斡旋()悒怏()荏苒()
揲蓍()鹤氅()愧赧()蹉跎()
箪食壶浆()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拜谒:⑵存恤:⑶如雷贯耳:⑷经世奇才:
⑸愧赧:⑹箪食壶浆:⑺思贤若渴:⑻顿开茅塞:
5、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朗读课文,预习质疑
经过一节课的自主预习,“课前预习”里的题目你已经完成了哪些?心中又对文章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
三、品读人物,小组合作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精彩段落硏读,解说“隆中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五、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人物的出场,有的“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有的“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有的“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拓展交流,“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交流讨论:为什么“三顾茅庐”的故事历经千年传唱且经久不衰?
《三顾茅庐》教案8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教案9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教案10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三顾茅庐》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适时地插入了两个片段的欣赏:
1、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三国演义》中后人写刘备风雪访孔明的一首小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鞍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通过这首小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
2、当学完课文时,我问学生:“后来刘备死了,诸葛亮在回忆往事时,写下了《前出师表》,大家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吗?”(想)于是,我出示了《前出师表》片段: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你们自己去读读,找找哪几句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三顾茅庐》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
思考:
1、通过徐庶的推荐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2、师讲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通过徐庶之口了解诸葛亮是绝代奇才。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一个妙计是:他人介绍。
3、联系学过的课文,同学们能举出运用“他人介绍”侧面写人的例子吗?
交流点拨:《驿路梨花》中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讲述,侧面写出了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赏刘备一顾茅庐时看到的景物。多媒体展示:
妙计二:景物烘托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思考:
1、这段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2、通过诸葛亮幽静、秀雅的居住环境侧面写出了诸葛亮是个高人逸士,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二个妙计是:景物烘托
3、运用景物烘托来侧面写人的方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交流点拨:《邓稼先》一课中用戈壁滩恶劣的工作环境烘托出邓稼先勇于奉献的精神。《木兰诗》中用征途环境的凄凉烘托出木兰的离家越远思乡越切……。
四、品刘备二顾茅庐时看见的'对联。多媒体展示:
妙计三:相关物品
⑴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⑵描写诸葛亮家内外陈设的古诗:……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⑶画一轴(西川五十四州地图)
思考:
1、通过对联、并结合他床头堆积的书和刘备拜访前就准备好的地图,说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交流点拨:淡泊名利、内心恬淡、热爱读书、神机妙算、智谋过人
2、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三条妙计:相关物品。
3、联系课内学过的课文,举出几例通过一些物品就能侧面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例子。
交流点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他整整齐齐的书桌和剪得整整齐齐的绳头侧面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一丝不苟和认真细致。《驿路梨花》一文中通过茅屋内的水、米、盐巴等物,侧面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
五、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五、识刘备前两次拜访时误认的人。多媒体展示:
妙计四:以宾衬主
博陵崔州平
颍川石广元
汝南孟公威
其弟诸葛均
岳父黄承彦
思考讨论:
1、刘备为什么把以上五人误认为诸葛亮?
交流点拨:①刘备求贤若渴②这五人不凡不俗,让刘备觉得他们很有才华。
2、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在这几个人身上?
交流点拨:写他周围的人是为了侧面衬托诸葛亮的超凡脱俗、高才卓学。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四条妙计:以宾衬主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以宾衬主的例子。
交流点拨:《卖油翁》中用陈尧咨的善射来衬托卖油翁的善酌。
六、看刘备听过“隆中对策”后的反应。多媒体展示:
妙计五:旁人反应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思考:
1、从刘备的反应来看,他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满意吗?
2、刘备的满意反应想表现诸葛亮的什么呢?
交流点拨: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好,侧面表现诸葛亮运筹帷幄,有经天纬地之才。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五条妙计:旁人反应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运用旁人反应来侧面写人的例子。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中用鲁肃的吃惊反应来侧面写吕蒙学识进步惊人。《老王》一文中用我的心理感受和吃惊侧面写出老王病情的严重。……
技法总结:多媒体展示
写出人物的精神
妙计一:他人介绍
妙计二:景物烘托
妙计三:相关物品
妙计四:以宾衬主
妙计五:旁人反应
总结: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写出一个人物的精神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要适当的运用侧面描写,这样会让文章更生动、具体。
写作练习:
选择一种或几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展现身边一个人物的精神。
1、学生当堂写作
2、全班交流展示
3、师生共评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的精神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顾茅庐》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案14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三顾茅庐》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理解“仰慕、傲慢、光临、辅佐”等词语的意思。
2、能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分辨课文的详略,并认识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整体了解课文,找出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起迄,并学习这一段落。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刘备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群雄纷争,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揭题《三顾茅庐》并齐读课题。
(三)、大家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
2、读通课文。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读后检查: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A、课文记叙了刘备(),()请()出山,()的故事。
B、解释“顾”C、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物。古人很有趣,除了他的姓和名,你还知道他的字吗?
4、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A、指名回答。B、齐读课文第一句话。
(五)、再次读课文,课文的哪能几自然段写三顾茅庐。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六)学习第三——六自然段。
1、师:时间过得很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第三次拜访孔明,说明什么?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划出表示刘备有诚意的句子。
3、学习汇报:
出示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3)刘备大声自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我一起去。”
(4)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4、齐读上述几句话。
5、师:刘备此时就直愣愣地站着呢?当时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
(1)刘备会想,待会儿见面该怎么说呢?
(2)我怎么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3)他在想,我以第三次来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4)为了诸葛亮,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地感动了。
小结: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过渡:刘备站在门外,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醒,他怎么样做?
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问: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
(1)大将军
(2)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回答:
(1)读书人
(2)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足可以感动——天地。
过渡:刘备冒着春寒,三顾茅庐,还有半夜里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学生回答:
(1)刘备对我可是一片诚意!
(2)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要比我现在有趣。
提问:
(1)这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刘备。
(2)既然写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课文几处写到张飞呢?请把课文写张飞的语句划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或诚心)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分角色朗读:刘备、张飞、诸葛亮、作者
表演:刘备、张飞、诸葛亮
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诚恳、有毅力、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
七、作业:
刘备与诸葛亮边喝茶边谈些什么?把它写出来。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案10-30
三顾茅庐教案01-10
《三顾茅庐》教案07-02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12-30
《三顾茅庐》教案范文汇总五篇10-21
关于《三顾茅庐》教案锦集8篇11-13
三顾茅庐第2课时教案10-21
《三顾茅庐》说课稿01-03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12-03